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离体加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紫花苞舌兰,薄细胞层,类原球茎,秋水仙素
离体加倍论文文献综述
刘帆[1](2017)在《紫花苞舌兰离体再生及染色体加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花苞舌兰是兰科苞舌兰属的一种热带地生兰,花朵紫色高贵。花多且花期长,是盆栽和切花的好材料,也可代替夏天的草花用于园林绿化,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丰富的园林应用价值。本研究以紫花苞舌兰为材料,研究了其类原球茎离体快繁再生体系、薄细胞层高频诱导类原球茎体系以及秋水仙素有到紫花苞舌兰多倍体的技术体系。本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了紫花苞舌兰类原球茎离体再生体系。以紫花苞舌兰腋芽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激素浓度配比、添加剂对其类原球茎诱导、分化及生根诱导的影响。外植体在1/2MS+6-BA2.0mg/L+NAA0.2mg/L+AC (活性炭)0.2g/L+CW (椰汁)10%培养基上培养35 d后,获得无菌苗,其成活率达80%以上;无菌苗的顶端分生组织在1/2MS+10mg/LPicloram培养基上诱导出类原球茎,诱导率最高,达75%;类原球茎在1/2MS+6-BA 2.0 mg/L+IBA 0.2 mg/L培养基上培养45 d后分化出小苗,分化率为54%;小苗在 1/2MS+6-BA 0.5 mg/L + IBA 1.0 mg/L +AC 0.2 g/L 培养基上生根培养 35 d后,生根率达85%以上;小苗驯化移栽成活率达95%,长势良好。2.建立了紫花苞舌兰薄细胞层高频诱导类原球茎体系。以薄细胞层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基本培养基、薄细胞层部位及不同激素浓度配比对其诱导类原球茎的影响。紫花苞舌兰TCLs为外植体在1/2MS培养基上存活率最高,为78.6%,诱导出类原球茎呈黄色颗粒且长势好;以芽点区域TCLs的PLBs诱导率(40.6%)高于叶片及根基;诱导培养35d后,获得成熟的类原球茎。芽点位置薄细胞层在1/2MS+Picloram 5mg/L+6-BA0.5mg/L培养基上类原球茎诱导率最高(45.6%);成熟类原球茎在1/2MS培养基上培养40d后,分化出小苗。3.建立了秋水仙素离体诱导紫花苞舌兰多倍体的体系。以种子及芽点区域TCLs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及时间对多倍体诱导的影响。通过混培法处理苞舌兰种子,秋水仙素浓度为0.04%,处理20d诱变率最高,达17%。通过滴液法处理薄细胞层,秋水仙素浓度为0.3%,处理30d诱变率最高,为27.8%。经形态学观察和气孔观察筛选出191株变异植株,用染色体计数鉴定,获得10株纯合四倍体(2n=4x=80)和38株嵌合体植株。采用TCLs诱导类原球茎进行嵌合体分离效果较好,获得13株再生植株,其中6株纯合四倍体。(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7-04-01)
史文秀[2](2015)在《离体加倍创造欧李多倍体种质及其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欧李“农大7号”的组培苗茎尖和种子的种胚为试验材料,采用接种法和浸泡法对材料进行处理。以秋水仙素为诱变剂,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进行不同时间的处理,研究欧李多倍体的诱导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染色体计数等方法对诱导的材料进行倍性鉴定,并对变异植株的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研究其与二倍体植株在生理指标上存在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种子的种胚为诱导材料,直接接种到添加有不同浓度秋水仙素的MS培养基中,随着秋水仙素的浓度的提高,种胚的成活率逐渐降低,疑似变异率先升高后下降,培养基中秋水仙素的浓度为80mg/L时,种胚的疑似变异率最高,为30%。2.采用欧李组培继代苗的茎尖为诱导材料,分别用浸泡法和直接接种法处理。随着浸泡的浓度和时间增长,茎尖的死亡率增高,当秋水仙素浓度为0.6%,且处理时间为48h±24h时,茎尖的疑似变异率较高。直接接种到含有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培养基上,当秋水仙素的浓度达到80mg/L时,疑似变异率最高,为30%。3.采用流式细胞仪对疑似变异的组培苗进行倍性鉴定。对50个疑似变异的材料进行鉴定,结果检测出4个样品为四倍体。将上述的4个样品做染色体制片研究:用幼嫩的组培苗根尖,0.002mol/L的8一羟基喹啉预处理2.5h,在温度为60±1℃的HCI中解离15min,可获得较为清晰的染色体图片。