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四字结构论文-高静

汉语四字结构论文-高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语四字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语词类,四字格成语,语法功能,空间性

汉语四字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高静[1](2019)在《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词类不确定性及其内在结构的空间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词类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关键。长期以来,汉语词类研究主要是围绕“词类划分的标准或依据”和“词类与语法成分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汉语词类研究的症结在于汉语不具备可借以给词定性归类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其结果是我们难以根据词的形态辨别词类,而且,汉语词类和语法成分之间往往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以致我们难以划定其语法类别上的归属。因此,汉语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词类只能根据语法功能进行划分。一旦离开特定的句子,汉语的词类属性也就难以断定。汉语双音词的词类也具有不确定性,需要依赖特定的句子进行判定。汉语中的四字格成语作为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其词类同样具有不确定性,其词类属性和汉语双音词具有同质性,也需要放到具体的句子中进行考察。本文从汉语双音词词类的不确定性这一现象出发,以汉语四字格成语为研究焦,点,剖析其内在结构,探究其语法功能,力图揭示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词类所反映出的汉语空间性特征。研究发现:汉语四字格成语与汉语双音词在词类问题上的确具有同质性,即必须根据语法功能才能辨别出其词类属性。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语法功能灵活多变,几乎无规律可循。汉语四字格成语形式精炼,内容丰富,内在语法结构颇为复杂,其语法关系可谓是汉语语法整个复杂体系的缩影,几乎所有的汉语语法结构关系均可从四字格成语中找到影子,整体效果大于各部分之和,其内部构成与整体运用可在相当程度上彰显出汉语的空间性特质,具体表现为块状性和离散性。块状性主要表现为其内部各成分间的铺排展陈、平列组合、块状拼接以及整体运用时的单独成块、相对并立、自由灵活;离散性则具体彰显于可拆分、可插入、可换序、可替换四个方面的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离合延展。块状性和离散性彼此包含,互为因果,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从中充分表现出汉语四字格成语的空间性特质。(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31)

蒋舒[2](2019)在《汉语法律条文“的”字结构的特点及句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汉语法律条文中存在大量的"的"字结构,对"的"字结构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法律工作者更好地认识汉语法律语言,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助于法律翻译者准确、高效地从事法律翻译。文中对中国汉语法律条文中"的"字结构的特点和句法进行了举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的"字结构的研究分析较为全面,较好地揭示了"的"字结构的特征和性质。但是,还需要对汉语法律条文"的"字结构进行专门化、系统化研究,加强逻辑推理,使用大量语料数据作为支撑,增加实证性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09期)

侍冰清[3](2019)在《汉语“的”字结构识别及缺省语义补全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的”是现代汉语使用频率最高的虚词,其用法灵活,附着于动词、名词、形容词或词组后面,可作为结构助词,构成名词性的粘合式偏正结构,称为“的”字结构。语气助词“的”多出现于句尾,用于加强肯定的语气。“的”字结构丰富了汉语句子的层次结构,给文本自动理解带来困难,在海量的汉语文本的处理中应当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正确界定“的”字结构、挖掘受语境和语言经济原则制约而省略的中心词语义,是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任务,能够为依存句法分析、中文抽象语义表示解析、机器翻译等上层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本文基于中文抽象语义表示语料库CAMR和宾州树库CTB语料库,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对汉语“的”字结构的识别及缺省语义的补全开展了实验性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的”字结构边界自动识别方法。利用DC-CNN(Densely connected convolutional nerual network)抽取多种n元特征,结合多特征选择的注意力机制妥善解决粒度与语义之间的矛盾,在词语表示中融入上下文信息的局部特征。通过 DC-Bi-LSTM(Densely connected 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将上下文句法和语义信息融入词语的表示之中。利用softmax函数得到边界的概率。基于联合学习,共享模型参数,同时完成左、右边界的识别任务。实验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2)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语义省略“的”字结构自动识别方法,根据“的”字结构及其上下文,通过多层 Bi-LSTM(Bidirectionallongshort-term memory),有效学习到句子级语法语义表示。利用Max-pooling层和基于GRU(Gated recurrent unit)的多注意力层,捕获“的”字结构的省略特征并将其合理组织,完成语义省略“的”字结构识别任务。实验结果显示,该模型能够取得较好的识别效果,且随着语料规模的增大,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3)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的”字结构缺省语义自动补全方法,借鉴中文抽象语义表示中根据句义增加原句以外的命名实体概念节点来表示隐含语义的思路,将“的”字结构的缺省信息归为不同的概念类别,定义该任务为多分类任务。通过DC-Bi-LSTM有效学习深层次的、抽象的、融合省略“的”字结构及其上下文的语义表示。在模型的构建中尝试性融入省略“的”字结构的语言学知识,通过CNN(Convolutional nerual network)有效提取n元特征。利用softmax分类函数得到缺省中心语的类别。实验结果显示所提模型能够较好地补全缺省语义类别。(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9-03-20)

