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王云红,吴灿灿[1](2021)在《清代黄河河神黄大王形象塑造探析》文中研究表明黄大王信仰是明清以来兴盛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一种黄河河神信仰,反映了黄河沿岸居民的精神寄托与情感需求。通过对地方志、文人笔记以及国家典籍等资料的整理分析,认为主要是民间大众、地方文人以及国家官僚三种势力参与了黄大王形象的塑造。这三方力量参与塑造黄大王形象的动机在于其自身独特的需求:民间大众朴素的情感需求,地方文人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国家官僚对社会稳定的追求。黄守才自身特质的影响,配合以上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共同完成了对黄大王的形象塑造,使之流传至今,为人们理解黄河文化的内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王丽媛[2](2021)在《内部控制否定审计意见的经济后果及治理对策研究 ——以~*ST辅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内部控制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作为自我调节机制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线,也作为自我约束机制应用于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可以说,内部控制是处于企业中心位置的内在机制,既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又有助于企业的日常管理有序进行。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是否合理,运行是否存在缺陷,与企业经营成败密切相关。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势必给企业带来不良的经济后果。基于此,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进行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手工收集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信息内部控制审计信息披露状况:自2011年有关内部控制披露的政策出台以来,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比例逐年攀升,但近几年每年都有几十家上市公司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背后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值得深思。2019年,*ST辅仁因“分红爽约”事件的发酵被深交所调查,从而发现该公司存在第一大股东占用非经营性资金、关联交易和违规披露等掏空公司的行为,继而跌落神坛。意料之中的是,*ST辅仁于2020年6月被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本文以*ST辅仁为例,针对该公司所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问题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内部控制否定审计意见的发表所产生的经济后果。文章围绕相关理论基础、案例分析、经济后果分析以及治理对策探究几部分展开,层层深入。在分析*ST辅仁内部控制被否事项的基础上,利用内部控制五要素,从更深层次进一步探究案例公司被出具内部控制否定审计意见的原因。同时,文章主要运用案例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对*ST辅仁内部控制否定审意见披露后的市场反应进行分析,并探究该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融资能力的变化,在此引入了对比公司千金药业进行分析。研究发现:*ST辅仁内部控制被否的根本原因是内部控制运行缺陷,在内部控制否定审计意见披露后,给其经济后果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就导致*ST辅仁内部控制被否的事项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1)优化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2)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积极性;(3)提高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以往的研究大多针对内部控制被否的动因进行分析,本文再此基础上,从内部控制否定审计意见披露后的经济后果进行进一步探究,丰富了有关的研究内容。同时,本文的案例公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类似的上市公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行文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现有的数据只能从年报及公司官网获得,因此,本文的分析可能存在不够全面和深入的问题。
