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靶向性论文-王琳,张雅娟,杨智钧,陆丹玉,方晨

肺靶向性论文-王琳,张雅娟,杨智钧,陆丹玉,方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肺靶向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去甲斑蝥素,碳酸酐酶Ⅸ,单克隆抗体,纳米胶束

肺靶向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琳,张雅娟,杨智钧,陆丹玉,方晨[1](2017)在《碳酸酐酶Ⅸ抗体修饰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的肺靶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碳酸酐酶Ⅸ抗体修饰的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anti-CA IX NCTD nano-micelle),探讨并比较其与普通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NCTD nano-micelle)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将碳酸酐酶Ⅸ抗体孵化修饰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考察其载药率、包封率、粒径等指标;通过MTT法考察去甲斑蝥素及载药胶束对A549的细胞生存率为细胞摄取实验剂量设置提供依据;取荷瘤裸鼠分别尾静脉注射去甲斑蝥素和载药胶束,并观察裸鼠的饮食,精神状态,每周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的大小,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结果:制备的碳酸酐酶Ⅸ抗体修饰的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呈圆球状,载药量为(1.26±0.03)%,包封率为(80.93±1.01)%,粒径和Zeta电位分别为146.5±48.9nm,-(14.79±0.67)mv;去甲斑蝥素及载药胶束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载药胶束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游离药物,且anti-CA IX NCTD nano-micelle对A549的抑制率优于NCTD nano-micelle。结论: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经碳酸酐酶Ⅸ抗体修饰后能达到主动靶向的效果,同时能与去甲斑蝥素协同抑瘤,起到一举多得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药药理与临床》期刊2017年01期)

范颖,郭梅红,梁凯,孔晓龙,陈方[2](2014)在《聚乳酸利福喷丁微球的制备及其小鼠体内肺靶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聚乳酸利福喷丁微球,评价其体外释药特性及其在小鼠体内的肺靶向性。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利福喷丁微球,动态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实验动物静脉注射后,测定其各组织的药物浓度,研究其体内相对分布百分率及其肺靶向性。结果制得的聚乳酸利福喷丁微球在7~30μm粒轻范围的占聚乳酸利福喷丁微球总数的81.6%,平均粒径为(14.2±3.1)μm,包封率为78.39%,载药量为(39.6±3.6)%(n=5),体外释药T50为68 min,较对照组延长了4.5倍。小鼠实验表明,制得聚乳酸利福喷丁微球后,药物在肺组织中的相对分布百分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织与血液,并较对照组提高了3.3倍。结论该法制得的聚乳酸利福喷丁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性及肺靶向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新医学》期刊2014年08期)

徐颖颖,蔡鑫君,叶晓莉,李颖芳,王丛瑶[3](2013)在《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雾化吸入给药肺靶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雾化吸入给药的肺靶向性。方法分别将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混悬液(RFP-PLGA-NPs)和利福平注射液(RFP-Sol)以雾化吸入方式给予SD大鼠,在不同时间点测定利福平在大鼠肺组织中的浓度,计算相应药动学参数,比较2种制剂在肺组织中药动学过程,并评价靶向性。结果 RFP-Sol和RFP-PLGA-NPs的Tmax分别为(1.50±0.01)h和(2.00±0.08)h,Cmax分别为(0.83±0.07)mg.L 1和(5.02±0.05)mg.L 1,AUC0→∞分别为(6.24±0.24)mg.h.L 1和(35.80±6.34)mg.h.L 1,CL分别为(4.801±0.18)L.h 1.kg 1和(0.85±0.15)L.h 1.kg 1。通过对re和Ce等靶向性指标进行分析,RFP-PLGA-NPs在肺组织中的re和Ce均>1。结论与RFP-Sol相比,RFP-PLGA-NPs经雾化吸入给药后,明显提高了肺组织中药物的分布并且延缓消除,有显着的缓释性,从而降低药物对全身的不良反应,提高对肺结核的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3年07期)

