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集合住宅研究

新加坡集合住宅研究

论文摘要

自治伊始,新加坡面临着十分严峻的住房问题,然而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如今已基本完成了“居者有其屋”的战略目标,成为世界上居住状况最好的国家之一。本文在对新加坡集合住宅的主要类型和发展沿革进行简要总结的基础上,分别从政策层面、操作层面和技术层面对新加坡集合住宅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以期较为全面地认识新加坡集合住宅,并探讨其成功背后的原因,为我国住宅发展提供某些启示。首先,本文选取新加坡集合住宅的典型代表——组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兼述其他几种主要的集合住宅类型,总结了其发展所经历的艰难起步、稳定增长、快速膨胀和相对饱和四个阶段。然后,在政策层面上,本文研究了与新加坡集合住宅相关的政府机构的设置,概念规划和开发指导规划相结合的二级规划体系,分别以强制性土地征用制度和中央公积金制度为特色的土地制度和住宅金融,以及为住房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坚实保障的法律体系;在操作层面上,本文研究了新加坡的梯度消费与租售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在组屋的申请、分配和转售环节中所采取的严格的限制措施,以及规范的物业管理与特殊的住房计划;在技术层面上,本文主要研究了新加坡的居住区规划、住宅设计以及旧宅更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住房制度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供应结构失衡、房价涨速过快、市场发育不健全、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的最后在中新对比的基础上,指出了新加坡集合住宅分别在政策层面、操作层面和技术层面上对我国的启示。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内容
  • 1.2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2.1 新加坡集合住宅发展概况
  • 1.2.2 我国集合住宅的发展概况
  • 1.2.3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新加坡集合住宅概况
  • 2.1 新加坡社会发展与住房建设
  • 2.2 新加坡集合住宅的主要类型
  • 2.2.1 政府组屋
  • 2.2.2 中等入息公寓
  • 2.2.3 执行共管公寓
  • 2.2.4 私人组屋
  • 2.3 新加坡集合住宅的发展沿革
  • 2.3.1 自治之前(1959 年以前)
  • 2.3.2 艰难起步(1960~1964)
  • 2.3.3 稳定发展(1964~1979)
  • 2.3.4 快速膨胀(1980~1996)
  • 2.3.5 相对饱和(1997 年至今)
  • 第三章 新加坡集合住宅的政策层面研究
  • 3.1 政府机构
  • 3.1.1 建屋发展局
  • 3.1.2 市区重建局
  • 3.1.3 土地管理局
  • 3.1.4 中央公积金局
  • 3.2 规划体系
  • 3.2.1 概念规划
  • 3.2.2 开发指导规划
  • 3.3 土地制度
  • 3.3.1 土地制度
  • 3.3.2 五类用地
  • 3.3.3 三种地契
  • 3.4 住宅金融
  • 3.4.1 政府的财政支持
  • 3.4.2 中央公积金制度
  • 3.5 法律法规
  • 第四章 新加坡集合住宅的操作层面研究
  • 4.1 供应结构
  • 4.2 限制措施
  • 4.2.1 组屋的申请
  • 4.2.2 组屋的分配
  • 4.2.3 组屋的转售
  • 4.2.4 对外资的限制
  • 4.3 物业管理
  • 4.4 特殊计划
  • 4.4.1 乐龄公寓计划
  • 4.4.2 退休村计划
  • 4.4.3 屋契回购计划
  • 4.4.4 优先购房计划
  • 4.4.5 住房资助计划
  • 第五章 新加坡集合住宅的技术层面研究
  • 5.1 居住区规划
  • 5.1.1 与城市规划的衔接
  • 5.1.2 高层高密度的方针
  • 5.1.3 组屋小区规划
  • 5.1.4 配套设施规划
  • 5.1.5 景观环境规划
  • 5.2 住宅设计
  • 5.2.1 组屋的户型
  • 5.2.2 组屋的形式
  • 5.3 旧宅更新
  • 第六章 新加坡集合住宅对我国的启示
  • 6.1 来自政策层面的启示
  • 6.1.1 专门的管理机构
  • 6.1.2 强制性征地政策
  • 6.1.3 中央公积金制度
  • 6.1.4 完善的法律体系
  • 6.2 来自操作层面的启示
  • 6.2.1 租售并举下的梯度消费
  • 6.2.2 操作过程中的层层把关
  • 6.2.3 住宅政策中的和谐体现
  • 6.2.4 老龄化社会的住房对策
  • 6.3 来自技术层面的启示
  • 6.3.1 高层高密度的规划方针
  • 6.3.2 坚持小户型的建设原则
  • 6.3.3 开发时序与旧住宅更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破“茧”化“蝶”——共享经济时代下的现代集合住宅发展[J]. 城市住宅 2019(04)
    • [2].城市集合住宅过渡空间研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12)
    • [3].日本集合住宅发展[J]. 中国住宅设施 2016(Z2)
    • [4].德国经验对我国老旧集合住宅改造的启示[J]. 中外建筑 2017(08)
    • [5].韩国板桥集合住宅[J]. 城市环境设计 2014(Z2)
    • [6].典型国家集合住宅的发展进程研究[J]. 祖国 2018(24)
    • [7].浅谈社区集合住宅[J]. 农村科学实验 2017(02)
    • [8].基于老龄化社会的现代集合住宅研究[J]. 明日风尚 2017(13)
    • [9].集合住宅的工业化可变设计研究[J]. 华中建筑 2020(03)
    • [10].集合住宅可变空间的工业化技术创新[J]. 住区 2020(03)
    • [11].基于多元化生活方式视域下的城市集合住宅空间设计[J]. 黑龙江科学 2018(24)
    • [12].“深度老龄化”背景下集合住宅适老化设计探究[J]. 住宅与房地产 2019(15)
    • [13].游学与践行——漫谈乌托邦式的日本集合住宅[J]. 中外建筑 2019(06)
    • [14].集合住宅改造与更新国内外对比[J]. 门窗 2018(01)
    • [15].基于多元化生活方式背景下城市集合住宅空间的设计[J]. 建筑与文化 2018(06)
    • [16].关于满足城市化进程集合住宅的探讨[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05)
    • [17].集合建筑![J]. 现代装饰 2017(07)
    • [18].基于提升居住品质理念的集合住宅概念规划初探——以西安蓝山水岸项目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14(06)
    • [19].中国城市集合住宅空间再设计[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09)
    • [20].重观外廊在现代集合住宅设计中的应用[J]. 山西建筑 2012(02)
    • [21].发达国家既有集合住宅再生理论综述[J]. 新建筑 2012(04)
    • [22].集合住宅之理论探索[J]. 美术大观 2011(07)
    • [23].台北地区小区型集合住宅管理费用与公共设施种类关系研究[J]. 现代物业(上旬刊) 2010(Z1)
    • [24].北京高层集合住宅“两代居”设计策略研究[J]. 建筑学报 2010(S2)
    • [25].类型学在集合住宅设计中的应用[J]. 艺术教育 2010(02)
    • [26].集合住宅中餐厅的研究[J]. 山西建筑 2009(18)
    • [27].日本集合住宅建设经验与启示[J]. 住宅产业 2008(06)
    • [28].从“边界”到“边界空间”——代官山集合住宅外部空间设计解析[J]. 建筑与文化 2019(09)
    • [29].日本适老性集合住宅设计新趋势对我国老年居住建筑设计的启迪[J]. 建筑与文化 2014(12)
    • [30].浅析集合住宅公共空间中自下而上的公共性[J]. 建筑与文化 2015(03)

    标签:;  ;  ;  ;  ;  

    新加坡集合住宅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