吴萌[3](2021)在《大股东持续减持的动因、路径与经济后果研究 ——以海峡创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开展,我国的资本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限售股解禁后,大股东减持成为市场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问题。股东减持股份,客观上是其应有的权利,不可被剥夺。但是,在大规模的减持浪潮中,恶意减持的现象不断出现。虽然证监会在2015-2017年三年连发三则减持规定,但2018年减持潮又起,且愈发严峻,仅2020年当年A股市场共发生25 081起减持事件,严重影响了我国股票市场的有序发展。因此,对大股东减持行为的研究仍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首先梳理和总结了以往学者对大股东减持行为的研究成果,然后在委托代理理论、控制权收益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的指导下,立足我国资本市场大股东减持的制度背景和现状,以海峡创新大股东的持续减持行为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大股东持续减持的动因、路径和经济后果。通过研究发现,大股东的持续减持不仅会加剧公司的融资约束,降低公司的投资效率,影响公司的经营发展,也会造成股价的持续下跌,损害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大股东减持的动因是公司业绩前景不佳和个人融资需求;减持方式主要为集中竞价、大宗交易和协议转让,同时借助盈余操纵,信息披露等路径确保减持的顺利实施。最后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建议应优化减持规定,加大惩处力度,改善公司的治理机构,完善大股东减持信息披露体系,规范大股东减持行为。
华清君[4](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刘桂军[5](2020)在《新环保法背景下企业环保投资的微观经济后果研究 ——以科伦药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峻。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企业是自然资源的主要消耗者与污染物的主要排放者,按照新环保法提出的“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企业理所应当成为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科伦药业作为我国大输液制药领域的龙头企业,自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以来,企业环保投资规模逐年增加,致力于实现环境质量和环境绩效整体提升,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深度融合和相互协调,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鉴于此,本文以科伦药业为研究对象,分析新环保法背景下科伦药业环保投资特点以及环境绩效表现,对科伦药业环保投资的微观经济后果进行探究,评价新环保法背景下单个制药企业环保投资对企业财务能力和市场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1)新环保法背景下企业环保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财务能力的提升,增加企业市场价值。(2)环境绩效在科伦药业环保投资对企业绩效的提升过程中起到中介了作用。因此建议:(1)企业应完善环境管理体制,主动履行环保责任;(2)企业应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提高环境绩效,进一步促进企业财务能力和市场价值不断提升;(3)企业应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建立和完善环保投资信息披露平台。研究此类医药制药企业,对于我国医药制造行业在新环保法背景下的环保投资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充实了对医药行业环保投资微观经济后果的相关个案研究,探究了企业环保投资对微观经济后果的中间路径;另一方面,可以为政府制定行业绿色发展政策、法规和制度提供参考依据,也为其他高污染行业的企业有效提升环保投资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珂瑜[6](2020)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 ——基于最终控制人投资组合视角》文中研究说明由于股权质押业务具有灵活性强,质押资金使用不受限制,在不影响控制权的情况下将“静态”股权转化为“动态”可用资本等特点,深受控股股东的青睐。然而自2015年以来,我国A股市场持续波动,大量股票深度下跌,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濒临爆仓甚至导致最终控制人变更的事件频频出现,引起资本市场和学者的广泛关注。由此可见,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与最终控制人自身利益密不可分。而且我国股权较为集中,“一控多”现象并不少见,使得控股股东角色更为复杂,其股权质押行为可能反映的是最终控制人的真实意愿。因此,本文从最终控制人角度出发,将受到同一最终控制人控制的所有上市公司视为一个投资组合,研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本文选取2013-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最终控制人投资组合集中度和相对重要性两个维度研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最终控制人投资组合集中度越高,控股股东进行股权质押的可能性越小;(2)投资组合内,相对重要性越低的公司股权越容易被控股股东质押;(3)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对公司绩效产生负面影响;(4)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损害公司绩效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且债权治理可以减轻这种损害程度,主要由于短期借款的作用。本文研究不仅为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还丰富了股权质押经济后果研究,有助于其充分发挥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的积极作用。