陈学远,李惠萍,李霞,任杰,粟波[4](2010)在《肺表面活性蛋白A多抗偶联地塞米松免疫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肺靶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肺表面活性蛋白A多抗偶联地塞米松免疫脂质体(SPA-NLP),研究其对肺部的靶向性,从而探索糖皮质激素对肺部疾病靶向治疗的新途径。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地塞米松脂质体,考察其形态、粒径、包封率、稳定性等;采用SPDP(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叁届全国间质性肺病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0-11-12)

王春梅[5](2010)在《甲磺酸达氟沙星明胶微球的制备及药动学和肺靶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磺酸达氟沙星(Danofloxacin Mesylate, DFM)是一种动物专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杀菌活性强、吸收迅速、体内分布广等特点,被广泛用于防治动物的细菌性疾病和支原体病。但是DFM的常规制剂在动物体内的消除快,所以临床使用时必须增加治疗次数。而作者将DFM制成明胶微球(Gelatin Microspheres,GMS),可以延长DFM在动物体内的作用时间,并且能够提高DFM在动物体内的杀菌力。因此,可以减少在临床中的用药次数,为兽医临床提供便利。本研究选择具有可生物降解、廉价且无毒的明胶为载体,采用化学-交联法制备甲磺酸达氟沙星明胶微球(Danofloxacin Mesylate Gelatin Microspheres, DFM-GMS).在制备空白GMS时,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乳化温度、搅拌速度、乳化剂浓度、明胶浓度、水相与油相的体积比(Water/Oil phase volume ratio, W/O)和交联剂用量对GMS的外观、粒径、粘连度和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搅拌速度、明胶浓度、乳化剂浓度和交联剂用量对GMS的制备工艺影响较大。然后结合单因素试验中各主要影响因素的设置水平,确定正交试验设计中的主要因素及各因素的具体水平,然后通过L9(34)正交表进行正交试验,试验结果通过极差分析确定各个因素的主次顺序,以及各因素的最佳水平。在空白GMS最佳工艺的基础上,按照与明胶不同的比例添加DFM,进行制备DFM-GMS,并进行外观、粒径、粘连度、粒径分布、载药量和包封率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比例制备的DFM-GMS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均较低。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文献报道的能够提高制剂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多种附加剂,最后确定采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并进行了PEG6000/明胶的单因素考察。本试验制备DFM-GMS的最佳工艺为:称取DFM 0.30g、明胶1.20g和PEG60000.24g溶于8.0 mL水中,于60℃的水浴中预热至均一的溶液,即为水相。量取液体石蜡60mL于2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Span-80 1.8mL,混合均匀,即为油相。将油相装入磁力加热搅拌器,温度调至60℃,转速设定为1000r/min,待预热均匀后,将水相滴加到油相中,乳化15min。乳化结束,立即换为冰浴,使温度稳定在0-5℃,将戊二醛(25%)2.5mL滴加到体系中,使反应持续90min。向体系中加入脱水剂异丙醇120mL,进行脱水30min。待脱水完全后,依次用异丙醇、乙醚和石油醚将体系中的油相、过量的戊二醛通过洗涤除去。得到的固体微球放入干燥器,通过循环水真空泵将微球进行室温干燥24h,即DFM-GMS,转入安瓿瓶中密封保存。按照此工艺,制备的DFM-GMS为形状规则、圆整、表面具有许多微孔的球体,平均粒径为10.25±0.69μm,粘连度为17.07±2.19%,分布于5~30μm的微球比例为92.28±0.63%,载药量为33.30±8.12mg/g,包封率为92.15±1.69%。在DFM-GMS体外释放度试验中,以pH7.4的磷酸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 PBS)为释放介质,温度为37±0.5℃,转速为50r/min,试验得到的释放数据符合Higuchi方程。绘制的累计释放度-时间曲线与DFM原料药相比,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加速试验和强光照射试验的结果表明,DFM-GMS的性状稳定,可供长期保存。DFM-GMS在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试验,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Reversed 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RP-HPLC)检测方法。