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铁稳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慢性肾脏病,肾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铁稳态
铁稳态论文文献综述
马瑞莺[1](2019)在《慢性肾脏病3-5期合并地中海贫血患者铁稳态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3-5期合并不同基因型地中海贫血患者铁代谢的特点。方法:(1)选取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科符合K/DOQI指南慢性肾脏病3-5期的诊断标准的患者,行血红蛋白电泳分析全套、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全套检查,根据结果进行分组:慢性肾脏病3-5期组30例(B组)、慢性肾脏病3-5期合并α地贫组30例(C组)、慢性肾脏病3-5期合并β地贫组30例(D组),同时选取健康对照组30例(A组)。(2)对所有入选者采集临床病例资料及收集血液标本,行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总铁结合力(TIBC)检测,运用公式计算出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TSAT=(SI/TIBC)×100%。(3)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及检验结果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SI检查结果中,B组、C组和D组均低于A组,P<0.001,C组和D组高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D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SF检测结果中,B组、C组和D组明显高于A组,P<0.001,C组和D组高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D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在sTfR检测结果中,A组、C组和D组低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A组、C组和D组之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在TIBC检测结果中,B组、C组低于A组,D组高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与A组比较,C组与B组比较,C组与D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经计算得出TSAT结果进行比较,B组低于A组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B组、C组和D组之间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慢性肾脏病3-5期、慢性肾脏病3-5期合并地中海贫血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铁,但慢性肾脏病3-5期合并地中海贫血患者缺铁程度较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轻。(2)慢性肾脏病3-5期合并不同基因型地中海贫血患者缺铁情况无明显差异。(3)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包括合并地中海贫血患者)体内普遍存在高铁蛋白血症。(本文来源于《右江民族医学院》期刊2019-06-06)
侯秋强[2](2019)在《大豆和蒺藜苜蓿转运蛋白介导类黄酮转运及铁稳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次生代谢物以及一些营养元素的稳态是植物学研究的焦点,也是农作物抗逆性及营养品质改良关注的焦点。类黄酮是植物体内最重要的次生代谢物之一,但是目前我们对类黄酮比如异黄酮、花青素和原花青素在豆科植物特别是大豆中的转运机制知之甚少。豆科植物比如大豆和蒺藜苜蓿在防卫病原菌或者共生固氮过程中会分泌一些特定的异黄酮,比如植保素phytoalexins、genistein或者daidzein,这些化合物通常被分泌到病原菌侵染部位或者根际。目前关于豆科植物的根向外分泌异黄酮的机制尚不明确。黑豆的种皮中积累了大量的包括花青素和原花青素在内的类黄酮色素,此前有关黑色大豆种皮颜色相关遗传位点的解析有过一些报道,但是几乎没有研究关注到大豆种子中花青素以及原花青素等类黄酮的转运机制。铁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铁的稳态通常都与代谢物的转运有关,但是目前我们对豆科植物中有关这一机制认识仍不清晰。本研究主要探索转运蛋白在豆科植物类黄酮转运以及铁元素稳态调节放面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本研究通过进化和基因表达数据基础上比较分析蒺藜苜蓿和大豆根中受真菌激发的转运蛋白基因,再结合生化实验,初步确定ABCG转运蛋白可能与液泡或质膜向外转运异黄酮有关。随后本研究从大豆ABCG转运蛋白一个亚组中鉴定出一个在真菌激发子诱导下可能参与daidzein和genistein转运的转运蛋白GmABCG18。GmABCG18在大豆根中表达水平较高且在真菌激发子处理以及根瘤菌侵染下表达水平上调。