经鉴定4个样品的均为四倍体,染色体数为2n=4x=32。4.变异的组培苗表现出叶片变大,为对照组的3.46倍;叶片颜色变深;茎段分化能力和生根能力强,均为对照组的2.1倍;叶片气孔变大,是对照组的5.1倍;气孔长直径/短直径比值为对照组的50%,气孔形状偏圆;单位面积气孔数少,为对照组的40%。5.优化SSR分子标记体系,对“农大7号”和鉴定的4个四倍体材料进行标记,分析得出其中1个样品的标记条带与“农大7号”条带相同,可能为茎尖加倍的四倍体,其余3个为种子加倍的四倍体。6.测定4个样品的生理特性,发现四倍体较二倍体的光合色素含量高,但SOD、POD、 CAT酶的活性较二倍体低,MDA含量较二倍体低。(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金琪[3](2014)在《枣树再生体系的建立及离体加倍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束(Ziziphus jujuba Mill.)是原产于中国的重要生态经济树种,其味道鲜美,果形美观,有很高的食疗价值和保健功效,深受中国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本研究以冬枣子代种子为材料,测定了种仁率,研究了种仁无菌条件下高效萌发的最适条件,得到了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在建立茶壶枣组培体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建立了茶壶枣离体叶片再生体系;设计试验开展了秋水仙素诱导离体叶片细胞染色体加倍。研究结果为枣树大量扩繁、品种改良、基因遗传转化、种质创新等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了以冬枣为母本、其他品种枣为父本所获得的自然杂交子代种子横、纵径、种仁率等基本形态指标,并进一步研究种子萌发最适条件。(1)冬枣属于种仁率较高的枣树品种:(2)种仁在含有GA30.4g/L的萌发培养基中预处理24h后接种到萌发培养基上,最有利于种仁萌发,萌发率可达100%。2.以茶壶枣新生带芽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组培体系,为离体材料再生培养奠定了基础。(1)最佳启动培养基为MS+6-BA2mg/L+IBA0.2mg/L+NAA0.2mg/L,新生芽生长长度为(24.72±0.26)mm;添加lg/L PVP-40的启动培养基会阻碍外植体萌发。(2)最佳分生培养基为MS+6-BA4.0mg/L+NAA0.2mg/L,增殖系数达3.87±0.34;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6-BA2mg/L+IBA0.4mg/L,生长高度差为(35.64±0.60)mm。(3)最佳生根培养基为改良1/2MS+IBA0.4mg/L为茶壶枣生根培养基,生根率达100%,移栽成活率为95.56%。3.建立了冬枣下胚轴和茶壶枣叶片再生体系,获得了再生植株,为秋水仙素离体诱导同源多倍体提供了不同的材料。(1)冬枣子代幼苗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最适培养基为1/2MS+TDZ1.0mg/L+蔗糖30g/L,诱导率为(60.00±3.02)%。(2)刻伤的茶壶枣叶片接种在MS培养基中添加0.5mg/L TDZ和0.1mg/L6-BA,暗培养3周,可获得最高效再生体系,平均再生芽数为3.83±0.19,叶片再生率达100%。4.通过对离体叶片施加秋水仙素处理的途径,诱导茶壶枣离体叶片细胞染色体加倍,初步建立了茶壶枣离体加倍体系。秋水仙素处理的适宜浓度为50-70mg/L,处理2-3天。(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4-05-01)
李媛[4](2014)在《青杨杂种离体染色体加倍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以‘哲引3号杨’(Populus pseudo-simonii×P. nigra 'Zheyin3#')为母本,‘北京杨’(P.×beijingensis)为父本,在通过杂交获得‘哲引3号杨’ב北京杨’杂种种子的基础上,建立起含有200个基因型的杂种全同胞家系的组织培养体系;进而开展了多基因型青杨杂种叶片离体再生研究,首次探讨了基因型、基因型×培养基互作效应对青杨叶片离体再生的影响;并依托建立的多基因型青杨杂种叶片离体再生技术,展开了秋水仙碱诱导青杨离体叶片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哲引3号杨’ב北京杨’多基因型叶片不定芽诱导再生技术体系,为后续的离体叶片体细胞染色体加倍打下了基础。首先通过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7种培养基对‘哲引3号杨’ב北京杨’全同胞家系内5个基因型叶片离体再生的影响,初步筛选出适合5个基因型青杨杂种叶片离体再生的培养基(Fs) MS+6-BA0.4mg·L-1+NAA0.05mg·L-1.在此培养基上,叶片培养10d左右切口处形成突起,20d时形成完整的不定芽,分化率达到59.3%。