赵宏伟,何伟[4](2019)在《现代汉语“被”字结构的功能视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内的加的夫语法对现代汉语"被"字句进行探讨,旨在界定"被"字的语类,明确"被"字结构在不同情况下所表达的意义。研究发现,"被"字是非终结性受动词,在结构上表示主语是动作、性状或事件的承受者,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复合结构共同表达被动义、遭受义、致使义、承赐义和认定义。(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马倩[5](2018)在《“的”字结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分析“的”字结构研究现状、语料的基础上,考察了留学生在“的”字结构的运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总结了偏误类型,并归纳偏误原因,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同仁参考。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引言。该部分主要涉及了为什么选择这个研究题目、研究的大致范围以及对研究方法和语料选择进行说明。第二章“的”字结构的研究现状。主要涉及了本体研究,本体研究中包括“的”字结构的分类、句法功能、语义功能、语用功能等方面,其中“的”字结构的分类涉及了“词类+的”和“短语十的”。第叁章“的”字结构的偏误类型。依据收集到的语料对“的”字结构的偏误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大体分为叁大类:该用而不用、不该用而乱用以及内部偏误。第四章总结偏误原因。依据偏误类型,归纳出违背汉语使用规则的具体原因,主要有:“的”字结构本身的原因、语言的类型特征因素、教材因素与学习者因素等。本章介绍了几本对外汉语教学教材,考察“的”字结构在其中的分布情况,并对其进行了数据分析。第五章提出教学建议。依据对留学生使用的几种常用教材的分析和具体的偏误原因的归纳,提出具体建议,主要涉及教材的安排、语言点的解释和具体操练等方面。第六章结语。对以上各章的主要内容即:偏误类型、偏误原因、教学建议得出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本文对本体研究的考察,除了涉及“的”字结构的具体分类、语义功能、句法功能外,还加入了语用探讨、指称规则中歧义现象的探讨,全面分析“的”字结构的使用规则,增加了“的”字结构的本体理论依据。在偏误分类上更侧重于从句法功能方面对“的”字结构的偏误类型进行分类,在偏误原因归纳上,更注重语言的普遍性规律对留学生学习的误导,在教学建议上,更注重从具体操练方面进行相关设想。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依据对偏误类型的数据分析,偏误出错率由高到低排列为:内部偏误>不该用而用>该用而未用。2、教材中缺少“短语+的”结构的讲解是造成留学生使用“短语+的”结构频率偏低的重要原因。3、缺乏对“的”字结构相关知识的讲解是造成“是+‘的’字结构中”缺“是”的重要原因。等结论。(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林璐,李珊[6](2017)在《汉语“的”字结构中心语转指定位的语境因素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认知角度讨论影响汉语"的"字结构中心语转指对象确立的语境因素,经研究发现:语外情景与语内情景均以呈现语言内或语言外"所指"对象形式,使"的"字结构的转指对象得以确定;短期记忆使"的"字结构中心语的补足存在时间差与距离差;受长期记忆影响,"的"字结构具有高规约性且中心语补足多维性等特点。(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洪炜,张俊[7](2017)在《输入强化与输入模态对汉语二语句法学习的影响——以两类“把”字结构的学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两项教学实验考察输入强化与输入模态对汉语二语者两类"把"字结构习得的影响。实验一表明:仅通过高频输入流对"把"字结构的促学效果并不明显,而同时通过输入流和文本增显两种输入强化手段能够显着提高学习者对目标结构的学习成绩。实验二发现:在相同的输入强化条件下,视觉单模态输入对"把"字句的促学效果优于视听双模态输入,但二者的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这一结果倾向于支持多模态的冗余效应,即相同信息的多通道输入可能增加学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从而影响了二语句法学习的效果。(本文来源于《语言文字应用》期刊2017年02期)

