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测量论文-任朝凤,杨丽芬,刘芬,赵娅琳,李梅华

血管测量论文-任朝凤,杨丽芬,刘芬,赵娅琳,李梅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血管测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介入下肺动脉造影,慢性血栓栓塞,肺动脉高压

血管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任朝凤,杨丽芬,刘芬,赵娅琳,李梅华[1](2019)在《介入下肺动脉造影血管测量参数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介入下肺动脉造影相关血管测量参数在预测慢性肺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06月至2019年01月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行介入下肺动脉造影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明确诊断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肺动脉收缩压(PASP)> 30 mm Hg;无肺动脉栓塞的2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肺动脉收缩压(PASP)<25 mm Hg。在DSA图像上测量肺动脉主干、右肺动脉主干及左肺动脉主干直径。将测得的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血管径线之间的差异应用t检验进行分析,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血管参数应用ROC曲线进行分析,以评估各组血管参数诊断和预测肺动脉高压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对照组肺动脉主干直径、右肺动脉主干直径、左肺动脉主干直径分别为(26.38±2.82)mm、(20.66±1.74mm)、(19.79±1.6) mm,均小于研究组(33. 80±4.13)mm、(28.79±3.28) mm、(24. 85±2. 97)mm,差异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各组肺动脉直径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1、0.989、0.924 (P <0.001),对比3组数值,其在诊断及预测肺动脉高压的敏感度相似,特异度以右肺动脉主干直径最高。结论介入下肺动脉造影作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金标准,可以通过测量主肺动脉直径及右肺动脉直径、左肺动脉直径等血管参数来研究及预测肺动脉高压,能为临床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烽,邵毅,闵幼兰,杨林,吴威[2](2019)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在翼状胬肉患者角膜厚度测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检测翼状胬肉患者翼状胬肉周边角膜各区域厚度及上皮厚度的变化。方法选取翼状胬肉女性患者(右眼,翼状胬肉组)和正常女性(右眼,正常组)各44人。用OCTA技术分别对翼状胬肉组和正常组角膜各区域全层厚度及上皮厚度进行测量。对角膜进行25分区,中央区(M2)为角膜中央2 mm区域,内环、中环、外环直径范围分别为距角膜中央5 mm、7 mm和9 mm。将角膜的内环、中环和外环的每个区域划分为下方(I)、颞下(IT)、颞侧(T)、颞上(ST)、上(S)、鼻上(SN)、鼻侧(N)以及鼻下(IN)8个方位。翼状胬肉组各区域(除翼状胬肉区域SN、N、IN区外)与正常组角膜对应区域全层厚度及上皮厚度进行两两比较。结果翼状胬肉组角膜的上方(S5、S7、S9区),下方(I5、I7、I9区)角膜全层及上皮厚度均较正常组角膜厚(均为P<0.05),中央区及其他区域角膜全层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的S5、S7、S9区为翼状胬肉组各环中角膜上皮所占角膜总厚度比例最大的区域,角膜的IT5、IT7、IT9区为所占比例最小的区域。IT5、T7、T9区为正常组各环角膜上皮所占角膜总厚度比例最大的区域,S5、S7、S9区为所占比例最小的区域。中央区(M2)角膜上皮占各角膜全层厚度的比例最大,从内到外逐渐下降。结论 OCTA技术可以发现翼状胬肉患者上下方角膜厚度和角膜上皮厚度明显增厚。(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9年10期)

