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冬
(黑龙江省龙江县第三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100)
【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采用CT及MRI临床诊断的影像特征及诊断。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60例,采用CT增强和MRI扫描,对两种方法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CT病灶平扫检出率71.67%、动脉期检出率91.67%、门脉期检出率73.33%,延迟期检出率81.6%。MRI扫描T1WI检出率73.33%,T2WI检出率91.67%,动脉期检出率91.66%,门脉期检出率73.33%,延迟期检出率91.67%。结论:肝细胞肝癌,螺旋CT及MRI增强扫描的检出率均较高,总体看来MRI诊断效果优于增强CT扫描,CT检查价格较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检查方式。
【关键词】CT扫描;MRI扫描;肝细胞癌;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2-0094-02
肝细胞癌(HCC)是常见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40~50岁发病率最高。早期肝癌可没有症状。通常5cm以下小肝癌约70%无症状,无症状的亚临床肝癌70%左右为小肝癌。说明肝癌一旦症状出现,肿瘤已较大[1]。肝细胞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MRI、CT因具有无创、准确度及特异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肝癌的诊断。现对MRI与CT扫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6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52.5±2.5岁。病史:肝硬化21例,乙肝24例,肝囊肿8例,肝内外胆管结石8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49例,黄疸18例,消瘦9例。
1.2方法
1.2.1CT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肝下缘。扫描层厚10mm,层间距8~10mm。对于小病变,应用薄层扫描。增强扫描方法由于CT装置性能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方法。用高压注射器将80~100ml60%造影剂经静脉注入,速度为4ml/s,于注射开始后23秒行第一次全肝扫描,即动脉期。同时完成动脉期肝血管成像。于注入造影剂后40~50秒行第二次全肝扫描,即门脉期。同时完成门脉期肝血管成像。可在注入造影剂后2分钟行第三次全肝扫描,即平衡期[2]。还可根据需要行不同时间的延迟增强扫描。CT图像分辨率高,尤其多层螺旋CT,可于一次注入造影剂后获得多个时相特点的图像,对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可提供可靠的依据,是肝脏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1.2.2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检查采用1.5T双梯度超导型磁共振机,序列分别为T1WI(TR400~500ms、TE15ms)、T2WI(TR3500ms、TE105ms)。层厚8mm,间距2mm。平扫之后增强扫描,使用钆贝葡胺注射液造影剂15mL,经右肘静脉注射,以3mL/s流速推注,增强扫描序列为T1WI。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和计数数据分别以(x-±s)、例数和百分比(%)表示,检出t和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所有患者采用CT和MRI扫描对病灶显示结果进行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平扫低密度36例(60.0%),等密度17例(28.33%),高密度7例(11.67%);动脉期低密度3例(5.0%),等密度5例(8.33%),高密度52例(86.67%);门脉期低密度38例(63.33%),等密度16例(26.67%),高密度6例(10.0%);延迟期低密度49例(81.67%),等密度11例(18.33%),高密度0例(0.0%)。
MRI扫描,T1WI低信号33例(55.0%),等信号16例(26.67%),高信号11例(18.33%);T2WI低信号3例(5.0%),等信号5例(8.33%),高信号52例(86.67%);动脉期低信号2例(3.33%),等信号5例(8.33%),高信号53例(88.33%);门脉期低信号39例(65.0%),等信号16例(26.67%),高信号5例(8.33%);延迟期低信号52例(86.67%),等信号5例(8.33%),高信号3例(5.0%)。
CT病灶平扫检出率71.67%、动脉期检出率91.67%、门脉期检出率73.33%,延迟期检出率81.6%。MRI扫描T1WI检出率73.33%,T2WI检出率91.67%,动脉期检出率91.66%,门脉期检出率73.33%,延迟期检出率91.67%。
3.讨论
肝细胞癌临床症状多出现在中晚期,表现肝区疼痛,消瘦乏力,腹部包块。60%~90%肝细胞癌AFP阳性。晚期出现黄疸。小于3cm的单发结节,或2个结节直径之和不超过3cm的肝细胞癌为小肝癌[3]。原发性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且90%的病例都为血供丰富的肿瘤。
肝细胞癌的CT表现目大程度上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组织学分级小肝癌CT表现,平扫多数呈低密度结节状病灶,当有脂肪肝背景或癌灶较小,分化较好时可呈等密度,重度脂肪肝时可呈相对高密度。病灶边缘多清楚,密度多数较均匀,偶见钙化。少数病灶周围可见假包膜引起的低密度晕圈征。增强后动脉期小肝癌的强化密度可高于、等于或低于正常肝实质,以高于肝实质常见[4]。其特点是全瘤范围的强化,强化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但都高于肝而低于同层主动脉强化的密度。由于肿瘤小、肿瘤血管细小,动脉期不能显示肿瘤血管。门静脉期肿瘤密度速降至低于肝,呈快进快出的特征。延迟期病灶呈相对低密度改变。
肝细胞疡的MRI表现,通常T1加权像里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信号可均匀或不均匀。弥散加权(DWl)像小肝癌多数呈高信号,少数呈混杂信号,实质部分为高信号,坏死囊变部分为低信号结节型及肿块型多为混杂信号。钆对比剂增强后其强化方式类似于CT强化方式,动脉期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呈低信号。直径<3cm的肿瘤倾向于均匀增强,不规则马赛克样或周边强化常见于较大肿瘤。有假包膜的病灶,在T1加权像显示率高于T2加权像,表现为完整或不完整的低信号环,T2加权像假包膜与癌灶均呈高信号,因此不易显示。门静脉癌栓在Tl加权像及T2加权像上均为高信号,增强后表现为受累管腔内对比剂充盈缺损改变。
肝细胞肝癌,螺旋CT及MRI增强扫描的检出率均较高,总体看来MRI诊断效果优于增强CT扫描,CT检查价格较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检查方式。
【参考文献】
[1]隋义松.MRI、CT单独或联合应用在肝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17):78-79.
[2]梁林,廖宗山.CT及MRI诊断肝细胞肝癌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12):2215-2217.
[3]洪志平.MRI联合CT对肝细胞癌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8(2).
[4]吴轶娜,格日丽,王小燕.MRI与CT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癌的临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9):1477-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