导读:本文包含了灌丛沙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工输水,青土湖,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养分
灌丛沙堆论文文献综述
袁宏波,刘淑娟,安富博,胥宝一,郭春秀[1](2019)在《生态输水对青土湖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人工输水影响下青土湖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距水面不同距离、不同土层的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pH和电导率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水面形成干扰,土壤溶液电导率、全氮、速效钾、全钾、速效磷、全磷、有机质在距水面50m和250m处达到最大值,较平地距水面距离的各养分最大值向水缘推近了50m;白刺灌丛沙堆不同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明显,总体上是表层的养分最高,并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青土湖水面的形成,使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养分上移在土壤表层聚集;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全磷、速效钾、电导率间呈显着正相关;电导率和全氮、全磷、速效钾间呈极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孙涛,贾志清,钱雅玲,刘虎俊,唐进年[2](2019)在《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的防风固沙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从沙漠边缘到绿洲外围依次形成了雏形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和活化阶段4种不同发育阶段的天然白刺灌丛沙堆,各发育阶段沙堆的防风功能、固沙功能和综合功能如何变化并不清楚。本研究期望通过对它们的研究,为中国干旱区荒漠化防治和绿洲生态安全保障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在对各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的植被特征、形态特征、分布特征野外调查和观测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和数值计算,对各发育阶段灌丛沙堆的防风功能、固沙功能以及综合功能值进行了分析阐述。【结果】(1)白刺灌丛沙堆的整体生长状况和植被覆盖度均随发育过程的进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态势,发育阶段植被生长状况最好,而活化阶段生长状况最差(P<0.01);稳定阶段植被覆盖度显着高于其他阶段(P<0.01),而雏形阶段最低(P<0.01);沙堆体积大小随底面积的增加而逐渐增加;(2)不同发育阶段单株白刺灌丛的防风、固沙功能值变化趋势相似,大小排序为活化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雏形阶段;而样地内纵断面单位面积上防风功能为稳定阶段>活化阶段>发育阶段>雏形阶段,固沙功能为活化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雏形阶段,因此,其防风固沙综合功能发生了变化,功能值大小分别为稳定阶段>活化阶段>发育阶段>雏形阶段。【结论】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白刺沙堆防风固沙综合功能值总体上随发育过程的进行而呈增加的趋势,表明从雏形阶段到活化阶段防风固沙功能逐渐增强。虽然活化阶段沙堆表现出退化现象,但是仍旧具有很好的防风固沙功效,对维护绿洲边缘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防护作用,应进一步加强退化沙堆的保护和抚育更新工作。(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张海娜,鲁向晖,黄国敏,李阳,王瑞峰[3](2019)在《鄱阳湖沙地蔓荆灌丛沙堆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灌丛沙堆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区的沙质草原和沙漠边缘,对亚热带湿润区灌丛沙堆的形成、演变过程并不清楚。