进一步以‘哲引3号杨’ב北京杨’全同胞家系内30个基因型的叶片为外植体,研究培养基、基因型及基因型×培养基互作效应对青杨杂种叶片分化的影响,证明培养基、基因型、基因型×培养基互作效应对青杨杂种叶片分化的影响极显着,其中,Fs培养基上叶片再生的效率最高,30个基因型的平均分化率达71.4%,平均增殖系数8.3;基因型对叶片再生的影响差异显着,叶片分化效率最高的基因型在叁种培养基上的平均分化率为77.8%,平均增殖系数为6.7;分化效率最低的基因型的平均分化率和增殖系数分别为15.6%和0.7;基因型×培养基互作效应显着,不同基因型适应的培养基有所差异;有9种基因型适合在(Fd) MS+6-BA0.2mg·L-1+NAA0.02mg·L-1培养基上进行叶片分化,17种基因型适合在Fs培养基上分化。2.采用秋水仙碱溶液浸泡法对‘哲引3号杨’ב北京杨’杂种35个基因型离体叶片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成功获得了分属于7个基因型的四倍体16株。首先采用‘哲引3号杨’ב北京杨’全同胞家系内5个基因型,探讨了预培养时间、秋水仙碱浓度对诱导‘哲引3号杨’ב北京杨’杂种离体叶片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影响,获得四倍体4株,其中秋水仙碱浓度对外植体的存活率、分化率及诱导率有显着的影响;预培养的时间与外植体的存活率、分化率无关,但对于诱导率有一定影响;预培养5d,秋水仙碱处理浓度30mg·L-1四倍体诱导率最高,为8.1%。继代5次后进行倍性检测,其倍性水平仍保持稳定。进一步采用20个基因型‘哲引3号杨’ב北京杨’全同胞家系研究了基因型对杨树离体叶片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影响,获得了5个基因型的12株四倍体,以及2株混倍体;不同基因型离体染色体加倍发生的频率不同,其中‘哲引3号杨’ב北京杨’全同胞家系的基因型9诱导率最高,达到27.8%。(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4-05-01)
吉仁花,慈忠玲,于林清,刘曙娜,陈世茹[5](2011)在《离体组织细胞染色体加倍技术在牧草育种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牧草离体组织细胞染色体加倍育种中的诱导剂的介绍,进一步概述了诱变剂的浓度和处理时间、染色体加倍时的选材等因素对染色体加倍的影响及倍性鉴定技术,初步探讨了牧草离体组织细胞染色体加倍技术的研究概况,并展望了离体组织染色体加倍技术在牧草育种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草业与畜牧》期刊2011年09期)
王萌[6](2011)在《草莓小孢子培养与离体诱导染色体加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草莓属于蔷薇科(Rosaceae)草莓属(Fragaria)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重要的浆果类果树,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本研究通过草莓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得到了单倍体,初步对培养诱导体系进行探讨,同时对栽培草莓离体诱导染色体加倍的方法做了探讨,利用秋水仙素诱导离体叶片与秋水仙素诱导茎尖生长点两种方法得到了染色体加倍株系,为草莓倍性育种奠定了基础。以6个栽培草莓品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草莓小孢子细胞学发育时期与花器形态相关性,明确了小孢子具有胚发生能力的花器形态。通过对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的观察发现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直径长度密切相关,同时也与萼片长度、花瓣颜色有一定的相关性。花蕾直径处于0.50-0.90cm时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的比例较高,不同品种略有差异。在野生草莓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中,以东北草莓(F. mandschurica Staudt)和绿色草莓(F. viridis Duch.)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影响小孢子培养的相关因素,首次对草莓小孢子培养体系进行了探索。在东北草莓上获得了1个小孢子发育而来的胚状体,不同基因型之间成胚率有显着差异。培养基中添加0.25%椰汁或1.0 mg/L的2,4-D能促进野生草莓小孢子胚状体的发育,添加NAA、6-BA没有效果;低温处理对小孢子胚状体的发育起到积极作用,适宜的处理时间为1天;小孢子培养基中添加0.1g/L活性炭能促进胚状体的发育,减轻培养过程中的褐化。以‘雪蜜’和‘红颊’草莓为试材,分别采用秋水仙素诱导茎尖生长点与秋水仙素诱导离体叶片两种方法探讨了栽培草莓染色体加倍的技术方法,获得染色体数目变异植株,包括9×、10×、11×、12×、14×、16×,并对‘雪蜜’加倍植株的田间表现进行了观察。试验结果表明诱导茎尖生长点的方法中利用0.2%秋水仙素离体处理草莓生长点20min效果最好,成活率为70.3%,变异率为83.3%,得到了9x-16×的加倍株系;诱导离体叶片方法中0.3%秋水仙素处理4d效果最佳,草莓叶片的再生率为40.5%,变异率100%,该处理诱导产生了16×的株系。(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1-05-01)
