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氢化硅薄膜由于在红外成像传感器、太阳能电池及薄膜晶体管等微电子器件中有着广泛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氢化硅薄膜工艺条件成熟稳定而成为薄膜制备的首选方法。本论文通过改变PECVD工艺条件,制备了非晶、微晶和多形硅三种氢化硅薄膜。运用多种分析与测试方法,研究了氢化硅薄膜的微观结构、光学、电学和热学等物理特性。选定多形硅薄膜为微测辐射热计热敏层,并重点从光学和热学两方面对微测辐射热计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在椭偏光谱仪中采用FB模型,拟合得到非晶硅薄膜的折射率和光学禁带宽度,证明非晶硅薄膜的折射率和光学禁带对衬底温度的依赖关系。同时工作气体压强对非晶硅薄膜的沉积速率、光学禁带和消光系数值也有显著影响。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了在KBr衬底上沉积的非晶硅薄膜的官能团信息,说明衬底温度和气体压强变化影响了薄膜中的氢含量改变。以纯硅烷为反应气源时,采用X射线衍射、拉曼和傅立叶红外光谱表征说明随着气体压强的升高,等离子体沉积过程产物形态变化过程为:非晶硅(a-Si:H)→多形硅(pm-Si:H)→凝聚块(agglomeration)→粉末(powder)。在较高的射频功率密度下,采用高浓度氢稀释硅烷为反应气源时,沉积产物形态变化过程为:微晶硅(μc-Si:H)→多形硅(pm-Si:H)→凝聚块(agglomeration)→粉末(powder)。采用电极间热梯度理论和氢刻蚀模型分析了微晶与多形硅晶化机理的差异,证明微晶硅薄膜的体积晶化率随薄膜厚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多形硅的体积晶化率对薄膜厚度没有依赖关系。通过研究硼掺杂浓度与氢化硅薄膜电学特性关系表明硼掺杂降低了薄膜的电阻率和方阻值,同时也降低了薄膜的温度电阻系数。研究电阻对时间的依赖关系表明氢化硅电阻值随测试时间增大而增大,XPS测试结果表明薄膜的氧化增大了薄膜电阻。实验还证明氢化硅薄膜的晶化降低了电阻率和方阻值,光照和焦耳热作用改变薄膜的电阻。搭建了半导体噪声测试系统,对非晶、微晶和多形三种氢化硅薄膜的1/f噪声测试分析说明薄膜的晶化使得薄膜结构的有序度更高,晶化降低了薄膜的1/f噪声。采用基于傅立叶热传导定律为理论基础的静态法测试了不同衬底温度下制备非晶硅薄膜的热导率,结果表明薄膜的热导率随衬底温度升高而增大。同时薄膜中存在Si-H键合的震动模造成热量损失也导致薄膜热导率降低。研究不同厚度的非晶、微晶和多形硅三种氢化硅薄膜的热导率结果表明微晶硅薄膜的晶化增大了薄膜的热导率。微晶硅薄膜的表面和薄膜底部存在和晶化率梯度一样的热导率梯度,即表面的热导率高,而薄膜底部的热导率低。多形硅薄膜的热导率和微晶硅相近,多形硅薄膜的热导率增加一方面归因子纳米硅晶粒的存在,同时薄膜内高的氢含量增大了薄膜的致密度,也使得薄膜的热导率增大。首次将多形硅薄膜用作微测辐射热计温阻层,以光学和热学设计理论为基础优化设计了微测辐射热计微桥结构。根据光学导纳矩阵理论,用Matlab软件模拟了不同厚度氮化钛厚度和不同谐振腔高度膜系的红外吸收率,谐振腔高度e=2.5μm时,微测辐射热计红外吸收率高,并且红外吸收率随氮化钛薄膜厚度增加而增大。综合考虑了微桥热导、热响应时间常数以及额定辐射功率下的桥面温升情况下,确定当多形硅厚度为0.1μm时,桥腿长度为25μm,宽为1μm时热导值和热响应时间满足微测辐射热计设计要求。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半导体用钨硅薄膜的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钨业 2020(03)
- [2].晶硅薄膜的制备及其在太阳电池中的实际运用[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17)
- [3].钇配合物-有机硅薄膜的合成及荧光性能[J]. 稀土 2012(05)
- [4].2023年有机硅薄膜市场预计将达到10.87亿美元[J]. 有机硅材料 2019(03)
- [5].硅薄膜的制备工艺参数及材料性能[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4)
- [6].电子束蒸发沉积重掺硅薄膜及其在低辐射玻璃上的应用[J]. 功能材料 2012(S1)
- [7].黑硅薄膜的电学输运特性[J].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2(12)
- [8].磁控溅射制备氧化硅薄膜生长速率(英文)[J]. 发光学报 2009(06)
- [9].疏水性有序介孔氧化硅薄膜的制备[J]. 化学学报 2011(06)
- [10].P型重掺杂硅薄膜及其在叠层电池隧道结中的应用[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1(06)
- [11].氧化硅薄膜的制备和性质研究[J]. 微电子学 2010(03)
- [12].氮掺入对N型纳米硅薄膜微观结构及光电特性影响(英文)[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02)
- [13].新型硅薄膜太阳能模块研制成功[J]. 有机硅氟资讯 2009(07)
- [14].锗/氧化硅和碳/氧化硅薄膜电致发光的比较研究[J]. 甘肃科技 2009(07)
- [15].比较2种溅射方法镀制的氧化硅薄膜[J]. 应用光学 2010(05)
- [16].氢化硅薄膜的晶化机理研究[J]. 物理学报 2008(11)
- [17].日制造出只有一个原子厚的硅薄膜[J]. 功能材料信息 2012(04)
- [18].PET材料表面制备氧化硅薄膜的研究[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05)
- [19].非晶碳化硅薄膜光学特性的热退火效应[J]. 嘉应学院学报 2008(03)
- [20].日本制造出只有一个原子厚的硅薄膜[J]. 半导体信息 2012(03)
- [21].低温高压快速生长纳米晶硅薄膜中氢的作用[J]. 功能材料 2008(11)
- [22].富硅氧化硅薄膜低温沉积和微观结构调整[J]. 太阳能学报 2016(08)
- [23].氢化硅薄膜光吸收近似特性研究[J]. 物理学报 2010(11)
- [24].优质纳米晶硅薄膜的低温制备技术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进展[J]. 材料研究与应用 2008(04)
- [25].相变区硅薄膜拉曼和红外光谱分析[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8(01)
- [26].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非晶碳化硅薄膜[J].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2012(02)
- [27].纳米硅薄膜冷阴极研究进展[J]. 真空电子技术 2012(06)
- [28].纳米硅薄膜超微压力传感器设计与性能研究[J].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10(10)
- [29].低介电常数介孔氧化硅薄膜的结构与介电性能研究[J]. 材料导报 2008(S1)
- [30].碳化硅薄膜的ICP浅刻蚀工艺研究[J].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16(02)
标签:氢化硅薄膜论文; 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论文; 噪声论文; 热导论文; 微测辐射热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