以鄱阳湖沙地为研究区,通过样方调查和地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不同沙化程度下蔓荆灌丛沙堆的形态特征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鄱阳湖沙地蔓荆沙堆的形态以盾形为主,其冠幅变化幅度为1.2—18.2 m~2,固定和半固定沙地显着高于流动沙地;对灌丛沙堆的形态参数来说,其长轴与短轴在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上呈极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流动沙地上呈二次函数关系;半固定和流动沙地上沙堆底面积与沙堆高度呈二次函数关系(r>0.6);3种类型沙地上灌丛底面积与沙堆体积之间极显着线性相关,其中半固定沙地线性函数的斜率最大;除固定沙地的沙堆高度和半固定沙地的灌丛高度外,3种沙地上蔓荆灌丛与沙堆的其他形态参数间均极显着相关,说明随着沙地的固定,蔓荆灌丛有利于沙堆水平尺度的增长;3种沙地上蔓荆沙堆均呈随机分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丁延龙[4](2019)在《白刺灌丛沙堆演化对地表蚀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灌丛沙堆为典型的风积地貌,在控制地表风蚀,阻滞流沙前进方面具有显着作用。本文以我国西北典型荒漠区吉兰泰盐湖北部沙垄内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及以空间代替时间等方法,分析了白刺灌丛沙堆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了灌丛沙堆从演化初期到末期不同阶段内白刺灌丛沙堆形态变化;测定了各阶段白刺灌丛沙堆近地层风速、输沙状况;并采集了灌丛沙堆沉积物,分析了风蚀活动对沉积物机械组成的影响;揭示了灌丛沙堆表面风沙活动对其蚀积分布的影响及沙堆形态的演变规律;探讨了灌丛沙堆演化过程中植被、沙堆形态变化与灌丛沙堆表面风沙活动的相互作用机制。以下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研究区域内白刺灌丛沙堆沿NW-SE走向平行于沙垄分布于垄间低地内。流动沙垄、半固定沙垄和固定沙垄中白刺灌丛沙堆分布密度分别为42.00个/hm2、50.67个/hm2和76.67个/hm2。流动沙垄中白刺灌丛沙堆均为发育、成熟阶段,半固定沙垄内10%的白刺沙堆出现退化现象,固定沙垄中退化阶段灌丛沙堆达到52.03%、衰亡阶段为15.11%。灌丛沙堆高度多在2.0m以下,超过40.00%的沙堆长度在5.0~7.5m之间。沙堆高度、长度、宽度等参数均呈现为成熟阶段>退化阶段>衰亡阶段>发育阶段。随着灌丛沙堆的发展,沙堆固沙量增加,在成熟阶段达到最大,沙堆衰退后逐渐降低。(2)在灌丛沙堆演化前期,白刺在群落中呈优势地位。随着白刺灌丛的退化,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增加,白刺主导地位下降。在灌丛沙堆演化后期,草本植物缺乏白刺枝叶遮蔽,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下降,灌丛群落趋于衰败。在灌从沙堆演化进程中,白刺植被盖度、枝条密度、枝条高度先增加后降低,而枝条直径、枯死率表现为持续增加。在灌丛沙堆不同部位,植被盖度、枝条密度、枝条长度、枝条高度均表现为迎风面>侧面>背风面,且坡面上部植被分布状况好于下部。(3)白刺灌丛沙堆表面流场分为迎风坡前减速区、迎风坡加速区、坡顶最大加速区、背风坡涡流区、背风坡后恢复区及侧面加速区。地表输沙量大小表现为坡顶>迎风坡>背风坡。不同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对近地层输沙量的降低能力大小依次为:成熟阶段>退化阶段>发育阶段>衰亡阶段,分别为各自对照点输沙量的6.18%、11.04%和45.40%和75.69%。灌丛沙堆表面植被通过阻滞气流运行速度,使风沙流分布高度降低,趋向于贴近地表。(4)研究区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机械组成以极细沙、细沙和中沙为主,含量超过80%。沙堆表层沉积物颗粒分布均为单峰型,粒径多在100~300μm范围内。成熟阶段颗粒分选性较发育阶段变差,颗粒组成复杂;在灌丛退化后,颗粒组成变得单-,分选性变好。平均粒径由小到大依次为:成熟阶段、发育阶段、退化阶段、衰亡阶段。研究区粒径在2.13~186μm间的颗粒为风沙环境敏感颗粒组分中的跃移部分,成熟阶段灌丛沙堆对其拦截捕获能力最强,衰亡阶段最弱,与灌丛沙堆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基本吻合。(5)白刺灌丛沙堆演化过程对其表面蚀积活动有明显影响。在灌丛发育的早期,由于植被相对稀疏,沙堆高度较低,地表风蚀沙埋活动频繁,在西北风的作用下,灌丛沙堆顶部向东南方向移动,高度增加较快。在成熟阶段,地表蚀积量减少,表现为少量堆积,沙堆个体缓慢增长。在灌丛沙堆退化及衰亡阶段,沙堆表面以风蚀为主,沙堆个体逐渐变小矮化。灌丛沙堆植被的变化与沙堆形态的演变是同步的过程,其中植被是沙堆形成演化的驱动因素。长期的风蚀活动不断对灌丛沙堆外貌进行反复塑造,形成了研究区内形态多变、大小不一的灌丛沙堆群体景观。(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郭向东[5](2019)在《不同干扰程度下巴音温都尔沙漠球果白刺灌丛沙堆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巴音温都尔沙漠中度干扰(约1峰骆驼/hm2)、轻度干扰(约0.6峰骆驼/hm2)、自然状态(0峰骆驼/hm2)的球果白刺(Nitraria Sphaerocarpa)灌丛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干扰程度下球果白刺灌丛沙堆形态特征、分布格局、灌丛沙堆表层土壤粒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不同干扰程度对巴音温都尔沙漠球果白刺灌丛沙堆特征的影响,阐明生态保护措施对巴音温都尔沙漠球果白刺群落的重要意义。