蔡肖[7](2011)在《青杨原生质体培养及叶片离体染色体加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树叁倍体品种在林业生产中的突出表现证明,杨树多倍体育种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细胞融合和体细胞染色体加倍是获得杨树多倍体种质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小青杨(Populus pseudo-simonii Kitag.)、北京杨(P.×beijingensis)为材料,在建立离体再生体系以及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开展了原生质体分离、培养,以及施加秋水仙碱处理诱导小青杨离体叶片细胞染色体加倍研究,为细胞融合途径获得杨树体细胞杂种以及诱导离体组织染色体加倍途径创造杨树四倍体新种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小青杨单芽茎段培养和愈伤组织再生技术,为进一步开展离体叶片细胞染色体加倍以及原生质体培养奠定了基础。小青杨单芽茎段在含NAA 0.05 mg/L的MS培养基中启动腋芽萌发,在含IBA0.5 mg/L的1/2MS培养基生根率达100%。用下胚轴和不带芽茎段为材料诱导愈伤组织,在MS附加2,4-D 2 mg/L, BA 0.05~0.1mg/L诱导效果最佳,愈伤组织颜色鲜黄,呈颗粒状;愈伤组织再分化的最适激素配比为BA1.0 mg/L和NAA 0.2mg/L,在此条件下8w即可分化出绿色不定芽。2.建立了小青杨悬浮细胞培养体系,为原生质体培养奠定了基础。小青杨茎段来源的愈伤组织建立的悬浮细胞系,在含2,4-D 2 mg/L、BA0.1 mg/L、ME 500 mg/L谷氨酰胺1500 mg/L和4%蔗糖的MS液体培养基中细胞分裂旺盛,生长特性呈S型曲线,继代周期为12d;长期在含高浓度2,4-D的培养基上培养不利于保持细胞分化能力,应根据悬浮细胞生长状态定期调整2,4-D和BA浓度;采用固体-液体轮回培养法,可以对培养物进行长期保存。3.研究建立了小青杨和北京杨叶肉和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分离技术体系。小青杨叶肉原生质体分离的最佳条件为将培养35 d的叶片置于含3.0%纤维素酶R-10、0.5%离析酶R-10、0.1%果胶酶Y-23和0.6 M甘露醇的混合酶液中酶解8 h,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分别达到2.44x 10~7个/g和78.7%。小青杨和北京杨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分离条件类似,适宜酶解液配比组合均为1.0%纤维素酶RS、0.5%离析酶R-10和0.6 M甘露醇,将培养6d的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小青杨和北京杨下胚轴悬浮细胞分别酶解6h和4 h,可以获得产量和活力表现俱佳的原生质体。4.研究了小青杨和北京杨原生质体培养技术,获得了再生植株。原生质再生与原始材料来源密切相关,源于叶肉的小青杨原生质体培养甚至难以获得愈伤组织,而源于下胚轴悬浮细胞的小青杨、北京杨原生质体培养均可以获得再生植株。在小青杨和北京杨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培养中,以2×10~5个/mL的密度培养在附加2,4-D 2 mg/L、BA 0.2 mg/L和0.6 M葡萄糖的液体MMS培养基植板率最高;原生质体愈伤组织经1-2次增殖培养后可进行分化诱导,其中小青杨原生质体愈伤组织在含BA 1.0 mg/L和NAA 0.1 mg/L的培养基上分化率最高,北京杨原生质体愈伤组织则在含BA 0.5mg/L和NAA 0.1 mg/L的培养基上分化率最高;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均在含0.5 mg/LIBA的1/2MS培养基上生根良好。5.首次通过施加秋水仙碱处理诱导小青杨离体叶片细胞染色体加倍获得了四倍体植株。诱导小青杨叶片再生植株的最适激素组合是BA0.4 mg/L和NAA0.2 mg/L,叶片分化率达75.2%;将预培养6d的叶片在秋水仙碱浓度为30 mg/L的液体培养基中处理3d后,转入叶片再生培养基培养,嵌合体比率低,可以获得源于单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四倍体,四倍体植株诱导率最高达14.6%。对经过5次继代的36株四倍体进行倍性检测,其倍性水平仍表现稳定。(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1-04-01)