孙琳琳[7](2020)在《《晏子春秋》君臣观念研究》文中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列国纷争不断,整个社会处于剧烈变革的转型时期。旧的制度还未解体,新的势力拔地而起。各国内部为争夺君位,卿大夫与君主,卿大夫之间的斗争此起彼伏。晏子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时的齐国,正处于“季世”。公室衰败,君权旁落;君主势弱,大夫势强,民心尽归田氏,齐国政权岌岌可危。处于这一时期的晏子,为了维护齐国的统治,提出了一系列的为君之道、为臣之道。晏子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君臣观念的实践,达到获取民心、维持齐国社稷、延续齐国政权的目的。君臣观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晏子春秋》中的君臣观念作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之言,对研究君臣观念有重大意义。《晏子春秋》中的君臣观念从内涵解析来看可以划分为对君主的要求、对臣子的要求、君臣相处之道三部分。在对君主的要求方面,晏子认为君主应该做到克己守礼,以做到君臣之间上下有序;君主应该省刑薄敛,行节俭之道,对百姓“施行仁义”以求获取民心;向古代圣王和贤明的先王学习,远离奸臣佞臣,赏罚有度,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一名贤臣应该忠于社稷,与君主秉持和而不同之道,择明君而事之。《晏子春秋》中的君臣观念与其他诸子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与孔子相较,二者都重视“礼”,但“礼”的内涵却不同;与孟子相较,二者都提倡施行“仁政”,但晏子的目的是为了赢得民心;荀子与晏子都认为臣子以类分;晏子与韩非子的君臣观有很大不同,韩非子认为晏子“不知除患之臣”;与老子相比,老子提倡君主“无为”,晏子却要求君主“有为”。无论是对君主的要求、对臣子的要求还是君臣之间的相处之道,都是晏子基于齐国公室衰微,卿大夫势强,君权旁落的背景,为维护齐国的社稷所做出的努力。这些努力虽无法扭转齐国衰亡的颓势,但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善民生、维护社稷、延续齐国政权的统治有一定促进意义。可以证明,《晏子春秋》中有关君臣观的政治主张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曹可寒[8](2020)在《《鲒埼亭集》的史源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鲒埼亭集》是清代着名史学家、文献学家全祖望的个人文集。集中有关明清史事及东南文献者过半数,亦涉及到辨析学术源流、探讨史书编纂等许多方面,其中枌榆掌故,旧史所关,无一不有补於文献。论文旨在对该书进行史源学方面的研究考证。史源学由陈垣开创,是一门通过追寻文献的史料来源,进而稽考史实、辨明正误的研究方法,与乾嘉朴学的考证法颇相类似。陈垣曾以该方法批注过《鲒埼亭集》。然或因其非完稿故,《鲒埼亭集批注》一书自被後人整理出版後,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学界关注,且其中内容仍多有可补之处。论文先从该书的内容、特点、价值和不足等方面出发进行了讨论,归纳了前人以史源学研究《鲒埼亭集》的方法与成果,并指出整理本的部分疏漏;其後从五个方面分类讨论了《鲒埼亭集》撰述时所采用的史源;最後,以札记形式对《鲒埼亭集》中诸篇文章进行了史源方面的考证,力图厘清是书史源、辨正)误,并校正今整理本《全祖望集汇校集注》和《鲒埼亭集批注》中的一些疑误之处。
袁耀辉[9](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认为《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武晓媛[10](2019)在《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技术与社会转型语境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保护随一国工业演进发生、发展,是国家工业化的一种必然结果。手工艺作为一门古老的“营生”,是传统社会中人类生产生活的一项基本活动,并依赖“师徒相授、口耳相传”的知识模式世代传承。可以说,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核心生产力的手工艺,它不仅满足了人类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物质需求,而且满足人类文化审美情趣的精神需要。它既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基础,又是丰富人类精神生活的“良方”,满足着社会大众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不同诉求,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有适度的存续和发展空间。尽管如此,受传统文化观念控制的古代中国一直没有给予手工艺及手工艺人应有的尊重和认同。近代以降,伴随西方的殖民侵略,近代机器技术与设备随即而来,这对传统工艺的存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先进的机器技术刺激并促进手工技艺的改良革新,但同时又与手工艺争夺资源、抢占市场,展开激烈地竞争。就近代中国传统工艺整体发展情形言,后者成为主要趋势,机器的冲击甚至造成手工艺的全面崩溃。时至今日,中国已由传统农业国跻身现代工业国前列,并可同世界工业强国开展技术角逐,但仍无法扭转和改变手工艺的生存困境,在现代激烈地商业市场竞争中许多手工艺正急剧衰退甚至消亡。如何使传统工艺与工业化和谐共生,如何使传统工艺理性传承以更好地适应工业现代化要求,成为一个从历史延续至今的重要议题。