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利用热脉冲-TDR技术确定饱和土壤中水流通量及其与热弥散和溶质弥散的关系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土壤学
作者: 郜建英
导师: 龚元石,任图生
关键词: 热脉冲,水流通量,热弥散,溶质弥散
文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土壤水流通量决定着土壤中渗漏、径流和化学物质的迁移过程。由土壤孔隙水流速率差异引起的热弥散和溶质弥散对于了解水热盐耦合运移非常重要。本研究以玻璃珠、砂壤土和砂质粘壤土为材料,通过室内一维稳态流饱和土柱实验,以热脉冲和Cl-为示踪剂,利用热脉冲-时域反射技术(热脉冲-TDR)同时测定温度变化以及溶质的穿透曲线,对热脉冲技术确定水流通量(J)的不同方法进行了评价,明确了热脉冲技术估计的水流通量与实际水流通量之间差异的原因,提出了利用放大因子Fα(Amplification factor)校正壁效应的影响。在未消除壁效应的实验条件下,利用饱和土壤热传输和溶质运移模型的解析解,反求得到了热弥散系数(λd)和溶质弥散系数(D):建立了不同质地下λd、D与水流通量之间的关系;比较了不同水流通量下热弥散度(β)与溶质弥散度(κ)的大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对热脉冲技术估计水流通量的最大无量纲温差法(MDTD)、温度比率法(Td/Tu)和时间法(td、tu)进行了比较。MDTD法和Td/Tu法估计的水流通量与通过收集出流液测定的水流通量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r2>0.98)。两种方法估计水流通量值均低于出流液测定值,但Td/Tu计算的水流通量比MDTD法更加精确。利用td和tu不能估计水流通量。 第二,在填装土柱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和土柱的接触面间存在明显的优势流现象。这种优势流所形成的壁效应是导致热脉冲技术估计水流通量误差的主要原因。壁效应的影响可以通过放大因子Fα来校正。土壤质地越细,壁效应的影响越大,Fα越大。对于砂壤土和砂质粘壤土Fα值分别为1.12和1.24。利用Fα校正壁效应的影响后,热脉冲技术估计水流通量的误差在5%以内。壁效应对水流通量的影响解释了Ochsner等(2005)关于“减小对流”的假设。在传导一对流热传输方程中加入热弥散项不能显著改善模型的预测结果。 第三,热脉冲技术估计的最低水流通量与土壤质地有关。对于玻璃珠、砂壤土和砂质粘壤土,最低水流通量分别为6.630×107、1.010×10-6和1.657×10-6m s-1。 第四,λd随J的增加成线性关系增加,土壤质地越细,λd越大。溶质弥散系数也随J的增加成线性增加。 第五,β与J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当J<0.7×10-5m s-1时,β随J的增加而显著减小:当J>0.7×10-5m s-1时,β仅随土壤质地变化。在相同水流通量下,不同质地土壤β关系为:砂质粘壤土(0.074~0.084cm)>砂壤土(0.042~0.051cm)>玻璃珠(0.038~0.047cm)。溶质弥散度也主要依赖土壤质地:砂质粘壤土(0.2~0.3cm)>砂壤土(0.1~0.2cm)>玻璃珠(0.04~0.05cm)。 第六,β与κ的大小与水流通量范围有关。在水流通量较低时β远高于κ;水流通量达到一定程度(0.7×10-5m s-1)时,κ与β为同一数量级,但κ比β略大。
论文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热脉冲-时域反射技术确定土壤热特性、水流通量和溶质穿透曲线原理
3.1 用热脉冲-时域反射技术测定土壤热特性
3.2 热脉冲技术估计土壤中水流通量
3.3 TDR测定溶质穿透曲线
第四章 材料与方法
4.1 以热和Cl~-为示踪剂的一维稳态流饱和土柱实验
4.2 热脉冲探针及其间距标定
4.3 时域反射探针标定
4.4 反求法确定热弥散系数和溶质弥散系数
4.5 误差分析
4.6 t—检验
第五章 热脉冲技术估计水流通量评价
5.1 上下游温度变化对水流通量的反应
5.2 MDTD,ln(T_d/T_u)以及t_d、t_u与水流通量的关系
5.3 MDTD法,T_d/T_u比率法,以及t_d和t_u法水流通量估计比较
5.4 热脉冲技术估计水流通量的下限
5.5 热脉冲技术估计水流通量与出流液测定值差异分析
5.6 壁效应与“减小对流”假设的关系
5.7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热弥散、溶质弥散与水流通量关系
6.1 热弥散
6.2 土壤中热传输分析
6.3 溶质弥散
6.4 热弥散度与溶质弥散度关系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2006-04-05
相关论文
- [1].土壤环境中硝态氮运移的特点、模型描述及其在太湖地区乌栅土上的应用研究[D]. 陈效民.南京农业大学2000
- [2].水及溶质在有大孔隙的土壤中运移机制研究[D]. 冯杰.河海大学2001
- [3].覆膜条件下土壤水、盐、热耦合迁移试验研究[D]. 李毅.西安理工大学2002
- [4].不同灌溉制度条件下土壤溶质迁移规律及其数值模拟[D]. 曹红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 [5].传递函数模型的发展和农田尺度下硝态氮淋失的数值预报[D]. 马军花.中国农业大学2004
- [6].蒸发条件下夹砂层土壤水盐运移实验研究[D]. 史文娟.西安理工大学2005
- [7].不同水氮管理下蔬菜地水分渗漏和硝态氮淋洗特征的研究[D]. 于红梅.中国农业大学2005
- [8].饱和-非饱和土中氟运移规律动态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 张红梅.河海大学2005
- [9].冻融土壤水热盐运移规律及其SHAW模型模拟研究[D]. 李瑞平.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
- [10].优先流影响下的入渗补给过程及溶质运移实验与模拟[D]. 郭会荣.中国地质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