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债务重组损益的纳税调整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平,荣傲伟,李彬[1](2021)在《新债务重组准则下的税会差异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5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的通知》(财会[2019]9号),2020年4月财政部会计司发布了新债务重组准则应用指南。新债务重组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对于债务重组中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会计处理都作了较大的修改,导致与税务规定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对差异部分以及相关处理进行分析,并对新债务重组准则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冯春雨[2](2021)在《领益智造并购重组业绩补偿的会税处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并购重组方式来扩展经营业务范围,提高盈利能力,但由于并购方获取标的资产的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并购风险,因而引入业绩承诺补偿协议机制。目前业绩承诺补偿协议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并购重组业务中,被并购方不能实现业绩承诺,对并购方进行补偿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但是目前会计准则对业绩补偿收付的会计处理以及税法对业绩补偿涉及的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企业可能对这一事项存在不同的会税处理方式,处理方式的不同可能导致报表数据可比性降低,从而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本文选取广东领益智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领益智造”,股票代码002600)并购非同一控制下深圳市东方亮彩精密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亮彩”)的案例,由于东方亮彩未能实现业绩承诺期间约定的预期利润水平,承担业绩补偿责任,历时两年多,期间还存在并购方分配股份红利、应补偿的股份处于质押状态等情况。因此案例涵盖的情况较为全面,分析此案例较为有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综合考虑业绩补偿经济实质与会计和税务处理经济后果,分期对领益智造收到现金和股份业绩补偿的会税处理进行阐述和合理性分析,试图探求较为合理的业绩补偿会税处理方式,以供实务者和监管者参考。领益智造将与东方亮彩签订的业绩承诺补偿协议看作是企业合并业务中发生的或有对价。会计处理中,在进行初始计量时由于并购双方预期利润目标会达成,因而并未确认金融资产或者将其金额确认为零。在后续计量中,领益智造将收到的现金补偿抵减金融资产账面价值,将回购注销的股份视同处置,在注销当日确认投资收益;领益智造还对东方亮彩计提了商誉减值损失,这些都会对公司的当期损益产生较大的影响。税务处理中,将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的应收到业绩补偿调整应纳税所得额,将回购注销股份确认的投资收益,纳入企业所得税的征税范围。本文认为,这种会税处理方式不尽合理。业绩承诺补偿协议的经济实质是估值调整协议,领益智造收到的业绩补偿款实质是对前期所支付并购对价的返还,并非企业真正的盈利,将补偿计入损益类账户、纳入企业所得税征税范围不符合业绩补偿的经济实质;从经济后果来看,这样处理使领益智造在收到业绩补偿的当期损益大幅变动,进而也会影响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因此综合考虑经济实质和经济后果,本文提出,在收到业绩承诺补偿时,会计处理上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由于收到的业绩补偿被看作是对前期并购价款的返还,不影响当期损益,因此税务上不纳入企业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当长期股权投资尚未处置时,税务上由于未对其进行处置仍按原来的计税基础,会计上则由于收到业绩补偿调减了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由此会计上和税法上对于同一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不一致,导致税会差异,待公司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将抵减计税成本后的净收入计入“投资收益”纳入企业所得税的征税范围。最后,论文提出了相关建议。建议我国会计准则和税法对收付业绩补偿的会税处理进行明确的规定;在支付并购对价时可充分考虑并购之后业绩承诺实现情况选择分期支付对价,由此可以尽量减少收付业绩补偿的会税处理的多样性和目前处理方式的不尽合理,同时还能有效避免业绩承诺补偿协议不一定能有效履行的情况。