可见,“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对待传统工艺”,或者说“传统工艺应如何应对工业现代化”是一个值得反复思考和深入探究的问题。不过,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传统工艺在不同时代表现出来的功能不尽相同。在传统社会里手工艺是作为国计民生的支柱而存在的,但在现代社会中它更多地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所以对它的保护和利用因时代功能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本文重点关注关系民生日用的工艺品在近代中国技术社会转型时期的命运。基于此,本文既是一项关于传统工艺的历史研究,也是对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工艺出路问题的进一步探讨。文章围绕“传统工艺如何进入现代社会”的中心议题,即如何克服和改进传统工艺的弊端,又如何保持和宏扬传统工艺的价值,立足晚清民国的时代背景,以“中国工业化早期的传统工艺发展策略”这一鲜有关注却极具时代意义的内容作为第一研究主题,以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为支撑,探讨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之际,手工艺的工业现代化问题。通过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源头发展策略进行考察,发现在晚清和民国两个时期,国人就手工艺的出路问题曾提出过一系列的思想和行动方案,使“日用而不知”的传统工艺呈现在社会大众的视野下。在此基础上,厘清晚清民国工艺策略在整个手工艺工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为当前传统工艺发展提供有效的历史借鉴。本文主体内容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难点及创新之处,提出晚清民国中国技术社会转型期应该如何思考和对待传统工艺的问题,并从源头策略上为手工艺寻找出路,以期获得一些新认识和新主张。第一章主要对工艺观念在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起步时期的演变情况进行研究。指出“工艺”是一个现代意义下的传统词汇,是经过近代多层内涵沉淀后的一种结果。立足于“工艺”的语言学考察,重点对“工艺”一词在近代包含的工业、工艺美术、手工艺等多重意义进行解读,揭示出技术转型期工艺概念演变的内在思想逻辑。同时界定了全文讨论的“传统工艺”范畴,列举了文中涉及的主要工艺门类,并以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作为全文的理论支撑。第二章阐释了晚清民国时期传统工艺问题的产生。自晚明起,资本主义萌芽在以手工为技术基础的工商业中萌生,致使封建统治者与工商业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封建政府开始全面抑制工商业发展,扩大对手工业的破坏。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却采取了与钳制手工艺完全不同的态度,提倡并鼓励西方机器工艺发展,手工艺在封建政府的打压和近代机器技术冲击的双重阻滞下艰难生存。但它却并未被机器技术取代而失去社会技术主体的地位。所以,传统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技术资源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对晚清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早期的工艺思想和行动策略进行研究,发现它们的工艺发展策略大致沿着相同路径进行。首先由社会中的有识之士、商政界代表、经济学者以及工艺美术家等从思想层面探讨传统工艺的近代多元价值及其出路问题,对手工艺的认识和理解超出了传统社会的固有意义。而后在学者论证的前提下,再由中央政府主导制定且部分推行某些工艺策略,并且不同时期的工艺策略还体现出了自身的独特性。晚清时期在毫无经验可循的前提下,一切始于初探。社会中一批极具前瞻性认识的有识之士从经济、技术、知识、社会角色以及文化的不同视角阐释了手工艺的新价值,开启了国人从思想层面探索传统工艺如何进入现代社会。清政府积极配合,一改过去“薄手艺、贱百工”的态度和对手工艺的严格管控,从推行工艺教育、创办工艺局和征集手工艺品出洋参展三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把零散、衰颓的传统工艺用新的理念和方式进行重组,适应并推动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北洋政府时期工艺思想和行动策略的最大特点则是继承延续。在“循序渐进”、“以工代赈”和“全面改良”工艺思想的指导下,北洋政府沿着清末“工艺新政”的路线,对晚清工艺策略进行局部调整和修正。它主张的手工艺政策在整个近代中国工艺发展策略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早期,经过工商政学界和工艺美术界热烈讨论,官员和学者对手工艺的价值及其工业现代化的认识已非常深刻,进行了针对手工艺与工业化关系、手工艺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等具体问题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国民政府尝试构建了复兴传统工艺的政策体系,探索行之有效的工艺发展新模式,并次第开展复兴手工艺的行动计划,对中国手工艺事业作出统一规划和安排。经过三个时期演进,中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渐趋成熟。第六章重点研究了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倡导的工艺策略。这一时期手工艺的工业现代化问题由政府主导转向由社会团体承担。“国济”作为政府支持下的社会服务团体,开始独立领导起全国的手工艺事业,提出了“建设性救济”的独特工艺思路。