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EB病毒感染诊治附3例报告

先天性EB病毒感染诊治附3例报告

一、先天性EB病毒感染诊断与治疗:附3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嘉雯,张弛,吴朝,代丽华,赵鸿[1](2021)在《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患者111例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的临床特征,以降低疾病的漏诊、误诊率。方法检索首篇文献发表时间(1987年5月)至2020年8月29日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网数据库收录的CAEBV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CAEBV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转归和死亡原因等。统计学分析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纳入文献46篇,共111例患者,年龄为22.0(10.0, 39.0)岁。年龄≥18岁组64例(57.7%),年龄<18岁组47例(42.3%)。发热、脾大、肝大、淋巴结肿大为常见临床表现,发生率分别为95.5%(106/111)、84.7%(94/111)、57.7%(64/111)、56.8%(63/111)。年龄≥18岁组患者的皮疹和肝大的发生率分别为3.1%(2/64)和45.3%(29/64),均低于年龄<18岁患者的27.7%(13/47)和74.5%(35/47),其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异常的发生率则高于年龄<18岁患者[45.3%(29/64)比23.4%(11/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957、9.436、5.643,均P<0.05)。70例随访结局可知的患者中,死亡38例(54.3%),存活32例(45.7%),死亡原因包括消化道出血、重症感染、呼吸衰竭、肝衰竭等,死亡组和存活组的脾大发生率分别为92.1%(35/38)和68.8%(2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66,P<0.05)。年龄<18岁组患者的21例死亡和17例存活病例中合并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者分别为15例(71.4%)和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27,P<0.01)。90例可获得HLH相关资料的患者中,合并HLH组38例,无HLH组52例,男性所占比例分别为36.8%(14/38)和65.4%(34/52),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7,P=0.007)。111例患者在病程中治疗方案多样,但缺乏详细资料。结论 CAEBV临床表现多变,可有致死性并发症,缺乏有效治疗,且预后不佳,需要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有效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

李红玉[2](2021)在《HLA-DPB1和EB病毒gp42蛋白的结合方式与新疆地区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为了探索EB病毒与新疆地区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的相关性,了解新疆地区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现状,在已筛选出新疆地区人群与霍奇金淋巴瘤相关HLA-DPB1分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测新疆地区健康人群HLA-DPB1亚型与霍奇金淋巴瘤HLA-DPB1亚型与EB病毒gp42的的结合方式、结合力的大小及差异。研究方法:1)我们使用慢病毒感染的方式,对T1细胞进行HLA-DPB1亚型的慢病毒感染,构建HLA-DPB1重组载体;2)使用免疫荧光标记的方法标记gp42蛋白,探索不同浓度下,gp42蛋白与HLA-DPB1重组载体的结合效率,获取最佳的gp42蛋白的结合浓度;3)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LA-DP+gp42+双阳性细胞,计算HLA-DPB1亚型与gp42蛋白亲和力大小及差异;4)我们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式模拟gp42蛋白和HLA-DPB1亚型的结合,获取两者的结合方式、结合形态及所形成复合物的基本属性;5)回顾性分析在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1日期间初次就诊于新疆肿瘤医院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05例,收集该患者的临床特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病理组织学检测,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EB病毒感染者与非EB病毒感染者之间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学特征的差异;6)分别选取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5例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患者10例,检测两组患者的CD3、CD4、CD8、PD1、PDL-1、HLA-DPB1、LMP1、CD30等分子的表达,对比免疫功能及表达产物的差异。