建立的DFM在猪血浆中的标准工作曲线,在0.02-2μg/mL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6。DFM在猪血浆中的绝对回收率均在75%以上,日内变异系数小于5%,日间变异系数小于10%。以DFM原料药为对照,通过考察DFM-GMS以2.5mg/kg·bw的剂量(以DFM计)对猪单次肌内注射后血浆中DFM的药动学特征,得到的二者的药时数据均符合有吸收二室模型。DFM组和DFM-GMS组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吸收半衰期(Absorption half-life, T1/2ka)分别为0.15±0.01和0.91±0.12h;达峰时间(Peak time, Tp)分别为0.64±0.13和2.62±0.11h;峰浓度(Peak concentration, Cp)分别为0.45±0.09和0.39±0.02μg/mL;消除半衰期(Elimination half-life, T1/2β)分别为6.61±0.74和24.32±1.61h;平均滞留时间(Mean Residence Time, MRT)分别为10.01±0.85和31.54±0.69h;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分别为3.34±0.43和9.97±0.81μg·h/mL。经统计学分析得知,DFM组和DFM-GMS组的T1/2ka、Tp、T1/2β、MRT、AUC均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通过以上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对比显示,将DFM原料药制成DFM-GMS,能够改变DFM在动物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有效作用时间。在考察DFM-GMS在大鼠血浆和肺组织的DFM分布试验中,建立的DFM在大鼠血浆和肺组织中的标准工作曲线,分别在0.025-2μg/mL和0.05-4μg/mL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为0.9996。DFM在大鼠血浆和肺组织中的绝对回收率分别在85%和75%以上,日内变异系数均小于5%,日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以DFM为对照,通过DFM-GMS以20 mg/kg·bw的剂量(以DFM计)对大鼠单次尾静脉注射后,得到的血浆和肺组织中的DFM浓度比值,发现将DFM制成DFM-GMS,可以增加DFM在肺组织内的富集,从而增强DFM防治动物呼吸系统疾病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张新科[6](2009)在《左氧氟沙星脂质体的肺靶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肺部感染是人类的跨世纪疾病,严重地危害着人类健康,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虽然抗生素的开发与研究,为防治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细菌多药耐药性的产生,降低了治疗肺部感染的效能,使治疗的成功率大为降低。此外,抗生素本身对肺部较低的靶向性及对其他部位一些副作用,也给肺部感染的治疗增加了难度。所以,研究和发展一种能够增强抗生素在肺部抗菌活性的药物传递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VFX)是第叁代喹诺酮类药物,由于其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目前已成为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但是不良反应的发生、一些细菌对其产生的耐药性及广泛的分布性造成的在肺部位浓度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近年来,通过新的制剂手段如脂质体、纳米粒增加抗生素的活性,提高肺部治疗效能受到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青睐。脂质体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层膜,与细胞膜组成相似,即与细胞膜的有高度亲和性,通过和细胞膜发生融合作用,可增强细胞摄取,实现细胞内药物传输,能够提高生物利用度,抵抗细菌的抗药性,经静脉注射后能够实现靶向和缓释作用。通过控制脂质体的粒径可以实现被动靶向,粒径大于5μm的脂质体易被肺部的毛细血管截留,将药物包裹于大粒径的脂质体中可以实现抗生素在肺部的蓄积,提高其在肺部的抗菌活性。脂质体作为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载体,在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方面一直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基于上述特点我们构建了左氧氟沙星脂质体的给药系统,将左氧氟沙星包裹于大粒径脂质体中,将其被动靶向到肺,使其在肺部更好的发挥治疗效能,同时脂质体的包裹可使药物缓慢的释放,延长其半衰期,同时也降低左氧氟沙星在一些非靶部位的分布,有利于降低其副作用。