陈瑞,黄晓敏,谢志毅,王仲[3](2019)在《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测量仪测量参数的可重复性与可信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测量仪测量S、a、b、CRTauto、k值的可重复性与可信度。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由2名接受培训后的测量者采用同一台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测量仪试验机对50例健康受试者的左手食指进行重复测量,测量者A测量1次,测量者B测量2次,分别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与信度系数(Cronbach’s Alpha)评价2名测量者及同一测量者2次测量值的可重复性与可信度。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2019年1月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50例健康成人,平均年龄(41.3±13.6)岁,其中男27例,女23例。测量者A、测量者B第1次测得的S、a、b、CRTauto、k的ICC分别为0.008、0.501、0.888、0.863、0.899,Cronbach’s Alpha分别为0.016、0.663、0.940、0.929、0.951。测量值B2次测得S、a、b、CRTauto、k的ICC分别为0.070、0.649、0.848、0.857、0.916,Cronbach’s Alpha分别为0.153、0.684、0.917、0.924、0.955。结论:无论为不同观察者之间还是同一观察者不同观察次数之间,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测量仪试验机测量CRTauto、b、k值的可重复性良好,而测量S、a值的可重复性与可信度不佳。(本文来源于《临床急诊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马丽,李文玲,解礼冰,孙潇,何洮梅[4](2019)在《颈部血管测量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预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与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S)对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MRI检查确诊,将病人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与非缺血性脑卒中组,在入院后24~48h内进行CTA和CDUS检查,比较二者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的一致性,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人群中CTA和CDUS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差异,采用ROC曲线下面积比较两种方法对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的价值。结果在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中,CTA与CDUS间一致性较差(Kappa/P=0.091/0.012)。缺血性脑卒中组中CTA诊断的阳性率(颈动脉中、重度及完全闭塞)为43.2%,高于CDUS诊断的阳性患者(17.9%)(P<0.01)。非缺血性脑卒中组CDUS诊断的阴性率(颈动脉无狭窄、轻度狭窄)为86.1%,高于CTA诊断的阴性率(74.1%)(P=0.030)。通过比较ROC曲线下面积,CTA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较CDUS更具有预测价值(Z=0.702,P=0.044)。结论 CTA与CDUS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上存在差异,CDUS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无明显价值,CTA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预测效能优于CDUS。(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鲍娟,丁娥,张媛媛,赵青,谈跃[5](2019)在《线性法测量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脑萎缩及其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线性法测量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脑萎缩,分析其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SIVD组50例,健康对照组50例。所有入组对象均完成一般情况评定、Mo CA量表评估认知功能、头颅MRI检查,线性法进行脑萎缩测量。结果 SIVD组代表脑室系统横径的测量值及脑沟测量值,除桥池宽度外,均较对照组显着增大(P <0. 05)。SIVD组的脑萎缩测量相对值除脑干指数外,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 05)。SIVD组双侧侧脑室两额角间最宽距离、双侧侧脑室额角两侧尾状核头间最小距离、第叁脑室宽度、双侧侧脑室腰部外侧壁最小距离与Mo CA评分呈显着负相关(P <0. 05)。SIVD组脑萎缩测量相对值中的额角指数、尾状核指数、哈氏值、第叁脑室宽度与视空间能力、计算力、延迟记忆和定向力均呈负相关(P <0. 05)。结论 SIVD患者存在明显的皮质和皮质下萎缩,并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哈氏值、额角指数、尾状核指数、第叁脑室宽度可作为SIVD患者脑萎缩的预测指标,提示执行功能/视空间及计算力、记忆力的损害。(本文来源于《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刘海坤,王健,杨嵩,吴骏,尹昌顺[6](2019)在《基于深度学习和二维高斯拟合的视网膜血管管径测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会引起视网膜血管的形状发生变化,眼底图像血管分割是疾病定量分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对临床疾病的分析和诊断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提出一种视网膜血管管径自动测量方法。首先,将通道特征图迭加,同时通过使用深度可分离卷积来增加网络深度,将二者引用于全卷积神经网络中对血管网络进行分割;然后在分割的血管网络基础上,利用形态学细化和最小二乘拟合求取血管的中心线和方向;最后根据血管横截面灰度值分布特性,利用二维高斯拟合对血管中心线和方向进行校正,得到准确的血管方向和中心线位置进而计算血管管径。利用本文方法分别对REVIEW数据库中的3个图像集进行测试,测量的管径均值的标准差接近专家测量的标准差,表明本文血管管径测量方法的准确率高,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陈瑞,陈晔,谷源涛,谢志毅,王仲[7](2019)在《基于近红外光谱与光电容积脉搏波技术的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测量仪的设计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为代表的外周循环监测指标可敏感而准确地反应机体最差的微循环状态,但近年来其临床应用受限于人为测量偏倚等问题。本文针对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等外周循环监测指标的测量提出了一种新的机械测量方法。该设备基于光子吸收的Lambert-Beer定律和光电容积脉搏波理论对远端毛细血管床中的动脉血流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进行连续监测,并设置电磁加压装置对远端毛细血管床进行加压,最后采用软件采集计算系统进行信号处理与转换、数据存储与分析计算,获取包含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在内的一系列外周循环参数指导临床诊治。该设备使得外周循环监测进一步机械化、标准化,具有测量简单、准确性高等优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9年02期)

