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三种经济绒螯蟹的遗传学和形态学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捕捞学
作者: 柳广东
导师: 高天翔
关键词: 绒螯蟹,同工酶,线粒体,序列,形态学
文献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以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中华绒螯蟹群体、合浦绒螯蟹群体和日本境内的日本绒螯蟹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同工酶电泳和mtDNA测序技术,进行了绒螯蟹群体的遗传学研究;并结合形态学多变量分析初步探讨了绒螯蟹属上述几种蟹类的亲缘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建立了适合于绒螯蟹同工酶分析的水平淀粉凝胶电泳系统;在该电泳系统下检测到11种同工酶,分别为AAT、GPI、G3PDH、HK、IDHP、LDH、LAP、MDH、MPI、PGDH、SOD;对上述11种同工酶进行了生化遗传分析。 2、在分析的11种同工酶中,共记录到17个基因位点,分别是:AAT-1~*、AAT-2~*、GPI~*、G3PDH~*、HK~*、IDHP-1~*、IDHP-2~*、LDH~*、LAP-1~*、LAP-2~*、MDH-1~*、MDH-2~*、MPI-1~*、MPI-2~*、PGDH~*、SOD-1~*、SOD-2~*。其中在中华绒螯蟹群体中,AAT-1~*、AAT-2~*、GPI~*、G3PDH~*、IDHP-1~*、IDHP-2~*、MDH-1~*、MDH-2~*等8个位点为多态位点;在合浦绒螯蟹群体中,AAT-1~*、AAT-2~*、GPI~*、IDHP-1~*、MDH-1~*、MDH-2~*等6个位点为多态位点;在日本绒螯蟹群体中,只有AAT-1~*、AAT-2~*、GPI~*、IDHP-1~*等4个位点为多态位点。 3、中华绒螯蟹群体、合浦绒螯蟹群体、日本绒螯蟹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实际杂合度、预期杂合度、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1.0815、0.0384、0.0871、47.06%;1.0551、0.0433、0.0861、35.29%和1.0337、0.0252、0.0451、17.65%。上述三种绒螯蟹群体的实际杂合度低于预期杂合度,并且其实际杂合度普遍较低。 4、中华绒螯蟹群体与合浦绒螯蟹群体、中华绒螯蟹群体与日本绒螯蟹群体、合浦绒螯蟹群体与日本绒螯蟹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10、0.0027、0.0016。中华绒螯蟹群体与合浦绒螯蟹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表明两者的亲缘关系较近。 5、根据蚤状溞、卤虫及果蝇序列设计了绒螯蟹线粒体DNA 12S rRNA和ND2基因片段的引物,并进行了PER扩增,得到清晰的基因片段。 6、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群体、合浦绒螯蟹群体及其他日本绒螯蟹群体该基因序列长度相同,为416bp;冲绳绒螫蟹群体该序列长度为417bp。碱基含量相似,A、T、G、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4.9%、40.0%、10.6%、14.4%。群体内有0—2个碱基差异,变异率为0—0.48%,群体间有2—11个碱基差异,变异率为0.48—2.63%。 线粒体DNA ND2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群体、合浦绒螯蟹群
论文目录:
1. 绪论
1.1 前言
1.1.1 绒螯蟹的分类地位
1.1.2 绒螯蟹的外部形态与分布
1.1.3 绒螯蟹的生态习性和生活史
1.1.4 绒螯蟹的增养殖情况
1.1.5 绒螯蟹的经济价值
1.1.6 本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1.2.1 形态学研究
1.2.2 遗传学研究
1.2.3 育种学研究
1.2.4 结束语
2. 绒螯蟹种群遗传学的同工酶电泳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同工酶分析
2.1.3 遗传学分析
2.2 结果
2.2.1 酶电泳图谱
2.2.2 遗传学分析
2.3 讨论
3. 绒螯蟹种群遗传学的mtDNA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目的DNA片段的PCR扩增
3.2.2 单倍型分布
3.2.3 目的 DNA片段的碱基组成及变异
3.3.4 遗传距离
3.2.5 系统发育分析
3.3 讨论
4. 绒螯蟹种群形态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形态测量
4.1.3 方法
4.2 结果
4.2.1 绒鳌蟹的形态变异
4.2.2 单因子方差分析
4.2.3 聚类分析
4.3 讨论
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0-26
相关论文
- [1].中华绒螯蟹微卫星DNA特征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D]. 朱泽远.江南大学2008
- [2].牙鲆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鲽形目鱼类分子系统学初步研究[D]. 尤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
- [3].中华绒螯蟹线粒体基因组与16S rDNA遗传标记研究[D]. 孙红英.南京师范大学2002
- [4].中华绒螯蟹蛋白质营养生理研究[D]. 江洪波.华东师范大学2003
- [5].中华绒螯蟹雌体脂质营养及生殖调控研究[D]. 刘立鹤.华东师范大学2005
- [6].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人工繁育技术及遗传特性的研究[D]. 陈四清.中国海洋大学2005
- [7].中华绒螯蟹触角的形态发育学及绒螯蟹的分类学和方蟹总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D]. 唐伯平.华东师范大学2003
- [8].中国红鲤遗传多样性研究[D]. 王成辉.上海水产大学2002
- [9].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卵巢发育调控技术研究[D]. 崔青曼.南京农业大学2005
- [10].中华绒螯蟹种群分子遗传变异研究[D]. 高志千.南京师范大学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