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采用分散聚合法在硫酸铵水溶液中以过硫酸铵(APS)-亚硫酸氢钠(SHS)为引发剂制备丙烯酰胺均聚物(PAM)和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共聚物,考察不同参数如时间、温度、单体、APS-SHS和硫酸铵等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粒径分布仪对产物的结构、微粒形貌和粒径分布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分散聚合的机理。以高岭土悬浮液为模拟废水,对产物的絮凝性能进行评定。对于AM均聚物,在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3h,丙烯酰胺质量分数为4%,分散剂质量分数为4%,硫酸铵盐的质量分数为24%时,AM均聚物达到最佳反应条件,所得产物微粒为球形,通过对分散聚合机理的探讨发现,此实验可能存在接枝共聚机理。对于AM-DMC共聚物,在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5h,分散剂质量分数为2.8%,硫酸铵盐的质量分数为20.3%时,得到稳定均匀的AM-DMC共聚物。在处理高岭土模拟废水时,将自制的聚合物与聚合氯化铝(PAC)复配使用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当PAC的投加量为15mg/L,PAM的投加量为1.0mg/L,该复配药剂的絮凝效果最好;当PAC的投加量为12mg/L,共聚物的投加量为1.5~2.0mg/L时,该复配药剂的絮凝效果最好。对于同种絮凝剂,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则絮凝性能越好。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丙烯酰胺聚合物简介1.1.1 丙烯酰胺聚合物的制备方法1.1.2 聚丙烯酰胺在工业中的应用1.2 分散聚合1.2.1 分散聚合的一般介绍1.2.2 分散聚合体系1.2.3 分散聚合的研究现状1.3 本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2 AM均聚物的制备及表征2.1 实验仪器及药品2.1.1 实验仪器2.1.2 实验药品2.2 AM均聚物的制备2.3 AM均聚物的表征2.3.1 AM均聚物固含量的测定2.3.2 AM均聚物表观粘度的测定W的测定'>2.3.3 AM均聚物相对分子质量MW的测定2.3.4 AM均聚物转化率的测定(溴化法)2.3.5 AM均聚物的红外光谱分析2.3.6 AM均聚物的微球形貌分析2.3.7 AM均聚物的粒径分布分析2.4 结果与讨论:2.4.1 分散聚合引发机理2.4.2 引发体系的选择2.4.3 时间对PAM的影响2.4.4 反应温度对PAM的影响2.4.5 单体浓度对PAM的影响2.4.6 分散剂浓度对PAM的影响2.4.7 引发剂占单体质量的百分数对PAM的影响2.4.8 引发剂配比对PAM的影响2.4.9 盐的浓度对PAM的影响2.4.10 PAM的正交实验2.5 PAM的结构表征2.5.1 红外谱图2.5.2 PAM的微球形貌表征2.5.3 AM均聚物的粒径分布分析2.6 AM均聚物的分散聚合稳定机理初探2.7 本章小结3 AM-DMC共聚物的制备及表征3.1 实验仪器及药品3.1.1 实验仪器3.1.2 实验药品3.2 AM-DMC聚合物的制备3.3 AM-DMC共聚物的表征3.4 结果与讨论3.4.1 反应时间对AM-DMC共聚物的影响3.4.2 反应温度对AM-DMC共聚物的影响3.4.3 单体浓度对AM-DMC共聚物的影响3.4.4 单体配比对AM-DMC共聚物的影响3.4.5 分散剂浓度对AM-DMC共聚物的影响3.4.6 引发剂的浓度对聚合物的影响3.4.7 引发剂配比对共聚物的影响3.4.8 盐的用量对共聚物的影响3.4.9 正交实验选取AM-DMC最佳聚合工艺3.5 AM-DMC共聚物的结构表征3.5.1 AM-DMC共聚物的红外光谱分析3.5.2 AM-DMC共聚物的微球形貌分析3.5.3 AM-DMDAAC共聚物的粒径分布分析3.6 本章小结4 絮凝性能评定4.1 实验仪器与药品4.1.1 仪器4.1.2 药品4.2 高岭土模拟废水絮凝实验方法4.3 结果与讨论4.3.1 AM均聚物的性能评定4.3.2 AM-DMC共聚物的性能评定4.3.3 相对分子质量对絮凝性能的影响4.3.4 不同絮凝剂的絮凝效果的比较4.4 本章小结结论致谢参考文献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分散聚合论文; 丙烯酰胺论文; 硫酸铵论文; 絮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