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填充快速引发高性能SMC体系的研究

高填充快速引发高性能SMC体系的研究

论文摘要

SMC模塑料是一类重要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覆盖件的生产。SMC的固化体系和高成本是制约SMC模塑料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的SMC固化体系固化时间长,难以满足大批量快速供货的需求。迫切需要对SMC固化体系和填料体系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以提高制品生产效率、优化工艺、降低成本满足大批量快速供货。针对SMC固化体系,本文研究了SMC单引发体系和双引发固化体系的动力学模型,从理论上阐述了双引发体系的特点。分别通过测试SMC体系等温DSC曲线和升温DSC曲线,建立了分步等温动力学理论模型和升温动力学理论模型。等温模型可以预测复合引发剂比例与SMC固化过程特征时间参数tz和tm的关系。升温模型可以计算复合引发体系温度和转化率的关系,并可预测SMC固化过程特征温度参数:起始温度Tonset、峰顶温度Tp、峰终温度Tz。利用复合引发体系,设计了快速引发体系,并研究了这一体系对SMC的性能的影响。P17、P18、FL9508、FL9506四种不同活性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在TBPB/TBPO或DBPC/TBPO的复合引发体系作用下,其贮存寿命、胶凝固化时间、放热峰温度随低温引发剂的不断加入缩短。不论采用TBPB/TBPO还是DBPC/TBPO的复合引发体系,当高温引发剂与低温引发剂配比为80:20时,低温引发剂对SMC体系存放周期的影响不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贮存时间、胶凝时间、固化时间和放热峰温度随快速引发剂用量的增加而缩短。随着引发剂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增加,高温下的反应速率增加尤为显著。快速引发体系不仅能明显缩短模压成型的固化时间,而且能改善制品的性能,产品的光泽度、固化度、弯曲强度和巴氏硬度均有所增加。针对填料体系,本文开展了填料的复配理论的研究和填料表面改性的研究。依据双峰堆积理论,采用不同颗粒尺寸和粒径分布的填料,在两种填料比例为B5:Cb=8:2时,可以获得密堆砌的复合填料。密堆砌复合填料的空隙体积份数为41.8%,明显低于其它复合填料。采用密堆砌复合填料压制试板的短程波纹和长程波纹均低于采用单一填料的试板,对SMC模压制品的表面波纹度明显改善,制品的表面质量可达到A级表面的水平。在SMC片材生产过程中,相同的润湿分散剂对不同的填料效果不同,BYK-W9010在两种填料(碳酸钙和氢氧化铝)中,效果相近,前者稍好,而卑尔根助剂对碳酸钙降低粘度优于氢氧化铝,诺誉助剂对两者的效果相同。偶联剂的加入可显著降低树脂糊的粘度,用其改性填料需要增加相应处理工艺,TC-F钛酸酯偶联剂(降低粘度79.7%)和含硫硅烷偶联剂(降低粘度72.5%)对降低粘度效果明显。最后,本文结合快速引发体系和高填充技术,制备了KG-SMC片材并与PT-SMC片材进行了比较。KG-SMC在保压时间缩短40%,填料加入量增加30%时,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基本不变,冲击韧性提高11.8%,材料的收缩率由0.08%降低到0.03%;由KG-SMC制备的产品表面收缩波纹较PT-SMC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产品的表面质量可达到A级表面的水平。高填充快速引发高性能SMC体系的研发成功,表明复合引发体系和双峰堆积填料体系理论的有效性。根据这一理论研制的SMC模塑料体系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SMC制品的品质、降低了成本、获得了高性能的SMC模塑料体系,实现了SMC制品低成本大批量快速供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树脂基复合材料
  • 1.1.2 片状模塑料(SMC)
  • 1.2 SMC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SMC体系的国外研究状况
  • 1.2.2 SMC体系的国内研究状况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SMC固化体系动力学研究
  • 2.1 模型的建立
  • 2.1.1 不饱和聚酯的固化机理
  • 2.1.2 复合引发机理
  • 2.1.3 复合引发动力学模型
  • 2.2 试验部分
  • 2.2.1 实验目的
  • 2.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3 实验内容
  • 2.2.4 等温DSC实验结果
  • 2.2.5 升温DSC试验结果
  • 2.2.6 不同阻聚剂含量的固化性能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复合引发快速固化体系对SMC性能的影响
  • 3.1 试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材料
  • 3.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3.1.3 试样制备
  • 3.1.4 测试方法
  • 3.2 不同反应活性树脂复合引发体系的研究
  • 3.2.1 复合引发体系对树脂胶凝时间的影响
  • 3.2.2 复合引发体系对树脂固化时间的影响
  • 3.2.3 复合引发剂对树脂放热峰的影响
  • 3.2.4 复合引发体系对树脂贮存的影响
  • 3.3 复合引发剂的用量研究
  • 3.3.1 复合引发剂用量对树脂胶凝时间的影响
  • 3.3.2 复合引发剂用量对树脂固化时间的影响
  • 3.3.3 复合引发剂用量对树脂放热峰的影响
  • 3.3.4 复合引发剂用量对树脂贮存期的影响
  • 3.4 快速引发体系SMC产品的性能研究
  • 3.4.1 引发体系对产品的光泽度影响
  • 3.4.2 引发体系对产品的固化度影响
  • 3.4.3 引发体系对产品的弯曲强度影响
  • 3.4.4 引发体系对产品的巴氏硬度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SMC双峰堆积填料体系的研究