黄新文[8](2010)在《氟乐灵在辣椒离体组织染色体加倍上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摸索一条更有效、更简便、更经济的辣椒四倍体诱导途径。[方法]以辣椒品种兴蔬201为试材,采用辣椒子叶离体组织培养技术,将分化出来的丛生芽使用抗微管除草剂氟乐灵(Trifluralin)进行辣椒四倍体的诱导试验。[结果]当氟乐灵使用浓度为10、50、100mg/L,处理时间为12、24、48h时,所有供试材料均出现明显的根尖加粗现象。利用根尖压片和保卫细胞气孔面积分析发现,当氟乐灵使用浓度为50mg/L,处理时间为24h时,获得的加倍效果最好,诱导率达到26.5%。[结论]利用氟乐灵处理辣椒离体组织可能成为获得四倍体辣椒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25期)
彭静[9](2010)在《离体加倍创造香蕉多倍体种质及其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香蕉(Musa spp.)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水果和粮食作物目前正面临着大量的病虫害、风害和冷害的严重威胁。香蕉的品质和质量正在大幅度下降,香蕉的生存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为提高香蕉产量、品质和抗性而开展的多倍体育种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研究以贡蕉、巴西蕉、“抗枯一号”叁个香蕉品种为试验材料,建立了香蕉的离体快繁体系,并系统的研究了秋水仙素诱导香蕉多倍体新种质的方法,获得了香蕉的多倍体小苗。为香蕉新品种种质创建和遗传改良提供优异材料和相关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鲜食蕉贡焦(Musa acuminata cv. Mas AA)未成熟雄花序的第6-12位花梳为外植体材料,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研究表明:外植体材料消毒处理后,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I)中培养3个月可获得浅黄色、松散易碎的胚性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基本培养基+lmg/L BIO+1mg/L IAA+lmg/L NAA+4mg/L 2,4-D+30g/L蔗糖+7g/L琼脂粉,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可达47.6%,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7.1%。胚性愈伤组织悬浮培养3个月,经过不断的继代和筛选,获得理想的均质的胚性细胞悬浮系。胚性愈伤组织与胚性细胞悬浮系通过体胚发生途径获得再生植株。再生植株的根系生长状况良好,移栽成活率高。取贡蕉、巴西蕉和“抗枯一号”叁个品种的单个不定芽茎尖置于P4培养基(含BAP 100μmol/L和IAA 1μmol/L)中培养,继代5个周期(150d)后可诱导获得类似花椰菜结构的多芽体。2.用0,0.05%,0.1%,0.2%的colchicine共培养处理贡蕉(Musa acuminata cv. Mas AA)胚性愈伤组织48h;用0,0.01%,0.02%,0.05%的colchicine浸泡处理贡蕉(Musa acuminata cv. Mas AA)胚性细胞悬浮系24h;用0,0.1%,0.2%,0.3%,0.4%,0.05%的colchicine浸泡处理贡蕉(Musa acuminata cv. Mas AA)巴西蕉(Musa AAA Cavendish CV.Baxi)和“抗枯一号”香蕉(Musa AAA Silk CV.'kangkuyihao')的多芽体24,48h。结果表明,试验所用的胚性悬浮细胞、愈伤组织和多芽体叁种不同外植体材料,对秋水仙素的敏感程度差异较大,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其中以0.4%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多芽体48h诱导效果较好,多芽体的死亡率达到47.22%,接近半致死率,诱变率达到18.64%。3.对离体培养下未经秋水仙素诱变处理的再生植株随机抽样,检测其根尖染色体的数目:贡蕉为2n=22,巴西蕉和“抗枯一号”为3n=33。通过根尖染色体数目的检测,系统的鉴定诱变处理后获得的再生植株,分离得到纯合的多倍体(贡蕉2n=4x=44;巴西蕉和“抗枯一号”为2n=6x=66)、较大一部分的嵌合体和少部分染色体数目无变化的植株。获得的多倍体香蕉苗在正常倍性香蕉苗的最适增殖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上生长情况良好,移栽多倍体植株初步获得成功。获得的多倍体植株叶片气孔数量减少,体积增大,气孔内含物颜色加深。(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0-06-10)