由于左氧氟沙星为两亲性弱碱性药物,采用传统的被动载药法包封率低,而采用包封率高的硫酸铵梯度法来制备,又存在稳定性差、室温放置不稳定等缺陷,在试验中我们采用了硫酸铵梯度法制备了包封率高的脂质体,并采用PEG2000对脂质体进行包衣以期达到增加稳定性的目的。方法与结果: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左氧氟沙星的含量,辅料不干扰测定,专属性强,方法简便、灵敏,该法适合左氧氟沙星的测定。采用高速离心法对左氧氟沙星脂质体及包衣脂质体的包封率进行测定,可以将脂质体与未包封药物完全分离,回收率符合测定要求。分别采用了薄膜分散法、逆相蒸发法、乙醇注入法及硫酸铵梯度法制备左氧氟沙星脂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脂质体的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将优化处方和工艺制备的脂质体,用PEG 2000包衣,考察PEG2000的加入方法及用量对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铵梯度法制备的左氧氟沙星脂质体包封率最高,优化的最佳处方组成为:磷脂与胆固醇之比为(8:1,g/g),药脂比为(1:8,g/g),硫酸铵的浓度为0.3mol/L;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透析时间为18h,孵育温度为50℃,孵育时间为20min;将1%PEG2000水溶液和左氧氟沙星溶液同时加入空白脂质体中,50℃时孵育,稳定性最好。采用电子透射显微镜观察脂质体的外观形态;激光散射粒度分析仪测定脂质体的粒径及其粒度分布;电势显微电泳仪测定脂质体表面Zeta电位;动态膜透析法测定脂质体的体外释药特性,以零级动力学方程、一级动力学方程、Higuchi方程和Weibull方程等数学模型拟合脂质体的体外释药动力学;冰箱4℃贮存,考察了两种脂质体的初步稳定性。结果表明:两种脂质体外观均呈椭圆形,大小均匀,未包衣左氧氟沙星脂质体指纹状结构明显,PEG包衣后的脂质体指纹状结构不明显,可能是PEG2000的加入覆盖了脂质体的外层,掩饰了脂质体的部分指纹;未包衣和包衣左氧氟沙星脂质体的平均粒径分别为(7.424±0.689)μm和(6.28±0.891)μm;Zeta电位分别为(+13.11±1.08)mV和(-12.88.±0.81)mV。两种脂质体的pH均在5.5-6.0之间,符合注射剂的要求;体外释放与药物溶液相比均表现了明显的缓释作用,均符合Weibull方程,其中PEG2000包衣脂质体的缓释作用更明显。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PEG2000脂质体的包衣对左氧氟沙星脂质体起到了明显的稳定作用。采用HPLC法测定家兔血浆、小鼠血浆及组织中的左氧氟沙星的浓度,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以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为对照,对左氧氟沙星脂质体及PEG包衣左氧氟沙星脂质体进行了药动学与组织分布动力学的研究;以相对摄取率(Re)、相对靶向效率(Te)、峰面积之比(Ce)等靶向性参数为指标,对脂质体的靶向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所选色谱条件下,内源性物质不干扰左氧氟沙星的测定,家兔血浆平均提取回收率大于90%,方法回收率在95%~105%之间,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小于4%,标准曲线方程A=40761 C+24093(r=0.9989),血药浓度在0.1~5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小鼠各组织器官平均提取回收率均大于90%,方法回收率在95%~105%之间,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4%,小鼠血浆、各组织线性范围为0.1~50μg/ml,线性关系良好,上述试验结果均满足生物样品测定要求。与注射液相比,两种脂质体家兔体内的药动学发生了明显变化,平均滞留时间(MRT)、消除半衰期(t_(1/2β),p<0.05)、表观分布容积(V)均有所增加;PEG2000包衣脂质体t_(1/2β)较未包衣脂质体延长。靶向性评价结果表明,将左氧氟沙星制成脂质体后,肺靶向性大大提高,相反降低了心、肾中的药物浓度。PEG2000包衣脂质体与未包衣脂质体的体内分布没有显着性差异。结论:本课题成功研制了具有肺靶向性的左氧氟沙星脂质体,所采用的制备工艺简便可行,重现性好,包封率较高,经PEG2000包衣后体外稳定性良好。将左氧氟沙星制备成脂质体后,明显改变了药物的体内配置,与注射剂相比,脂质体制剂使药物蓄积于肺部,增加了肺部的局部药物浓度,缓慢平稳释放药物,维持炎症部位长时间的有效药物浓度,并且可以减少非靶部位如心、肾、脑的蓄积,有效提高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降低非把部位的药物浓度,从而可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减少用药次数,延长药物在作用部位时间,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用药的顺应性和用药水平,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5-04)

