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儒、佛、道三教会通思想研究

方以智儒、佛、道三教会通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讨论的主题是方以智三教会通思想,我们将其类型界定为“三教为一”。所谓“三教为一”,指不预设三教思想本质上有别,三者在根源处一致。对于“三教为一”这一命题,我们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三教共同的根源是什么?二、三教何以能够回归到这个根源?方以智会通三教之自觉受其外祖吴观我“宗一圆三”说及其出家本师觉浪道盛“托孤说”的影响,而家传易学则影响了他哲学思想的建构,为会通提供了形上根据。这个根据由有无、一二等范畴表现为一个本体论体系。具体而言,他赋予有、无两层含义:一,被作为对待范畴,一方面用来表示对世界的认识法则,一方面表达现象和本质之间的本末、母子、一多等关系;二,指示一种“不落有无”的境界,以此作为事物的本质。用一、二来说明,即是以“一”代表绝待的本体,以“二”代表对待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一即二”的逻辑展开与“二即一”的逻辑回归。这一过程由于表达了“二”、“一”和“一与二合一”三个阶段,故又是一个三分的架构。这些内容不仅是存在的本质,同时亦是思维的本质,思维与存在在此达到了统一。这是方以智本体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亦是其说明“三教为一”的形上根据。这个根据如何体现在三教之中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即是证明三教何以能够回归到这个根源。方以智从儒、释、道三教的具体概念、命题入手,分别说明三教义理体系都是这个根据的展开。对于儒家,方以智重视《论语》和《中庸》。他对《论语》“一以贯之”、“予欲无言”及“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等命题,以及《中庸》“中”、“代错”等概念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认为它们都是一二(多)辨证关系的表达。另外,他还对儒家的人性论进行了会通。对于佛家,他重视禅宗和华严宗。在他看来,禅宗公案一些貌似矛盾的表述在于指示“不落有无”的境界;其不立文字,亦在于说明一多相融的关系。华严宗法界缘起更是与其本体论体系有相合之处。对于道家,方以智独重《庄子》。他著《药地炮庄》,以禅宗、儒家、易学与《庄子》相互会通。他对《庄子》一书中“逍遥游”、“无待”、“齐物”等概念进行诠释,以说明《庄子》与诸家可以会通的根据。通过以上论述,证明了儒、佛、道三家的核心概念、命题的本质即是方以智所建立的本体论体系,以此揭示了三教会通所以可能的根据。三教会通是一个历史性命题,方以智会通三教思想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特例。因此,我们试图将其放在历史的背景下,以凸显其特征,这包括价值中立的超越意识与保存三教差异的开放意识。另外,我们把方以智“三教为一”的会通模式与列奥纳德·斯维德勒(Leonard Swidler)的“对话”理论相比较,后者强调对话的前提是对绝对真理观的抛弃,而前者恰恰强调三教会通的基础在于绝对真理的存在,由此我们论证了中国哲学中道器不离、体用不二的思维方式。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中年遭际与三教会通自觉
  • 二、三教会通命题分析和界定
  • 三、研究述评及本文观点提出
  • 第一章 学术渊源:三教会通之外缘
  • 一、"圆三宗一"与"托孤说"
  • (一) 吴观我"圆三宗一"说
  • (二) 觉浪道盛"托孤说"
  • 二、早期方氏易学
  • (一) 方学渐"虚实合一"说
  • (二) 方大镇"善贯有无"说
  • (三) 王宣"河洛"说
  • 三、方孔炤易学思想
  • (一) 《时论》作者
  • (二) "时"与"三理"
  • (三) "中五"说
  • (四) 中统有无
  • (五) 能、所合一
  • 第二章 形上之思:三教会通之根源
  • 一、"所以":方以智本体论自觉
  • (一) 概念厘定
  • (二) "质测"、"通几"与"所以"
  • 二、有、无
  • (一) 概念溯源
  • (二) 有、无之对待
  • (三) 有、无之贯通
  • 三、一二之辨
  • (一) 概念溯源
  • (二) 一二相即
  • (三) "不住"之必然
  • 四、三分架构
  • (一) 东西方哲学三分问题
  • (二) 一三圆融
  • 五、心物一体
  • (一) 心物互涵
  • (二) 统、泯、随
  • (三) 太极与心物一致
  • 第三章 允中一贯:会通儒家之依据
  • 一、《论语》概念分析
  • (一) 一以贯之
  • (二) 言与无言
  • (三) 举一明三
  • 二、《中庸》概念分析
  • (一) "中"说
  • (二) "代错"说
  • 三、性论形上意义
  • (一) 性论溯源
  • (二) 性论折中
  • (三) 恶为善之余
  • (四) 尊善化恶
  • 第四章 圆融无碍:会通佛家之依据
  • 一、会通禅宗之根据
  • (一) 禅之会通表现
  • (二) 不落有无
  • (三) 不立文字
  • 二、《易》与华严
  • (一) 《易》与法界缘起
  • (二) 《易》与华严表法
  • 第五章 逍遥之境:会通道家之依据
  • 一、《庄子》与诸家的会通
  • (一) 以儒释庄
  • (二) 以《易》释庄
  • (三) 以禅释庄
  • (四) "炮药"之喻
  • 二、《庄子》概念分析
  • (一) "游"与无待
  • (二) 齐物
  • (三) 知与不知
  • 第六章 平议与定位:三教会通之反思
  • 一、历史特征