杨琪[3](2020)在《企业重组中企业所得税的税收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后,企业重组在我国的发展愈加蓬勃,无论是扎根本土的民营企业,还是资本雄厚的外商,企业的改革发展都离不开重组,因而企业重组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我国在2016年迎来企业重组数量和规模上的峰值,成为全球第二大并购投资地,仅次于美国。企业重组的形式较以往也更加多样,企业重组中的涉税问题,尤其是企业所得税也越来越被重视。一般来说,税收问题并非是企业进行重组的决定性因素,但在进行企业重组时,我们却无法忽视税收带来的影响。尤其是涉及的企业所得税税额较以往更大,在企业成本方面所占的比重也更高。因此,研究企业所得税在企业重组过程中的税收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基于这样的现状,本文通过选取案例,在财税[2009]59号文和国家税务总局2010年4号公告等法规政策的指导下,主要分析研究资产收购、股权收购和吸收合并这三种重组过程中的企业所得税涉税问题,重点分析计算了不同重组方式下和不同支付方式下,一般性和特殊性所得税税务处理,同时进行了量化分析;并从企业重组成本最小化的角度出发,将重组其他成本因素纳入考虑。通过研究,本文针对企业重组过程中涉及的如何选取不同合并方案以及其方式下如何选择税务处理方式、是否满足和适用的相关税收法律、甚至是不同方案下可能会遇到的其他涉税成本等问题,在结论部分从税收政策制定及企业合理选择税务处理方式等多个视角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企业在处理类似企业重组产生的税务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高玉玉,高允斌[4](2020)在《新债务重组准则下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新修订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对债权人在重组中获得的非货币性资产、权益工具的会计计量方法以及可确认的债务重组损失作了与原准则不同的规定,对债务人债务重组收益的确认采用了简化的方法,而税法则未随会计准则的修改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由此必然产生若干税会差异调整事项。而全面"营改增"后,对资产计价和收入计量必须要考虑到增值税的影响因素。本文对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会计准则实施后资产清偿债务、将债务转为权益工具和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三种典型债务重组业务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进行了分析。
王晓勇[5](2019)在《新债务重组准则税会差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财政部于2019年5月16日发布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财会[2019]9号)。新债务重组准则从2019年6月17日起施行,并且追溯2019年1月1日至发布之日涉及的债务重组事项。本文将新债务重组准则涉及的税会差异分析如下。一、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变化亮点一’:原债务重组准则以"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债权人作出让步"为首要条件。新修订的准则不再要求
周子欣[6](2019)在《沈阳机床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案例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企业管理层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整财务报告数据信息,达到追求特定利益的目的。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与企业日常经营无关的、具有偶发性的损益。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而失真的信息会干扰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导致其决策失误,最终降低资本市场的效率。由于我国对证券市场的管理规定和监管要求,公司上市具有一定的难度和较高的成本,导致我国的上市资源很宝贵;同时我国监管部门实行的管理规定是: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则进入特别处理期;连续三年亏损股票暂停上市。由于我国的股票上市和退市的政策环境还未完全市场化,亏损公司在被特别处理期间为保住上市壳资源会进行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本文对以往学者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结合非经常性盈余管理存在的基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有效市场理论,选择沈阳机床作为研究的案例,探讨上市公司进行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手段、动机和结果,提出相应的结论和启示。本文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整理了相关研究理论,同时对案例的研究要点进行了梳理,构建了本文的分析框架。本文通过五章内容进行理论介绍,并对案例进行具体分析。第一章是引言,简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并且梳理了近年来有关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研究,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整理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写作框架。