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研究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HBV BCP/前C区基因变异和机体Th1/Th2免疫状态,探讨HBV BCP/前C区基因变异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发病机制。方法:1.对38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和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应用PCR法对患者血清标本进行HBV BCP/前C区核苷酸序列扩增及测序分析;同时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及20例健康献血员血清IFN—γ、IL—2、IL—4和IL—10水平。2.对6例从慢性肝炎发展至重型肝炎的随访者进行前后对照研究。应用PCR法对患者在慢性肝炎及重型肝炎二个时期的血清标本进行HBV BCP/前C区核苷酸序列扩增并测序分析;同时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IFN—γ、IL—2、IL—4和IL—10的水平。3.对1例肝移植患者在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发生前、重型肝炎共三个时期的3份血清标本和肝移植时患者的肝组织标本进行HBV BCP/前C区的核苷酸序列PCR扩增,T克隆及测序分析;同时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IL—2、IL—4和IL—10水平,并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组织化学检测。结果:1.78份扩增的BCP/前C基因片段中69例发生了点突变,检出率前5位的突变位点是nt1764(48.7%)、1762(38.5%)、1896(26.9%)、1766(17.9%)、1862(14.1%)。慢性重型肝炎组BCP双突变(A1762T+G1764A)、G1896A、G1862T及联合变异(G1896A+BCP双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42.1%、36.8%、21.1%和23.7%;慢性肝炎组BCP双突变、G1896A、G1862T及联合变异的发生率分别为15.0%、17.5%、7.5%、7.5%,二组间BCP双突变和联合变异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中HBeAg(—)组的BCP双突变、G1896A、G1862T和联合变异的发生率分别为64.7%、58.8%、35.3%和41.2%,HBeAg(+)组分别为23.8%、19.0%、9.5%、9.5%,其中二组间BCP双突变、G1896A和联合变异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6例随访者中,与慢性肝炎时期相比有5例患者在重型肝炎时期出现了新增的BCP/前C区常见变异,以A1762T/G1764A较常见。2.慢性重型肝炎组血清IFN—γ、IL—2水平高于慢性肝炎组,IL-4、IL—10水平低于慢性肝炎组(P<0.0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BCP/前C区变异组较未变异组血清HBeAg滴度明显下降(P<0.01),而血清IFN—γ、IL—2水平增高(P<0.05),血清IL—4、IL—10水平无差异(P>0.05);各变异组组间IFN—γ、IL—2、IL—4和IL—10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6例随访患者,重型肝炎时期IFN—γ高于慢性肝炎时期(P<0.05),IL—4、IL—10低于慢性肝炎时期(P<0.05)。3.个案研究发现,慢性肝炎时期的血清中HBV BCP/前C区的变异以及准种相对较少,而重型肝炎发生前后血清中HBV BCP/前C区的变异明显增加,尤其是BCP双突变和G1896A的变异,重型肝炎的肝组织中HBV BCP/前C区的变异与血清类似,二者同时存在BCP区的缺失突变。残存的肝组织组织化学染色显示:HBV核心抗原的分布以胞浆为主。在病情进展期间,血清IFN—γ逐渐升高,IL-4和IL-10有所降低。结论:1.HBV BCP/前C区变异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以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相关性较大。慢性HBV感染者在发生HBV BCP/前C区变异后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或重型肝炎发生,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需进一步证实。2.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存在一定程度Th1/Th2失平衡,以Th1型细胞因子占优势;HBV BCP/前C区变异可能通过影响HBeAg的合成和分泌,导致机体对HBV免疫状态改变,Th1型细胞因子增高,进而增强对肝细胞的损伤作用。本研究的意义:重型肝炎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发病机理尚未阐明。本研究通过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HBV BCP/前C区基因变异状况以及患者体内主要的Th1/Th2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横断面和纵向前后对照研究,更充分的证实了HBV BCP/前C区基因变异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了一些较有临床意义的BCP/前C区变异,并探讨了相关变异在重型肝炎发病中可能的机制,为临床设计诊断性基因芯片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也为更好地进行重型肝炎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HBV BCP区1762/1764位点变异对肝脏疾病进展及预后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6(04)
- [2].HBV BCP区1762/1764和1896突变位点检测新技术研究[J].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