从思想认识上看,“国济”对手工艺的认识已接近了传统工艺问题的本质,强调了传统工艺的改进是一个牵涉多方面的问题,不只依赖于技术改良和革新,还需要组织、资金、人才、市场等不同社会要素的配合;从具体行动上看,“国济”建立了分工兼合作的工艺组织体系,创办了《手工艺》杂志,提供给国人工艺思想交流的平台。在它的组织下手工艺事业发展成为了一场社会运动,增强了传统工艺的社会认同感。第七章结论主要是在总结晚清民国工艺发展策略的演变路径和手工艺实际变化情形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分析了造成这一时期手工艺策略没有取得实效的原因。结合当前国家传统产业和乡村建设发展主题,思考工艺振兴对传统产业改造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以期对当前传统工艺传承与保护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黄河河神黄大王形象塑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方民众对黄大王形象的传播形塑 |
二、地方文人对黄大王形象的加工丰富 |
三、国家力量塑造出正统河神形象 |
四、结 语 |
(2)内部控制否定审计意见的经济后果及治理对策研究 ——以~*ST辅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案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内部控制缺陷相关的研究 |
1.3.2 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研究 |
1.3.3 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经济后果研究 |
1.3.4 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治理的研究 |
1.3.5 文献述评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缺陷 |
2.1.2 内部控制审计 |
2.1.3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类型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信号传递理论 |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 ~*ST辅仁内部控制审计被否案例分析 |
3.1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信息披露状况 |
3.1.1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的总体情况 |
3.1.2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统计 |
3.2 ~*ST辅仁基本情况介绍 |
3.2.1 ~*ST辅仁公司简介 |
3.2.2 ~*ST辅仁公司治理情况 |
3.2.3 ~*ST辅仁公司基本财务状况 |
3.3 ~*ST辅仁内部控制基本情况 |
3.3.1 ~*ST辅仁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 |
3.3.2 审计报告披露的~*ST辅仁内部控制缺陷 |
3.3.3 ~*ST辅仁对自评报告中内控缺陷的整改情况 |
3.4 导致~*ST辅仁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事项分析 |
3.4.1 非经营性资金占用 |
3.4.2 信息披露不及时、不真实 |
3.4.3 重大事项未审批 |
3.4.4 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
3.5 ~*ST辅仁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根源分析 |
3.5.1 内部环境方面 |
3.5.2 风险评估方面 |
3.5.3 控制活动方面 |
3.5.4 信息与沟通方面 |
3.5.5 内部监督方面 |
4 ~*ST辅仁内部控制否定意见经济后果分析 |
4.1 ~*ST辅仁内部控制否定审计意见披露后的市场反应 |
4.1.1 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
4.1.2 研究过程 |
4.1.3 数据分析 |
4.2 ~*ST辅仁内部控制否定审计意见披露后财务状况的变化 |
4.2.1 偿债能力 |
4.2.2 盈利能力 |
4.3 ~*ST辅仁内部控制否定审计意见披露后对公司融资的影响 |
4.3.1 ~*ST辅仁内部控制否定审计意见披露前后债务融资成本变化 |
4.3.2 ~*ST辅仁内部控制否定审计意见披露前后商业信用的变化 |
5 ~*ST辅仁内部控制缺陷治理对策 |
5.1 优化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 |
5.1.1 提升内控理念改进内控环境 |
5.1.2 优化股权结构加强股权制衡 |
5.1.3 强化监事会作用改进监督机制 |
5.2 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积极性 |
5.2.1 加强信息披露的内外部监督 |
5.2.2 加大违规信息披露惩罚力度 |
5.3 提高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
5.3.1 正视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 |
5.3.2 积极修复内部控制缺陷 |
5.3.3 增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 |
6 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
6.1 研究结论 |
6.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大股东持续减持的动因、路径与经济后果研究 ——以海峡创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大股东减持行为的动因研究 |