GmABCG18过表达大豆转基因嵌合体导致发根分泌物中异黄酮daidzein和genistein的含量增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转基因嵌合体的根瘤数目,利用RNAi技术沉默GmABCG18则出现相反的情况。在应答根瘤菌侵染时,GmABCG18与其它几个大豆根瘤形成信号早期基因的表达水平很快升高;这些根瘤形成早期基因的表达在GmABCG18过表达或者被沉默发根中的表达水平也发生了改变。因此,本研究认为GmABCG18参与大豆结瘤信号物质daidzein和genistein的分泌,并且它在大豆根-根瘤菌互作以及后续根瘤形成过程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研究为进一步理解ABCG转运蛋白在调节大豆根信号类异黄酮分泌以及共生固氮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通过与已知类黄酮转运蛋白的进化分析初步确定了几个与花青素、原花青素转运有关候选基因,这些基因包括叁个谷胱甘肽转移酶GST,以及两个MATE转运蛋白,并通过转化拟南芥同源基因突变体验证了它们的功能。本研究将叁个GST基因转入拟南芥突变体tt19过表达以后,发现叁个GST的功能是有差异的,GmGSTF8不仅互补了成熟种子因原花青素缺失导致的表型,而且能够互补突变体幼苗花青素缺失的表型,说明GmGSTF8的功能与拟南芥TT19类似;而GmGSTF11能够恢复突变体花青素的积累,但是只能部分恢复突变体成熟种子的表型;在蔗糖诱导下,GmGST13只能轻微恢复突变体花青素的含量水平。而大豆两个MATE转运蛋白MtMATE60和MtMATE117在功能上是接近的。本研究中比较了两个大豆MATE转运蛋白基因过表达拟南芥突变体pab1和fft的表型,发现这两个MATE转运蛋白过表达突变体fft以后,拟南芥种子发育早期花青素积累增加,说明这两个转运蛋白都与未成熟种子中花青素的积累有关。钌红染色显示突变体fft的黏液层出现缺损,而突变体pab1和fft成熟种子的大小也发生了改变,双突变体pab1的种子表现出不规则形状(此前尚无研究关注到这一点);将两个MATE转运蛋白在两个拟南芥突变体中表达以后,这些表型异常的种子都恢复到了正常的状态。这一研究为理解大豆转运蛋白在类黄酮色素转运中的功能打开了一个切入点。蒺藜苜蓿MATE转运蛋白家族包含70个成员,它们可能都有着重要的生理学功能但是大多数都还没有被鉴定出来。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分子遗传手段鉴定了蒺藜苜蓿中与柠檬酸分泌和铁稳态有关的MATE转运蛋白。MtMATE69是一个缺铁环境下诱导的柠檬酸转运蛋白。MtMATE69过表达发根系在缺铁和铁过量胁迫下铁稳态和植物激素的水平都发生了改变。MtMATE66主要在根中表达,它是一个质膜柠檬酸转运蛋白;而相应的蒺藜苜蓿突变体mtmate66在缺铁环境下表现出失绿黄化。MtMATE55与蒺藜苜蓿幼苗发育、铁稳态以及植物激素信号都有关联。突变体mtmate55表现出发育延迟以及叶片萎黄。不论敲除MtMATE55还是在突变体中过表达MtMATE55都会引起铁稳态改变以及植物激素水平异常。本研究初步的研究结果揭示了蒺藜苜蓿MATE转运蛋白在多种逆境下在金属营养元素以及激素信号中的基本功能。(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赵晋英,李艳伟[3](2019)在《铁代谢红细胞系调节因子与铁稳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红细胞合成是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最耗铁的生理过程,对机体铁稳态具有重要调节作用。Erythroferrone(ERFE)是红细胞系来源的调节铁调素的主要激素。当机体存在应激性红细胞合成时,ERFE合成增加,铁调素表达受抑,可促进机体铁吸收和储铁动员,满足红细胞合成对铁的需求,但在无效红细胞生成疾病中,通过此作用也导致了铁过载的发生。ERFE抑制肝细胞合成铁调素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至少部分地依赖BMP/SMAD信号通路。ERFE对铁代谢障碍性疾病和红细胞生成紊乱性贫血有重要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甘东[4](2019)在《锰暴露对机体铁稳态及其调节通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建立饮用水锰(Manganese,Mn)暴露小鼠模型,对小鼠体内锰与铁(Iron,Fe)元素的含量以及铁调素调控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探究,结合人源肝细胞系HL-7702锰暴露实验,深入探讨锰暴露对机体铁稳态及铁调节通路的影响。方法: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雄性小鼠C57BL/6经适应性饲养后依据体重随机分为4组,分别饮用无添加或含有Mn~(2+)浓度为100 mg/L、200 mg/L和400 mg/L的饮用水32周。暴露期满后乙醚麻醉处死小鼠,收集各部分器官及血液样本。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小鼠肝脏、心脏、脾脏、十二指肠、红细胞以及粪便中锰与铁元素含量进行检测。