赵丽萍[8](2017)在《汉语“得”字结构与法语对应形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助词“得”是最常用的词之一,在汉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得”经常用在谓语和补语之间,其基本结构形式是“谓语+得+补语”。“得”字结构在法语中没有对应的句法结构形式,而是采用其他表达形式来表示相同的语义,这给汉法翻译和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本文试图找出汉语中“得”字结构在法语中的语义对应表达式。因此,本文利用双语语料,以描述和对比分析汉语中的“得”字结构与其在法语中的对应形式为目标,在功能语言学理论和两种语法系统运作的基础上,借助对比的方法,分析“得”字结构的翻译来找出其在法语中的对应形式。本文通过分析“得”字结构的特点并将其分类,来研究致使性“得”字结构和非致使性“得”字结构的特点并找出其在法语中最具代表性的语义对应形式。本文的研究结果将用于汉法两种语言的类型对比研究,并为语言教学及翻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7-05-01)

王健[9](2017)在《认知语法视角下的德语自由叁格和汉语“给”字结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德语的"自由叁格"历来是德语语法学家研究和争论的焦点。"自由叁格"是指德语中非动词配价支配的可有成分,可以自由添加或者删去而不影响句子的完整性。"自由叁格"可进一步分为"受益叁格"、"受损叁格"、"领属叁格"、"评价叁格"和"关切叁格"等,且这些小类有着不同的句法特征,其中"评价叁格"和"关切叁格"被划到名词之外的成分。正是由于使用和归属方面的各种不确定性,自由叁格给德语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初学者在阅读中遇到自由叁格时,常常不能判断其意义。同时,由于不了解上述自由叁格的本质特征,德语学习者常常会在本应使用自由叁格的语境中使用错误的替代形式,如用物主代词代替领属叁格等。因此,对自由叁格语义特征的研究在德语语法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德语语法领域对德语自由叁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句法上比较特殊的结构,如领属叁格、关切叁格等。大部分研究应用生成语法学理论,研究这些叁格名词短语的句法地位。随着认知语法学的兴起,出现了一些从认知角度阐释上述特殊结构形成原因的研究,也有学者提出将叁格名词短语作为一个连续统一体来处理。而在德汉对比研究领域,早期的相关研究主要将德语的格系统和汉语动介词"给"、"为"、"对"、"帮"等进行对比研究,而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教学功能导向的研究,为后人提供了一些新视角。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尚未发现涵盖德语各类自由叁格的系统性研究,也不曾发现有人针对具体的德语自由叁格问题给出具体的学习方案。所以有必要对自由叁格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依托,结合认知模型和构式语法的理论,试图通过对德语各类自由叁格共性的剖析,以及对德语自由叁格与汉语给字结构的对比研究,揭示双及物构式的规律性,为德语自由叁格研究以及德汉语言对比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不仅对于语言类型学框架下双及物构式的认知语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对于我国德语语法学、德汉对比语言学以及德语自由叁格的教学与研究有所帮助。论文主要试图解决以下问题:德语自由叁格与叁格宾语在语义上是否有继承关系,其认知推导过程是怎样的?能否将所有的叁格名词短语看作一个构式,其中的隐喻过程又该如何运作?汉语中"给"字双宾结构和"给"作介词的结构是否有类似的认知推导过程,"给"字结构是否也能看作一个构式?德语的自由叁格和汉语的"给"字结构在语义和语用上有何异同?为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本文首先为德语中的双及物结构和各类自由叁格建立了认知模型,将由双及物结构到各类自由叁格的认知加工过程可视化,指出双及物结构中"物体转移"的语义在自由叁格中隐喻为"影响转移"的语义,而其中的"影响"又可以进一步隐喻为"关切"、"感知"、"未来受益"等语义。其中,"影响转移"成为理解自由叁格语义和区分自由叁格及其替代形式的关键点。与此同时,本文对汉语"给"字结构也进行了与德语自由叁格对应的平行研究和建模,并得出结论:汉语"给"字结构受制于"给"字的语义特征,只能指派受益者或受损者的角色,不能指派感知者的角色,且指派受损者角色时有较多的语义限制。因此,德语的评价叁格在汉语中不能找到对应的"给"字结构,德语的受损叁格在很多情况下也无法与汉语"给"字结构对应。在通过认知模型厘清语义核心和推导关系之后,本文尝试将之前的推理进行整合,为本文研究的德语所有叁格短语以及汉语所有"给"字结构,分别建立一个统一的构式,以进一步简化德语自由叁格的学习过程,丰富其解读视角。其中,德语叁格构式以双及物结构为原型,具体描写参照Goldberg对英语中双及物构式的描写。但是,英语和德语双及物构式的隐喻扩展规则有诸多不同,所以本文详细研究了德语叁格构式的隐喻扩展规则,并指出其隐喻扩展时的语义限制。而在汉语方面,本文将"给"字作动词的双及物结构作为"给"字结构构式的原型,介绍其隐喻扩展规则和语义限制,并与德语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两个构式的对比,本文得出结论:叁格构式和给字构式有着相似的隐喻,但应用时会有不同。如感知者作为接受者的隐喻在叁格构式中既可以应用在句子层面,也可以应用在词汇层面;而相同的隐喻在给字构式中只能用在词汇层面。此外,给字构式的语义限制也多于叁格构式。对两个构式的分析可以进一步验证和补充对认知模型的研究,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01)