得出结果如下:(1)球果白刺灌丛沙堆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的趋势明显:在中度干扰的群落,3-4m、19-25m的尺度下球果白刺为聚集分布,其他为随机分布;轻度干扰的群落,12-13m的尺度下球果白刺为聚集分布,其他为随机分布;自然状态下,球果白刺的分布表现为随机分布。(2)随着干扰程度的降低,沙堆发育越来越好。从中度干扰的群落到自然状态的群落,随着干扰程度的降低,沙堆水平尺度与沙堆高度的R2依次为0.4605、0.4656、0.5369。干扰只改变了沙堆的大小,并没有改变沙堆的发育机制。随着干扰程度的降低,沙堆高度与水平尺度逐渐协同增加。(3)球果白刺表层粒径随着干扰程度的降低在增加。从中度干扰的群落到自然状态的群落,随着干扰程度的降低,球果白刺灌丛的平均粒径在不断增加中(221.3μm、243.7μm、268.1 μm)。在不同干扰的群落中,极细砾基本分布在各个方向的底部和灌丛间地。自然状态下的沙堆极细沙为主要组成成分,其次为中沙、细沙,其他两个干扰程度下,极细沙为主要组成成分,其次为细沙。(4)轻度干扰(0.6峰骆驼/hm2)会对球果白刺群落产生一定不良影响,因而建议将放牧的骆驼控制在0.6峰骆驼/hm2以下。(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毛东雷,吴云霞,蔡富艳,王雪梅[6](2019)在《新疆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灌丛沙堆与回涡沙丘的粒度分布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和地形会对地表风沙沉积物粒度特征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灌丛沙堆及回涡沙丘不同地貌部位地表沙物质的粒度分析,探讨不同类型植被对灌丛沙堆及回涡沙丘不同地貌部位表面风沙粒度特征的影响,为采取合理的防沙固沙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灌丛沙堆表面风沙物质平均粒径从迎风坡底经迎风坡中部到顶部逐渐变细,又从灌丛沙堆顶部至背风坡中部、背风坡底、侧翼逐渐变粗。从迎风坡底至顶部,表面沙分选性逐渐变差,从顶部到侧翼分选性逐渐变好。在灌丛沙堆与上风向回涡沙丘表面,自灌丛沙堆迎风坡坡底至灌丛沙堆侧翼,沙颗粒平均粒径呈现先变细后变粗的趋势,回涡沙丘表面沙颗粒平均粒径最粗,沙粒属于中等-较好分选性,灌丛沙堆顶部、灌丛沙堆背风坡、灌丛沙堆侧翼表面沙颗粒的分选性稍差于其余7个地貌部位。(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余海龙,樊瑾,牛玉斌,朱湾湾,黄菊莹[7](2019)在《灌丛树干茎流与根区优先流对灌丛沙堆“土壤沃岛效应”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沃岛效应"的形成增强了植物对干旱贫瘠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植被重建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水文学意义。灌丛树干茎流和根区优先流的水分和养分富集作用对灌丛沙堆"土壤沃岛效应"的形成、发育和演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弄清灌丛沙堆演化过程中灌木对土壤水分变化的时空响应和其多样性的维持机制、植被对水分的生态适应对策,是进一步研究灌丛沙堆形成和演替机制的关键。本文综述了灌丛沙堆的形成机理,对灌丛沙堆演化过程中土壤水文过程与植被响应机理以及灌丛树干茎流与根区优先流对"土壤沃岛效应"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对灌丛树干茎流与根区优先流研究方法进行了评述。在未来研究中,应加强对灌木地下根系分布及水分和养分沿灌木根系形成的优先通道运移和再分配的研究,以便更好地评价干旱贫瘠环境中树干茎流对灌木群落稳定性和生态系统发育所起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魏亚娟,汪季,党晓宏,张勇,解云虎[8](2019)在《不同生境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灌丛沙堆形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通过对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灌丛沙堆形态特征、各形态参数间关系及白刺灌丛生长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龄的增加(白刺纯林除外),白刺灌丛沙堆各形态参数变化范围较大,并向长椭球形方向发展,部分向不对称"蝌蚪状"方向演化。(2) 4种不同生境条件下,白刺灌丛沙堆各形态参数相关系数均在0. 782以上(P <0. 01),表现为显着性相关,这是各生境白刺灌丛沙堆协同发展的结果。