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lity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和Western Blot(WB)技术检测小鼠肝脏中骨形态生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SMAD信号通路相关基因信使RNA(massage RNA,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使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bromide,MTT]法计算人源肝细胞系HL-7702锰暴露24小时后细胞存活率并结合WB预实验结果及参考文献以确定最终暴露剂量。最后使用WB技术检测在HL-7702细胞系暴露0、50、100、200μM锰24小时后BMP/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本次研究设置的锰暴露剂量和条件下:1、各实验组小鼠自暴露开始至期满32周过程中体重均无统计学差异;2、各暴露组小鼠肝脏、红细胞、粪便锰元素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各实验组小鼠脾脏和十二指肠中锰元素含量未发生改变;3、各暴露组小鼠脾脏铁元素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400 mg/L暴露组十二指肠铁元素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而各实验组小鼠肝脏、红细胞中铁元素含量未发生改变;4、各暴露组小鼠肝脏中BMP 6、SMAD 4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铁调素调节蛋白(Hemojuvelin,HJV)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但是各暴露组小鼠肝脏中SMAD 4 mRNA和膜铁转运蛋白(Ferroportin,FPN)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各暴露组铁调素抗菌肽(Hepcidin antimicrobial peptide,HAMP)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5、人源肝细胞系HL-7702在锰暴露24小时后,各暴露组BMP/SMAD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SMAD 4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是HJV、BMP 6蛋白表达水平未发生改变;结论:在本次研究设置的锰暴露剂量和条件下:1、小鼠体重未受到锰暴露影响,但是其铁元素内环境稳态发生改变;2、锰暴露可能通过BMP/SMAD信号通路影响体内铁元素的分布。(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吴慧文[5](2019)在《HCP1在肝癌形成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肝铁稳态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侵袭性肿瘤之一。据国际癌症中心(IARC)统计,每年约有85万肝癌新发病例。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原发性肝癌的绝对主要类型。尽管HCC治疗技术的进步显着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期,但肝癌病人的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转移是肝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如外科手术及放、化疗对肝癌肺转移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已知,肝癌转移是由多步骤、多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受到多种信号通路及细胞增殖、侵袭、运动和粘附等相关分子的调控。虽然肝癌转移一直是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其具体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铁是一切生命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在氧的转运和利用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铁缺乏和铁过负荷均会导致机体疾病。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我们课题组在内的国内外众多研究均发现,肝癌患者及化学试剂诱导小鼠原发性肝癌的癌组织中铁含量显着降低。即使是在铁超负荷引起的肝癌中,癌组织的铁含量也较癌旁组织明显降低。更有意义的是我们课题组前期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低铁促进肝癌细胞肺转移且肝癌组织低铁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因此,我们认为,阐明肝癌组织低铁的发生机制,对肝癌转移的预防、治疗以及肝癌病人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通过观察肝癌患者、实验动物肝癌发生过程中癌组织和正常(癌旁)肝组织铁含量以及铁代谢蛋白表达的变化,分析可能导致肝癌组织低铁的关键铁代谢蛋白,并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该蛋白表达变化对肝组织细胞乃至全身铁稳态的影响。