1.2.2 大股东减持的实施路径研究 |
1.2.3 大股东减持行为的后果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难点与创新点 |
1.4.1 难点 |
1.4.2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大股东 |
2.1.2 减持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控制权收益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4 信号传递理论 |
3 我国资本市场大股东减持的制度背景与现状分析 |
3.1 大股东减持的制度背景 |
3.2 大股东减持的现状分析 |
4 海峡创新大股东持续减持案例介绍 |
4.1 海峡创新简介 |
4.1.1 案例选取原因 |
4.1.2 海峡创新基本概况 |
4.2 海峡创新大股东持续减持过程 |
5 海峡创新大股东持续减持案例分析 |
5.1 大股东持续减持的动因分析 |
5.1.1 公司业绩前景不佳 |
5.1.2 缓解大股东融资压力 |
5.2 大股东持续减持的手段和实施路径分析 |
5.2.1 大股东持续减持的手段分析 |
5.2.2 大股东持续减持的实施路径分析 |
5.3 大股东持续减持的经济后果分析 |
5.3.1 大股东持续减持前后的融资约束程度分析 |
5.3.2 大股东持续减持前后的投资效果分析 |
5.3.3 大股东持续减持前后的财务绩效分析 |
5.3.4 大股东持续减持前后的市场反应分析 |
6 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2.1 优化减持规定,加大惩处力度 |
6.2.2 完善大股东减持信息披露体系,维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
6.2.3 改善公司的治理机构,规范大股东减持行为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4)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
(一) 国家治理 |
(二) 国家财经治理 |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
结语 |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发表学术论文 |
出版学术专着 |
成果获奖情况 |
主持科研项目 |
致谢 |
(5)新环保法背景下企业环保投资的微观经济后果研究 ——以科伦药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图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3 文献评述 |
3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 |
3.1.1 环保投资 |
3.1.2 环境绩效 |
3.1.3 微观经济后果 |
3.2 理论基础 |
3.2.1 资源基础理论 |
3.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2.3 社会责任理论 |
4 科伦药业及其环境管理简介 |
4.1 科伦药业公司简介 |
4.2 科伦药业环境管理情况 |
4.2.1 环境管理体制及措施 |
4.2.2 环境信息公开及交流情况 |
4.2.3 环保法律法规执行情况 |
4.2.4 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情况 |
5 新环保法背景下科伦药业环保投资现状 |
5.1 科伦药业环保投资的动机 |
5.1.1 遵守环境规制 |
5.1.2 民营企业对环境规制更敏感 |
5.1.3 适应媒体关注,树立良好形象 |
5.2 环保投资总体规模 |
5.3 环保投资分项情况 |
5.4 科伦药业环保投资的环境绩效分析 |
6 环保投资对微观经济后果影响的路径分析 |
6.1 直接路径 |
6.2 间接路径 |
7 科伦药业环保投资的微观经济后果分析 |
7.1 环保投资对科伦药业财务能力的影响分析 |
7.1.1 盈利能力分析 |
7.1.2 偿债能力分析 |
7.1.3 营运能力分析 |
7.1.4 发展能力分析 |
7.1.5 与同行业企业的财务能力对比分析 |
7.2 环保投资对科伦药业市场价值的影响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6)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 ——基于最终控制人投资组合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最终控制人 |
2.1.1 最终控制人特征研究 |
2.1.2 最终控制人投资组合研究 |
2.2 股权质押 |
2.2.1 股权质押影响因素研究 |
2.2.2 股权质押经济后果研究 |
2.3 文献述评 |
3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概述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最终控制人 |
3.1.2 最终控制人投资组合 |
3.1.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 |
3.2 理论基础 |
3.2.1 投资组合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 |
3.2.2 委托代理理论 |
3.2.3 控制权私人收益理论 |
4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1 最终控制人投资组合集中度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 |
4.2 最终控制人投资组合相对重要性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 |
4.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公司绩效 |
