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命运的真像 ——基耶斯洛夫斯基和他的电影

探索命运的真像 ——基耶斯洛夫斯基和他的电影

论文摘要

基耶斯洛夫斯基被誉为是“当代欧洲最具独创性、最有才华和最无所顾忌的”电影大师。这位电影导演艺术的大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他的作品始终是电影学者的主要研究对象。我的论文侧重于发现与强调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电影艺术真实性方面的成就和其后期电影作品所表现出的光明的一面,而这些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并不引人注目。虽然他的电影更像是具有明显欧洲先锋主义风格的作品,甚至他的某些作品显得奇异、虚幻,然而,根据巴赞对电影现实主义的看法,基耶斯洛夫斯基成功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民众所生活着的平凡而真实的世界,一个在他的信念里,人们的生活受控于命运之神的世界。有些学者认为,他的作品里充满了悲观的宿命论。不同于其他学者的理解,我认为在基耶斯洛夫斯基后期的作品中可以发现,这些作品是充满希望的。而他的这些作品,就像是安德烈·巴赞所讲到的“木乃伊”一样,每当我们回顾他的这些电影作品时,便似乎是与他再一次团聚。正因为这些电影作品,让我们理解了,尽管生命是短暂的,但生命所创造的艺术却可以不朽。安德烈·巴赞提出,电影艺术的核心问题是真实性。基耶斯洛夫斯基并不是一个编故事的好手,他的作品大多没有紧张和紧凑的情节。而以编撰感人的故事来取悦观众的做法也从来不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兴趣所在,他所关注并终生探讨的是个体精神世界的话题。基耶斯洛夫斯基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生命的理解及信念融入到了他的电影作品中。因此,他的电影实现了他自己的“木乃伊情结”,同时也实现了艺术的真实性。可以这样说,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位哲人,他运用电影语言来讲述个人的存在状态。因此,基耶斯洛夫斯基被哲学家刘小枫誉为“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世界里,很显然,人们的生活始终受着命运之神的摆布。他的电影让人们相信,剖开生活的表层,有一个隐藏的真相,那就是在看不见的深层世界里,所有个人的生命都是相互关联的,生命的本质便是每个人都在命运的控制之下艰难地讨生活。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对现实的理解。这种命运的现实不容易被大多数人所感知。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在他的电影中为我们展现出了这种真实。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核心问题在于他对现实主义和抒情性的追求。这个核心问题完成了他探索命运之现实的过程。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他试图展现人们在命运摆布之下的生活。这是他所理解的现实世界。在他的后期作品中,基耶斯洛夫斯基展现了他对这个世界上的抒情意义的诗意理解。这是他以自己眼中的“真、善、美”在探索生命的意义。在他最后的一部作品《红色》中,他以现实主义和诗意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在探索命运之现实的同时,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追寻,他发现了人生意义的真谛——博爱。我的这篇论文概括性的回顾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部分作品。这些先后出现的作品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对命运之现实的探索,对生命之意义的寻求。在第一章中,我将首先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生平和作品概况作出简单介绍。其次,将介绍基耶斯洛夫斯基从早期拍摄纪录片进而转拍故事片的一些言论与思想。他早期的纪录片作品是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下,对波兰人民的外部现实生活的忠实记录。后来他发现了纪录片的局限性,说道:“我注意到当我在拍纪录片时,我愈想接近吸引我注意力的人物,他们就愈不愿意把自我表现出来。”于是他逐步转向故事片的拍摄。但是对现实的探索、对人物自我的挖掘及对内心挣扎的揭示是基耶斯洛夫斯基不变的主题。基斯洛夫斯基早期的电影可以被看作是他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他探索命运之现实的第一步。第三,本章将列出基斯洛夫斯基童年及其一生中的一些不幸的创伤经历。这些创伤经验极大地影响了他的电影作品。这些不幸的经历也是他在后期的作品里表现出诗意的抒情气氛,探寻生命价值的原因之一。后期的作品是他对生命之意义的寻求。第二章讨论了《机遇之歌》。这部电影拍摄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他的重点已经由外部的现实转移到内部的现实,从对政治的讨论转移到对心理学和形而上学的表现。然而,在《机遇之歌》中,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完全消失。虽然魏台克(Witek)的命运与偶然的机会和意外事故紧密相连,但是政治在魏台克的生活中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本章将主要对《机遇之歌》的结构进行分析。这部电影的结构,显示出基耶斯洛夫斯基对命运的剖析。在《机遇之歌》中,有一个独特的电影手法“让后面一段故事的主要人物看到前面一段故事的主要人物”,这种手法在《三色三部曲》中又出现了。