为全面了解肝癌组织低铁的原因以及制定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提供线索。研究方法一、细胞实验(一)细胞培养人肝癌细胞Huh7、HepG2和小鼠肝癌细胞Hepa1-6由含10%胎牛血清(Gibco)和1%双抗(Gibco)的高糖DMEM培养液(Hyclone)培养;肝细胞L02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和1%双抗的1640培养液(Sigma);人原代肝细胞培养于含5%胎牛血清(Sciencell)、1%双抗(Sciencell)和1%肝细胞生长添加物(Sciencell)的肝细胞培养基中。细胞放置于37℃,5%二氧化碳的培养箱中。(二)细胞处理铁螯合剂DFO的使用浓度为0、50、100、200μM,暴露时间为24小时。血红素的使用浓度为30μM,暴露时间为24小时。Holo-Tf的使用浓度为30μM,暴露时间为24小时。(叁)细胞内铁含量的检测利用Biovision公司的铁比色测定试剂盒(K390-100)检测细胞内的铁含量。(四)细胞转染采用Lipo3000对干扰RNA、过表达质粒进行细胞转染,干扰RNA的浓度为100μM,过表达质粒浓度为1ug/ul,具体转染用量和步骤参考Lipo3000说明书,转染时间48小时。二、动物实验(一)动物饲养C57小鼠、Wistar大鼠以及喂食饲料均购自第二军医大学动物中心,实验操作遵循实验动物人文关怀规范。饲养温度维持在25℃左右,湿度在50%左右。昼夜光照交替。保持饲养环境清洁卫生。(二)大鼠肝细胞肝癌模型七周龄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共6只:予以PBS腹腔注射0.5ml,每周一次;实验组共10只:按大鼠体重50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DEN 0.5ml,每周一次。连续注射16周,额外增加两周空白洗脱期后处死。(叁)小鼠肝细胞肝癌模型2周大雄性C57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DEN组,对照组予以PBS单剂量腹腔注射0.1ml;实验组小鼠按25mg/kg体重单剂量腹腔注射DEN 0.1ml。从腹腔注射之日算起,于1月、3月、5月、7月、9月处死小鼠,保证各时间点上每组至少5只小鼠。(四)肝脏HCP1干扰、过表达小鼠模型将16只六周龄大的C57雄鼠随机分成四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肝脏特异性干扰HCP1组、肝脏特异性过表达HCP1组,每组四只。腺相关病毒AAV-8通过尾静脉注射,注射剂量为:阴性对照病毒:5×10~(11)vgs;HCP1干扰病毒:2×10~(12)vgs;HCP1过表达病毒:1×10~(12)vgs。自注射病毒之日起第6周处死。(五)血清相关指标检测室温下凝血半小时,4℃,3000g离心20min,小心吸取血清。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得;血清甲胎蛋白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红素由QuantiChrom试剂盒检测。(六)鼠肝组织HE、GFP染色叁、肝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蛋白提取及表达检测全蛋白提取试剂盒提取12例肝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全蛋白,利用Western Blot检测铁代谢蛋白的表达水平。四、统计方法图表中的实验数据按照均数±标准误(Mean±SEM)的方式呈现。经验证,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各组数据符合方差齐性,两组比较时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时采用方差分析。若各组数据不符合方差齐性,两组比较时采取Mann-Whitney检验,多组比较采取Kruskal-Wallis检验。当P值<0.05时,差异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一、肝癌组织肝癌细胞铁稳态及其调控分子的表达变化(一)人肝癌组织、癌旁组织铁含量和铁代谢蛋白的表达特点为了探究肝癌组织低铁的原因,我们首先对肝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中主要的铁代谢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肝癌组织转铁蛋白受体1(TFR1)、膜铁转运蛋白(FPN)表达水平明显升高;Steap3、二价阳离子转运体(DMT1)、血红素转运体(HCP1)和铁调素(Hepcidin)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二)大鼠肝癌组织、正常肝组织铁含量和铁代谢蛋白的表达特点我们进一步检测了大鼠肝癌组织的肝铁含量和铁代谢蛋白的表达变化,与正常肝组织相比,肝癌组织铁含量明显降低,同时,癌组织TFR1表达明显升高,Hepcidin、FPN、DMT1、Steap3、HCP1表达明显降低。(叁)小鼠肝癌形成过程中肝铁含量和铁代谢蛋白的表达变化为了了解在肝癌形成过程中铁代谢蛋白的表达变化与肝铁含量变化,我们通过腹腔注射DEN诱导小鼠肝细胞肝癌,并在1、3、5、7、9月5个时间点肉眼观察肝脏是否存在肿瘤结节、HE染色观察肝细胞形态来判断肝癌形成与否,同时检测相应时间段的肝铁含量和铁代谢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1、3、5月实验组小鼠未见明显的肝肿瘤结节,7月时实验组部分小鼠可见明显的肝肿瘤结节,9月实验组全部小鼠可见明显的肝肿瘤结节。