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孙福建省沙县第一中学365500
2002年颁布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和2006年秋季在我省推广使用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之间,以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为标准?新课程改革对高考影响有多大?我们用什么策略面对?这些都是高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我校近年来的一些做法,下面从五个方面加以分析比较:
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有个性地发展。(2)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3)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4)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提得具体可行而又具有时代性。
因此在高中复习教学中对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中加以肯定的部分要认真落实,不足之处要以新课标的理念加以调整。应本着继承和创新的结合,在知识体系的梳理复习过程中,以知识体系为依据,注意知识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注意知识在高新技术中的应用。要在现有素质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生物技能、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质疑,提高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受到极大的重视,成为生物新课程的突破点。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探究活动的方法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的观点,树立科学精神的学习形式。新课标指出:“要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而把探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提到了空前的高度。
探究性学习需要运用到多种科学技能,例如观察、测量、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比较、描述、计算、图表、假设、预见、设计实验、评价推理、建模等,这些都是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的方法与技能。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考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题目比例在逐年提高。为此,我们建议对新课程中的一些“探究案例”应认真加以研究,并将其理念灌输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
三、立足教材、打好基础,突出重点、防止漏洞
要以课本为依据,认真复习课本内容,对课本知识融会贯通,重在复习方法指导。
首先要依据复习目标逐个掌握知识点,再将不同类型的有关知识点按一定规律有顺序地串连在一起,形成一条知识链。如:化学元素→生物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环境保护。然后在每条知识链的每个环节上延伸,横向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就形成了知识的网络结构。
四、选题必精、练题必透、讲评要准、把握要牢
习题不在多,而在精。好的习题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并能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引导学生寻求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技巧。对教师而言,首先要精心选编习题,这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前提。选编习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教材内容”及学生水平和认知规律为依据;二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和相应能力培养的有机联系;三是题型要多样化,层次要分明,思维含量要高;四要坚决抛弃深挖洞式的偏题、怪题、超范围题及错题、无效题。
要通过讲、评、练有机结合,达到对习题的能析、能述、能画、能设计等多方面能力。图表、曲线分析和因果关系分析对学生是比较困难的,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加以克服。例如曲线的分析可结合数学的方法,分析它们的发展趋势。应重视课本中的图表和曲线,做到有图必读、有图必识、有图必析,加强直观认识,进一步提高解决图表和曲线题的能力。
应加大对学生进行生物学文字描述的训练。学生文字描述不准确,除基本概念混乱外,还与语言习惯和规范训练不足有关。应提倡在解题时先找准核心概念和关键词再进行文字组织。文字题要专项训练并尽量批改。
五、加强实验教学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我们不难发现实验题在高考中的份量较重,其比例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能否把实验题拿下,这是生物高考成败的关键,所以我们把实验教学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从高二开始我们尽量完成课本中的实验,没有条件完成的实验通过播放实验录像,加强感性认识;每次考试前专项练习某一题型,考试的试题就以这种类型为样本出题。由于各次考试考查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实验题,考试题遵循从易到难、从一步设计到多步设计的原则先后出现在不同的考试中,学生应对实验考试的能力提高了。进入高三后坚持每周出一道实验题,由科任教师轮流出题,要求所出题目有代表性、层次性并有一定的提高性,这些实验题要求尽可能批改,以便发现问题和提高学生做题的积极性,来提高学生实验题的解题水平。
高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本校情况和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聪明才智,加强计划性,论证可行性,重在实效性,努力创造各种条件搞好高考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