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本性论文-倪晶

跨文本性论文-倪晶

导读:本文包含了跨文本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跨文本性,主体间性,互文性,共通感

跨文本性论文文献综述

倪晶[1](2019)在《原型与共通感:跨文本性的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作者角度探讨跨文本性的根源,必须从跨文本性的定义和特征着手。跨文本性有文本间性、副文本性、元文本性、广义文本性和承文本性五种类型,分别探析这五种类型,得出跨文本性以固定的文学常量作为支撑。从文本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考察跨文本性,依次从主体间性与互文性的内涵进行审视,发现跨文本性是基于主体间性的互文性。抓住主体间性和文学常量这两个典型特征,从文本创作者角度去探讨跨文本性,就离不开人类普遍的心理基础,这些心理基础包括原型、共通感以及母题等。作者们在共同心理机制的制约和引导下,不断重复与超越已有的文学作品,生产着跨文本性。本文围绕以上思路,试图从作者角度探索解决跨文本性的根源问题。论文依次从跨文本性的定义、文本与主体的关系辨析、跨文本性的心理基础以及文学重复与超越四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依据热奈特对跨文本性的分类,梳理并分析文本间性、副文本性、元文本性、广义文本性和承文本性的内涵,并且在五种跨文本性类型的基础上,总结出固定的文学形式、内容、主题等文学常量是跨文本性的主要特征。在热奈特论述五种跨文本性类型的基础上,归纳出文学常数对跨文本性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强调了五种类型不可分割、互为一体的紧密关系。第二章,从主体间性的定义、互文性的内涵以及跨文本性中主体与文本的关系出发,得出跨文本性是主体间性的互文性。跨文本性以文本间性为表,以主体间性为里,是一种主体间性的互文性。第叁章,基于以上两章对于跨文本性主体间性的思考,从人类共同的心理基础寻求跨文本性的根源,例如原型、共通感和母题。共同的心理基础保证了文学常量的稳定和理解接受。以上心理基础决定跨文本性的基本指向和选择,是跨文本性产生的根源。第四章,从文学重复与文学超越两个方面探讨跨文本性对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跨文本性的超越在重复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稳固的基础。以跨文本性的定义为基础,去深入挖掘跨文本性的特点,依据其文学常量的典型特征,进而从人类主体间性的共同心理基础,探讨跨文本性的根源。依据人类共同的心理机制思索跨文本性的根源,不仅是对跨文本性现象的重视,更是对人类整体命运和生活的审视和关照。(本文来源于《闽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牛自耕[2](2019)在《格林厄姆·斯威夫特《杯酒留痕》的跨文本性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格林厄姆·斯威夫特着有九部众口交赞的小说并凭借《杯酒留痕》于1996年赢得了布克小说奖。本文运用吉拉尔·热奈特的跨文本性理论,从互文性与超文性特征对《杯酒留痕》与叁本小说进行对比分析,由此揭示该小说所体现的深刻含义。《杯酒留痕》在人物和死亡主题两个方面戏仿了福克纳的《在我弥留之际》,但却不止于简单地戏仿,它是一部肯定生命、发人深省的作品。《杯酒留痕》中对于艾略特的《荒原》与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影射比比皆是。《杯酒留痕》中人物的命运在不同程度上均受到二战的影响,与《荒原》中人物的精神荒芜、信仰危机所照应。对于《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影射暗示了为杰克完成遗愿的旅途实是一场朝圣,在这场朝圣中主人公们努力寻求救赎,并对于生与死这一宏大主题不断地反思。《杯酒留痕》并不仅仅是对《荒原》和《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对应与影射,而是一种延续与升华。该研究运用跨文本性对《杯酒留痕》进行比较与分析,帮助读者理解作品深刻的内涵。(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李文怡[3](2019)在《翻译中的跨文本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杰勒德·热内特(Gerard Genette)在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互文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跨文本性”,用于定义所有使文本与其他文本产生联系的内容。他将跨文本性分为五类:互文性、副文本性、元文本性、超文本性和广义文本性。“跨文本性”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见于萨拉米纳(Salamina)和塔坡蒂(Tapodi)。萨拉米纳不同于热内特及本论文对跨文本性的界定,将跨文本性和互文性看作两种翻译策略,塔坡蒂分析了如何解决五种跨文本性给翻译造成的问题。二人虽然将跨文本性运用于翻译研究,却没有明确分析文本中存在的跨文本性,以及如何解决翻译中的跨文本性问题。本论文基于前人研究,根据五种跨文本性,详细分析了哈罗德·戈达德(Harold C.Goddard)所着《莎士比亚的意义》第一章。作者在第一章中旁征博引,与许多其他文本产生了或显或隐的跨文本关系。利用“跨文本性”分析原文是为了明确它给翻译造成的困难,继而讨论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解决跨文本性问题。通过以上探讨,本论文发现跨文本性对翻译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考虑到这一限制因素,译者在文本被首次译介时应尽可能保留原文本的形式与内容,创造有价值的译本。如此,当原文本的超文本在翻译时,其译本可以与原文本的译本建立跨文本性的关系。否则,原文本有多少种超文本——无论是书籍形式还是引用形式-就会有多少种翻译。当原文本已有经典译本时,跨文本性也能为经典译本的复译提供新角度。在跨文本性的支持下,复译应尽可能使译本的内容与形式靠近原文本,进而为译本与其他译本建立跨文本性的关系提供可能。因此,跨文本性应是翻译中的一个限制因素,译者在翻译时要将其考虑进来。(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方文开,潘方圆[4](2017)在《跨文本性:霍桑儿童文学的叙事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霍桑的最后两部儿童文学作品集较好地体现了跨文本性,尤其是副文本性和承文本性,这种通过改编古希腊经典神话的叙事策略一方面彰显了作家的自信,另一方面赋予了古典神话新的时代内涵,展现了作家希望通过重构经典神话来有效地教育下一代的美好愿望。(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7年10期)