结果还显示,1、3、5月实验组小鼠的肝铁含量及铁代谢蛋白表达量较同时间点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7、9月实验组小鼠肝癌组织与对照组相比,与自身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相比,铁含量均显着降低,TFR1表达均明显升高,Hepcidin、FPN、Steap3、DMT1和HCP1表达均明显下降。(四)肝癌细胞缺铁实验中铁代谢蛋白的表达特点为了进一步了解铁代谢蛋白表达是否为肝癌组织低铁的影响因素,我们在肝癌细胞HepG2、Huh7上添加铁螯合剂DFO,人为造成肝癌细胞低铁。结果显示,HepG2、Huh7等肝癌细胞缺铁时,TFR1、FPN、Steap3、DMT1、HCP1表达水平升高,Hepcidin表达降低。上述结果与肝癌患者以及肝癌动物模型相比,Steap3、DMT1和HCP1这叁个铁代谢蛋白的表达变化明显不同。即缺铁可以引起Steap3、DMT1和HCP1表达升高,而不是降低。二、HCP1对肝组织细胞及系统铁稳态影响的体内外实验(一)干扰Steap3、DMT1和HCP1后予以Holo-Tf培养,肝细胞内铁含量不变为了进一步了解癌组织中Steap3、DMT1和HCP1的降低与肝癌低铁的关系,我们观察了这叁个分子表达变化对肝细胞铁含量的影响。转铁蛋白结合铁Holo-Tf是机体大多数组织细胞获取铁的主要形式,因此我们首先通过分别干扰HepG2、Huh7等肝癌细胞Steap3、DMT1或HCP1后添加Holo-Tf暴露24小时检测细胞内铁含量。结果显示,暴露组与各自对照组细胞内的铁含量无明显差异。由于Steap3和DMT1在转运Holo-Tf的通路中分别位于上下游,我们又在HepG2、Huh7等细胞上同时干扰Steap3和DMT1后添加Holo-Tf培养,检测结果显示,暴露组细胞内铁含量较各自的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上述结果表明,Steap3、DMT1和HCP1的表达下降不是通过影响Holo-Tf的吸收引起细胞内铁含量的改变。(二)干扰、过表达HCP1的肝细胞经血红素培养,细胞内铁含量改变血红素是机体铁的重要存在形式之一,肝细胞HCP1表达变化否能够影响肝细胞的铁稳态尚未见报道。我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发现肝细胞L02能够通过HCP1摄取血红素而改变细胞内铁含量。本实验中我们进一步扩大肝细胞类型,采用人原代肝细胞和人肝癌细胞Huh7、HepG2以及小鼠肝癌细胞Hepa1-6添加血红素暴露24小时,结果显示,上述各种细胞株细胞内铁含量均明显增加。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SiRNA方法干扰了人原代肝细胞和人肝癌细胞Huh7、HepG2以及小鼠肝癌细胞Hepa1-6的HCP1后添加血红素暴露24小时,结果显示,暴露组较各自对照组细胞内铁含量明显降低。而利用质粒过表达人原代肝细胞和肝癌细胞Huh7、HepG2、Hepa1-6的HCP1后添加血红素暴露24小时的结果显示,过表达组细胞内铁含量较各自对照组明显升高。(叁)肝脏HCP1的表达变化可影响肝组织及全身铁稳态为了进一步了解实验动物肝组织HCP1表达变化是否可以影响肝脏铁稳态,我们通过AAV8靶向干扰、过表达小鼠肝脏HCP1。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干扰组小鼠肝铁含量明显降低且肝组织Hepcidin水平下降,FPN表达升高,与肝脏低铁研究中发现的上述分子表达变化一致。血清检测结果显示,干扰组小鼠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血红素升高。但过表达组小鼠肝铁含量、血清铁水平及肝组织中铁代谢蛋白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结论1.本研究通过比较人、大鼠小鼠肝癌、癌旁组织铁含量及铁代谢蛋白的表达特点,再次证实肝癌组织低铁,且与癌旁和正常肝组织相比,肝癌组织铁代谢蛋白表达改变。结合肝癌细胞缺铁实验,提示,铁代谢蛋白Steap3、DMT1和HCP1在癌组织中的降低可能不是低铁所引起的。2.细胞实验表明干扰Steap3、DMT1和HCP1的表达均不会通过影响Holo-Tf的转运进而引起细胞铁含量的变化。但是,我们首次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肝细胞HCP1表达变化可以通过影响血红素的吸收进而改变细胞内的铁含量,并对系统性铁稳态产生影响。结合两部分研究结果,推测,肝癌组织HCP1表达下降可能是肝癌低铁的原因之一。当然,有关HCP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降低是否为肝癌组织低铁的主要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9-05-01)