姜庆军,耿芳,张薇,魏晓慧,刘士远[7](2009)在《钆喷酸葡胺脂质体的肺靶向性动物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所制备的装载钆喷酸葡胺脂质体的肺靶向性。方法1)制备装载GD-DTPA的多室脂质体(DepoGd)。2)经尾静脉给药对照研究,观察DepoGd的肺靶向性;3)准备带翼状视窗的小鼠,经左心给药,观察脂质体在血管内的流动和脏器分布;4)分别经小鼠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给药,对照观察肺脏和肝脏的靶向性。结果成功制备了装载GD-DTPA的多室脂质体(DepoGD)。叁次实验提示,通过不同的给药途径,多室脂质体能够在肺及肝脏的毛细血管床内滞留。结论钆喷酸葡胺脂质体通过小鼠尾静脉给药,具有肺脏靶向性。(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09年08期)

高秀娟[8](2007)在《抗癌药物芫花酯甲PLGA微球制备与肺靶向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芫花酯甲是从中国特有的瑞香科植物芫花中分离得到的瑞香烷型二萜原酸酯类化合物,对多种细胞系均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尤其对人肺癌A549细胞(IC_(50) 0.15μM),属于新结构类型的DNA拓扑异构酶Ⅰ(topoⅠ)抑制剂。本研究制备了芫花酯甲PLGA微球,并对其肺靶向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选择生物可降解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dl-lactide-co-glycolide,PLGA,50∶50)为载体材料,用溶剂挥发-萃取法制备芫花酯甲PLGA微球,用正交实验优化了制备方法。电镜扫描结果显示微球外观良好。由离心粒度分布仪测得平均粒径为9.0μm,5-20μm占总数的86.3%,载药量为17.0%,包封率为91.5%。体外药物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为扩散模式,y%=22.334+5.802t~(1/2)(r=0.9942,n=10)。0.5h药物突释量为27.2%,随着PLGA的溶胀和逐步降解,药物扩散到释放介质中,第1天累计释放量达到47.3%,第5天达83.6%。本文首次采用一种脂溶性螺吡喃类光致变色荧光染料标记PLGA微球,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织切片中微球的个数进行靶向性评价。小鼠静脉注射结果显示,5-20μm微球在肺部的分布量在给药后6h达到最大值,而<5μm和>20μm的微球组对肺部没有明显选择性,表明粒径大小是影响靶向性的主要因素。小鼠和家兔静脉注射5-20μm微球6h后各组织切片均显示此制剂有良好的肺靶向特征,约80%的微球分伟于肺部。小鼠和家兔的测试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此微球的靶向特征没有明显的生物物种差异性。根据HPLC法测定结果,芫花酯甲PLGA微球静脉注射家兔6h后肺部相对浓度为81.8%。相对血,肺摄取率为16.7倍,肝为2倍,脾、肾和心约为0.2-0.3倍。HPLC法验证了荧光微球表征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荧光微球表征法具有操作简便、图象清晰、结果直观等特点,解决了微球研究中影象学评价的难题,为微球的靶向性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7-06-13)