5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
5.1 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
5.2 变量定义 |
5.2.1 最终控制人投资组合集中度 |
5.2.2 最终控制人投资组合相对重要性 |
5.2.3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 |
5.2.4 公司绩效 |
5.2.5 控制变量 |
5.3 基本模型构建 |
5.3.1 最终控制人投资组合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 |
5.3.2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公司绩效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2 相关性统计分析 |
5.4.3 回归结果分析 |
5.5 稳健性检验 |
5.5.1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其他度量 |
5.5.2 倾向匹配得分法 |
5.6 进一步研究 |
5.6.1 内部控制的中介效应 |
5.6.2 债权治理的调节作用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晏子春秋》君臣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晏子春秋》君臣观念形成的社会背景 |
第一节 春秋末期的齐国 |
第二节 战国中后期的齐国 |
第三节 齐景公与晏子 |
一、《晏子春秋》与历史上的齐景公 |
二、《晏子春秋》与历史上的晏子 |
第二章 《晏子春秋》为君之道内涵解析 |
第一节 克己守礼,上下有序 |
第二节 省刑薄敛,厉行节俭 |
第三节 施行仁义,仁政爱民 |
第四节 循古圣王之道,法先王之制 |
第五节 尊贤远佞,赏罚有度 |
第三章 《晏子春秋》为臣之道和君臣关系内涵解析 |
第一节 《晏子春秋》的为臣之道 |
一、为忠臣 |
二、为君子 |
第二节 《晏子春秋》的君臣关系 |
一、和而不同 |
二、君择臣使之,臣择君事之 |
第四章 与其他诸子的比较 |
第一节 儒家君臣观 |
一、孔子君臣观 |
二、孟子君臣观 |
三、荀子君臣观 |
第二节 法家君臣观 |
第三节 道家君臣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类 |
二、今人着作 |
三、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鲒埼亭集》的史源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史源学研究现状 |
一、史源学研究的提出与发展概况 |
二、史源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介绍 |
第二节 全祖望《鲒埼亭集》研究概况 |
一、全祖望与《鲒埼亭集》 |
二、有关《鲒埼亭集》的研究论文与专着 |
三、《鲒埼亭集》的版本及整理状况 |
第一章 《鲒埼亭集批注》研究 |
第一节 《鲒埼亭集批注》的内容与体例 |
第二节 《鲒埼亭集批注》的特点与价值 |
一、类型多样,手段丰富 |
二、广涉群书,旁徵博引 |
三、用语精炼,言简意赅 |
四、不够全面,尚有可补 |
五、目前利用程度不足 |
第二章 《鲒埼亭集》史源分析 |
一、通家子弟,耆老传闻 |
二、交游酬唱,亲身相处 |
三、访求遗集,遍抄藏书 |
四、前人所作碑诔传状 |
五、史乘谱牒,地志金石 |
第三章 《鲒埼亭集》史源丛考 |
结语 |
附录A:《〈鲒埼亭集批注〉条目分类简表》 |
附录B:《钱肃乐碑铭所录诸疏与史源对比表》 |
参考文献 |
後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9)《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选题缘起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说明 |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
2.7 小结 |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
4.1 俗语词概述 |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
4.5 小结 |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
5.8 小结 |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
7.3 小结 |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
8.1 语言学价值 |
8.2 文化学价值 |
8.3 小结 |
第九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技术与社会转型语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缘起 |
0.2 研究现状 |
0.2.1 近代手工业经济史研究视角 |
0.2.2 传统工艺技术史研究视角 |
0.2.3 传统工艺艺术学研究视角 |
0.2.4 传统工艺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视角 |
0.3 研究思路与难点 |
0.4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工艺内涵界定和理论支撑 |
1.1 工艺内涵的演变 |
1.1.1 “工艺”词源考察 |
1.1.2 “工艺”的新内涵 |
1.1.3 本文讨论的工艺范畴 |
1.2 工艺的分类 |
1.2.1 分类依据 |
1.2.2 主要门类 |
1.3 理论支撑: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
1.3.1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的引入 |