许璐[6](2019)在《丹参酮ⅡA通过调节铁稳态抑制脑缺血模型中铁死亡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铁死亡(Ferroptosis)是铁离子依赖性的,非典型的细胞死亡形式,其特征在于脂质过氧化产物和活性氧的积累,近年来的机制研究发现,铁死亡与脑缺血的发生有关,然而,其发生铁死亡的机制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铁广泛存在于脑组织,是脑的重要成分,脑缺血时铁和铁代谢相关蛋白发生改变,导致脑组织铁含量升高及神经元铁沉积,引起神经元损伤过量自由基的产物通过侵袭脂类、DNA和蛋白质,导致细胞严重的氧化损伤和氧化应激。丹参酮ⅡA能在脑缺血模型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是丹参酮ⅡA能否通过调节铁稳态而抑制脑缺血中铁死亡的发生尚需进一步研究。所以探讨脑缺血模型中丹参酮ⅡA抑制铁死亡发生的机制,可为脑缺血的临床治疗进一步提供实验依据和新思路。目的:探索丹参酮ⅡA在脑缺血模型中抑制铁死亡的机制。方法:首先进行小鼠海马细胞株的培养,使用铁死亡激活剂Erastin处理HT22细胞建立铁死亡损伤模型和利用缺氧装置构建OGD模型,然后构建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的小鼠模型。通过CCK-8法和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活力后确定最佳的造模浓度;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超氧化物阴离子荧光探针(DHE)、BODIPY?581/591 C11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及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变化;FeRhoNox?-1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铁含量;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4-HNE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COX-2、铁转运相关蛋白变化。体内模型将小鼠的大脑中动脉闭塞60分钟,然后再灌注。术后应用神经功能评分和平衡木实验检测小鼠神经功能和肢体活动;采用TTC染色法检测小鼠脑缺血体积;使用MDA试剂盒检测脑缺血脑组织中氧化产物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COX-2、铁转运相关蛋白变化。结果:1.CCK-8实验结果表明,0.5μmol/L Erastin作用HT22细胞8 h,细胞有50%的死亡,选择此剂量和时间造模;而加入0.1μmol/L Tan ⅡA对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OGD模型作用HT22细胞18 h再灌注10 h后细胞约有50%以上的死亡,选择此时间造模;而加入1μmol/L Tan ⅡA对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细胞形态学观察和Hoechst染色结果显示,当0.5μmol/L Erastin作用HT22细胞8 h后,细胞变小变圆,细胞的贴壁状态差,出现损伤状态,加入0.1μmol/L Tan ⅡA对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OGD模型作用于HT22细胞18 h再灌注10h后,对细胞损伤的影响,加入1μmol/L Tan ⅡA对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3.DHE和BODIPY?581/591 C11荧光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Erastin组和OGD组中细胞内ROS和lipid peroxidation显着增高,Tan ⅡA组中细胞内ROS和lipid peroxidation升高没有统计学意义;4.FeRhoNox?-1探针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Erastin组和OGD组中细胞内活性铁显着增高,Tan ⅡA组和对照组之间细胞内活性铁没有显着差异;5.免疫荧光检测4-HNE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GD组细胞内4-HNE表达显着增加,Tan ⅡA组和对照组之间细胞内4-HNE表达没有显着差异;6.TTC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MCAO组小鼠脑缺血体积增大,与MCAO组相比Tan ⅡA组中小鼠脑缺血体积减小;7.神经功能评分和平衡木实验结果表明,与MCAO组相比Tan ⅡA组中小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而平衡木实验评分增高;8.MD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CAO组小鼠脑组织脂质氧化产物含量增加,与MCAO组相比,Tan ⅡA组中小鼠脑组织脂质氧化产物含量降低;9.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GD组和MCAO组COX-2蛋白表达增多而铁转运相关蛋白降低,但是Tan ⅡA组COX-2蛋白表达降低而铁转运相关蛋白却增高。结论:丹参酮ⅡA对脑缺血模型中的铁死亡具有抑制作用,它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铁稳态,减少细胞内的ROS、Lipid peroxidation、活性铁含量,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王佳明,安鹏,王浩,吴谦,方学贤[7](2019)在《铁稳态代谢分子机制及铁磁纳米颗粒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铁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参与血红蛋白及多种酶的合成,在氧气运输、免疫调节、核酸合成及基因表达调控等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铁稳态代谢的维持对于机体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铁稳态代谢失衡会引发多种疾病.