第二章梳理了有关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理论,从中归纳出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第三章是案例介绍,介绍了研究案例沈阳机床的背景情况以及沈阳机床实施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过程;沈阳机床采用的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方式包括:向关联方出售亏损子公司、和供应商达成债务重组协议、接受当地政府给与的大额补助等。第四章是案例分析,对沈阳机床进行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和结果进行了分析:沈阳机床实施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包括公司急需在短期内扭亏为盈以及保住公司的上市地位和融资渠道;同时需要摆脱亏损资产,为企业进行国有企业综合改革做准备。第五章,通过前文对沈阳机床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行为和结果的分析对案例的探究进行总结,进而得出企业进行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带来的启示。本文采用规范性研究和案例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梳理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沈阳机床在2017年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通过对案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之后,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在中国股市现有的退市制度之下,企业为了保住上市地位,会选择在短期内进行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方式包括出售子公司股权、进行债务重组、获得大额的政府补助等;企业通过实施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盈余管理在短期内可以获得大量利润,扭转亏损;虽然短期内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可以使企业走出亏损困境,轻装上阵;但从久远来看,企业想要改善经营状况,还需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的治理能力;并且企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粉饰报表数据,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投资者,相关部门应该做好监督工作。
张炜杰[7](2019)在《我国企业重组税收政策的协调性研究》文中指出企业重组是促进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资本结构的重要手段,其能有效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是当前化解我国产能严重过剩、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据wind数据库统计,我国2015-2018年国内并购交易金额均超过2.5万亿元/年,交易数量均超过5000项,且国内并购以境内并购为主,我国的企业并购重组进一步发展,数量和规模也逐步扩大,形式趋向多样化、复杂化。但是我国各税种重组税收政策之间存在的不协调,严重影响了重组实践的完成。玉峰房地产公司、国投中鲁等公司重组交易因重组税收政策不协调导致的沉重税负而终止。因此解决重组政策存在的不协调,建立统一协调的重组税收体系势在必行。本文的行文逻辑也是围绕企业重组税收政策的协调性展开。本文先对重组与重组政策的协调性理论进行分析。重组税收政策的协调性在企业重组中扮演着必要且重要的作用。它是联通企业重组与各税种重组政策的逻辑纽带,是调节各个税种重组税收政策之间矛盾的调和剂。只有建立协调统一的重组税收体系,才能使得企业重组实践顺利完成。在通过对各税种重组税收政策演进的梳理,以及横向对比分析当前各税种重组政策具体适用的交易类型后,研究发现目前重组税收政策存在的一部分不协调,以及这种不协调的分类与产生原因。同时,以玉峰房地产公司资产划转和国投中鲁资产重组案例切入,进一步分析得出一部分重组税收政策的不协调及其具体表现。在第四章,具体详细总结了目前我国重组税收政策存在的六个方面的不协调及其消极影响:重组政策税种间概念定义存在差异、税种间部分交易类型缺乏、适用条件与重组实践不匹配、经济实质相同业务税收待遇失衡、法规规定零散、以及地区间税务机关理解与执行不一致。在规范和完善重组税收政策的建议一章,本文结合税法基本原则、税法解释原则以及递延纳税原则,针对存在的六个不协调缺陷提出了六点完善重组政策的建议:规范税种间重组政策的概念定义、补足税种间缺乏的重组交易类型、匹配重组的适用条件与重组实践、平衡经济实质相同重组交易待遇、整合各税种重组政策提高遵从度、统一地区间税务局的理解与执行。本文的研究主题为各税种重组税收政策在促进重组实践方面的协调性,主要运用了理论政策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相比单一税种重组政策的研究,本文对土地增值税、契税等小税种也有所研究,并从跨税种角度来考察当前重组税收政策的合理性,同时对重组概念的法理性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各税种重组政策的协调性方面,本文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黄兴涛[8](2019)在《A集团公司重组中的纳税筹划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A集团公司为了做大做强,也为了摆脱整体亏损的不利局面,进行了包括分公司转为子公司、债务重组、出售债权和股权、企业并购等多个重组业务。