《机遇之歌》可以被看作是《三色三部曲》的伏笔。它们都有三角结构,主要人物都在影片的结尾处由一个偶然事件拉在一起。然而,在《机遇之歌》中,他们都死了,在《三色三部曲》中,三对主人公全部活了下来。在《机遇之歌》中,基耶斯洛夫斯基认为,个体的命运是由偶然的机会所主导的必然的悲剧。在一种神秘的宿命论的基调下,这部电影表现了“意外的命运”、“非自愿的生活”以及脆弱无力的自我,是人们在一个宿命论和绝望的环境中艰难生存的真实写照。第三章探讨《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视点”在这部影片中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对命运的观察和描述的一种技法。本章将主要从“视点”等方面来讨论这部影片中“观看命运”的行为。第二章及第三章提到的两部影片,《机遇之歌》和《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主要反映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实事求是的态度,他对“命运之现实”的追求与探索。然而,在某些方面,《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一片中的抒情色彩和对人类生命的诗意关怀比之前拍摄的《机遇之歌》更多,更深。《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后期的开始精心雕琢的作品。它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笼罩在神秘气氛和敏感情绪中的命运悲歌。我们感觉到,整部影片由未知的宿命论和非理性的神秘力量所牵扯、所笼罩。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带领我们从外部现实走进内部现实,探索生命的本质。在神秘、伤感的基调中,政治现实也出现在这部影片中,但仅仅是在背景方面。虽然波兰的维罗妮卡(Weronika)生活在一个混乱的时代,但她却置身度外,坚持着自己心灵的呼唤,以歌声逃离了这个时代,使政治永远不会影响她的命运。在精致优美的场景中,波兰的维罗妮卡开心地在雨水和灰尘的洗礼中歌唱,基耶斯洛夫斯基为这部电影创造了抒情之美。波兰的维罗妮卡那优雅的精神也不同于其他人在政治洪流中浮动的悲剧命运。如果那个之后同样出现在《三色三部曲》当中的扔垃圾的驼背老妇人代表了的命运改变,那么波兰的维罗妮卡则是现代社会中的古代天使。她看到了混乱的时代和即将到来的死亡,看到冷漠的对抗和匆匆流过她身边的时间。然而,她却不知道当她随心歌唱的时候,才发现她的心脏不能承受她对音乐艺术和自由精神的追求。她想帮助老妇人,但只有当她去世后,她才成为一个真正的天使,从云朵的背后看着她那孤独、绝望的另一个自我——法国的维罗尼卡(Veronique)。《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在这部影片中,所有的宿命事件强烈地营造出一个未知的神秘氛围,让观众可以触摸宇宙的终极。基耶斯洛夫斯基对命运的探索成为一个他希望观众观察内部现实,重新审视自我价值的尝试。然而,波兰维罗妮卡的死亡增加了我们在日常现实生活中的悲观情绪,仿佛只有通过死,才能达到艺术上的完美。在这部电影中,尾声场景的意义是《三色三部曲》的一个引子。孤独、绝望的法国维罗尼卡触摸树——她和波兰维罗妮卡的最终母亲——生活,寻求一个治疗孤独的处方。这一幕也正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寻求——我们的生命在命运之中沉浮,那么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在他的后期作品《三色三部曲》中,他在继续探索命运之现实的同时,也在追求生命的意义。第四章讨论了《三色三部曲》,主要是对这三部电影的故事内容的分析。这三部电影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探索命运之现实的同时,对生命的意义展开的探讨。换言之,第四章通过《三色三部曲》展示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人类心灵的“真、善、美”的信念。这正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中所体现出的人性善良的一面所发出的抒情柔光。在《三色三部曲》中,基耶斯洛夫斯基延续了他的最终主题——命运。在这三部电影中,“前一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在后面的故事里重新出现”的手法被再次利用,再次显示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内部现实——命运的探索发现。三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无意中在法庭相遇。那个之前在《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中就已经出现了的扔垃圾的驼背老妇人在三部电影中都出现了。而且,所有这三部影片中的三个主角都遇到的了这位老妇人。而在《红色》的结尾处,船上唯一的幸存者便是所有《三色三部曲》的三部电影里的三对主角。这六个人体现了世界的普遍联系。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身上存在一种探索发现神秘力量,寻求并理性思考生命意义的本能驱动力。那么,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朱莉(Julie)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她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所以她总是生活在寂寞和空虚中。卡洛(Carlo)和多米尼克(Dominique)在相互“扯平”之后,在他们的新生活开始时依然遭受折磨,他们甚至不能得到丝毫精神上的满足。瓦伦蒂娜(Valentine)的存在也是孤立无援的。