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过去全球变化研究(PAGES)的开展,古气候环境重建已成为环境演变研究中的一个前沿课题。在这一课题研究中,地质信息记录体和气候代用指标的选择,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指示意义和敏感程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泥炭品种多样,类型齐全,是世界上泥炭资源丰富的大国之一。我国泥炭地学经过30余年的初创时期,到1990年基本完成了创建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泥炭地学处于发展时期,在泥炭沼泽生态系统、泥炭特性与物质组成、泥炭形成环境与聚煤作用对比、泥炭地温室气体与全球变化、泥炭沼泽水文与微地貌、泥炭形成机制与成炭期、泥炭地层以及以泥炭为信息载体的环境变迁等方面的研究日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某些研究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国际交往更加频繁,在泥炭应用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我国泥炭研究的地域主要是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时间也主要是以全新世背景。本文以我国低纬度热带北界的湛江地区屋山泥炭沉积为研究对象,通过有机质含量、烧失量、腐殖化度等多种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探讨了该剖面约47-21kaB.P.期间的环境演变,对屋山剖面沉积揭示的47-21kaB.P.期间的古环境演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表明,屋山泥炭的古气候环境变化可以初步地划分为四个阶段:(1)47-40kaB.P.,属于MIS3阶段早期,气候温湿,波动平稳:(2)40-30kaB.P.,属于MIS3阶段中期,气候相对温湿,波动较大;(3)30-25kaB.P.属于MIS3阶段晚期,相对温湿,降水丰富。(4)25-21kaB.P.属于MIS2时期,气候相对冷干,对应于末次冰盛期(LGM)。屋山泥炭剖面各项气候代用指标与格陵兰冰芯资料和湖光岩同一时期的冷暖变化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气候代用指标的周期也和太阳活动的周期可能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因此,屋山泥炭沉积记录的气候与环境演化具有广泛的区域一致性。同时,屋山泥炭剖面的气候环境演变又具有区域性特征,主要是在末次冰盛期气候呈现冷干的状态,与中国热带西部冷湿的情况不一致。通过探讨屋山剖面所在地区的气候环境演化的机制,发现太阳活动、地球轨道参数、季风环流是该地区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