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名正实”及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论“以名正实”及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论文题目: 论“以名正实”及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 温航亮

导师: 梁作民

关键词: 名实,名实乱,正名,以实正名,以名正实,现代化

文献来源: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面对“名实乱”的现实,自孔子以来的哲学家提出并以自己的方式解决了正名问题。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名实乱”的现象同样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不解决正名问题,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现代化的最终实现都只会是空想。但正名问题的解决并不能由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原则而简单地归结为“以实正名”一种路向,“以名正实”也能够在一定条件下成为解决正名问题的正确路向。正名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并不是一个相同的问题,对于二者的回答,应当使用不同的原则,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原则并不能简单应用到正名问题的解决上来。那种由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原则简单推导出正名问题结论的做法是对唯物主义原则的错误理解和应用。要找到正确的解决正名问题的路向,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名实乱”的本质。而通过对“名实乱”的具体分析,如果从坚持历史进步的唯物主义原则出发,我们就应当承认“名实乱”在本质上不同的两种情况:一是“名不符实”,其原因在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制约或者“名”的相对独立性导致“名”的发展跟不上“实”的发展;一是“实不符名”,其原因在于人类意识的超越性导致文化内部对客观现实的超越,或由于人类文化的交流引入先进理论而导致“名”的发展阶段超越了“实”的发展阶段。对于前一方面,“正名”的路向应当是“以实正名”,而对于后一方面则应当是“以名正实”,只有这样才能使正名问题的解决符合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规律。自1840年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历史,实际上就是“以名正实”的正名路向大显身手的舞台,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乃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是一个把从西方引进的先进的“名”理解为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不断演进的,并将之作为改造中国各时段社会现实的指导理论的“以名正实”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检验了的、能够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真理,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理论,这保证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能够领先于中国现代化实践而正确指导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展望中国现代化的未来,“以名正实”的正名路向仍将发挥巨大作用。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名实概念及其关系

第一节 “名”、“实”概念

一、“名”、“实”溯源

二、“名”、“实”对举的哲学内涵

第二节 名实关系的非单一内涵

一、哲学基本问题方面的名实关系

二、正名问题方面的名实关系

三、两类名实关系问题的差异

第三节 正确对待正名问题的态度

第二章 “名实乱”与正名路向

第一节 “名实乱”分析

一、荀子对先秦“名实乱”的分析总结

二、“名实乱”的认识论原因

第二节 “名不符实”与“以实正名”

一、“名不符实”的类别

二、“以实正名”的正名路向

三、“以实正名”的局限性

第三节 “实不符名”与“以名正实”

一、“实不符名”的类别

二、“以名正实”的正名路向

三、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第三章 “以名正实”的理论支撑

第一节 人类意识的超越性

一、中国古代哲学对意识超越性的认识

二、对现实的超越是人类意识的本性

三、“以名正实”是人类意识超越性可操作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二节 主体能动性与客观制约性的辩证关系

一、实践概念的内在逻辑张力

二、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三、主客体辩证关系保证了“以名正实”思想前提的正确性

第三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共性的理论

二、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三、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与“以名正实”

第四章 “以名正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层面化

第一节 “以名正实”在前期现代化中的层面化

一、物质层面的“以名正实”

二、制度层面的“以名正实”

三、精神层面的“以名正实”

第二节 “以名正实”在后期现代化中的层面化

一、革命层面的“以名正实”

二、建设层面的“以名正实”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7-04-26

参考文献

  • [1].过程视域下的马克思哲学本体问题研究[D]. 孙佳慧.燕山大学2017
  • [2].哲学基本问题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研究[D]. 韩彩艳.西华师范大学2018
  • [3].《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高萍.东北师范大学2018
  • [4].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理论再探[D]. 郑宇航.吉林大学2010
  • [5].从问题到视域[D]. 董云冬.吉林大学2006
  • [6].从哲学基本问题到哲学党性[D]. 张建忠.华东师范大学2008
  • [7].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启示[D]. 牛凤婷.西北师范大学2010
  • [8].哲学教科书的问题及思索[D]. 马秀娟.吉林大学2009
  • [9].哲学基本问题研究[D]. 崔卫真.河南大学2011
  • [10].20世纪下半叶工农兵学哲学运动探析[D]. 曾坤香.湘潭大学2017

相关论文

  • [1].《荀子》文本中的语言学思想探究[D]. 杨莉娟.陕西师范大学2012
  • [2].名实与指物[D]. 李巍.兰州大学2008
  • [3].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论语》[D]. 廖琴.四川大学2007
  • [4].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模式初探[D]. 张华.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6
  • [5].政治视野下荀子的名辩思想[D]. 宋著立.华南师范大学2007
  • [6].“名”的语言哲学诠释[D]. 李中来.武汉大学2003
  • [7].试论“约定俗成”[D]. 宋颖桃.陕西师范大学2005
  • [8].“正名”与先秦儒家美学[D]. 王珍珍.郑州大学2005
  • [9].马一浮“正名在于正心”命题分析[D]. 彭战果.兰州大学2006
  • [10].战国名实之辩的文化解释[D]. 于霞.陕西师范大学2002

标签:;  ;  ;  ;  ;  ;  

论“以名正实”及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