  • (一) 价值中立
  • (二) 包容差异
  • 二、思维特点
  • (一) 两种真理观
  • (二) 体用一如与绝对真理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方以智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 (一) 侯外庐对方以智哲学思想的发掘
  • (二)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研究状况
  • (三) 8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状况的纵深发展
  • (四) 港台及海外研究状况
  • 二、《易余》浅议
  • (一) 《易余》简介及著作时间略考
  • (二) 《易余》之体例
  • (三) "余"之含义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论“三教”改革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中的途径[J]. 河南建材 2020(04)
    • [2].梁武帝处理三教关系的教训[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06)
    • [3].郑观应对儒释道三教的诠释与整合[J]. 世界宗教研究 2020(03)
    • [4].新时代背景下关于“三教改革”的研究与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32)
    • [5].职业院校数控专业“三教”改革实践与探索——以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改革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05)
    • [6].基于三教改革背景的加工制造类专业优化与改革初探[J]. 农家参谋 2020(18)
    • [7].“三教”改革对教材的关注度分析[J]. 石河子科技 2020(05)
    • [8].双高计划践行环境下三教改革研究[J]. 中国新通信 2020(16)
    • [9].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内涵建设及路径探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20)
    • [10].《序三教诗》与梁武帝萧衍的三教思想[J]. 中华文化论坛 2016(02)
    • [11].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数码世界 2020(04)
    • [12].明代“三教合流”思潮的发展与演变——以儒道僧的交游活动为视角[J]. 老子学刊 2019(02)
    • [13].“三教”改革的关系思辨与实施要领[J]. 江苏教育 2020(44)
    • [14].《易》統三教:方以智的三教會通思想[J]. 道家文化研究 2018(00)
    • [15].“三教合作”——儿童成长的新视角[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6(23)
    • [16].用“三教”理念引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 数理化学习(高中版) 2017(07)
    • [17].《西游记》中的儒释道三教关系[J]. 长江丛刊 2017(30)
    • [18].“三教整合”培育核心价值观——兼谈“互联网+”对学科育人的意义[J]. 教育实践与研究(C) 2017(09)
    • [19].20世纪以来魏晋南北朝三教关系研究述评[J].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20(04)
    • [20].梁武帝《会三教诗》浅析[J]. 五台山研究 2014(04)
    • [21].二十世纪以来宋代三教关系研究综述[J].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4(01)
    • [22].“三教”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19(08)
    • [23].明清“三教合一”与大理“三教寺”[J]. 原道 2019(01)
    • [24].梁武帝《会三教诗》及其三教会通思想考论[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2(05)
    • [25].中职院校“三教”改革的探索[J]. 科技风 2020(24)
    • [26].民間學人劉沅“和會三教”觀念建構——以“生死議題”爲中心的討論[J]. 人文中国学报 2018(01)
    • [27].“鹿”字三教[J].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9(05)
    • [28].“三教”教育理念在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高考 2019(21)
    • [29].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历史经验[J]. 孔子研究 2013(02)
    • [30].宋前儒佛道三教关系述论[J]. 齐鲁学刊 2011(02)

    标签:;  ;  ;  ;  

    方以智儒、佛、道三教会通思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