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璧莲论文-章晶

任璧莲论文-章晶

导读:本文包含了任璧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化翻译,文化身份,反本质主义

任璧莲论文文献综述

章晶[1](2018)在《文化翻译与文化身份建构——以任璧莲小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翻译作为一种隐匿于写作中的特殊翻译,是华裔美国作家用以构建文化身份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通过文化翻译和身份构建理论解读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可以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待美国族裔的文化身份建构,以开放的心态去包容文化差异,以大度的态度去接受异质文化对自身文化的改变,从而使各自的文化身份都变得立体和丰富。(本文来源于《延边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纪莹[2](2018)在《论汤亭亭、谭恩美和任璧莲小说的中国文化书写策略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汤亭亭、谭恩美和任璧莲分别是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美国华裔作家的代表。她们对中国文化题材的书写策略经历了改写、误读到杂糅的变迁。汤亭亭的改写策略、谭恩美的误读策略、任璧莲的杂糅策略,可以通过对她们各自的代表性作品《女勇士》《灶神之妻》《爱妻》的分析而得出。这些作家对中国文化题材的不同书写策略,有着她们各自的不同原因。(本文来源于《湖北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武越[3](2017)在《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任璧莲小说中的族裔身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华裔文学发展至今,对于族裔身份的追问一直是写作的主题之一。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繁荣发展的多元文化主义,华裔美国文学在90年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繁荣又反过来促进了多元文化主义。作为新生代华裔作家的突出代表,任璧莲将视野扩大到整个多民族的美国社会,探讨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因而,本文立足于任璧莲前四部小说《典型的美国佬》、《梦娜在希望之乡》、《谁是爱尔兰人?》和《爱妾》,将任璧莲的族裔写作置于美国多元文化主义这一语境下,指出华裔移民在族裔身份认同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不断进步和新的探索。同时,通过分析族裔性和多元文化主义的良性互动关系,本文尝试说明任璧莲在探索族裔身份的同时,也从文学领域不断建构美国民族特性,重新定义美国性这一主题。任璧莲对于族裔身份的探索始于第一代华裔移民对于美国梦的追寻。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第一代华裔移民始终难逃夹在中美之间的身份困境。而在追求美国梦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开始拥抱美国精神和价值,由此将自身的奋斗历程纳入美国民族叙事之中。在对于族裔身份的不断探讨中,任璧莲并不将写作视角局限于华裔家庭和华裔社区,而是扩展到整个多种族多文化的美国社会,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族裔身份的流动性。这一流动性不仅仅体现在第二代华裔移民对于族裔身份的自由转换,同时也体现在第一代移民摆脱族裔偏见、实现不同文化相互理解尊重的过程之中。借此,任璧莲强调了多元文化主义对实现族裔流动性和建构民族统一性的重要性。此外,任璧莲对于建立在族裔通婚和混血儿基础上的新型美国家庭模式的描绘,加上跨国及跨族裔领养这一话题,进一步深化了族裔身份这一主题,并丰富了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美国性的内涵。通过分析任璧莲小说中的族裔身份和多元文化主义,本文试图说明在人口、资本和文化广泛流动的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主义为少数族裔的自我实现和族裔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多元文化主义为少数族裔寻求身份认同提供了新的可能。当我们在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讨论族裔身份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尝试重新定义美国人和美国性的内涵。(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李红燕[4](2017)在《任璧莲短篇小说《第叁个垃圾箱》中的幽默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任璧莲的短篇小说《第叁个垃圾桶》运用了幽默叙事技巧,不仅起到了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达到了善意讽刺的艺术效果,并展现了两代移民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引发人们对文化传承的思考,移民对美国文化应持有的态度和贡献,体现了作者对身份认同的新认识。(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12期)

乔国强,高稳[5](2016)在《任璧莲访谈录》一文中研究指出任璧莲是当代美国华裔作家,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英语文学学士学位;随后又在爱荷华大学作家坊学习文学创作,获文学创作、小说艺术硕士学位;现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的成员。任璧莲因自己独特的声音和创作主题而与众不同,她的作品主要涉及同化、移民和美国生活等主题。她先后出版四部长篇小说:《典型的美国人》(Typical(本文来源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期刊2016年02期)

许双如[6](2016)在《游戏中的自我追寻与身份建构——任璧莲笔下的“身份表演”》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在其第二部小说《莫娜在应许之地》中,成功尝试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即通过人物表演性的角色和身份扮演,使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探索自我、定义自我的独特途径。以青少年自我成长的心理分析以及巴特勒身份操演理论观照此小说,可发现"身份表演"作为作品的表现形式很好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传达了作者的文化思想。任璧莲在作品中不仅以流动性文化身份观作为其反本质主义文化思想的核心,更将文化身份建构作为主体发展和自我完善旅程中一个动态性文化过程进行深入的探索,从而超越了族裔身份范畴,上升到更具普遍意义的人的主体性关怀层面上。作家巧妙地将这一系列深入的文化思考,寓寄于身份表演这一指符上,使其展现出不容忽视的诗学意义。(本文来源于《华文文学》期刊2016年06期)