林旭波,吴爱琴,郑文龙[8](2019)在《脊柱颈胸段前路手术重要血管结构的螺旋CT叁维重组和测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叁维重组对脊柱颈胸段前路手术区域重要血管解剖结构的显示和测量。方法选取100例颈动脉CT血管造影病例行后重组处理,在后重组图像上设定有关重要血管解剖结构测量点,相关测量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重要血管解剖结构测量数值男、女性不同,存在统计学差异。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与主动脉弓夹角、右颈总动脉与右锁骨下动脉夹角则男、女性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叁维重组图像能够提供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重要血管解剖结构的叁维影像学资料,术前进行重要血管结构的测量,能给临床提供可靠的测量数据,直观、立体的图像,对颈胸段前路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焦磊,沈聪,王君,银楠,于楠[9](2019)在《基于计算机辅助测量COPD患者肺内血管体积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计算机辅助测量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COPD)患者肺内血管体积(intrapulmonary vascular volume, IPVV)的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数字肺"数据库中COPD男性患者167例,依据2017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GOLD)的肺功能分级分为4组:GOLD 1级组、GOLD 2级组、GOLD 3级组、GOLD 4级组。同时收集体检健康的315例同年龄段非吸烟男性为正常对照组。使用肺血管测量工具自动提取肺内血管,获取全肺及各肺叶的IPVV。比较COPD组与正常对照组、GOLD各分组及正常对照组组间IPVV的差异。结果 GOLD 1级组、GOLD 2级组、GOLD 3级组、GOLD 4级组的全肺及各肺叶IPVV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但GOLD各分组间全肺及各肺叶IPVV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肺内血管总体积是提示COPD的敏感指标,但不能区别GOLD各分级。(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景宏美,江渝芬,沈佳楠,吴献华,王秀彬[10](2019)在《单个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左心室心肌密度的测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正常人左心室心肌密度在收缩末期(end systolic, ES)与舒张末期(end diastolic, ED)心内膜下层和心外膜下层心肌密度(CT值)分布的差异。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检查中,单个心动周期内进行多期相扫描(5%~95%)的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共18例,应用CardIQ Xpress软件自动找出最佳ES与ED时相的图像,在四腔心层面,二尖瓣与心尖连线的垂直位置重建标准左心室短轴位图像,层厚4 mm,根据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心脏短轴面16节段模型,分别测量心内膜下层和心外膜下层心肌密度的分布。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其差异。结果:同一节段的ES或ED的心内膜下层与心外膜下层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与ED心内膜下层16节段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S与ED心肌外膜下层的16节段心肌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个心动周期测量心内膜下层和心外膜下层心肌的密度是可行的,所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可用于指导对心肌活性评估时心肌密度测量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血管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检测翼状胬肉患者翼状胬肉周边角膜各区域厚度及上皮厚度的变化。方法选取翼状胬肉女性患者(右眼,翼状胬肉组)和正常女性(右眼,正常组)各44人。用OCTA技术分别对翼状胬肉组和正常组角膜各区域全层厚度及上皮厚度进行测量。对角膜进行25分区,中央区(M2)为角膜中央2 mm区域,内环、中环、外环直径范围分别为距角膜中央5 mm、7 mm和9 mm。将角膜的内环、中环和外环的每个区域划分为下方(I)、颞下(IT)、颞侧(T)、颞上(ST)、上(S)、鼻上(SN)、鼻侧(N)以及鼻下(IN)8个方位。翼状胬肉组各区域(除翼状胬肉区域SN、N、IN区外)与正常组角膜对应区域全层厚度及上皮厚度进行两两比较。结果翼状胬肉组角膜的上方(S5、S7、S9区),下方(I5、I7、I9区)角膜全层及上皮厚度均较正常组角膜厚(均为P<0.05),中央区及其他区域角膜全层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的S5、S7、S9区为翼状胬肉组各环中角膜上皮所占角膜总厚度比例最大的区域,角膜的IT5、IT7、IT9区为所占比例最小的区域。IT5、T7、T9区为正常组各环角膜上皮所占角膜总厚度比例最大的区域,S5、S7、S9区为所占比例最小的区域。中央区(M2)角膜上皮占各角膜全层厚度的比例最大,从内到外逐渐下降。结论 OCTA技术可以发现翼状胬肉患者上下方角膜厚度和角膜上皮厚度明显增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管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1].任朝凤,杨丽芬,刘芬,赵娅琳,李梅华.介入下肺动脉造影血管测量参数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中的应用价值[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9

[2].王烽,邵毅,闵幼兰,杨林,吴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在翼状胬肉患者角膜厚度测量中的应用[J].眼科新进展.2019

[3].陈瑞,黄晓敏,谢志毅,王仲.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测量仪测量参数的可重复性与可信度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9

[4].马丽,李文玲,解礼冰,孙潇,何洮梅.颈部血管测量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预测价值[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9

[5].鲍娟,丁娥,张媛媛,赵青,谈跃.线性法测量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脑萎缩及其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9

[6].刘海坤,王健,杨嵩,吴骏,尹昌顺.基于深度学习和二维高斯拟合的视网膜血管管径测量方法[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9

[7].陈瑞,陈晔,谷源涛,谢志毅,王仲.基于近红外光谱与光电容积脉搏波技术的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测量仪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医疗设备.2019

[8].林旭波,吴爱琴,郑文龙.脊柱颈胸段前路手术重要血管结构的螺旋CT叁维重组和测量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

[9].焦磊,沈聪,王君,银楠,于楠.基于计算机辅助测量COPD患者肺内血管体积的变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10].景宏美,江渝芬,沈佳楠,吴献华,王秀彬.单个心动周期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左心室心肌密度的测量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标签:;  ;  ;  

血管测量论文-任朝凤,杨丽芬,刘芬,赵娅琳,李梅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