周香君,程智慧,孟焕文[10](2009)在《二甲戊灵对离体大蒜染色体的加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MS分化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和二甲戊灵,以"改良蒜"的蒜瓣基部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染色体变异并再生植株,观察根尖细胞染色体数和叶片下表皮保卫细胞特征检测诱变效果。结果表明:大蒜染色体数变异受诱变剂浓度和处理持续时间的影响,诱变剂高浓度和短时间处理均有利于大蒜愈伤组织的分化;添加0.1%秋水仙素处理5 d,愈伤组织存活率为80.7%,分化率为78.1%,四倍体的诱导率为4%;添加100μmol/L二甲戊灵处理5 d,愈伤组织存活率为100%,四倍体的诱导率为6%。对根尖细胞染色体和叶片下表皮气孔数目和大小观察显示,诱变株具有四倍体的基本特征。说明二甲戊灵能在离体条件下有效诱导大蒜产生四倍体,可替代秋水仙素对大蒜染色体的加倍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9年12期)
离体加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试验以欧李“农大7号”的组培苗茎尖和种子的种胚为试验材料,采用接种法和浸泡法对材料进行处理。以秋水仙素为诱变剂,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进行不同时间的处理,研究欧李多倍体的诱导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染色体计数等方法对诱导的材料进行倍性鉴定,并对变异植株的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研究其与二倍体植株在生理指标上存在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种子的种胚为诱导材料,直接接种到添加有不同浓度秋水仙素的MS培养基中,随着秋水仙素的浓度的提高,种胚的成活率逐渐降低,疑似变异率先升高后下降,培养基中秋水仙素的浓度为80mg/L时,种胚的疑似变异率最高,为30%。2.采用欧李组培继代苗的茎尖为诱导材料,分别用浸泡法和直接接种法处理。随着浸泡的浓度和时间增长,茎尖的死亡率增高,当秋水仙素浓度为0.6%,且处理时间为48h±24h时,茎尖的疑似变异率较高。直接接种到含有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培养基上,当秋水仙素的浓度达到80mg/L时,疑似变异率最高,为30%。3.采用流式细胞仪对疑似变异的组培苗进行倍性鉴定。对50个疑似变异的材料进行鉴定,结果检测出4个样品为四倍体。将上述的4个样品做染色体制片研究:用幼嫩的组培苗根尖,0.002mol/L的8一羟基喹啉预处理2.5h,在温度为60±1℃的HCI中解离15min,可获得较为清晰的染色体图片。经鉴定4个样品的均为四倍体,染色体数为2n=4x=32。4.变异的组培苗表现出叶片变大,为对照组的3.46倍;叶片颜色变深;茎段分化能力和生根能力强,均为对照组的2.1倍;叶片气孔变大,是对照组的5.1倍;气孔长直径/短直径比值为对照组的50%,气孔形状偏圆;单位面积气孔数少,为对照组的40%。5.优化SSR分子标记体系,对“农大7号”和鉴定的4个四倍体材料进行标记,分析得出其中1个样品的标记条带与“农大7号”条带相同,可能为茎尖加倍的四倍体,其余3个为种子加倍的四倍体。6.测定4个样品的生理特性,发现四倍体较二倍体的光合色素含量高,但SOD、POD、 CAT酶的活性较二倍体低,MDA含量较二倍体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体加倍论文参考文献
[1].刘帆.紫花苞舌兰离体再生及染色体加倍研究[D].海南大学.2017
[2].史文秀.离体加倍创造欧李多倍体种质及其鉴定[D].山西农业大学.2015
[3].金琪.枣树再生体系的建立及离体加倍的初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
[4].李媛.青杨杂种离体染色体加倍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
[5].吉仁花,慈忠玲,于林清,刘曙娜,陈世茹.离体组织细胞染色体加倍技术在牧草育种中的应用进展[J].草业与畜牧.2011
[6].王萌.草莓小孢子培养与离体诱导染色体加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7].蔡肖.青杨原生质体培养及叶片离体染色体加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
[8].黄新文.氟乐灵在辣椒离体组织染色体加倍上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
[9].彭静.离体加倍创造香蕉多倍体种质及其鉴定[D].湖南农业大学.2010
[10].周香君,程智慧,孟焕文.二甲戊灵对离体大蒜染色体的加倍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