高稳[7](2016)在《二十年来国内任璧莲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对任璧莲的介绍和研究已有20余年,适时地回头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开展任璧莲作品的研究将起到一定的总结和反省作用。总览来国内学界所进行的任璧莲研究,大都是在女性主义、后殖民、后现代等理论的框架下,从文化属性、文化认同、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母女关系等视角解读其作品。作者认为,任璧莲作品的系统化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应加强对其作品文化诗学、伦理价值取向、任璧莲与其他华裔作家及其他少数族裔作家(譬如犹太作家、非裔作家等)之间的关联与互动等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州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邹涛[8](2016)在《任璧莲及其作品人物的认知模式变化—在“独立”与“互立”间寻找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独立"和"互立"这两个认知心理学概念为基础,探讨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及其作品人物的认知模式发展过程。在"独立/互立光谱带"上,任璧莲经历了从"互立"端走向"独立"端再向中间移动的过程。任璧莲的小说创作总体上反映了不同阶段的人对"独立"与"互立"模式的需求变化的轨迹,这种变化不只针对某一个族裔,而是适用于所有人。(本文来源于《当代外国文学》期刊2016年01期)

高稳[9](2015)在《文化与叙事:任璧莲新作《老虎手书:艺术、文化与相互依存的自我》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任璧莲2013年推出了她的第一部文化、文学类研究着作《老虎手书:艺术、文化与相互依存的自我》。该书以文化研究中对东/西方文化影响下的"相互依存的/独立的自我"的不同定位对日常叙事、艺术和文学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对其父亲自传的叙事方式、跨文化认知心理学有关研究成果、卡夫卡与帕慕克等作家的文艺理论观以及作者本人在创作过程的思考和其近作《世界与小镇》中的部分片段进行论证分析,认为在文学和艺术方面东西方文化研究给定的"独立的/相互依存的自我"的差别并非呈现两极,而是呈现走向互补、融合的趋势,文学创作正是在这两极之间搭建一座真正的桥梁。该作品的出版标志着新生代华裔美国作家对在文化间进行文学创作的独特而深刻的思考,为读者打开了解读少数族裔作品的新视角。(本文来源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期刊2015年02期)

陈永[10](2015)在《“赵汤之争”的表演性与任璧莲对“亚裔感性”的消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亚裔美国文化界由1976年汤亭亭出版的《女勇士》所引发的"赵汤之争"旷日持久,它折射出赵健秀对如何建构"亚裔感性"的不断深入思考和此理念的斯皮瓦克式"策略性本质主义"实质。这场有关亚裔美国身份认同内涵和建构之路的论战双方事实上形成共谋关系,双方的争论是文化表演,它以奇特的方式促进了美国亚裔文学的长足发展。亚裔文坛后起之秀任璧莲在"赵汤之争"大背景下努力寻找第叁条通向"想象的共同体"亚裔文学建构道路,她的努力使得"亚裔感性"更趋复杂化,甚至有消解的危险。诚然,"亚裔感性"的悖论在于它是临时性的"策略性本质主义"口号,它是种族歧视的对抗话语,它的提出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取消其本身。(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10期)

任璧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汤亭亭、谭恩美和任璧莲分别是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美国华裔作家的代表。她们对中国文化题材的书写策略经历了改写、误读到杂糅的变迁。汤亭亭的改写策略、谭恩美的误读策略、任璧莲的杂糅策略,可以通过对她们各自的代表性作品《女勇士》《灶神之妻》《爱妻》的分析而得出。这些作家对中国文化题材的不同书写策略,有着她们各自的不同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任璧莲论文参考文献

[1].章晶.文化翻译与文化身份建构——以任璧莲小说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

[2].纪莹.论汤亭亭、谭恩美和任璧莲小说的中国文化书写策略变迁[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8

[3].武越.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任璧莲小说中的族裔身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4].李红燕.任璧莲短篇小说《第叁个垃圾箱》中的幽默叙事[J].青年文学家.2017

[5].乔国强,高稳.任璧莲访谈录[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6

[6].许双如.游戏中的自我追寻与身份建构——任璧莲笔下的“身份表演”[J].华文文学.2016

[7].高稳.二十年来国内任璧莲研究述评[J].中州大学学报.2016

[8].邹涛.任璧莲及其作品人物的认知模式变化—在“独立”与“互立”间寻找平衡[J].当代外国文学.2016

[9].高稳.文化与叙事:任璧莲新作《老虎手书:艺术、文化与相互依存的自我》评介[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5

[10].陈永.“赵汤之争”的表演性与任璧莲对“亚裔感性”的消解[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标签:;  ;  ;  

任璧莲论文-章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