企业重组业务涉及面广,流程复杂、涉税问题较多,一旦处置不好,就可能会产生高额的税费,甚至会导致企业重组失败,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企业重组中的纳税筹划问题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首先,本文对A集团公司在重组中的纳税筹划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分析的方法,对纳税筹划管理的组织机构、纳税筹划意识、税收管理风险意识、纳税筹划专业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包括建立统一的税收管理体系、加强全体员工的纳税筹划意识、加强纳税筹划的风险意识、利用各种途径提升纳税筹划专业能力等。其次,本文对A集团公司在重组业务中负担较重的税款问题进行研究,对其各类重组业务提出了具体的纳税筹划方案。根据具体业务,综合考虑交易性质、企业盈亏情况,灵活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与一般性税务处理的规定。例如,对分公司转为子公司的业务采用非货币性资产投资的规定,确认资产处置所得;对债务重组业务,则由母公司出面购买银行的债权,代替子公司直接与银行达成债务重组协议;对出售债权和股权的业务,改出售为划转给盈利的子公司,然后由其根据具体情况再进行处理;对于企业合并业务,由亏损企业吸收合并盈利企业,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以及企业重组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以节约税款的支出。最后,本文在探讨企业重组中如何灵活运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风险管理,规避高额税负的同时,也希望能以此为契机,丰富企业重组中的纳税筹划应用问题研究。
杨胜明[9](2019)在《股东持续原则下免税重组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法律制度的具体规则总是以基本原则为基础构建的。从理论角度出发,可以发现我国免税重组法律制度借鉴了很多美国相关制度的原则,包括合理商业目的原则、股东持续原则及经营持续原则等。但这些原则是否适用于中国,这些原则本身是否正当合理,仍然存在疑问。股东持续原则作为免税重组法律制度的核心,对免税重组具体规则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对股东持续原则的剖析和改进,对于发现我国免税重组具体规则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我国免税重组法律制度,使重组所得税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重组交易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的第一部分简述了重组的概念和分类,提出免税重组法律制度的概念并描述了其在我国的演进。第二部分引入了一个重组案例,探讨该案例折射出的我国重组所得税制的问题。第三部分回归到免税重组法律制度的法理层面,提出“固化所得不课税理念”作为免税重组的正当性基础,并以此重构股东持续原则。第四部分以改进后的股东持续原则为参照,明确我国现行免税重组法律制度中股东持续原则的不当之处,指摘具体规则中存在的问题并讨论其对重组交易的现实阻碍。第五部分对我国免税重组法律制度提出改进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改变了多数学者从美国税法或者我国税法中的股东持续原则出发,就事论事的研究思路。而是基于重组交易的“可税性”这一根本问题,探讨重组交易是否当然具有可税性,出于何种考虑可以否认可税性的存在。对可税性的阻却事由,即是免税重组法律制度的正当性基础,股东持续原则的应然内涵亦生发于此。当然本文并非是脱离现有制度的天马行空,对重组可税性问题的讨论均以所得税基本理论为出发点,并适当参考了民法的一些基本理论。期望由此探寻股东持续原则的面貌,并对构建免税重组法律制度提出合理建议。
赵同剪[10](2019)在《债务重组会税差异分析之一——基于一般性税务处理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债务重组的会计与税务处理不同,并且税务处理区别不同条件分别适用于一般性税务处理规定和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因此债务重组的会税差异必然因税务处理不同有不同的结果,本文主要针对适用于一般性税务处理的债务重组加以分析。
二、债务重组损益的纳税调整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债务重组损益的纳税调整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新债务重组准则下的税会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债务重组准则下的税会差异及相关处理 |
(一)新债务重组准则下会计处理原则 |
1.以资产清偿债务 |
(1)债权人方面 |
(2)债务人方面 |
2.将债务转为权益工具 |
(1)债权人方面 |
(2)债务人方面 |
(二)税收领域对于债务重组的规定 |
1.税收领域对债务重组概念的界定 |
2.相关规定及处理原则 |
(1)增值税处理规定 |
(1)债务人方面 |
(2)债权人方面 |
(2)企业所得税处理相关规定 |
(1)债权人方面 |
(2)债务人方面 |
(三)案例分析 |
1.A公司(债权人)处理方式 |
(1)债权人会计处理 |
(2)债权人税务处理 |
2.B公司(债务人)处理方式 |
二、新债务重组准则下存在的问题 |
(一)以无形资产清偿债务税会差异探讨 |