研究结果:1)T1细胞进行慢病毒感染的最佳条件是选择B2助感染液、MOI=100、感染时间为72小时,在此基础上成功构建LV-DPB1-H组和LV-DPB1-HL组质粒载体;2)探索出gp42蛋白的最佳结合浓度,即gp42蛋白在80μg浓度时,HLA-DPB1与gp42的结合效率最高;3)HLA-DPB1的B链与gp42的A链通过氢键结合形成一个复合物,该复合物属亲水类蛋白,Resolution为3.25;4)LV-DPB1-HL组的HLA-DP+gp42+的双阳性率明显高与LV-DPB1-H组(29.467±2.108vs 15.867±0.9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收集了105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07<0.1)、年龄(P=0.000<0.1),Ann Arbor分期(P=0.088<0.1)、病理分型(P=0.000<0.1)是影响EB病毒阳性预后的因素;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影响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的独立因素(P=0.000<0.05,HR:1.026,95%CI:1.014~1.042);6)通过对15例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及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的免疫功能及表达产物分析,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LMP1、CD30、PDL1的表达量均高于EB病毒阳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提示LMP1、CD30、PDL1与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发病机制存在相关性;与对照组相比,CD4+T细胞在病例组中的表达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T细胞在病例组中的表达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LA-DPB1的表达量在病例组vs对照组的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EB病毒的gp42蛋白可以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PB1在细胞表面相结合,在gp42蛋白的浓度达到80μg时,两个蛋白可以达到较高的结合效率,共同结合后可以在细胞内作用,导致人体的免疫抑制作用发生改变,共同参与到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过程中。在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组中,性别、部位、EBV-DNA复制、Ann Arbor分期、病理组织分型、初始治疗方案与EB病毒感染患者的预后无相关性,但年龄、血液EB病毒检测是影响EB病毒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且EB病毒感染后,霍奇金淋巴瘤的免疫功能及免疫产物较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均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也许可以通过降低gp42浓度,即降低EB病毒的感染率来降低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另一方面,根据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断裂氢键、阻止亲水性结合等方式阻止疾病的发生,这些数据可能为后期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方式及疫苗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朱凤明[3](2019)在《21例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LH)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以期提高对于该种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水平,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确诊为EBV-HLH的2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分析:将21例EBV-HLH患儿作为观察组,将与同期在我院住院确诊为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M)的205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实验室检查等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并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括年龄、性别、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等,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EBV-HLH患儿,男性10例,女性1 1例,男女比例为1:1.1,平均年龄5.5±3.96岁,中位年龄3.25岁,其中<1岁0例,1~3岁占9例,3~6岁4例,6~10岁4例,>10岁4例。发病年龄高峰在1~3岁幼儿组。2、EBV-HLH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86.83%)、咽峡炎(97.07%)、颈部淋巴结肿大(71.43%)、肝肿大(66.67%)、脾肿大(57.14%),但临床表现中有皮疹患儿不多(4.88%)。