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植物连香树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研究

珍稀植物连香树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研究

论文摘要

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Sieb. et Zucc.)为东亚著名孑遗植物,是国家二级珍贵树种和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连香树雌雄异株,结实少。种子细小,天然更新困难,在自然状态下已处于濒危状态。为保护这一珍贵植物资源,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扩大其种群数量,是保护稀有和珍贵树种的有效手段。为探索连香树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本试验以连香树一年生带腋芽茎段、叶片、叶柄、芽、当年生带芽茎段、未成熟的种子作外植体,建立了以当年生带芽茎段和未成熟种子为外植体的组织培养体系,研究结果如下:1.当年生带芽茎段是良好的外植体材料。取材季节、取材部位、消毒时间等对启动培养的诱导率影响较大。6月份为最佳的取材季节,顶芽下第1-4芽是取材的较好部位。消毒灭菌用70%酒精10s,然后用0.1% HgCl6-8min为宜。尽管一年生带芽茎段的芽具有良好的萌发潜力,但因污染率较高,导致最终诱导率较低,仅为4.4%,故不是好的外植体材料。同样,越年生冬芽因污染率较高,诱导率仅为4.7%,也不是好的外植体材料。2.授粉后60d左右未成熟的连香树种子无休眠特性,在不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上能顺利萌发,萌发率达95%。在加有6-BA和NAA的培养基上,种子萌发后胚轴显著加粗,还能产生少量的愈伤组织。3.幼嫩的叶片、叶柄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能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叶柄比叶片更容易诱导出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最低的为66.7%,最高可达100%,随培养基激素水平的不同,愈伤组的颜色、质地有差别。叶柄诱导出愈伤组织所需的时间较短,但诱导的量比叶片少得多。4.培养条件以光照白天14h,温度26℃,夜晚10h,温度24℃,光强2000-3000lx为宜。5.当年生带芽茎段最佳启动诱导培养基为MS+6-BA0.5mg/L+NAA0.2mg/L,启动率可达98.2%;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为:1/2或1/3MS+6-BA0.5mg/L+NAA0.2mg/L,增殖系数可达5.3;生根培养基为:1/2MS或1/3MS+6-BA0.05 mg/L或0.1mg/L+IBA1.0mg/L或1.3mg/L,生根率可达90%。未成熟种子初代萌发最佳培养基MS+KT0.5mg/L,萌发率达95%;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1mg/L或MS+6-BA0.5mg/L,增殖系数可达6.3;在生根培养基1/2MS+IBA1.0mg/L中,9d即可长出的短根,生根率达95%以上,根数为4-9条。6.连香树幼苗长至4-5cm时即可炼苗。移栽在到蛭石:珍珠岩为1:1的基质上,温度25-30℃,相对湿度80%,成活率可达95%。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概况
  • 1.2 连香树的研究进展
  • 1.2.1 概述
  • 1.2.1.1 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 1.2.1.2 地理分布和生境
  • 1.2.1.3 应用价值
  • 1.2.1.4 生存现状
  • 1.2.2 研究进展
  • 1.2.2.1 进化与系统学研究
  • 1.2.2.2 群落及生态学研究
  • 1.2.2.3 人工繁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 1.2.2.4 组织培养研究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整体设计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3.1 外植体的选择
  • 3.3.1.1 一年生枝条带腋芽茎段
  • 3.3.1.2 幼嫩叶片、叶柄
  • 3.3.1.3 芽
  • 3.3.1.4 当年生带芽茎段
  • 3.3.1.5 未成熟种子
  • 3.3.2 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 3.3.2.1 当年生带芽茎段初代启动培养
  • 3.3.2.2 继代增殖培养
  • 3.3.2.3 生根培养
  • 3.3.2.4 未成熟种子初代培养
  • 3.3.2.5 继代增殖培养
  • 3.3.2.6 生根培养
  • 3.3.3 炼苗移栽
  • 3.3.4 试验结果的观测
  • 3.3.5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外植体的筛选
  • 4.1.1 一年生枝条带腋芽茎段
  • 4.1.2 幼嫩叶片、叶柄
  • 4.1.3 芽
  • 4.1.4 当年生带芽茎段
  • 4.1.4.1 取材时间、取材部位
  • 4.1.4.2 组织培养条件的筛选
  • 4.1.5 未成熟种子
  • 4.2 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 4.2.1 当年生带芽茎段
  • 4.2.1.1 初代启动培养基的筛选
  • 4.2.1.2 继代增殖培养
  • 4.2.1.3 生根
