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结合运动来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联合使用对兔膝关节全层关节软骨的修复作用,旨在为运动员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取8只6个月龄的健康家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2只。在无菌条件下,于兔双侧膝关节股骨内外侧髁关节负重面制备直径3mm,深2mm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用胶原海绵填充或将胶原海绵吸附TGF-β1和BMP-2填充,缝合创口后分笼饲养。4组分别接受如下治疗:C1组:单用胶原海绵填充;C2组:用胶原海绵吸附1μgTGF-β1与4μgBMP-2填充;T1组:单纯胶原海绵填充+运动;T2组:用胶原海绵吸附1μgTGF-β1与4μgBMP-2填充+运动。于术后第2、4、8、12周时分批处死2只(4膝)进行取材,通过大体观察、光镜组织学检查,对其修复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将第8、12周取材标本进行透射电镜观察,从超微结构上来对比其修复效果。结果:1.大体观察结果:第2周,T1,T2,C1,C2四个组缺损区胶原海绵均未完全吸收,缺损区边缘有少量白色的修复组织形成,与基底组织结合较疏松。第4周,除C1组外,其它三组缺损区胶原海绵均被完全吸收,缺损区有白色的修复组织覆盖,质软,不平整。第8周,C1组胶原海绵吸收不完全,其它三组缺损区被修复组织完全覆盖,高度接近于正常关节软骨表面,质地坚韧,T2组修复组织与周边组织结合紧密,边界趋于模糊。第12周,C1组缺损区胶原海绵完全吸收,但组织修复仍不完全,C2组与T1组缺损区组织已完全修复,与正常软骨表面界限模糊,T2组缺损区组织与周边组织紧密结合,软骨表面趋于平整,界限不易分辨。2.光镜组织学观察结果:第2周,T1,T2,C1,C2四组缺损区软骨层均被破坏,尚未修复,细胞排列不规则。第4周,C1,C2组缺损区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细胞排列不规则,C2组基底部有少量透明软骨细胞聚集,T1,T2组可见有新生的软骨细胞趋于规则排列,基质比较多。第8周,C1组缺损区可见有幼稚的软骨细胞,C2组缺损区可见有大量的网状排列的胶原纤维束,排列不规则,T1,T2组中基质仍然较多,细胞少,排列规则,且T2组还可见大量新生的软骨细胞聚集在一起,同源细胞明显。第12周,C1组缺损区表面仍不平整,成纤维细胞趋于软骨细胞表面,C2组可见较多新生的同源细胞群,细胞排列规则,软骨膜基本修复,T1,T2组缺损区可见大量的软骨细胞趋于软骨表面,基底部细胞排列规则,且T2组中缺损区修复完整,修复组织的组织学表现类似于正常关节软骨。3.透射电镜观察结果C2组第12周时,大量增殖的软骨细胞聚集在一起,胞核呈椭圆形,细胞器更为发达,细胞外胶原纤维粗大,分布均匀,排列规则。而T2组第12周时,新生组织细胞与正常关节软骨细胞相似,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等细胞器更加丰富,结构形态趋于正常。C1组主要的表现为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等结构的恢复,而T1组则主要由基质来填充。4.统计分析结果:除第2周外,光镜观察Pindea评分结果及大体观察结果经双因素方差分析均可以看出,用药与不用药组差异极显著(P<0.001),运动与不运动组差异显著(P<0.01),且T1,T2,C1,C2四组之间有差异(P<0.05)。修复效果由好到差依次为:T2组、C2组、T1组、C1组。结论:1.1μgTGF-β1与4μgBMP-2联合使用能有效促进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2.运动能够使缺损区新生软骨细胞排列趋于整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3.运动及1μg TGF-β1与4μgBMP-2联合使用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效果最佳,但应用于临床和运动员的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尚需更进一步的研究。4.胶原海绵可以作为TGF-β1与BMP-2有效的载体来修复关节软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