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土地利用与环境耦合关系研究

六安市土地利用与环境耦合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六安依山襟淮,承东接西,区位优越,不仅具有经济发展的潜力与优势,还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研究目的:本文基于土地利用与环境交互耦合内在机制,把土地利用与环境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现象定义为土地利用—环境耦合,在分析土地利用—环境耦合关系的前提下,探讨协调土地利用与环境建设的对策,以解决土地利用与环境之间矛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六安市土地利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从而为保证土地利用和环境健康、稳定、持续、高效发展提供依据和指导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因子分析法和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伴随着六安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对环境带来更大压力。1999-2005年六安市的发展出现了生态赤字,且呈不断加剧之势,环境处在一种不安全的状态;对土地利用与环境耦合关系的计量分析,解释了六安市土地利用与环境交互耦合程度、类型以及环境质量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研究结论:2002年前六安市土地利用水平滞后于环境保护水平,而伴随着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转而表现为环境滞后的特点;土地利用与环境耦合协调度在2001-2005年期间不断提高,耦合关系由原先的勉强协调甚至是失调转变为良好协调和中度协调,在整体关系上走向协调发展的轨道。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1 国外研究动态
  • 1.4.2 国内研究动态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 1.5.1 技术路线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
  • 1.6.2 不足
  • 2 六安市土地利用与环境概况
  • 2.1 六安市土地资源禀赋及土地利用态势
  • 2.1.1 土地利用现状
  • 2.1.2 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
  • 2.1.3 土地利用潜力
  • 2.1.4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2.2 六安市环境概况
  • 2.2.1 六安市环境条件
  • 2.2.2 六安市环境存在的问题
  • 3 六安市土地利用与环境发展趋势分析
  • 3.1 六安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预测
  • 3.1.1 耕地保有量预测
  • 3.1.2 建设用地总规模预测
  • 3.2 六安市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分析
  • 3.2.1 生态足迹计算
  • 3.2.2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 3.2.3 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
  • 3.2.4 六安市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计算
  • 3.2.5 六安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
  • 3.3 土地利用与环境变化发展趋势初步分析
  • 4 六安市土地利用与环境耦合关系评价与分析
  • 4.1 指标体系设计
  • 4.2 土地利用与环境耦合关系评价
  • 4.3 土地利用与环境耦合协调度
  • 4.4 协调发展类型的分类及其标准
  • 4.5 评价结果与分析
  • 5 六安市土地利用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 5.1 六安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 5.1.1 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模式
  • 5.1.2 环境友好型生态林业发展模式
  • 5.1.3 环境友好型生态工业发展模式
  • 5.1.4 环境友好型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
  • 5.2 六安市土地利用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
  • 5.2.1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 5.2.2 建立生态建设示范区,以点带面,促进区域环境建设
  • 5.2.3 加强组织管理,强化行政能力,健全政策法规,建立绿色 GDP 核算体系加强管理体制建设
  • 5.2.4 加强区域交流和生态资源整合互补
  • 5.2.5 积极利用网络、3S 及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建设服务于各单位和民众的涵盖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决策支持信息系统
  • 5.2.6 建立生态建设投资保障和技术保障体系
  • 5.2.7 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兰州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分析[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05)
    • [2].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及模拟预测[J]. 生态科学 2020(02)
    • [3].四川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J]. 安徽农学通报 2017(16)
    • [4].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脆弱性与协调性作用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13(12)
    • [5].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分析[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7(04)
    • [6].临夏州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2(02)
    • [7].“一带一路”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口、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11)
    • [8].西宁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04)
    • [9].城市发展中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J]. 科技和产业 2020(04)
    • [10].山东省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04)
    • [11].黑龙江省伊春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关系研究[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5(05)
    • [12].河西走廊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判定[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04)
    • [13].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动态模拟模型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01)
    • [14].甘南藏族自治州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01)
    • [15].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变化分析——以天津市为例[J].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17(02)
    • [16].基于可拓学理论的新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17(01)
    • [17].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的路径探讨[J]. 科学技术创新 2017(29)
    • [18].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0(06)
    • [19].“经济—环境耦合矩阵”对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路径的启示[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2(12)
    • [20].甘肃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量化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10(05)
    • [21].城市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 城市 2016(04)
    • [22].武汉城市圈城市形态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分析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30)
    • [23].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20(01)
    • [24].浙江省城镇化与生态—经济—环境耦合发展与动态计量[J]. 水土保持通报 2016(05)
    • [25].基于利益视角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诊断方法研究[J]. 经济地理 2014(04)
    • [26].重庆市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演变特征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20(11)
    • [27].广东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环境管理 2019(03)
    • [28].中部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分析[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5(11)
    • [29].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 资源科学 2020(01)
    • [30].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J]. 农场经济管理 2020(01)

    标签:;  ;  ;  ;  

    六安市土地利用与环境耦合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