(二)关于代偿债务相关问题的讨论 |
1.债务人会计处理 |
2.债权人会计处理 |
3.税务处理 |
4.税务风险 |
(三)三角债问题的研讨 |
1.增值税 |
2.企业所得税 |
3.印花税 |
(2)领益智造并购重组业绩补偿的会税处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业绩承诺补偿的研究 |
1.3.2 关于业绩承诺补偿的会计处理研究 |
1.3.3 关于业绩承诺补偿的税务处理研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业绩承诺补偿的基本概念 |
2.1.1 对赌协议的概念 |
2.1.2 对赌协议的类型 |
2.1.3 业绩承诺补偿的概念及补偿方式 |
2.2 业绩承诺补偿的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信号传递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3 业绩补偿涉及的相关会税处理理论依据 |
2.3.1 相关会计处理理论依据 |
2.3.2 相关税务处理理论依据 |
3 案例概况 |
3.1 并购双方的基本情况 |
3.1.1 领益智造公司简介 |
3.1.2 东方亮彩公司简介 |
3.2 并购过程及业绩承诺补偿的设定 |
3.3 业绩承诺补偿情况介绍 |
3.3.1 业绩承诺未实现情况介绍 |
3.3.2 业绩承诺补偿涉及的现金及股份数 |
4 领益智造收到业绩补偿的会税问题研究 |
4.1 领益智造的会计处理及其合理性分析 |
4.1.1 业绩补偿款计入当期损益 |
4.1.2 计提商誉减值准备 |
4.1.3 会计处理合理性分析 |
4.2 领益智造的税务处理及其合理性分析 |
4.2.1 计入当期损益缴纳企业所得税 |
4.2.2 税务处理合理性分析 |
4.3 收到业绩承诺补偿的会计处理建议 |
4.3.1 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 |
4.3.2 计提商誉减值准备 |
4.4 收到业绩承诺补偿的税务处理建议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业绩补偿的经济实质是估值调整协议 |
5.1.2 领益智造现行会税处理方式不尽合理 |
5.1.3 业绩补偿的会税处理需考虑经济实质和经济后果 |
5.2 研究建议 |
5.2.1 规范业绩补偿的相关财税法律法规 |
5.2.2 审慎选择评估机构科学确定评估方法 |
5.2.3 调整并购对价支付方式降低估值过高风险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3)企业重组中企业所得税的税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文献综述 |
(二)文献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企业重组中所得税政策分析和税务处理 |
第一节 企业重组的概念及动因 |
一、企业重组的定义及主要形式 |
二、企业重组的动因 |
第二节 我国企业重组企业所得税的重要政策分析 |
第三节 不同重组方案下的企业所得税的税务处理 |
一、资产收购 |
二、股权收购 |
三、企业合并 |
四、一般性税务处理与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比较分析 |
第四节 不同支付方式下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
一、现金支付 |
二、股权支付 |
三、综合支付 |
第二章 重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案例背景 |
一、交易情况简介 |
二、企业可选择的重组方式 |
三、支付方式的选择 |
第二节 税负分析 |
一、资产收购的企业所得税税负分析 |
二、股权收购的企业所得税税负分析 |
三、吸收合并的企业所得税税负分析 |
第三节 不同重组方式下企业所得税税负分析 |
一、重组方式对利益主体的税负影响分析 |
二、不同支付方式对所得税税负的影响 |
第三章 影响企业重组的其他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商业目的对重组的影响 |
第二节 不同重组方式中其他税收成本的分析 |
一、资产收购中其他税收成本的分析 |
二、股权收购中其他税收成本的分析 |
三、吸收合并中其他税收成本的分析 |
第三节 其他相关成本的分析 |
一、财务成本 |
二、时间成本 |
三、交易成本 |
第四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新债务重组准则下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债务重组准则修订的主要变化 |
(一)修改债务重组的定义及范围 |
(二)明确适用范围,排除权益性交易 |
(三)提高准则体系的内在协调 |
1. 与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协调:规范换入的金融资产(包括权益工具)、修改合同条款后的金融资产(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
2. 与其他资产准则的协调:修改了债权人对相关换入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
(四)简化了债务人的会计处理 |
二、债务重组中存在的涉税问题剖析 |
(一)债务重组定义 |
(二)以资产清偿债务 |
1. 债权人会计与税务处理 |
2. 债务人会计与税务处理 |
3. 基于一般性税务处理下的会计税务处理差异分析 |
4. 基于特殊性税务处理下的会计税务处理差异分析 |
(三)将债务转为权益工具 |
1. 债权人会计与税务处理 |
2. 债务人会计与税务处理 |
3. 基于一般性税务处理下的会计税务处理差异分析 |
4. 基于特殊性税务处理下的会计税务处理差异分析 |
(四)采用修改其他条款方式进行债务重组 |