  • 4.1 双峰堆积体系模型
  • 4.2 最密堆砌实验研究
  • 4.2.1 试验原材料
  • 4.2.2 试验结果
  • 4.3 分析与讨论
  • 4.3.1 填料复合后的粒径分布
  • 4.3.2 复合填料的堆积密度
  • 4.4 密堆砌填料对SMC工艺及性能的影响
  • 4.4.1 密堆砌复合填料对SMC工艺的影响
  • 4.4.2 密堆砌复合填料对SMC机械性能的影响
  • 4.4.3 密堆砌复合填料对SMC制品表面质量的影响
  • 4.5 结论
  • 第5章 SMC填料表面改性的实验研究
  • 5.1 试验
  • 5.1.1 试验目的
  • 5.1.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润湿分散剂对树脂糊的影响
  • 5.2.2 偶联剂对树脂糊粘度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填充快速固化高性能SMC材料性能研究
  • 6.1 试验方案
  • 6.1.1 试验工艺路线
  • 6.1.2 测试用SMC的制备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固化放热测试
  • 6.2.2 模压工艺参数的确定
  • 6.2.3 KG-SMC的物理机械性能
  • 6.2.4 KG-SMC产品的表面质量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及典型应用
  • 7.2.1 展望
  • 7.2.2 典型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可见光三元光敏引发体系[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8(04)
    • [2].合成阻垢剂聚马来酸过程中引发体系的优选[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21)
    • [3].片状模塑料快速固化引发体系[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01)
    • [4].采用三元引发体系制备聚羧酸减水剂及其性能研究[J]. 硅酸盐通报 2015(11)
    • [5].含功能性单体的复合引发体系下聚丙烯酰胺的制备[J]. 广州化工 2009(03)
    • [6].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及其催化引发体系研究进展[J]. 高分子通报 2012(08)
    • [7].引发体系对丁苯胶乳接枝聚合的影响[J]. 塑料工业 2011(04)
    • [8].不同引发体系对苯丙接枝淀粉的影响[J]. 中华纸业 2011(22)
    • [9].亚硫酸氢钠复合引发体系在聚羧酸减水剂中的应用[J]. 新型建筑材料 2014(07)
    • [10].引发体系对合成复合高吸水树脂的影响[J].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10(08)
    • [11].人造石英石用复合引发体系固化动力学研究[J].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5(10)
    • [12].混杂型引发体系光敏树脂的研究[J]. 山东化工 2018(17)
    • [13].基于AIBA引发体系的聚丙烯酰胺合成与性能研究[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0(05)
    • [14].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合成用引发体系研究进展[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15].采用二元引发体系合成聚羧酸减水剂的研究[J]. 中国胶粘剂 2020(10)
    • [16].水/乙基氯化铝引发体系对溶液法合成丁基橡胶的影响[J].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4(15)
    • [17].聚异丁烯类弹性体合成技术进展 Ⅱ.新型引发体系的研究开发[J]. 合成橡胶工业 2013(02)
    • [18].本体连续法制备高抗冲聚苯乙烯树脂引发体系的研究[J]. 塑料工业 2014(01)
    • [19].不同引发剂体系对纤维素与己内酰胺接枝共聚的影响[J]. 中华纸业 2010(08)
    • [20].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DMC)的合成与表征[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8(04)
    • [21].咖啡陪你败退中国 疯狂扩张引发体系之乱[J]. 商学院 2018(12)
    • [22].两种引发体系下降黏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及其应用[J]. 新型建筑材料 2020(04)
    • [23].Fe~(2+)-H_2O_2-TD引发体系下TMP与MMA接枝工艺的研究[J].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10(01)
    • [24].不饱和聚酯/复合引发体系非等温固化动力学研究[J]. 热固性树脂 2009(03)
    • [25].以乙基二氯化铝和水为引发体系合成溶液法丁基橡胶[J]. 合成橡胶工业 2011(01)
    • [26].引发体系对乙烯基酯树脂固化行为及厚截面层压板力学性能的影响[J]. 材料开发与应用 2016(05)
    • [27].胶原水解物与丙烯酸的接枝共聚物的应用—引发体系的影响研究[J]. 中国皮革 2015(03)
    • [28].复合引发体系合成两性离子聚合物P(AM-DMAPS)[J]. 化学工业与工程 2011(06)
    • [29].不同引发体系对丁基橡胶溴化的影响[J]. 合成橡胶工业 2013(02)
    • [30].水/乙基氯化铝引发体系对溶液法合成丁基橡胶的影响[J].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14(01)

    标签:;  ;  ;  

    高填充快速引发高性能SMC体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