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主体间性:意义及彰显

教育主体间性:意义及彰显

论文题目: 教育主体间性:意义及彰显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教育学原理

作者: 刘宪俊

导师: 郭英

关键词: 教育主体,教育主体间性,师生交往,教育语言

文献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教育主体间性是我国主体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它的提出不仅使我们对教育主体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突破,也使我们在处理教育活动中主体与主体间关系的问题上获得了崭新的思路。充分弘扬或彰显教育主体间性,是我们这个时代教育的价值追求。 本研究以对教育主体间性及其相关概念的分析为基点,重点探讨教育主体间性的意义及其彰显问题。其行文线索有两个:一为教育主体间性的教育意义;二为教育主体间性的彰显途径。围绕上述两个方面,笔者主要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主要通过考察哲学领域对主体间性的思考,以及我国近年来教育主体性研究及其困境,来分析教育主体间性研究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部分,以对教育主体间性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基础,结合教育主体间性所提倡的复数主体和所奉行的主主关系,分析了教育主体间性对以往教育主体观和教育活动观的超越,从而揭示其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深层意义。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教育主体间性的彰显问题。对彰显教育主体间性的基本途径——师生交往,以及师生交往彰显教育主体间性的基本条件——教育语言作为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第四部分,以寻求使陷入独白的教育语言走向对话为鹄的。重在阐明如何使陷入独自困境的教育语言实现其对话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它在师生交往彰显教育主体间性中的作用。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教育主体间性研究之历史性出场

第一节 哲学对主体间性问题的思考

第二节 我国教育主体性研究及其困境

第二章 教育主体间性之意义追寻

第一节 教育主体间性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教育主体间性的意义

第三章 师生交往:彰显教育主体间性的基本途径

第一节 师生交往彰显教育主体间性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二节 师生交往彰显教育主体间性的基本条件

第四章 实现教育语言的对话性:师生交往彰显教育主体间性的根本出路

第一节 陷入独白困境的教育语言

第二节 实现教育语言的对话性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11-05

参考文献

  • [1].主体间性与教育[D]. 张小刚.陕西师范大学2015
  • [2].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学校教学文化研究[D]. 曾菊琪.西南大学2014
  • [3].论主体间性课程[D]. 杜志强.广西师范大学2003
  • [4].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阻隔的分析[D]. 董堃.遵义医学院2013
  • [5].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D]. 胡文慧.河北工业大学2011
  • [6].主体间性教育论纲[D]. 曹小艳.江西师范大学2005
  • [7].主体间性视阈下师生关系的研究[D]. 杨娜.青海师范大学2015
  • [8].道德教育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研究[D]. 颜红.长沙理工大学2013
  • [9].主体间性课堂教学重建[D]. 刘翠萍.陕西师范大学2007
  • [10].主体间性视域下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D]. 李智慧.云南大学2016

相关论文

  • [1].主体间性理论的教育价值探思[D]. 刘佳琦.陕西师范大学2007
  • [2].主体间性课堂教学重建[D]. 刘翠萍.陕西师范大学2007
  • [3].略论主体间性视域的道德人格教育[D]. 林珍.福建师范大学2006
  • [4].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D]. 吴小印.江西师范大学2005
  • [5].主体间性教育论纲[D]. 曹小艳.江西师范大学2005
  • [6].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D]. 王昊宁.吉林大学2005
  • [7].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D]. 雷奕超.华中师范大学2006
  • [8].走向主体间性的高校德育[D]. 王萍霞.苏州大学2004
  • [9].哈贝马斯主体间性思想研究[D]. 罗迅.贵州大学2006
  • [10].主体性·主体间性·交往实践[D]. 王东海.湘潭大学2002

标签:;  ;  ;  ;  

教育主体间性:意义及彰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