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沉积物无机氮释放特征及其通量研究

洱海沉积物无机氮释放特征及其通量研究

论文摘要

氮营养盐是湖泊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营养元素之一,能直接参与水环境系统中的氮循环,过多的氮素对水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造成湖泊水质恶化,发生富营养化现象。因此,湖泊水体中的沉积物营养盐的含量、分布特征以及无机氮的释放特性,是研究湖泊水环境系统中营养盐氮素迁移转化规律的重要依据,也对研究湖泊富营养化机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研究依托于国家重大水专项洱海项目课题“湖泊水生态、内负荷变化研究与防退化技术及工程示范”(2008ZX07105-005),首次对洱海沉积物中的氮形态分布特征以及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了沉积物中的氮含量、分布规律、无机氮的释放特性和通量以及人类污染的历史进程,为今后洱海富营养的防治与治理,以及湖泊水环境防退化工程的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对沉积物中氮素含量分布特征、无机氮释放特性以及沉积物-水界面的营养盐交换通量的研究,得出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洱海全湖总氮含量呈现北部西岸高,南部区域次高,北部东岸和中部区域低的分布特点。研究表明洱海污染主要受入湖径流影响显著,入湖径流带入的污染物质是洱海污染的主要方式;(2)洱海沉积物氨氮释放潜能相比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中释放潜能较低,大约是长江中游浅水湖泊的30%左右,洱海沉积物中氨氮潜在释放能力并不明显;(3)洱海沉积物氨氮的最大释放量只有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最大释放量的1/3左右,氨氮释放主要集中前5min进行,之后沉积物中氨氮释放趋于缓和;(4)洱海表层沉积物中NH4+-N有向上覆水体释放的趋势,同时在全湖范围内靠近大理市城区的区域,沉积物向上覆水体释放NH4+-N作用最明显。表明了城市生活以及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染对该区域水环境系统的氮营养盐的浓度平衡有较大的影响;(5)当洱海柱状样次表层沉积物直接与水体接触时,沉积物NH4+-N向上覆水体释放能力更强。表明了在沉积物和上覆水体氮营养盐交换过程中,表层沉积物对营养盐的释放具有一定的屏蔽作用;(6)洱海柱状样沉积物NO3--N向上覆水体释放量在8cm处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深度的增加,沉积物NO3--N释放量变化不显著。说明在上层柱状沉积物中的氮素多转化为易于被水生植被所吸收利用的NH4+-N的形式存在;而随着深度增加,沉积物中的氮素多以稳定的NO3--N形态存在;综合以上分析,洱海目前已处于富营养化初期,在北部西岸区以及南部区域主要受到了人类工业生产和生活所带来的外源污染较为严重。整个洱海流域,沉积物中氮营养盐的释放量并不显著,表层沉积物对氮营养盐的释放具有一定的屏蔽效应。因此对沉积物中氮素释放的研究以及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出了洱海目前的现状,解决洱海富营养化问题。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湖泊富营养化概况
  • 1.2 营养盐氮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
  • 1.2.1 氮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转化过程
  • 1.2.2 氮循环过程的影响因素
  • 1.3 营养盐氮在沉积物-水界面交换的研究现状
  • 1.3.1 沉积物营养盐氮研究现状
  • 1.3.2 沉积物-水界面上氮素交换速率研究现状
  • 1.4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5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样品采集及实验部分
  • 2.1 仪器和试剂
  • 2.1.1 野外采样设备
  • 2.1.2 实验室分析仪器
  • 2.1.3 化学药品及试剂
  • 2.2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 2.2.1 表层沉积物采集和处理
  • 2.2.2 柱状沉积物采集和处理
  • 2.2.3 采样器装置图
  • 2.3 样品分析测定方法
  • 2.3.1 沉积物TN的测定方法
  • 2.3.2 氨氮释放动力学实验
  • 2.3.3 氨氮释放动潜能实验
  • 2.3.4 柱状样沉积物释放通量实验
  • 第3章 洱海沉积物氮的分布规律及其释放特征
  • 3.1 洱海沉积物总氮的分布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2.2 分析方法
  • 3.2.3 洱海表层沉积物总氮的分布规律
  • 3.2.4 洱海表层沉积物总氮和其他湖泊对比分析
  • 3.3 洱海沉积物氨氮释放特征
  • 3.3.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3.2 分析方法
  • 3.3.3 洱海沉积物氨氮释放潜能
  • 3.3.4 洱海沉积物氨氮释放动力学
  • 3.4 小结
  • 第4章 溶解性无机氮在洱海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速率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1.2 柱状芯样模拟实验装置
  • 4.1.3 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浓度变化
  • 4.2.2 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释放速率
  • 4.3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建议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西藏羊卓雍错沉积物沉积速率的测定[J]. 地球与环境 2020(02)
    • [2].黄海麻坑群沉积物磷的保存与转化及环境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20(04)
    • [3].珠江口海域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释放特征研究[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0(03)
    • [4].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对老化贝类养殖沉积物的生物修复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20(04)
    • [5].盐度影响沉积物抗侵蚀性的环形水槽试验研究[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0(03)
    • [6].岗南水库沉积物间隙水有色溶解有机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差异分析[J]. 环境科学 2020(06)
    • [7].江汉平原沉积物中磷酸盐与砷的竞争吸附机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8].酸性矿山排水影响的水库沉积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04)
    • [9].沉积物—水界面水流通量研究之渗流仪直接测量法回顾与进展[J]. 地质论评 2019(S1)
    • [10].全球俯冲沉积物组分及其地质意义[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08)
    • [11].砷在昂曲沉积物中吸附解吸的影响因素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20(09)
    • [12].动水条件下沉积物-水界面微生物与铬的相互作用机理[J]. 生态环境学报 2020(07)
    • [13].污染沉积物原位和异位修复方法概述[J]. 安徽农学通报 2019(19)
    • [14].唑草酮在水-沉积物系统中的残留分析[J]. 农药 2016(12)
    • [15].滇池不同湖区沉积物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环境科学 2016(12)
    • [16].土壤/沉积物吸附抗生素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台州学院学报 2016(06)
    • [17].不同生长期水生植物对湿地沉积物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7(01)
    • [18].基于逸度方法的辽东湾海水-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扩散行为[J]. 环境科学研究 2017(10)
    • [19].白洋淀养殖区春季沉积物垂向微生物群落特征及驱动因素[J]. 环境科学学报 2020(05)
    • [20].象山港海水和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和来源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20(04)
    • [21].基于脂肪酸探究青虾扰动作用对沉积物中有机质降解的影响[J]. 淡水渔业 2020(03)
    • [22].城市黑臭河道治理前后沉积物对大型溞的毒性变化监测与评价[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0(04)
    • [23].城市化对甘肃省牛谷河沉积物氮磷分布的影响[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0(01)
    • [24].天鹅湖瀉湖沉积物铁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释放潜力[J]. 土壤通报 2020(04)
    • [25].岳阳王家河沉积物中汞的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J]. 施工技术 2020(18)
    • [26].基于微量分析的沉积物-水界面磷铁相关性研究[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27].多重组合扰动对沉积物微界面环境的影响[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2016(04)
    • [28].鄂东南云中湖近50a沉积物微量元素记录[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02)
    • [29].沉积物-水界面氮的源解析和硝化反硝化[J]. 环境科学 2017(04)
    • [30].沉积物修复技术现状与展望[J]. 甘肃科技 2017(06)

    标签:;  ;  ;  ;  ;  

    洱海沉积物无机氮释放特征及其通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