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斑点野生稻(O. punctata)、短药野生稻(O. brachyantha)、药用野生稻(O. officinalis)、澳洲野生稻(O. australiensis)、非洲野生稻(O. schweinfurthiana)、高杆野生稻(O. alta)、宽叶野生稻(O. latifolia)以及亚洲栽培稻(O. sativa L.)和非洲栽培稻( O. glaberrima)几个稻种为研究材料,利用稻属基因组中的三种重复序列C0t-1 DNA、rDNA和ITS序列进行细胞遗传定位和序列分析,旨在阐明这些重复序列在基因组中的分布和结构特点、为稻属系统进化研究建立一种新的研究手段,进而探讨不同基因组和稻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促进对栽培稻遗传背景的了解,为水稻杂交育种和野生稻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分子遗传学指标。其主要结果如下:1. C0t-1 DNA的定位分析利用来源于AA基因组亚洲栽培稻(O. sativa L.)的中高度重复序列C0t-1 DNA和基因组DNA作为探针,对斑点野生稻(O. punctata)和短药野生稻(O. brachyantha)根尖染色体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分析。一方面,根据C0t-1 DNA的杂交信号结果对三种稻的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发现C0t-1 DNA主要分布在这三种染色体的着丝粒、近着丝粒和端粒区域,并对这3个种的核型进行了同源性聚类。另一方面,根据基因组DNA和C0t-1 DNA对斑点野生稻(O. punctata)和短药野生稻(O. brachyantha)的杂交信号结果对三种稻的基因组关系进行的比较分析,均发现A基因组和B基因组间的进化关系明显近于A基因组和F基因组间的进化关系。并确定了含有中高度重复序列的C0t-1 DNA用于属内种间关系研究的可行性。2. rDNA的定位分析利用5S rDNA和45S rDNA分别对籼稻“广陆矮4号”(AA)、非洲栽培稻(AA)、药用野生稻(CC)、非洲野生稻(BBCC)、高杆野生稻(CCDD)、宽叶野生稻(CCDD)以及栽培稻×药用野生稻F1植株(ACC)等7个种(包括3个二倍、3个四倍体以及人工选育杂种)进行原位杂交。确定了5S rDNA和45S rDNA在其染色体上的数目和位置,并初步探讨多倍体rDNA的进化关系。其中5S rDNA位点数不管在栽培稻、药用野生稻等二倍体中,还是非洲野生稻、高杆野生稻和宽叶野生稻的异源四倍体中都只有2个位点。这表明在稻属中,二倍体在加倍形成四倍体的过程中,5S rDNA位点倾向于丢失。而稻属中45S rDNA基因座的多态性要远高于5S rDNA,5S rDNA同步进化力量较强,其重复单位间纯合或接近纯合,而45S rDNA这种力量较弱,重复单位间还存在杂合性。这些多态位点为弄清多倍体植物的起源,揭示这些属内植物间的网状进化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3. ITS序列分析为探讨稻属药用野生稻复合体不同种间的遗传进化及不用基因组之间的亲缘关系,本研究运用PCR技术扩增并测序了该复合体的5个野生稻种的完整的ITS区及5.8S区。以ITS序列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分子系统进化树。对ITS序列的分析表明,ITS1和ITS2均有较高的G/C含量,长度较为保守。对完整ITS及5.8S区聚类分析发现,药用野生稻(O. officinalis)和高杆野生稻(O. alta)聚为一类,序列同源性关系很近;斑点野生稻(O. punctata)、短药野生稻(O. brachyantha)和澳洲野生稻(O. australiensis)聚为一类,但斑点野生稻和短药野生稻的ITS序列同源性关系要近于斑点野生稻与澳洲野生稻间的关系。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美国材料基因组战略的进展及我国的对策建议[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20(02)
- [2].基因组编辑农业动物及其管理的共识[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09)
- [3].基因组挖掘在天然产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7(02)
- [4].基因组的退化[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7(05)
- [5].滩羊毛色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浙江农业学报 2020(01)
- [6].大量提取羊草基因组方法的优化[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6)
- [7].基因组“暗物质”摭谈[J]. 生物学教学 2020(04)
- [8].基因组编辑技术在精准医学中的应用[J]. 遗传 2017(03)
- [9].基因组编辑育种技术及国内外发展态势分析[J]. 生物产业技术 2016(04)
- [10].基因组“暗物质”作用正逐渐被揭示[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13(06)
- [11].转录组测序揭示翼盖蕨(Didymochlaena trancatula)的全基因组复制历史[J]. 生物多样性 2019(11)
- [12].基因组选择在猪杂交育种中的应用[J]. 遗传 2020(02)
- [13].柚子基因组比较分析以及祖先染色体重构[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0(01)
- [14].四种提取方法提取玉米基因组的比较[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12)
- [15].基因组选择一步法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 2016(09)
- [16].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7(03)
- [17].尾分析法在不同规模群体中开展全基因组关联研究[J]. 畜牧兽医学报 2017(07)
- [18].多元自动化基因组工程[J]. 生物技术通报 2015(06)
- [19].基因组医学:过去、现在和将来[J]. 世界科学 2011(06)
- [20].基因组改组技术及其在工业微生物改良中的应用[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1(07)
- [21].糖皮质激素的非基因组作用及机制[J]. 当代医学 2010(06)
- [22].后基因组时代——进展、问题、经验与前景[J]. 生理科学进展 2010(04)
- [23].基于枯草芽孢杆菌产物应用的基因组精简研究进展[J]. 生命的化学 2020(04)
- [24].恶性肿瘤或有好转临界点[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09)
- [25].恶性肿瘤或有好转临界点[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1)
- [26].基因组3D结构的功能研究[J]. 科学技术创新 2019(30)
- [27].恶性肿瘤或有好转临界点[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32)
- [28].遗传发育所在作物基因组单碱基编辑方法研究中取得进展[J]. 蔬菜 2017(03)
- [29].家畜基因组选择研究进展[J]. 遗传 2017(05)
- [30].2017基因组编辑专刊序言[J]. 生物工程学报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