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智觉知与自我接纳、共情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心智觉知与自我接纳、共情的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福州地区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自编的大学生心智觉知量表对福州大学生的觉知程度进行调查,同时考察了大学生心智觉知与自我接纳和共情三者的关系,为大学生提高自我接纳和共情水平,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供新方法。本研究的结果显示:(1)自编的心智觉知量表具有2个维度:如实,觉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大学生的心智觉知处于中等水平,自我接纳和共情水平中等偏上。(3)心智觉知在独生子女、生源地以及学科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即男生觉察内心体验的如实程度明显高于女生。(4)自我接纳和共情在性别、独生子女以及生源地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专业上,理工科学生的自我接纳和共情水平显著比人文学生高。(5)心智觉知及觉察维度和自我接纳显著正相关,心智觉知及如实维度和共情显著负相关。(6)觉察因素对自我接纳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自我接纳对共情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如实因素对共情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力。(7)心智觉知不仅能直接预测自我接纳和共情,还能通过自我接纳对共情产生间接影响。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 1 心智觉知研究综述
  • 1.1 心智觉知的定义
  • 1.2 心智觉知促使个体变化的机制
  • 1.3 心智觉知的测量
  • 1.4 心智觉知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 2 自我接纳研究综述
  • 2.1 自我接纳的概念
  • 2.2 自我接纳的测量工具
  • 2.3 国内外自我接纳的研究状况
  • 3 共情的研究综述
  • 3.1 共情的定义
  • 3.2 共情的测量
  • 3.3 共情和心智觉知的关系研究
  • 4 问题提出、研究意义和研究假设
  • 4.1 问题提出
  • 4.2 研究意义
  • 4.3 研究假设
  • 5 研究程序设计
  • 5.1 心智觉知量表的编制
  • 5.2 正式施测
  • 5.3 撰写论文
  • 6 方法和统计
  • 第二章 量表编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过程
  • 2.1 量表项目的形成
  • 2.2 预测量表的形成
  • 2.3 正式量表的形成
  • 2.4 数据处理
  • 2.5 结果与分析
  • 3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工具
  • 3.1 福州大学生心智觉知量表
  • 3.2 自我接纳问卷
  • 3.3 大学生共情量表
  • 4 施测程序
  • 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1 福州大学生心智觉知、自我接纳、共情的状况
  • 1.1 福州大学生心智觉知、自我接纳和共情的总体状况
  • 1.2 福州大学生心智觉知、自我接纳和共情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 2 福州大学生心智觉知与自我接纳、共情的关系
  • 2.1 福州大学生心智觉知与自我接纳、共情的相关分析
  • 2.2 福州大学生心智觉知与自我接纳、共情的回归分析
  • 2.3 福州大学生心智觉知与自我接纳、共情的路径分析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 1 福州大学生心智觉知、自我接纳以及共情特点分析
  • 2 福州大学生心智觉知、自我接纳和共情在人口学变量上差异分析
  • 2.1 心智觉知总分及其各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2.2 自我接纳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2.3 共情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2.4 心智觉知、自我接纳和共情的关系分析
  • 2.5 心智觉知对自我接纳、共情的影响分析
  • 2.6 心智觉知对自我接纳、共情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建议与展望
  • 1 建议
  • 2 本研究不足及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学生正念觉知对抑郁的影响: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04)
    • [2].谈强迫症的康复之路[J]. 祖国 2017(01)
    • [3].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怎样的?[J]. 未来教育家 2017(05)
    • [4].老年糖尿病患者正念觉知的研究进展[J]. 糖尿病新世界 2020(16)
    • [5].心智觉知——一种需要我们更多关注的心理疗法[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30)
    • [6].你所给予的,都会回到你身上[J]. 晚报文萃 2008(17)
    • [7].你所给予的,都会回到你身上[J].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8(07)
    • [8].自我觉知与情绪、心理健康的关系[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 [9].心智觉知研究述评[J].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5(07)
    • [10].中学生正念注意觉知水平与焦虑情绪的相关性[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25)
    • [11].唤醒觉知入佳境[J]. 尚舞 2014(11)
    • [12].你所给予的,都会回到你身上[J]. 青年博览 2008(21)
    • [13].支持协作学习的觉知工具:研究现状总结与思考[J]. 远程教育杂志 2012(04)
    • [14].论高校辅导员角色自我觉知[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 [15].心智觉知干预述评[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02)
    • [16].简述“觉知超限”[J]. 画刊 2019(10)
    • [17].宿管角色自我觉知[J]. 传播力研究 2020(06)
    • [18].心智觉知认知疗法:从禅修到心理治疗的发展[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03)
    • [19].自我觉知的适应、不适应性及其在心理疗法中的作用[J]. 社会心理科学 2008(06)
    • [20].告别关在牢狱中的自己[J]. 文苑(经典美文) 2012(02)
    • [21].社会觉知测验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22].用呼吸释放压力[J].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 2015(04)
    • [23].觉知压力对老年住院肿瘤患者抑郁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 现代预防医学 2018(06)
    • [24].社会价值取向与社会觉知水平的关系研究[J].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 [25].如何带着觉知爱孩子[J]. 父母必读 2019(Z1)
    • [26].论高校辅导员自我角色成长的觉知之一[J]. 时代教育 2016(07)
    • [27].什么都不做的人最累[J]. 新一代 2014(10)
    • [28].社会排斥对自我损耗的影响:自我觉知的克服作用[J]. 心理科学 2016(05)
    • [29].乐观性对自我反思和内在觉知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05)
    • [30].波兰尼“两种觉知论”对音乐表演的启示[J]. 中国文艺评论 2020(03)

    标签:;  ;  ;  

    大学生心智觉知与自我接纳、共情的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