张薇,耿芳,姜庆军,刘士远,肖湘生[9](2007)在《肺靶向性多室脂质体磁共振对比剂的制备及其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具有肺靶向性的多室脂质体DepoFoam(Depo)磁共振对比剂,对其理化性质及生物特性进行初步观察。方法:以Depo为载体包封常规磁共振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d-DTPA,Gd),制备多室脂质体磁共振对比剂Depo-Gd;观察其形态,分析其粒径,计算其包封率。10只小鼠随机平均分为Depo-Gd尾静脉注射组和Depo-Gd肠系膜静脉注射组2组,每组各5只,分别经鼠尾静脉或肠系膜静脉注射附有红色荧光的Depo-Gd,观察小鼠一般状况,初步分析其生物毒性;20min后将所有小鼠的肝脏、肺脏和肾脏取出,制成切片,观察各脏器内有无红色荧光染色。结果:成功制备Depo-Gd粒子,电镜下可见其形态圆整,流动性好,性质稳定,粒径均匀(平均18μm),包封率为50%,Gd的浓度为0.0417mmol/ml。注药后各组小鼠始终很活跃,未见明显的呼吸和神智异常;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epo-Gd尾静脉注射组小鼠肺内见大量的红色物质显像,而肝肾内未见显影;Depo-Gd肠系膜静脉注射组小鼠肝脏显影良好而肺内未见染色。结论:Depo包载Gd制备的Depo-Gd理化性质稳定,具有较高的包封率,无明显生物毒性及过敏反应,经周围静脉注射时,具有很好的肺靶向性,值得进一步研究以应用于临床。(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孔晓龙[10](1999)在《异烟肼肺靶向性微球的制备及其小鼠体内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异烟肼肺靶向性微球,评价其体外释药特性及在动物体内的肺靶向性。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动态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实验动物静脉注射后测定其各组织的药物浓度,研究其体内相对分布百分率及肺靶向性。结果:制得的微球粒径在7~30μm的占微球总数的88.8%,平均粒径为(16.7±4.6)μm,包封率为86.92%,载药量为(40.7±3.6)%(n=5),体外释药T50为68min,轻对照组延长了4.5倍。动物实验表明,制得微球后,药物在肺内的相对分布百分率明显高于其它组织与血液,并轻对照组提高了4倍。结论:本法制得的异烟肼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性及肺靶向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1999年09期)

肺靶向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制备聚乳酸利福喷丁微球,评价其体外释药特性及其在小鼠体内的肺靶向性。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利福喷丁微球,动态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实验动物静脉注射后,测定其各组织的药物浓度,研究其体内相对分布百分率及其肺靶向性。结果制得的聚乳酸利福喷丁微球在7~30μm粒轻范围的占聚乳酸利福喷丁微球总数的81.6%,平均粒径为(14.2±3.1)μm,包封率为78.39%,载药量为(39.6±3.6)%(n=5),体外释药T50为68 min,较对照组延长了4.5倍。小鼠实验表明,制得聚乳酸利福喷丁微球后,药物在肺组织中的相对分布百分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织与血液,并较对照组提高了3.3倍。结论该法制得的聚乳酸利福喷丁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性及肺靶向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肺靶向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琳,张雅娟,杨智钧,陆丹玉,方晨.碳酸酐酶Ⅸ抗体修饰去甲斑蝥素纳米胶束的肺靶向性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

[2].范颖,郭梅红,梁凯,孔晓龙,陈方.聚乳酸利福喷丁微球的制备及其小鼠体内肺靶向性研究[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4

[3].徐颖颖,蔡鑫君,叶晓莉,李颖芳,王丛瑶.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雾化吸入给药肺靶向性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3

[4].陈学远,李惠萍,李霞,任杰,粟波.肺表面活性蛋白A多抗偶联地塞米松免疫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肺靶向性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叁届全国间质性肺病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0

[5].王春梅.甲磺酸达氟沙星明胶微球的制备及药动学和肺靶向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6].张新科.左氧氟沙星脂质体的肺靶向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9

[7].姜庆军,耿芳,张薇,魏晓慧,刘士远.钆喷酸葡胺脂质体的肺靶向性动物实验研究[J].当代医学.2009

[8].高秀娟.抗癌药物芫花酯甲PLGA微球制备与肺靶向性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07

[9].张薇,耿芳,姜庆军,刘士远,肖湘生.肺靶向性多室脂质体磁共振对比剂的制备及其特性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7

[10].孔晓龙.异烟肼肺靶向性微球的制备及其小鼠体内分布[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

标签:;  ;  ;  ;  

肺靶向性论文-王琳,张雅娟,杨智钧,陆丹玉,方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