(5)新债务重组准则税会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债务重组准则的变化 |
二、举例分析新旧债务重组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的税会差异 |
(一)甲乙双方适用新准则账务分析如下: |
(二)甲乙双方适用旧准则账务分析如下: |
(三)税会差异分析 |
三、举例分析新旧债务重组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税会差异 |
(一)债务人以持有企业的股权偿债 |
(二)债务人以债转股方式偿债 |
(6)沈阳机床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案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非经常性损益特征的研究 |
1.2.2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 |
1.2.3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框架 |
2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理论概述 |
2.1 非经常性损益特征及类型 |
2.1.1 非经常性损益的特征 |
2.1.2 非经常性损益的类型 |
2.2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 |
2.2.1 扭转亏损动机 |
2.2.2 平滑利润动机 |
2.2.3 规避监管动机 |
2.3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手段 |
2.3.1 通过处置资产进行盈余管理 |
2.3.2 利用债务重组损益进行盈余管理 |
2.3.3 利用政府补助收入进行盈余管理 |
2.3.4 利用其他营业外收支进行盈余管理 |
2.4 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
2.4.1 委托代理理论 |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3 有效市场理论 |
3 沈阳机床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案例介绍 |
3.1 沈阳机床简介 |
3.1.1 沈阳机床的基本情况 |
3.1.2 沈阳机床的股权结构 |
3.2 沈阳机床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 |
3.2.1 沈阳机床的经营成果 |
3.2.2 沈阳机床的财务状况 |
3.3 沈阳机床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手段 |
3.3.1 向关联方出售亏损资产 |
3.3.2 利用债务重组获得收益 |
3.3.3 利用政府补助进行盈余管理 |
4 沈阳机床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
4.1 沈阳机床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
4.1.1 公司连续两年亏损面临保壳压力 |
4.1.2 维持上市资格,保证融资渠道 |
4.1.3 谋求产业升级发展核心产品 |
4.2 沈阳机床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后果分析 |
4.2.1 “1 元交易”获得巨额收益 |
4.2.2 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进行产业升级 |
4.2.3 连续两年亏损后,成功扭亏避免退市风险 |
5 沈阳机床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结论及启示 |
5.1 案例研究的结论 |
5.1.1 企业为保壳进行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 |
5.1.2 向关联方出售负资产获得巨额收益 |
5.1.3 摆脱亏损业务进行产业升级 |
5.2 案例研究的启示 |
5.2.1 完善股票发行与退市制度 |
5.2.2 加强对资产重组价值的评估管理 |
5.2.3 加强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监管 |
5.2.4 规范政府对亏损上市公司的补助 |
5.2.5 企业需加强自身的治理能力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企业重组税收政策的协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企业重组税收政策协调性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企业重组的概念分析 |
一、企业重组的定义及分类 |
二、企业重组参与方及可能涉及税种 |
第二节 重组税收政策的协调性概念分析 |
一、重组税收政策协调性的含义 |
二、重组税收政策协调性的作用 |
三、不协调性产生的原因与类型 |
第三节 重组税收政策的协调对企业重组的影响机理分析 |
一、对企业重组方案选择的影响 |
二、对企业重组交易损益的影响 |
三、对重组交易方合规性的影响 |
第二章 企业重组税收政策梳理及分析 |
第一节 所得税政策历史演进及分析 |
一、企业所得税 |
二、个人所得税 |
第二节 流转税政策历史演进及分析 |
第三节 财产和行为税政策历史演进及分析 |
一、契税 |
二、土地增值税 |
三、印花税 |
第四节 各税种重组政策适用交易横向比较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玉峰房地产公司资产划转案例分析 |
一、玉峰房地产公司资产划转方案介绍 |
二、玉峰公司及税务局对涉及税种意见 |
三、玉峰公司终止资产划转交易的原因 |
