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序介孔碳/硫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无序介孔碳/硫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论文摘要

锂硫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的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最具潜力的高比能电池体系。然而单质硫却存在导电性差、充放电过程中结构稳定性差、还原产物易溶解的缺点,这严重降低了正极材料中硫利用率和容量保持率。本论文通过将硫与碳复合来克服硫导电性差、结构稳定性差的缺点,同时也可限制还原产物的溶解和扩散。采用纳米ZnO颗粒作为模板制备了孔径约为20nm的介孔碳,该碳与硫的复合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902.3mAh/g(相对于复合材料),循环50次之后容量保持率65%,均高于相应的单质硫电极。为了进一步提高正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对介孔碳/硫复合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硫的填充量过满,使介孔碳在提高循环性能方面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采用二次热处理及加入不同造孔剂等方法来改善介孔碳的性能。通过对介孔碳材料进行二次热处理有效地提高了介孔碳的石墨化程度和导电性,从而提高了碳/硫复合材料中硫的利用率,经1000℃二次热处理的介孔碳与硫的复合材料首次放电过程中硫的利用率为84%。通过加入造孔剂KHCO3,制备出一种分级多孔碳,该碳与硫的复合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1066.6mAh/g(相对于复合材料),循环60次之后容量保持率为73%。碳/硫复合材料制备方面,对比了升华法、常规化学法两种复合方式,并对两种复合方式制备的材料分别在155℃下热处理。结果表明常规化学法制备的碳/硫复合材料中有较多的游离硫存在,硫的利用率及循环稳定性都较差;155℃热处理后两种复合材料的硫的利用率及容量保持率都有明显提高。又采用介孔碳孔内原位生成硫的方法制备出一种新的碳/硫复合材料,该材料硫的利用率及容量保持率都很突出,硫的首次利用率可达84%,循环50次之后容量保持率仍可达81%。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锂硫电池概述
  • 1.2.1 锂硫电池的研究现状
  • 1.2.2 锂硫电池的反应机理
  • 1.3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1 单质硫
  • 1.3.2 有机硫化物
  • 1.3.3 硫/聚合物复合材料
  • 1.3.4 硫/碳复合材料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设备
  • 2.1.1 实验药品
  • 2.1.2 仪器设备
  • 2.2 材料的制备
  • 2.2.1 介孔碳材料的制备
  • 2.2.2 碳/硫复合材料的制备
  • 2.3 电池的装配
  • 2.3.1 正极极片的制备
  • 2.3.2 扣式电池的装配
  • 2.4 物理性能测试及表征
  • 2.4.1 拉曼分析
  • 2.4.2 X 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2.4.3 低温 N2吸附分析
  • 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4.5 透射电子显微镜
  • 2.4.6 热重分析
  • 2.4.7 元素分析
  • 2.5 电性能测试
  • 第3章 介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2.1 介孔碳材料的制备
  • 3.2.2 碳/硫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3 材料性能表征
  • 3.2.4 正极极片制备与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介孔碳材料的表征
  • 3.3.2 碳/硫复合材料的表征
  • 3.3.3 碳/硫复合材料电性能测试
  • 3.3.4 介孔碳/硫复合材料容量衰减原因初步探索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改性介孔碳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4.1 引言
  • 4.2 实验
  • 4.2.1 改性介孔碳材料的制备
  • 4.2.2 碳/硫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3 材料性能表征
  • 4.2.4 正极极片制备与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介孔碳孔结构的改进及其对复合材料电性能的影响
  • 4.3.2 介孔碳导电性的改进及其对复合材料电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碳/硫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表征
  • 5.1 引言
  • 5.2 实验
  • 5.2.1 碳/硫复合材料的制备
  • 5.2.2 材料性能表征
  • 5.2.3 正极极片制备与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升华法和常规化学法制备的碳/硫复合材料性能表征
  • 5.3.2 原位化学法制备的碳/硫复合材料性能表征
  • 5.3.3 不同方法制备的碳/硫复合材料电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PVDF粘结剂对不同存储温度下锂离子电池性能影响的研究[J]. 中国胶粘剂 2020(02)
    • [2].锂离子电池片状四氧化三钴负极的合成及改性[J]. 物理化学学报 2014(06)
    • [3].不同粘结剂锂离子电池电学性能测试与分析[J]. 电源技术 2020(03)
    • [4].一种长循环寿命电解液的研究[J]. 科技视界 2015(08)
    • [5].干燥温度对水性粘结剂及电池性能的影响[J]. 电池 2016(02)
    • [6].溶剂热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J]. 电源技术 2013(05)
    • [7].锂离子电池有机硅功能电解液[J]. 化学进展 2020(04)
    • [8].多孔MnCO_3立方体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J]. 化工时刊 2020(07)
    • [9].两种不同结构锰酸锂电化学性能对比[J]. 无机盐工业 2016(06)
    • [10].LiNi_(1/3)Co_(1/3)Mn_(1/3)O_2/Li_4Ti_5O_(12)[J]. 电池 2011(06)
    • [11].前期掺杂BC对LiFePO_4/MWNTs性能的影响[J]. 电源技术 2013(11)
    • [12].沸石矿模板制备多孔炭及其电性能研究[J]. 功能材料 2010(12)
    • [13].金属-有机框架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的应用[J]. 科学通报 2020(25)
    • [14].面密度和压实密度对锂离子电池快充性能的影响[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7(03)
    • [15].多孔球形TiNb_2O_7的制备及改性[J]. 电池 2020(01)
    • [16].石墨烯制备及作为锂离子电池导电剂的研究[J]. 电源技术 2020(06)
    • [17].Al~(3+)掺杂对LiNi_(0.5)Mn_(1.5)O_4材料性能的影响[J]. 精细化工 2020(03)
    • [18].磷酸铁锂/石墨动力电池衰退机理分析[J].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2020(03)
    • [19].直链烷基醚对磷酸铁锂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J]. 汽车工艺与材料 2017(10)
    • [20].石墨烯基锂离子电容器成功用于电动自行车[J]. 摩托车技术 2015(03)
    • [21].碳材料形貌与结构对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影响[J]. 电源技术 2020(11)
    • [22].树脂包覆天然石墨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J]. 电池工业 2013(Z1)
    • [23].负极为钛酸锂的软包装锂电池[J]. 电源技术 2014(06)
    • [24].不同使用程度的电池并联性能研究[J]. 电动自行车 2013(01)
    • [25].Ta~(5+)掺杂Li_7La_3Zr_2O_(12)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J]. 电化学 2020(02)
    • [26].自模板法制备镍掺杂的锰酸锂纳米棒及其电化学性能[J]. 硅酸盐学报 2017(01)
    • [27].膨胀石墨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J]. 电源技术 2017(06)
    • [28].碳含量对梭形球状LiFePO_4/C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J]. 电源技术 2016(03)
    • [29].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的循环寿命试验与拟合[J]. 汽车技术 2016(11)
    • [30].锰掺杂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3V_2(PO_4)_3/C性能的影响(英文)[J].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11(03)

    标签:;  ;  ;  ;  

    无序介孔碳/硫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