李雪[10](2017)在《以《墨子》为例分析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所"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用法,其中最常见的用法是其作为助词与其他词相结合构成比较固定的"所"字结构。"所"字结构的使用是一种普遍现象,正确地理解和分析它,对我们阅读古籍、学习研究古代汉语语法及进行文言文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以《墨子》为例分析,"所"字结构有叁种主要的类型,每种类型在句中与其他成分存在着有规律的结合关系,每种类型在句中与其他成分的结合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另外,除了叁种主要的类型之外,还存在着比较特殊的"所"字结构。(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汉语四字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汉语法律条文中存在大量的"的"字结构,对"的"字结构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法律工作者更好地认识汉语法律语言,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助于法律翻译者准确、高效地从事法律翻译。文中对中国汉语法律条文中"的"字结构的特点和句法进行了举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的"字结构的研究分析较为全面,较好地揭示了"的"字结构的特征和性质。但是,还需要对汉语法律条文"的"字结构进行专门化、系统化研究,加强逻辑推理,使用大量语料数据作为支撑,增加实证性的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语四字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高静.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词类不确定性及其内在结构的空间性[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2].蒋舒.汉语法律条文“的”字结构的特点及句法分析[J].海外英语.2019

[3].侍冰清.汉语“的”字结构识别及缺省语义补全研究与实现[D].南京师范大学.2019

[4].赵宏伟,何伟.现代汉语“被”字结构的功能视角研究[J].外语学刊.2019

[5].马倩.“的”字结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8

[6].林璐,李珊.汉语“的”字结构中心语转指定位的语境因素阐释[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

[7].洪炜,张俊.输入强化与输入模态对汉语二语句法学习的影响——以两类“把”字结构的学习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17

[8].赵丽萍.汉语“得”字结构与法语对应形式[D].云南大学.2017

[9].王健.认知语法视角下的德语自由叁格和汉语“给”字结构对比研究[D].南京大学.2017

[10].李雪.以《墨子》为例分析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

标签:;  ;  ;  ;  

汉语四字结构论文-高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