(3)对各生境白刺灌丛沙堆长轴与短轴、水平尺度与沙堆高度之间进行回归方程分析,分别呈显着性线性关系(R~2> 0. 721 7)和幂函数、二次函数关系(R~2> 0. 835 1)且斜率均为正,表明4种生境灌丛沙堆均处于发育阶段。(4)白刺灌丛株高和盖度对灌丛沙堆形态特征有明显影响,即白刺灌丛株高越高、盖度越大,白刺灌丛沙堆高度、底面积和体积也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路荣,贾超,郝红敏,黄泽,刘玉[9](2018)在《水蚀风蚀交错带灌丛沙堆形态演替及水养特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灌丛沙堆是水蚀风蚀交错带典型的风积地貌景观。在黄土高原典型水蚀风蚀交错带,选择4种常见不同大小级的灌丛沙堆(小、中、大型和枯死灌丛沙堆),对灌丛沙堆的基本形态、土壤特性、差异性及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灌丛演替变化显着影响沙堆发育,随着灌丛生物量的增加,沙堆体积也增大,当灌丛演替到稳定阶段时灌丛沙堆的发育也趋于稳定(P<0.05)。(2)灌丛沙堆的固沙量、高度及土壤容重因位置而异,灌丛沙堆主根处的固沙量和高度均为最大,边缘处相对较小,土壤容重反之。(3)枯死、大、中和小型灌丛沙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分别是裸地的1.54,1.92,1.46,1.30倍;土壤湿度分别是裸地的2.05,1.93,1.79,1.52倍。(4)灌丛沙堆边缘与主根3/4处水分、养分含量高于灌丛内其他位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丁爱强[10](2018)在《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退化柽柳灌丛沙堆植被群落与土壤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洲-荒漠过渡带的健康状况与绿洲的生态安全密切相关。由于人类的干扰,加之自然环境的变化,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的植被出现了大面积衰败和死亡的现象,绿洲边缘固定沙丘出现破碎化,沙丘活化,风蚀作用强烈,已直接威胁到该地区人民的生活。柽柳灌丛是民勤绿洲西缘和西北缘主要的固沙植被,近些年来,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旱化,民勤绿洲边缘连续的柽柳灌丛沙堆退化、破碎化严重,已对当地的绿洲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鉴于此,本文采用时空替代法,选择不同退化程度柽柳灌丛沙堆,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植被、灌丛沙堆、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在柽柳灌丛退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各因子之间的关系,为该区柽柳灌丛沙堆的恢复和保育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柽柳灌丛植被及沙堆的相关参数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表现为盖度和新稍长度减小,枯枝率和株高,Patrick丰富度指数略有增加;表面风蚀破坏的面积迅速增大,垂直于主风向轴的长度先增大后减小,平行于主风向轴的长度逐渐加长,沙堆的高度增高。(2)土壤理化和生物学特性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表现为粘粒和粉粒呈减小态势,细砂先增大后减小,粗砂粒呈增加态势;平均粒径和偏度的绝对值呈增大趋势,沉积物的组份逐渐变粗,灌丛沙堆沉积物的分选性变好,趋向于正态分布。容重增大,土壤含水率减小,灌丛内部的变化也趋于稳定;全盐含量、电导率、Ca2+、K+、Na+、Cl-、SO42-、速效P含量的含量均减小,p H值、HCO3-、Mg2+和全P含量变化不明显;速效N、阳离子代换量、全N和有机质先增大后减小。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减少,酶活性降低。(3)不同退化程度的灌丛沙堆,随深度的变化,土壤粒径表层较粗,分选性好,下层较细,分选性差;除个别以外,土壤水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随着深度加深而减小;盐分和养分含量普遍以0-5cm或5-10cm较高。(4)不同退化程度灌丛间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差异性表现为:整体上,为未退化与已退化之间的差异显着,而且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差异性逐渐显着。相关性表现为:灌丛植被与沙堆形态参数间的相关性显着;除个别指标外,土壤粒度、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间的相关性显着,不同土壤性质内部的联系也紧密。(5)柳灌丛退化过程中的土壤各个特征指标可归结为4个主成分,依次为土壤水分与土壤生物特性、养分、盐分及土壤结构与酸碱环境,方差贡献率依次为28.566%、22.386%、15.258%和12.565%。综上所述,民勤湖区绿洲-荒漠过渡带柽柳灌丛在退化过程中,除个别指标外,植被与土壤均出现了恶化或衰退现象,而且各因子间的联系紧密;该区柽柳灌丛的退化是以土壤水分和生物特性为主导因子,养分、盐分和土壤结构等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因此,通过补给地下水而进一步提高地下水位深度至柽柳能够利用的临界水位是关键;在此前提下,还应人工补施一些能够综合改良灌丛沙堆土壤环境的新物质,加快退化灌丛自然修复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8-04-01)