孤独的老法官用自己的方式与外界沟通,但世界只能存在于他自己的想象中。面对同样的老妇人,朱莉沉醉在自己的痛苦中,没有看到她;卡洛看到了她,却因为他自己荒谬的命运而嘲笑她;只有瓦伦蒂娜挺身而出,帮助老人。如果这位之前在《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中就己出现的驼背老妇人代表着命运的变化,那么瓦伦蒂娜则采取了行动,用爱拯救了《三色三部曲》中的那些失落的灵魂,回答了法国维罗尼卡的追问。在其最后一部作品《红色》中,基耶斯洛夫斯基完成了对命运现实的探索,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博爱。至于我们能是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中得到什么具体的好处,则是一个巨大的话题。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在许多层面上再现了今天的现实,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个人。他的电影的本质是通过再现出的命运之现实,探索出了人类社会美丽的精神奇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里充满了忧郁的情感和命运之谜。然而,他的电影手法显示出了他的直觉和对生命历程和生存状态的独立思考。基耶斯洛夫斯基从不鼓吹所谓正面的道德和价值观。他从人类本性和社会本质入手,从细微的情绪、动作和面部表情中找到突破口,从最基础的感性经验中,探索生命的意义。他对那些观众所熟悉的,但并未关注到的现实的细节观察入微。通过深入的观察和深刻的表达,基耶斯洛夫斯基已经超越了一般的艺术家或思想家的高度。他的独立深入的思考超越了平面文化的载体,并以最直接和最有力的方式,通过出色的可视化图像把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现实呈现给观众。虽然电影基本上是一个简单的媒体工具,但在他的场面调度下,电影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一限制的范围。其电影图像中所表现出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空间镜头本身。通过图像,我们可以进入他的思想领域,唤起我们的自我意识。因此,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作品的意义,可以被看作是电影作者的最高境界。基耶斯洛夫斯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他对世界的不懈观察,扩大了画面表现力,增强了银幕图像与个人哲思、文字以及其他领域的联系,并通过电影表现手段把它们再现给观众,创造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基耶斯洛夫斯基始终细致地观察着世界。在其影片中,他以深刻尖锐的见解,从有形的图像中再现出无形的思想现实与无穷的命运之现实。看他的电影就像是通过一个细微的缝隙看一个深不可测的空间。而这个空间被摄影机镜头所包围,映照出我们自己的存在。1996年3月13日,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巴黎去世。他的一生及其电影作品留给我们很多启示。如果电影艺术的终极目标是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给我们充分的理由坚持自己的信仰,并能明确地反映导演自己的价值观,通过银幕上的影像改变或延续观众对具体事物的看法,那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无疑是成功的。他为了电影艺术和观众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但不幸的是,他过早地离去了,就好像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好的,在他宣布告别电影世界的同时,也与我们永别了。就像《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中的波兰维罗妮卡一样,我相信他仍然会在天堂凝视我们平凡的世界和真实的生活,并写下不朽篇章。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一生仿佛是一曲庄严肃穆的命运悲歌。但当他去世时,他可以没有任何遗憾地告别这个他生活多年的世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一生哀而不悲,因为他通过他的电影发现了命运的现实,也发现了作为生命的意义的博爱。他通过对命运现实的再现追寻到了生命的真谛——爱溶化悲哀。这是他的哲学信仰,他对于“真、善、美”的理解。正如基耶斯洛夫斯基自己说的,“当人们经历过苦难的洗礼后,他们便会领悟到人生的伟大与成功的喜悦。”他用他的最后一部电影《红色》指出了他的信念,并以结尾处的拯救场景提醒我们,“不要失去我们头脑中最珍贵的东西,不要冷漠,当我们需要帮助时,最强大的驱动力则来自于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爱的力量。”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包括鼓励电影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流行着一种不利于中国电影行业的现象,那就是我们的电影人总是想按照美国的方式与美国电影业竞争。从而,他们过分强调耀眼炫目的后期特技效果,而忽视了影片的内容本身,忽略了作品的内涵,甚至忽略了安德烈·巴赞在《电影影像本质论》中曾经强调过的——电影的美学特征就是要真实地再现现实世界,而这恰恰是电影艺术的本质。导演在创作中主要面临的是一种选择——什么值得保留,什么应当删除或摒弃——以及表现方式的选择。巴赞认为,这种选择就是用现实的幻象代替客观现实本身,即是艺术的抽象过程。这就是把客观的现实转化为电影中“现实的幻象”的过程。成功的电影会让观众将“现实的幻象”(即电影)当成是客观现实。