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农地产权结构与农业绩效——对转型期中国的实证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
作者: 陈志刚
导师: 李元,曲福田
关键词: 农地产权,产权结构,农业绩效,转型,中国
文献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正当中国开始进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并逐步享受到改革带来的巨大发展成果时,粮食问题和“三农”问题的接踵出现使得人们不得不把目光再次聚集到农村。众所周知,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制度的问题。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策实践部门,都已逐渐认识到中国的农地制度,特别是农地产权制度是粮食问题和“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其内在的特征以及未来的走向都将成为影响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迄今为止,有关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而在这众多的研究之中,对农地产权制度的效率分析又是焦点之一。不可否认,经济效率的提高,尤其是农业绩效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农地产权制度的优化。已有的研究不仅从总体上分析了中国的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绩效的影响,而且还分别探究了农地使用权、转让权以及收益权对农业绩效的作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产权制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权利系统,对产权制度的绩效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其某一特定方面来考察,而是有必要从其内在的结构特征出发来系统展开。本文就旨在细化农地产权结构,特别是农地产权在不同权利主体间的安排差异以及产权内部的权利构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兼顾政府与市场两个方面,来研究农地产权制度及其变迁对农业绩效的影响。 考虑到农地产权在不同主体间的安排本身意味着农地资源的配置情况,而产权内部的权利构成则主导着产权对绩效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论文首先在产权与绩效的一般作用关系基础上,扩展构建了一个农地产权结构影响农业绩效的分析框架。从而,为后面深入、系统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分析视角、范围和逻辑结构。 接着,文章从结构演进的角度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历程。总体来看,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革主要是围绕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交替变化而展开的:从建国初期的农地农民私有、家庭经营,到合作社时期的农地农民私有、互助合作,再到人民公社时期的农地集体所有、互助合作,直至改革开放以来的农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频繁的波动变化可以说是反映了一个农地产权结构演变的周期。从所有权结构来看,目前在赋予了农民更多自主、完整的权利以后,农地所有权已近乎成了以“私有产权”为核心的制度模式;而农地经营权则在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回顾
1.2.1 对产权结构的理解
1.2.2 农业绩效的传统因素分析
1.2.3 农业绩效的制度影响研究
1.2.4 制度安排、制度变迁与农业绩效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结构和主要观点
1.4.1 论文结构
1.4.2 主要观点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理论前提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研究的前提设定
2.3 产权影响理论的一般框架:产权与绩效
2.3.1 产权的基本特性
2.3.2 产权对绩效的影响机制
2.3.3 一点评论
2.4 农地产权结构与农业绩效的分析范式
2.4.1 所有权主体差异及其对农业绩效的影响
2.4.2 承包权主体差异及其对农业绩效的影响
2.4.3 内部权利的构成及其对农业绩效的影响
第3章 农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结构演进
3.1 概述:一个图示
3.2 解放初期:农地农民私有、家庭经营
3.3 合作社时期:农地农民私有、互助合作
3.4 人民公社时期:农地集体所有、互助合作
3.4.1 1958-1961年的产权结构变迁
3.4.2 1962-1978年的产权结构变迁
3.5 改革开放以来:农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
3.5.1 农地家庭承包制的出现
3.5.2 后续的改革与制度创新
第4章 农地所有权结构与农业绩效
4.1 公地的悲剧:引论
4.2 私有产权与国有产权的一般特征
4.3 经济转型与农地配置效率:私有产权的缺陷
4.3.1 经济转型的基本特征:市场的不完善
4.3.2 农地产权私有化的低效配置
4.3.3 私有产权与公共物品供给的不足
4.4 集体行动的逻辑:国有产权的困境
4.4.1 管理的困境
4.4.2 合作的可能
4.5 中国集体所有制的特征与绩效分析
4.5.1 排他性权利与集体所有权绩效
4.5.2 农地市场发育与集体所有权绩效
4.5.3 村庄治理模式与集体所有权绩效
4.6 经验检验
4.6.1 理论假说的提炼
4.6.2 相关分析
4.6.3 模型检验
第5章 农地承包权结构与农业绩效
5.1 农地承包权的主体及其特征差异
5.1.1 农地承包权的主体
5.1.2 农户的特征差异
5.2 农地承包权结构对农业绩效的影响
5.2.1 整体结构效应:基于村庄层面
5.2.2 个体结构效应:基于农户层面
5.3 农地承包权结构与农业绩效:基于田野调查的实证分析
5.3.1 村庄和农户调查概况
5.3.2 农地承包权安排的村庄差异及其绩效分析
5.3.3 农地承包权安排的农户差异与农业绩效:相关分析
5.3.4 农地承包权安排的农户差异与农业绩效:模型检验
5.4 隐含的意蕴:一个小结
第6章 农地产权内部结构与农业绩效
6.1 产权内部结构的构成及其演变
6.1.1 产权内部结构的基本构成
6.1.2 农地产权内部结构的演进:几种创新模式
6.2 产权内部结构演变对农业绩效的影响:一般分析
6.2.1 农地使用权对农业绩效的影响
6.2.2 农地转让权对农业绩效的影响
6.2.3 农地收益权对农业绩效的影响
6.3 产权内部结构演变对农业绩效的影响:区域比较
6.3.1 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对农地制度的需求
6.3.2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对农地制度的需求
6.4 经验检验
6.4.1 理论假说的提炼
6.4.2 计量经济分析一:总体反应
6.4.3 计量经济分析二:区域比较
6.5 简要评述与理论拓展
第7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发布时间: 2005-07-19
参考文献
- [1].农地产权流转平台及机制研究[D]. 黄宝连.浙江大学2012
- [2].双层经营体制的农地产权研究[D]. 刁怀宏.西南财经大学2002
- [3].我国农地产权的多元主体和性质研究[D]. 崔宝敏.南开大学2010
- [4].基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的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研究[D]. 苑莉.西南交通大学2011
- [5].农村土地产权回归农民的制度研究[D]. 闵桂林.江西财经大学2009
- [6].现阶段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生产绩效影响研究[D]. 马贤磊.南京农业大学2008
- [7].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D]. 卞琦娟.南京农业大学2011
- [8].中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创新研究[D]. 田静婷.西北大学2010
- [9].农地征收补偿与失地居民养老保障研究[D]. 卢艳.湖南农业大学2015
- [10].中国农村土地资产化机制研究[D]. 薛红霞.武汉理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