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业共性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技术路线图,农机产品,关键共性,重点领域
农业共性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1](2015)在《《〈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发布 农业装备重点发展8类产品4类关键共性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以下简称"技术路线图")由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在京正式发布。为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中国工程院网站正式发布了路线图电子版。路线图涉及十大重点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作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农业装备产业将按照拓展领域、增加品种,并加快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要求,重点发展8类产品和4类关键共性技术。技术路线图的编制于2015年4月中旬启动,动员了48位院士、400多位专家及相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与,广泛征集了来自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学会协会的意见,六易其稿,并经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审议通过和最后的修改完善后,于2015年9月29日正式发布。技术路线图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其发布,可以引导广大企业和科研、教育等专业机构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审慎考虑自身条件和特点的基础上,确定发展方向和重点;也可引导金融投资机构利用自己掌握的金融手段,支持从事研发、生产和使用"技术路线图"中所列产品和技术的企业和项目,引导市场和社会资源向国家的战略重点有效聚集。也可为各级政府部门支持重点领域的发展提供咨询和参考。考虑到技术发展和市场变化速度很快,"技术路线图"将每两年滚动修订一次。本刊特摘编"技术路线图"中的"农业装备"篇,供读者参考。(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机》期刊2015年04期)
马佳,张晨,马莹,顾晓君[2](2011)在《上海都市多功能农业关键共性技术体系构建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都市多功能农业的发展必须以城市需求为导向,以现代技术为支撑。都市多功能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可以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起到支撑作用。本研究在对上海都市多功能农业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通过都市多功能农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分析,构建了上海都市多功能农业关键共性技术体系。(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安海峰,李伟,赵瑞波,李建民,林琳[3](2009)在《现代农业生物共性技术创新联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农业生物共性技术所具有的公共品性质,结合河北省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现状,引入合作博弈模型和创新联盟理论,提出以多元主体合作联盟为基础的多利兼容创新模式,形成网络价值,以期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生物共性技术开发模式。文章对河北省现代农业生物共性技术创新联盟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物价》期刊2009年02期)
李建民,赵瑞波[4](2008)在《现代农业生物共性技术创新联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农业生物共性技术所具有的公共品性质,结合河北省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现状,引入合作博弈模型和创新联盟理论,提出以多元主体合作联盟为基础的多利兼容创新模式,形成网络价值,以期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生物共性技术开发模式,并对河北省现代农业生物共性技术创新联盟进行实证研究,促进农业生物技术的创新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期刊2008-10-01)
王洪伟[5](2008)在《促进农业装备共性技术的共享与扩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王洪伟)3月19日,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2008年工作大会在京召开。会议就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管理中的创新目标、项目选择、经费管理、运行机制、知识产权、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化导报》期刊2008-03-24)
陈蜜,戴荣亮[6](2007)在《农业共性技术研究获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陈蜜 通讯员 戴荣亮) 瑞安农村合作协会整合为农服务资源,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叁位一体”。而应运而生的瑞安农村科技特派员协会则以其服务农业的强大科技实力,助力该合作体系。从该市科技部门获悉,通过科技特派员协会协助,困(本文来源于《温州日报》期刊2007-03-14)
李秀峰[7](2006)在《共性技术理论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农业技术创新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政府如何组织农业技术的供给,公共科研机构如何提供农业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应当如何与基础研究衔接,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扩散如何管理,都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本文运用共性技术理论,结合技术创新管理学、经济学和文献计量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农业共性技术的概念、特点、地位、功能、结构、发育、进化以及知识产权和政府组织,为下一步农业共性技术政策制订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所指的农业共性技术主要指在农业行业内,由农业(或涉农)研发部门产生的技术。 本文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次进行了创新性探索研究: 1.提出了农业共性技术的概念、识别方法及选择指标体系,研究明确了农业共性技术的结构和功能。本文定义,农业共性技术包括基础性共性技术和应用性共性技术,是一类开放性、通用性、阶段性和非独占性技术。本课题把农业共性技术作为一个技术类别,对其概念、特点、结构、进化和发育等进行了系统完整的研究,这是第一次对农业等领域的公益性共性技术进行的学术探讨。本文还通过对国家科技成果库近5年农业成果数据的分析,提出了农业基础性共性技术和应用性共性技术的结构。 2.认识了农业共性技术的进化和发育过程。本文分析了生物种质、农艺、工具、工程设施、肥料/施肥、植保/农药等6个共性技术群在历史上发生及其出现高潮的时间,并通过4个案例,分析了农业共性技术的发育过程,总结出发现型、发明型、引进集成型和组装配套型四类农业共性技术的发育模式。 3.系统地分析了农业共性技术的知识产权及其转移。本文在分析世界各国政府提出“允许R&D主体拥有知识产权”的权益性质和农业技术的知识产权范围的基础上,研究了农业共性技术转移中的转移实体、转移机制、转移过程和转移障碍等问题。 4.重点分析了我国农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情况。本文回顾了我国农业研发机构的发展历程,总结了自1949年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机构角色变化和科研机构之间协作等问题,并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与农业科技有关的国家科技计划的技术供给,然后对我国农业技术供给水平进行了国际比较,提出了我国农业共性技术和国外主要水平差距之所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6-06-01)
詹存钰,张永泰,严巧玲,何榕[8](2006)在《农业共性技术及其推广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叁农”问题。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农业共性技术的涵义、特性,发挥政府在农业共性技术研究推广中的作用,从而摸索出农业共性技术的推广模式。(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6年15期)
张雨,宋玉丽[9](2006)在《农业共性技术的推广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农业共性技术的定义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情况,详细介绍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推广模式和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行业协会为主体的推广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具体运作方法。(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06年02期)
张峭[10](2005)在《农业共性技术及其推广主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共性技术概念的提出是从经济和管理视角对技术本质及特征的深化认识。农业技术体系可以划分成农业基础技术、农业共性技术和农业专有技术叁个层次和类型,农业共性技术具有技术和经济方面特性。农业共性技术的特性决定了其具有不同的供给和推广主体,各供给和推广主体具有不同的运作方式和合作形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05年04期)
农业共性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上海都市多功能农业的发展必须以城市需求为导向,以现代技术为支撑。都市多功能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可以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起到支撑作用。本研究在对上海都市多功能农业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通过都市多功能农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分析,构建了上海都市多功能农业关键共性技术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业共性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发布农业装备重点发展8类产品4类关键共性技术[J].福建农机.2015
[2].马佳,张晨,马莹,顾晓君.上海都市多功能农业关键共性技术体系构建初探[J].上海农业学报.2011
[3].安海峰,李伟,赵瑞波,李建民,林琳.现代农业生物共性技术创新联盟研究[J].中国物价.2009
[4].李建民,赵瑞波.现代农业生物共性技术创新联盟研究[C].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2008
[5].王洪伟.促进农业装备共性技术的共享与扩散[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8
[6].陈蜜,戴荣亮.农业共性技术研究获突破[N].温州日报.2007
[7].李秀峰.共性技术理论在农业领域应用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8].詹存钰,张永泰,严巧玲,何榕.农业共性技术及其推广模式[J].安徽农业科学.2006
[9].张雨,宋玉丽.农业共性技术的推广模式[J].山东农业科学.2006
[10].张峭.农业共性技术及其推广主体[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