机体铁稳态代谢的调控由多个环节协调控制;在分子水平上,铁调素Hepcidin作为铁稳态代谢的关键调控因子,通过降解小肠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上的铁外排蛋白Ferroportin,调控机体铁稳态.由此可见,机体内铁稳态代谢的维持是由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调控网络协调完成.铁不仅是必需的营养物质,还是新型生物材料的重要组分.铁磁纳米颗粒是一类以铁蛋白或Fe_3O_4等作为基础的生物大分子纳米粒子,因其较强的磁导向性和较好的生物兼容性,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本文围绕我们团队近年在铁稳态代谢领域的系列原创发现,就铁调素调控铁代谢稳态的分子网络及铁磁纳米颗粒研究国际前沿进展进行系统综述.(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赵晋英,李艳伟[8](2018)在《铁调素在铁稳态中的作用及其靶向药物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铁在生物体起重要作用,铁吸收、储存、转运过程均受到精密的调控。铁调素(hepcidin,Hepc)是由肝脏产生的肽类激素,可以下调铁输出蛋白——膜铁转运蛋白(ferroportin,FPN),从而抑制肠道铁吸收和储铁器官铁释放,负性调控铁稳态的平衡。除肝脏外,其他器官也可表达少量铁调素,铁调素的表达受铁储量、红细胞生成活性、炎症、缺氧、内质网应激、甾体类激素等调节。铁调素过少可引起铁过载类疾病,铁调素过多可导致铁利用障碍性贫血、炎症性贫血等疾病。目前以铁调素为靶点的药物开发已经成为铁代谢研究领域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一系列铁调素激动剂或拮抗剂类药物已经从实验室进入临床测试。文中主要论述铁调素在机体铁稳态中的作用,以及以铁调素为靶点的药物开发所取得的进展。(本文来源于《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张梦雪,王小钦[9](2018)在《铁稳态失调相关的炎症性贫血发病机制及诊断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炎症性贫血(anemia of inflammation, AI)也被称为慢性病贫血。由于炎症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最常见的贫血原因之一,AI的发病率居贫血发病原因的第二位,仅次于缺铁性贫血[1]。AI的发病与慢性感染、风湿病、癌症及肾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有关,起病缓慢,多数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在AI患者中,71%患有急性感染,12%患有癌症,16%患有慢性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2]。目前比较公认的AI发病(本文来源于《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05期)
肖轩,牛银波,杨园园,董栋,李京宝[10](2018)在《铁稳态及黄酮类化合物对其调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铁在人体许多必需的生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许多研究表明,铁稳态失衡与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基于铁稳态失衡的致病机制和黄酮类化合物可螯合铁的结构特点,该文主要对铁稳态及黄酮类化合物对其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将黄酮类化合物开发为防治铁稳态失衡性疾病的药物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8年08期)
铁稳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次生代谢物以及一些营养元素的稳态是植物学研究的焦点,也是农作物抗逆性及营养品质改良关注的焦点。类黄酮是植物体内最重要的次生代谢物之一,但是目前我们对类黄酮比如异黄酮、花青素和原花青素在豆科植物特别是大豆中的转运机制知之甚少。豆科植物比如大豆和蒺藜苜蓿在防卫病原菌或者共生固氮过程中会分泌一些特定的异黄酮,比如植保素phytoalexins、genistein或者daidzein,这些化合物通常被分泌到病原菌侵染部位或者根际。目前关于豆科植物的根向外分泌异黄酮的机制尚不明确。黑豆的种皮中积累了大量的包括花青素和原花青素在内的类黄酮色素,此前有关黑色大豆种皮颜色相关遗传位点的解析有过一些报道,但是几乎没有研究关注到大豆种子中花青素以及原花青素等类黄酮的转运机制。铁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铁的稳态通常都与代谢物的转运有关,但是目前我们对豆科植物中有关这一机制认识仍不清晰。