3、EBV-HLH组与EBV-IM组在发热时长、肝脾肿大程度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阳性率上有差异,EBV-HLH组明显发热时间长、肝脾肿大程度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阳性率较高,且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EBV-HLH组与EBV-IM组进行实验室检查比较发现,在血常规中WBC、NE、MO、HB、PLT指标明显低于EBV-IM组,且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凝血功能中D-二聚体、PT、APTT指标明显高于EBV-IM组,FIB明显低于EBV-IM组,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酶学及铁蛋白及甘油三酯指标比较中发现,AST、ALT、LDH、SF、TG指标明显高于EBV-IM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比较中发现,CD3+T细胞百分比、CD8+T细胞百分比、NK细胞百分比高于EBV-IM组,CD4+T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B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EBV-IM组,且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上比较发现淋巴细胞计数、CD3+T细胞计数、CD4+T细胞计数、CD8+T细胞计数、NK细胞计数、B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EBV-IM组,且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液免疫及补体指标上比较发现,EBV-HLH组IgA、IgG、IgM均明显低于EBV-IM组,且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EBV-DNA全血及血浆拷贝数进行比较发现,EBV-HLH组EBV-DNA全血及血浆拷贝数均明显高于EBV-IM组,且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EBV-HLH组21例患儿中,骨穿发现噬血现象阳性率为66.67%,NK细胞活性降低的比例为90.48%,可溶性CD25水平升高比例为85.71%。6、对EBV-HLH组21例患儿治疗及转归发现,所有21例EBV-HLH患儿治疗总有效率47.6%,且EBV-HLH组中患儿好转及恶化两类患儿诊断时间上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EBV-HLH患儿发病年龄高峰为1~3岁,临床表现多样,且病情危重,应完善相关检查,早期诊断。2、EBV-HLH患儿实验室检查中血液学指标、凝血功能、肝脏功能、免疫学指标明显异常,EBV-DNA全血及血浆拷贝数明显升高,且NK细胞活性及可溶性CD25水平异常较骨穿发现噬血细胞在儿童EBV-HLH的诊断中敏感性更高。

黄璨,吕玮[4](2014)在《成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3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成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的病例报道和文献复习,提高对成人CAEBV感染的认识。方法描述3例确诊为CAEBV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检查结果、治疗情况和病情发展,结合文献总结、分析了CAEBV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预后及研究进展。结果 3例患者临床表现和EB病毒学检查符合CAEBV感染的临床特征,临床表现多样。结论 CAEBV感染在成人中是一种罕见的致病性疾病,其临床谱多样,治疗反应不佳。

甄小芳[5](2011)在《陈昭定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探讨及调畅气血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整理、总结导师陈昭定主任医师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为进一步传承中医儿科的诊疗及用药特点提供资料。并依据陈昭定老师调畅气血的学术思想,通过对导师青紫汤临床应用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观察,进一步验证导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学术价值。方法:从导师的从医经历,师承渊源,古今各家学说等角度探讨导师学术渊源;从学术观点,病因病机,辨证用药,诊治特色等方面分析、整理和总结导师学术思想及临床治疗特色经验及用药。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观察应用调气活血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及对EB病毒复制和免疫的影响。结果:陈老师以自己的多年临床经历,以继承北京名老中医王鹏飞注重气血的观点为依据,结合古代各家认识,现代病理药理的研究,形成了自己对小儿气血理论的认识。其注重气血的学术思想强调气血调畅是维持人体健康的根本,气血失调则是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关键,认为由于小儿病理生理的特点,更容易出现气血失调,热湿痰食惊虚是造成小儿气血失调为病的常见原因,“肝常有余”是造成小儿气血逆乱,“生风”,“动血”的病理基础,小儿常出现血热瘀血临床特点,是以“瘀热互结,气血壅滞“为病理基础,以气血壅滞,化湿生痰或络破血溢的为病理结局,其对脏腑经络具有广泛性损伤,可充斥至窍络肌腠,导致疾病缠绵’,预后不良。治疗小儿气血失调应以清热调肝,运脾理气,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总结了导师擅长脾胃病经验①消化道溃疡经验:以脾胃虚弱,气血失调,气滞血瘀为病机,治疗中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理气止痛、和胃健脾为基本治疗法则。以青黛,紫草、乳香、白芨、为基本用药、并注意利用胃镜等现代手段提高诊断水平和对病机的认识。