  • 4.2.2 幼种培养
  • 4.2.2.1 初代培养
  • 4.2.2.2 继代增殖
  • 4.2.2.3 生根培养
  • 4.3 炼苗移栽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5.2.1 外植体的选择
  • 5.2.2 种子培养
  • 5.2.3 褐化问题的解决途径
  • 5.2.4 愈伤组织发生的形态
  • 5.2.5 无菌苗的变异
  • 5.2.6 生根培养
  • 5.2.7 与前人所作工作的比较
  • 5.3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图版说明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提取工艺对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19(04)
    • [2].泓森槐茎段愈伤组织形成及继代增殖的研究[J].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3].离体培养基诱导型愈伤组织形成的分子机制[J]. 生物学教学 2017(01)
    • [4].尾巨桉不同类型愈伤组织抗性相关酶活性差异与不定芽分化关系研究[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02)
    • [5].蕨麻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优化[J]. 西北植物学报 2017(08)
    • [6].三七愈伤组织对滇重楼种子萌发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17(09)
    • [7].两性株番木瓜愈伤组织分化初探(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6(06)
    • [8].籼稻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体系优化及愈伤组织褐化原因剖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6(09)
    • [9].沙打旺愈伤组织再分化及植株形成的研究进展[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6(08)
    • [10].观赏树木组培愈伤组织分化研究进展[J]. 福建林业科技 2014(04)
    • [11].过氧化氢诱导不同色素水平葡萄愈伤组织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苷含量差异[J]. 北方园艺 2015(08)
    • [12].碳纳米管对粳稻愈伤组织分化影响的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19)
    • [13].两性株番木瓜愈伤组织分化初探[J]. 中国南方果树 2015(06)
    • [14].让生命在场[J]. 中学生物教学 2017(05)
    • [15].栀子叶片形成愈伤组织的最佳浓度配比探究[J].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6(12)
    • [16].蓖麻愈伤组织对铜的抗性研究(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12)
    • [17].伤害诱导白木香愈伤组织形成倍半萜过程中活性氧的产生和积累[J]. 中国药学杂志 2019(23)
    • [18].半夏两种愈伤组织结构及细胞壁成分比较[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8(01)
    • [19].采后苯丙噻重氮处理促进梨果实的愈伤[J]. 食品科学 2018(09)
    • [20].马铃薯松散型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J]. 天津农业科学 2018(08)
    • [21].钩藤愈伤组织的诱导与植株再生[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28)
    • [22].继代次数对吉粳88愈伤组织生理生化指标及细胞形态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05)
    • [23].彩叶芋愈伤组织的诱导、增殖及植株再生[J].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9)
    • [24].培养基对当归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影响研究[J]. 甘肃农业科技 2015(01)
    • [25].枸杞抗炭疽病菌毒素愈伤组织变异体的离体筛选及其防御酶活性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5(03)
    • [26].模拟空间环境对朱砂根愈伤组织岩白菜素合成的影响[J]. 福建农业学报 2015(07)
    • [27].不同激素配比对诱导三七花蕾愈伤组织影响[J]. 文山学院学报 2014(03)
    • [28].卡那霉素在小麦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中的应用[J]. 麦类作物学报 2012(04)
    • [29].月季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J]. 植物学报 2011(05)
    • [30].龙脑樟愈伤组织的诱导及龙脑的产生[J]. 中国中药杂志 2010(05)

    标签:;  ;  ;  ;  

    珍稀植物连香树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