姚燕萍[5](2008)在《新闻语篇的跨文本性——一项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文性与结构主义、符号学、文学批评和批评语言学相结合,覆盖面十分广阔。Genette提出了跨文本性,互文性成为五种跨文本性的其中一个类型。本文从垂直互文性的角度,依据Genette的划分的五种跨文本性类型,分析新闻语篇的跨文本性特征。(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学术研究)》期刊2008年21期)

跨文本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格林厄姆·斯威夫特着有九部众口交赞的小说并凭借《杯酒留痕》于1996年赢得了布克小说奖。本文运用吉拉尔·热奈特的跨文本性理论,从互文性与超文性特征对《杯酒留痕》与叁本小说进行对比分析,由此揭示该小说所体现的深刻含义。《杯酒留痕》在人物和死亡主题两个方面戏仿了福克纳的《在我弥留之际》,但却不止于简单地戏仿,它是一部肯定生命、发人深省的作品。《杯酒留痕》中对于艾略特的《荒原》与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影射比比皆是。《杯酒留痕》中人物的命运在不同程度上均受到二战的影响,与《荒原》中人物的精神荒芜、信仰危机所照应。对于《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影射暗示了为杰克完成遗愿的旅途实是一场朝圣,在这场朝圣中主人公们努力寻求救赎,并对于生与死这一宏大主题不断地反思。《杯酒留痕》并不仅仅是对《荒原》和《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对应与影射,而是一种延续与升华。该研究运用跨文本性对《杯酒留痕》进行比较与分析,帮助读者理解作品深刻的内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跨文本性论文参考文献

[1].倪晶.原型与共通感:跨文本性的根源[D].闽南师范大学.2019

[2].牛自耕.格林厄姆·斯威夫特《杯酒留痕》的跨文本性解读[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3].李文怡.翻译中的跨文本性[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4].方文开,潘方圆.跨文本性:霍桑儿童文学的叙事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7

[5].姚燕萍.新闻语篇的跨文本性——一项个案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标签:;  ;  ;  ;  

跨文本性论文-倪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