本研究主要探索转运蛋白在豆科植物类黄酮转运以及铁元素稳态调节放面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本研究通过进化和基因表达数据基础上比较分析蒺藜苜蓿和大豆根中受真菌激发的转运蛋白基因,再结合生化实验,初步确定ABCG转运蛋白可能与液泡或质膜向外转运异黄酮有关。随后本研究从大豆ABCG转运蛋白一个亚组中鉴定出一个在真菌激发子诱导下可能参与daidzein和genistein转运的转运蛋白GmABCG18。GmABCG18在大豆根中表达水平较高且在真菌激发子处理以及根瘤菌侵染下表达水平上调。GmABCG18过表达大豆转基因嵌合体导致发根分泌物中异黄酮daidzein和genistein的含量增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转基因嵌合体的根瘤数目,利用RNAi技术沉默GmABCG18则出现相反的情况。在应答根瘤菌侵染时,GmABCG18与其它几个大豆根瘤形成信号早期基因的表达水平很快升高;这些根瘤形成早期基因的表达在GmABCG18过表达或者被沉默发根中的表达水平也发生了改变。因此,本研究认为GmABCG18参与大豆结瘤信号物质daidzein和genistein的分泌,并且它在大豆根-根瘤菌互作以及后续根瘤形成过程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研究为进一步理解ABCG转运蛋白在调节大豆根信号类异黄酮分泌以及共生固氮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通过与已知类黄酮转运蛋白的进化分析初步确定了几个与花青素、原花青素转运有关候选基因,这些基因包括叁个谷胱甘肽转移酶GST,以及两个MATE转运蛋白,并通过转化拟南芥同源基因突变体验证了它们的功能。本研究将叁个GST基因转入拟南芥突变体tt19过表达以后,发现叁个GST的功能是有差异的,GmGSTF8不仅互补了成熟种子因原花青素缺失导致的表型,而且能够互补突变体幼苗花青素缺失的表型,说明GmGSTF8的功能与拟南芥TT19类似;而GmGSTF11能够恢复突变体花青素的积累,但是只能部分恢复突变体成熟种子的表型;在蔗糖诱导下,GmGST13只能轻微恢复突变体花青素的含量水平。而大豆两个MATE转运蛋白MtMATE60和MtMATE117在功能上是接近的。本研究中比较了两个大豆MATE转运蛋白基因过表达拟南芥突变体pab1和fft的表型,发现这两个MATE转运蛋白过表达突变体fft以后,拟南芥种子发育早期花青素积累增加,说明这两个转运蛋白都与未成熟种子中花青素的积累有关。钌红染色显示突变体fft的黏液层出现缺损,而突变体pab1和fft成熟种子的大小也发生了改变,双突变体pab1的种子表现出不规则形状(此前尚无研究关注到这一点);将两个MATE转运蛋白在两个拟南芥突变体中表达以后,这些表型异常的种子都恢复到了正常的状态。这一研究为理解大豆转运蛋白在类黄酮色素转运中的功能打开了一个切入点。蒺藜苜蓿MATE转运蛋白家族包含70个成员,它们可能都有着重要的生理学功能但是大多数都还没有被鉴定出来。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分子遗传手段鉴定了蒺藜苜蓿中与柠檬酸分泌和铁稳态有关的MATE转运蛋白。MtMATE69是一个缺铁环境下诱导的柠檬酸转运蛋白。MtMATE69过表达发根系在缺铁和铁过量胁迫下铁稳态和植物激素的水平都发生了改变。MtMATE66主要在根中表达,它是一个质膜柠檬酸转运蛋白;而相应的蒺藜苜蓿突变体mtmate66在缺铁环境下表现出失绿黄化。MtMATE55与蒺藜苜蓿幼苗发育、铁稳态以及植物激素信号都有关联。突变体mtmate55表现出发育延迟以及叶片萎黄。不论敲除MtMATE55还是在突变体中过表达MtMATE55都会引起铁稳态改变以及植物激素水平异常。本研究初步的研究结果揭示了蒺藜苜蓿MATE转运蛋白在多种逆境下在金属营养元素以及激素信号中的基本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铁稳态论文参考文献
[1].马瑞莺.慢性肾脏病3-5期合并地中海贫血患者铁稳态的相关研究[D].右江民族医学院.2019
[2].侯秋强.大豆和蒺藜苜蓿转运蛋白介导类黄酮转运及铁稳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3].赵晋英,李艳伟.铁代谢红细胞系调节因子与铁稳态[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9
[4].甘东.锰暴露对机体铁稳态及其调节通路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9
[5].吴慧文.HCP1在肝癌形成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肝铁稳态的调控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
[6].许璐.丹参酮ⅡA通过调节铁稳态抑制脑缺血模型中铁死亡的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9
[7].王佳明,安鹏,王浩,吴谦,方学贤.铁稳态代谢分子机制及铁磁纳米颗粒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9
[8].赵晋英,李艳伟.铁调素在铁稳态中的作用及其靶向药物开发[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张梦雪,王小钦.铁稳态失调相关的炎症性贫血发病机制及诊断进展[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8
[10].肖轩,牛银波,杨园园,董栋,李京宝.铁稳态及黄酮类化合物对其调控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