1.3.2 催生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的根基 |
1.3.3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传统工艺的关系 |
第二章 晚清民国时期传统工艺问题的产生 |
2.1 自晚明始封建政府对手工业的打压和盘剥 |
2.1.1 封建政府对手工业扩大生产的钳制和打压 |
2.1.2 封建政府对手工业者加重摊派和勒索 |
2.1.3 手工业者反抗压榨与开明官吏求新求变 |
2.2 清中叶后封建政府对机器技术的重视和提倡 |
2.2.1 清政府鼓励创办近代机器工业的动机 |
2.2.2 全面推进机器工业发展:从军工到民用 |
2.3 传统工艺在双重压力下艰难生存 |
第三章 晚清传统工艺发展策略酝酿形成 |
3.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初探 |
3.1.1 经济价值:用传统工艺增进通商贸易 |
3.1.2 技术价值:用传统工艺补充机器技术促进生产与效率利用 |
3.1.3 知识价值:用传统工艺沟通实学与实业 |
3.1.4 社会角色价值:用传统工艺强化女性身份认同 |
3.1.5 文化价值:用传统工艺传承民族文化 |
3.2 清末“工艺新政”初步尝试 |
3.2.1 推行工艺教育,革新传统工艺传承方式 |
3.2.2 创办工艺局,改变传统工艺生产组织形式 |
3.2.3 征集工艺品出洋参展,拓宽传播渠道 |
第四章 北洋政府: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继承延续 |
4.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调整 |
4.1.1 “循序渐进”的工艺思想 |
4.1.2 “以工代赈”的工艺主张 |
4.1.3 “全面改良”的工艺思路 |
4.2 相关工艺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
4.2.1 开展工艺调查研究 |
4.2.2 普设工艺传习机构 |
4.2.3 鼓励购用手工国货 |
4.2.4 多元化的传播方式 |
4.2.5 确立保护奖禁制度 |
4.2.6 普及推广工艺教育 |
4.2.7 北洋工艺政策的不足 |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现代探索 |
5.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深化 |
5.1.1 工商政学界关于手工业多重价值的讨论 |
5.1.2 手工艺价值探讨:工艺美术界的参与 |
5.2 国民政府复兴传统工艺的路径选择 |
5.2.1 构建传统工艺复兴的政策体系 |
5.2.2 探索行之有效的工艺发展新模式 |
5.2.3 次第开展复兴手工艺的行动计划 |
第六章 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主导的“手工艺运动” |
6.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主导力量转变 |
6.1.1 先前的国内手工业团体 |
6.1.2 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政府支持下的社会服务团体 |
6.1.3 “建设性救济”工艺思想的形成 |
6.2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升华 |
6.2.1 召开成都手工艺集谈会 |
6.2.2 “建设性救济”工艺思路的集中展现 |
6.3 “国济”振兴传统工艺行动方案 |
6.3.1 建立分工兼合作的工艺组织体系 |
6.3.2 提供社会工艺思想交流平台—《手工艺》 |
6.4 形成了一个社会运动—手工艺运动 |
第七章 结论: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反思与借鉴 |
7.1 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演变 |
7.2 传统工艺的实际变化情形 |
7.3 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反思 |
7.4 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借鉴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黄河河神黄大王形象塑造探析[J]. 王云红,吴灿灿.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内部控制否定审计意见的经济后果及治理对策研究 ——以~*ST辅仁为例[D]. 王丽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1(12)
- [3]大股东持续减持的动因、路径与经济后果研究 ——以海峡创新为例[D]. 吴萌.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1(12)
- [4]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5]新环保法背景下企业环保投资的微观经济后果研究 ——以科伦药业为例[D]. 刘桂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0(07)
- [6]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 ——基于最终控制人投资组合视角[D]. 张珂瑜.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0(07)
- [7]《晏子春秋》君臣观念研究[D]. 孙琳琳. 郑州大学, 2020(02)
- [8]《鲒埼亭集》的史源学研究[D]. 曹可寒.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10]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技术与社会转型语境的考察[D]. 武晓媛. 山西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