然而,不幸的是,很多中国导演在强势的美国电影文化面前迷失自我,也在巴赞所谓的这一“抽象过程”中迷失,不能掌握“抽象”和“虚构”的分寸,而成了“抽象”和“虚构”的受害者。他们的作品因此也就失去了让观众混淆“现实的幻象”与现实本身的能力。然而更加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在中国知道基耶斯洛夫斯的人有很多,但大多数人只是听过他的名字而没有看过他的电影。甚至于一些以消遣娱乐为目的的爆米花观众群在面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时失望至极,昏昏欲睡。很多电影导演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赚取票房,拍摄出了许多庸俗之作。巴赞曾提到过,好的电影作品是不会欺骗观众的,成功的电影会让观众觉得电影就是现实本身,但某些导演的作品则失去了诚意。然而,观看庸俗的电影,只能导致观众更加庸俗,从而导致优秀的作品被挤出电影市场,更加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用另一位大师安东尼奥尼的话说:“如果电影失去了记录的本来面目,就成了高科技产物下的享乐主义。”的确,在全球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压力很大。很少有人愿意去花费大量时间仔细欣赏艺术品了,更很少有真正的艺术家愿意耗费大量的时间去体验生活,拍出真实再现生活的作品,当然,谁不知道商业片的巨大市场价值呢?目前,中国电影业需要一些不同于好莱坞电影的东西。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在于,基耶斯洛夫斯基和他的电影值得中国电影人借鉴,也可以提升中国电影观众的文化层次。基耶斯洛夫斯基不仅被认为是在上个世纪的世界电影大师之一,也被认为是一个用影像思考的哲人。他一生的经历和留下的电影作品无疑给我们展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研究基耶斯洛夫斯基和他电影是非常有益的。巴赞认为,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是不容忍欺骗的。在巴赞所谓的“抽象过程”中,基耶斯洛夫斯基无疑是成功的。中国电影人应该追求自己的“真、善、美”和对电影艺术的诚意。中国观众应该通过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学会理解和发现我们现实生活的智慧。

论文目录

  •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 1. A Survey of Kieslowski Critical Scholarship
  • 2. An Introduction to Film Theories of Realism and Lyricism
  • 3. The Focus and Scope of the Present Thesis
  • 4.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One: The Man and His Works
  • 1.1 Krzysztof Kieslowski's Life
  • 1.2 Kieslowski's Realistic Approach----His Earlier Short Films
  • 1.3 Kieslowski's Traumatized Experiences Which Affected His Works
  • Chapter Two: Blind Chance----Destiny
  • 2.1 Analyzing Destiny through Plot Structure
  • 2.2 Analyzing Destiny through Accidental Chances
  • 2.3 Analyzing Destiny through the Important Scenes
  • 2.4 Conclusion
  • Chapter Three: 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Observing Destiny
  • 3.1 Observing Destiny through the Important Scenes
  • 3.2 Observing Destiny through the "Point of View" of a Soul
  • 3.3 Observing Destiny through Symbols and Tonality
  • 3.4 Conclusion
  • Chapter Four: The Three Colors Trilogy----Searching for the Meaning ofLife
  • 4.1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Three Films
  • 4.1.1 Blue
  • 4.1.2 White
  • 4.1.3 Red
  • 4.2 The Three Films as a Whole
  • 4.2.1 Destiny
  • 4.2.2 The Moral Choices
  • 4.2.3 Krzysztof Kieslowski's Pursuit of the Meaning of Life
  • Conclusion
  • 1. The Core Issue in Krzysztof Kieslowski's Films
  • 2. The Significance of Krzysztof Kieslowski's Films
  • 3. The Enlightenment that Krzysztof Kieslowski Gave Us
  • NOTES
  • Acknowledgements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探索命运的真像 ——基耶斯洛夫斯基和他的电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