第二节 国投中鲁资产重组案例分析 |
一、国投中鲁资产重组方案介绍 |
二、税务机关对税务处理的意见变化 |
三、重组交易双方终止重组交易原因 |
第三节 重组案例失败的结果分析 |
一、案例体现的征纳双方的争议 |
二、对案例体现的征纳争议的分析 |
三、重组案例失败的启示 |
第四章 企业重组税收政策协调性存在的缺陷及影响 |
第一节 企业重组税收政策协调性存在的缺陷 |
一、税种间概念定义存在差异 |
二、税种间部分交易类型缺乏 |
三、适用条件与重组实践矛盾 |
四、实质相同交易的待遇失衡 |
五、法规零散影响税收遵从度 |
六、地区间税务局处理不一致 |
第二节 企业重组税收政策协调性存在缺陷带来的影响 |
一、增加了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成本 |
二、延缓乃至阻碍重组实践的完成 |
三、导致部分主体经济行为的扭曲 |
四、影响地方税务机关的征管能力 |
第五章 规范和完善重组税收政策的原则和建议 |
第一节 规范和完善企业重组政策的原则 |
一、税法基本原则 |
二、税法解释原则 |
三、递延纳税原则 |
第二节 规范和完善企业重组政策的建议 |
一、规范税种间重组政策的概念定义 |
二、补足税种间缺乏的重组交易类型 |
三、匹配重组的适用条件与重组实践 |
四、平衡经济实质相同重组交易待遇 |
五、整合各税种重组政策提高遵从度 |
六、统一地区间税务局的理解与执行 |
主要参考文献 |
(8)A集团公司重组中的纳税筹划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1.1 重组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有效捷径 |
1.1.2 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重组步伐正在加快 |
1.1.3 中央企业专业化重组提速 |
1.1.4 专业化整合渐成企业重组主流 |
1.2 选题的意义 |
1.2.1 减轻税收负担 |
1.2.2 规避税收风险 |
1.2.3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选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2 拟采用方法 |
1.5.3 可行性分析 |
第2章 企业重组与纳税筹划的理论基础 |
2.1 企业重组中的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关于企业重组的定义 |
2.1.2 税法关于企业重组的定义 |
2.1.3 本文对企业重组的定义 |
2.2 纳税筹划的界定 |
2.2.1 非法的避税手段 |
2.2.2 纳税筹划 |
2.3 纳税筹划的理论基础 |
2.3.1 税收调控理论 |
2.3.2 税收价格理论 |
2.3.3 组织行为学理论 |
2.3.4 企业契约理论 |
2.4 纳税筹划的原则 |
2.4.1 合法性原则 |
2.4.2 事先筹划原则 |
2.4.3 整体性原则 |
2.4.4 时效性原则 |
2.4.5 效益性原则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A集团公司重组中纳税筹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 A集团公司的基本情况 |
3.1.1 A集团公司的总体情况 |
3.1.2 A集团公司重组的目的 |
3.1.3 A集团公司的重组业务简介 |
3.2 A集团公司企业重组过程中的纳税情况 |
3.2.1 分公司转为子公司 |
3.2.2 债务重组业务 |
3.2.3 出售债权和股权 |
3.2.4 企业合并 |
3.3 纳税筹划内部环境存在问题分析 |
3.3.1 调查方式 |
3.3.2 税收管理的组织机构 |
3.3.3 纳税筹划意识 |
3.3.4 税收风险管理意识 |
3.3.5 纳税筹划专业能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A集团公司重组中纳税筹划管理改进方案 |
4.1 基本思路 |
4.2 建立集团统一的税收管理体系 |
4.2.1 建立集团统一的税收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
4.2.2 建立集团统一的税收管理体系应考虑的因素 |
4.2.3 建立税务管理体系的基本过程 |
4.2.4 建立税务管理的组织架构 |
4.2.5 建立税务管理流程和制度 |
4.2.6 明确各岗位职责 |
4.3 加强全体员工的纳税筹划意识 |
4.3.1 实施纳税筹划的绩效考核 |
4.3.2 实施纳税筹划的对标管理 |
4.3.3 实施纳税筹划的流程管理 |
4.4 加强纳税筹划的风险意识 |
4.4.1 风险的本质 |
4.4.2 对待风险的态度 |
4.4.3 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
4.5 通过各种途径提升纳税筹划的专业能力 |
4.5.1 培养爱学习的企业文化 |
4.5.2 充分利用专家的技术力量 |
4.5.3 引进行业内的优秀人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A集团公司重组的纳税筹划方案 |
5.1 基本思路 |
5.2 A集团公司重组纳税筹划成败的影响因素 |
5.2.1 可能会导致纳税筹划失败的原因分析 |
5.2.2 纳税筹划失败风险的评估 |
5.2.3 纳税筹划失败风险的控制 |
5.3 A集团公司重组业务的纳税筹划方案 |
5.3.1 分公司转为子公司 |
5.3.2 债务重组业务 |
5.3.3 出售债权和股权 |
5.4 企业合并业务可供选择的重组方案 |
5.4.1 方案一原企业清算并成立新企业 |
5.4.2 方案二将原企业资产划转给新企业 |
5.4.3 方案三C公司吸收合并B公司 |
5.4.4 方案四B公司吸收合并C公司 |
5.5 企业合并业务纳税筹划实施效果比较 |
5.5.1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筹划实施效果比较 |
5.5.2 增值税的纳税筹划实施效果比较 |
