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眩颗粒治疗中老年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其对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

清眩颗粒治疗中老年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其对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

论文题目: 清眩颗粒治疗中老年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其对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医内科学

作者: 庄欣

导师: 林慧娟

关键词: 性眩晕,络病,清眩颗粒,血管功能

文献来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研究目的: 根据中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以下简称为VBI性眩晕)的发病特点及历代医家的研究成果,结合导师运用通络药物治疗VBI性眩晕的实践经验,探讨VBI性眩晕的病因病机及治则;研究VBI血管生物活性物质的改变,及其对血管功能的影响;以中医络病理论为切入点,探讨通络诸法与调节血管功能的联系,通过检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软脑膜微循环、ET(内皮素)、NO(一氧化氮)、AngⅡ(血管紧张素Ⅱ)、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PD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NF-KB(核因子KB)等指标,以探讨清眩颗粒疗效机制。 研究方法: 1.临床研究 选择VBI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清眩颗粒试验组和银杏叶片对照组各30例,分别予以清眩颗粒和银杏叶片对照治疗1-2个疗程。观察中医证候疗效,单项症状疗效,脑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浆ET、AngⅡ、NO含量等多项指标。 2.实验研究 运用高脂饮食+椎动脉压迫建立大鼠VBI模型,分为高、低剂量清眩颗粒组,银杏叶片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另设空白对照组。于大鼠右侧颞叶基底部用牙科钻钻开一直径约4×4mm的颅窗,观测软脑膜微循环;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放免法、发色底物法、比浊法等方法检测血管壁NF-KB、FGF-2、PDGF-B,血浆ET、AngⅡ、NO、t-PA、PAI,血小板聚集性,血液流变学,血脂等指标。 研究结果: 1.临床研究 清眩颗粒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6.67%;银杏叶片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试验组多项症状积分非常显著或显著减少(P<0.01或P<0.05)。试验组改善脑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Vd、Vm、Vs、PI、RI),控制收缩压、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全血粘度高切变率),降低血浆ET及AngⅡ含量的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调节血脂、升高NO水平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论文目录:

引言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一) 诊断标准

(二) 中医单项症状记分标准及中医病情分级:(参照《中医诊断学》)

(三) 临床研究方法

(四) 一般资料

二、研究结果

(一)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二) 两组单项症状疗效比较

(三)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舌象、脉象的变化

(四) 两组药物起效时间比较

(五) 两组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值比较

(六) 两组治疗前后TCD改善情况

(七)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八)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脂蛋白水平的比较

(九) 两组治疗前后ET、NO、Ang Ⅱ水平的变化

(十) 不良反应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清眩颗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模型大鼠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实验二 清眩颗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模型大鼠血脂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实验三 清眩颗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实验四 清眩颗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模型大鼠t-PA、PAI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实验五 清眩颗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模型大鼠血NO、ET、Ang Ⅱ含量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实验六 清眩颗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模型大鼠基底动脉病理形态学与NF-KB、FGF-2、PDGF-B阳性表达的影响

一、对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模型大鼠基底动脉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二、对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模型大鼠基底动脉NF-KB、FGF-2、PDGF-B阳性表达的影响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讨论

一、VBI性眩晕络病说

二、VBI性眩晕发病机制解析

三、中医药“通络”理论与调节血管功能

(一) VBI血管功能的研究概况

(二) 中医药“通络”理论与调节血管功能

四、清眩颗粒的治法、方药分析

(一) 处方组成

(二) 功效主治

(三) 治法分析

(四) 方药分析

(五) 用药特色

(六) 现代药理研究

五、清眩颗粒疗效和机理分析

(一) 改善临床症状

(二) 对TCD的改善

(三) 改善软脑膜微循环

(四) 改善血液流变学

(五) 对tPA与PAI的影响

(六) 控制血压

(七) 调节血脂

(八) 对ET的影响

(九) 对NO的影响

(十) 对Ang Ⅱ的影响

(十一) 对bFGF的影响

(十二) 对PDGF的影响

(十三) 对NF-KB的影响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4

相关论文

  • [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文献分析及临床证候研究[D]. 王烁.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 [2].益气活血法治疗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陈泽涛.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
  • [3].针刺及超声波、低周波治疗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颅多普勒超声仪检测临床研究[D]. 李承俊.天津中医学院2004
  • [4].颈性眩晕的病因、病理机制及其诊断和治疗的探讨[D]. 孙建民.山东大学2004
  • [5].滋肾活血合剂治疗高血压病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 孔祥英.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
  • [6].升阳利窍针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 金龙洙.天津中医学院2005
  • [7].晕痛针结合颈三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 卢绍聪.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 [8].椎动脉型颈椎病量表的建立与临床观察评价[D]. 黄云台.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 [9].中医诊治眩晕证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立[D]. 林丰基.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 [10].段富津教授治疗眩晕的经验研究[D]. 胡晓阳.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

标签:;  ;  ;  ;  

清眩颗粒治疗中老年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其对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