灌丛沙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从沙漠边缘到绿洲外围依次形成了雏形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和活化阶段4种不同发育阶段的天然白刺灌丛沙堆,各发育阶段沙堆的防风功能、固沙功能和综合功能如何变化并不清楚。本研究期望通过对它们的研究,为中国干旱区荒漠化防治和绿洲生态安全保障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在对各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的植被特征、形态特征、分布特征野外调查和观测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和数值计算,对各发育阶段灌丛沙堆的防风功能、固沙功能以及综合功能值进行了分析阐述。【结果】(1)白刺灌丛沙堆的整体生长状况和植被覆盖度均随发育过程的进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态势,发育阶段植被生长状况最好,而活化阶段生长状况最差(P<0.01);稳定阶段植被覆盖度显着高于其他阶段(P<0.01),而雏形阶段最低(P<0.01);沙堆体积大小随底面积的增加而逐渐增加;(2)不同发育阶段单株白刺灌丛的防风、固沙功能值变化趋势相似,大小排序为活化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雏形阶段;而样地内纵断面单位面积上防风功能为稳定阶段>活化阶段>发育阶段>雏形阶段,固沙功能为活化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雏形阶段,因此,其防风固沙综合功能发生了变化,功能值大小分别为稳定阶段>活化阶段>发育阶段>雏形阶段。【结论】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白刺沙堆防风固沙综合功能值总体上随发育过程的进行而呈增加的趋势,表明从雏形阶段到活化阶段防风固沙功能逐渐增强。虽然活化阶段沙堆表现出退化现象,但是仍旧具有很好的防风固沙功效,对维护绿洲边缘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防护作用,应进一步加强退化沙堆的保护和抚育更新工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灌丛沙堆论文参考文献
[1].袁宏波,刘淑娟,安富博,胥宝一,郭春秀.生态输水对青土湖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养分的影响[J].西部林业科学.2019
[2].孙涛,贾志清,钱雅玲,刘虎俊,唐进年.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的防风固沙功能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3].张海娜,鲁向晖,黄国敏,李阳,王瑞峰.鄱阳湖沙地蔓荆灌丛沙堆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J].生态学报.2019
[4].丁延龙.白刺灌丛沙堆演化对地表蚀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5].郭向东.不同干扰程度下巴音温都尔沙漠球果白刺灌丛沙堆特征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6].毛东雷,吴云霞,蔡富艳,王雪梅.新疆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灌丛沙堆与回涡沙丘的粒度分布特性[J].泥沙研究.2019
[7].余海龙,樊瑾,牛玉斌,朱湾湾,黄菊莹.灌丛树干茎流与根区优先流对灌丛沙堆“土壤沃岛效应”的影响研究[J].草地学报.2019
[8].魏亚娟,汪季,党晓宏,张勇,解云虎.不同生境白刺(Nitrariatangutorum)灌丛沙堆形态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9
[9].路荣,贾超,郝红敏,黄泽,刘玉.水蚀风蚀交错带灌丛沙堆形态演替及水养特征变化[J].水土保持学报.2018
[10].丁爱强.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退化柽柳灌丛沙堆植被群落与土壤特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