5.5.3 土地增值税的纳税筹划实施效果比较 |
5.5.4 契税的纳税筹划实施效果比较 |
5.5.5 印花税的纳税筹划实施效果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A集团公司重组完成后的纳税筹划后续管理 |
6.1 适用税收优惠政策的一般管理规定 |
6.2 情况变化后的再筹划 |
6.2.1 享受原筹划方案的税收优惠政策 |
6.2.2 不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集团公司税收管理问题调查问卷 |
致谢 |
(9)股东持续原则下免税重组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免税重组法律制度概述 |
第一节 重组的概念与分类 |
一、重组的概念 |
(一) 重组的商业概念 |
(二) 重组的法律概念 |
二、重组的分类 |
(一) “主体变动类”重组与“主体恒定类”重组 |
(二) “同一控制类”重组与“非同一控制类”重组 |
(三) “资产交付类”重组与“股权交付类”重组 |
第二节 免税重组法律制度的概念及在我国的演进 |
一、免税重组法律制度的概念 |
二、免税重组法律制度在我国的演进 |
第二章 从万达电影重组案探讨我国免税重组法律制度的问题 |
第一节 万达电影收购万达影视的目的与方案 |
一、万达电影收购万达影视的目的 |
二、万达电影收购万达影视的方案 |
第二节 万达电影收购万达影视折射出的税法问题 |
第三章 免税重组法律制度的正当性基础 |
第一节 我国关于免税重组法律制度正当性的不同观点 |
一、“税收优惠政策说”与“不可税说” |
二、关于应税重组与免税重组关系的不同观点 |
第二节 重组“可税性”的探讨 |
一、重组客体“可税性”的探讨 |
(一) 所得税的征税客体 |
(二) 重组所得的性质 |
二、重组主体和归属“可税性”的探讨 |
(一) 主体“可税性”——法人主体性的探讨 |
(二) 归属“可税性”——股权性质的探讨 |
第四章 我国免税重组法律制度中股东持续原则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对股东持续原则应有内涵的背离 |
一、“股东资格要求”存在的问题——4号公告对“原主要股东”的解释不合理 |
二、“对价比例要求”存在的问题 |
(一) 关于股权支付对价范围的规定不明确 |
(二) 4号公告对“控股企业”的规定不全面 |
(三) 同一控制下且不需要支付对价的企业合并的内涵不明确 |
三、“持股时间要求”存在的问题——59号文对持股时间的要求不合理 |
第二节 我国税法股东持续原则对重组交易的阻碍——以万达电影收购万达影视案为例 |
一、“对价比例要求”不应针对重组方案作整体考察 |
二、溢价增资中存在的股东间利益输送不应纳入所得税征税客体 |
(一) 关于溢价增资应否课税的不同观点 |
(二) 股东间利益输送属于固化所得 |
第五章 股东持续原则下我国免税重组法律制度的改进建议 |
第一节 剔除股东持续原则中的“利益持续要求” |
第二节 以改进后的股东持续原则为核心修正免税重组法律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债务重组会税差异分析之一——基于一般性税务处理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现金清偿债务 |
(一) 会计与税法规定 |
1. 会计处理。 |
2. 税务规定。 |
(二) 差异分析、纳税调整及所得税会计处理 |
1. 债务人。 |
2. 债权人。 |
二、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 |
(一) 会计与税务规定 |
1. 会计处理。 |
2. 税务规定。 |
(二) 差异分析、纳税调整及所得税会计处理 |
1. 债务人。 |
2. 债权人。 |
三、债务转为资本 |
(一) 会计与税务规定 |
1. 会计处理。 |
2. 税务规定。 |
(二) 差异分析、纳税调整及所得税会计处理 |
1. 债务人。 |
2. 债权人。 |
四、修改其他债务条件 |
(一) 会计与税务规定 |
1. 会计处理。 |
2. 税务规定。 |
(二) 差异分析、纳税调整及所得税会计处理 |
1. 债务人。 |
2. 债权人。 |
四、债务重组损益的纳税调整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债务重组准则下的税会差异分析[J]. 张春平,荣傲伟,李彬. 注册税务师, 2021(05)
- [2]领益智造并购重组业绩补偿的会税处理问题研究[D]. 冯春雨.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2)
- [3]企业重组中企业所得税的税收问题研究[D]. 杨琪.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4]新债务重组准则下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比较分析[J]. 高玉玉,高允斌. 财务与会计, 2020(01)
- [5]新债务重组准则税会差异分析[J]. 王晓勇. 注册税务师, 2019(12)
- [6]沈阳机床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案例探究[D]. 周子欣.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7]我国企业重组税收政策的协调性研究[D]. 张炜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8]A集团公司重组中的纳税筹划问题研究[D]. 黄兴涛.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4)
- [9]股东持续原则下免税重组法律制度研究[D]. 杨胜明. 厦门大学, 2019(09)
- [10]债务重组会税差异分析之一——基于一般性税务处理的分析[J]. 赵同剪. 金融经济,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