②慢性胃炎经验:以湿热为其常见原因,湿热壅塞中焦,胃气阻滞,气机不畅,湿热入络,络脉不畅,气滞血瘀为其主要病机,胃镜及HP感染研究显示本病与湿热证及胃肠瘀滞关系密切,治疗用药以青黛、紫草及四香(乳香、藿香、丁香、小茴香)为代表,以行气活血贯穿始终临床经验。③婴儿黄疸经验:认为小儿黄疸湿热食积为常见病因,肝胆络脉瘀阻为关键病机,治疗注重气血同治,疏通络脉。常用青黛、紫草、乳香、郁金、三棱、莪术活血化瘀,消散症瘕,以威灵仙、路路通、木瓜、伸筋草、丝瓜络等化湿通络。④嗜异症:认为是胃热为患,胃热消谷善饥,误食异物食久成癖,异物为毒,阻滞经络,气血失畅,气滞血瘀,治疗以青黛、紫草、贯众、绿豆、白矾面热清毒解,建曲、草蔻、砂仁、焦楂等理脾和胃,并以达调畅恢复脾胃气血的作用,同时注重清肝和血,协助气血的恢复。⑤胃结石:认为本病正气不足,运化失健,邪郁气滞,痰、食、气、血等邪气积聚而成是本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治疗强调有形之邪的聚集必有气滞血瘀的存在,以行气导滞散结之品祛除痰食湿邪,达到理气散结的作用,常用行散峻品三棱,莪术,乳香,灵仙破血通络,散血中瘀滞,以达到气血调畅的目的。还总结了陈老师擅长其他疾病的经验①肺脓疡:认为本病主要因外感郁滞不解,或素有痰热,复感外邪而发病。邪热传里,肺受熏灼,气失肃降,烁津成痰,痰热阻滞肺络,而致血瘀,痰热瘀血偏盛,则血败肉腐,化脓成痈,若痈久不退,则会气阴耗伤,导致正气虚损。治疗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排脓为主,并通过药理药效的研究显示常用药青黛、紫草、乳香、寒水石、牙皂组成散剂(脓疡散)具有活血化瘀、抗炎、抑菌等方面的作用。②水肿症(急性肾小球肾炎):从气血论治,认为水液代谢需要气化,气推水行,气血通畅,则代谢正常,如病邪壅滞三焦气血,导滞水道不通,气化不行,则发为水肿。治疗须注重调气活血,“气催水行”才能达到行水消肿的目的。常以青黛,紫草,寒水石,乳香,威灵仙,红花等清热化湿,活血通络。③麦粒肿陈老师从肝论治,治疗主张清泻肝经郁热,活血通络,祛风散结,调畅气血,减少反复发作注重清泻脾胃伏火,消食导滞,达到调畅气机,恢复气血充和的目的。药物以青黛、紫草、菊花、白蒺藜、石决明等为主。④多发性抽动症从肝热痰火,导致气血失和,伤络动风论治,以清肝化湿,活血通络,熄风止惊,平秘阴阳为治疗原则,治疗以青黛、紫草、钩藤、天麻、珍珠母等,同时注重根据局部症状辨症用药。对陈昭定主任经验方青紫汤从治疗的疾病种类、主要症状、主要用药及疾病加减配伍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显示应用“青紫汤”共治疗疾病21种,涉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结缔组织及皮肤粘膜等多个器官系统,其治疗疾病以疼痛、发热、烦躁易怒、出血、肿胀、粘膜异常为主要症状,以血热、出血、瘀血、络阻为主要表现,痈肿证和出血证为主要疾病证候,核心证型为“瘀热互结,气血壅滞”,治疗核心思想是“清热化瘀,调畅气血”。青紫汤的基本用药为青黛、紫草、乳香、寒水石。在中药对EB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观察中显示:应用调畅气血理论,以青紫汤为基础方,根据本病不同分期的辨证特点,以清透毒热,畅气活血,散结通络为治疗原则进行加减用药,取得了总有效率97.1%的疗效。结果显示应用本组中药治疗能有效的改善发热、咽峡炎,扁桃体肝脏及淋巴结的肿大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减少末梢血的异常淋巴细胞,对于病毒DNA亦有转阴作用,同时还可能提高NK细胞数量,提示本组中药可能是通过抗病毒和调节免疫,促进免疫恢复两方面来控制EB病毒感染所造成的人体损伤。结论:陈老师继承王鹏飞老中医注重气血的理论,结合以自己的多年临床经历,以及古代各家认识,现代病理药理的研究,形成了自己对小儿气血失调的认识和诊治特点,认为由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其更容易出现气血失调,“热湿痰食惊虚”是造成小儿气血失调,气滞血瘀的常见原因,也是传变迅速,变生它证的病理基础,在临床对于不同疾病,应审证求因,谨守病机,认识气血失调的病性和病位,通过清热祛邪,调中畅气,活血通络等手段,以青紫汤为基础,加减治疗达到“调畅气血”,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促进机体的康复的目的。导师注重气血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具有较好的疗效,对中医儿科理论和临床是新的补充和发展,值得继承和进一步研究。研究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观察中药治疗EB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及对病毒DNA以及免疫细胞及抗体的影响,进一步证实以调畅气血为目的,采用清透毒热,畅气活血,散结通络方法治疗EB病毒急性感染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对象来源于2008年6月-2010年3月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内综一病房住院患儿,符合参考《诸福堂·实用儿科学》7版,急性EB病毒感染诊断标准及纳入,排除标准的患儿69例,采取随机的方法分为中药组及西药组,中医组采用中药汤剂,依据中医辨证分型加减用药处方,每天一剂,水煎服,每天2次,<20kg:100ml/次,≥20kg:200m1/次。西药组采用更昔洛韦:10mg/kg/d,静脉滴注,每日二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中观察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和肝脾肿大情况,舌象、脉象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同时在治疗前后检测血常规(异形淋巴细胞百分比),T细胞亚类、免疫球蛋白,颈部B超观察淋巴结情况,腹部B超了解肝脾及腹腔淋巴结情况,EB病毒抗体,病毒DNA载量,肝肾功能、心电图。随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①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高于对照组94.3%,但两组总有效率统计学比较无显着性差异②治疗组在其退热时间、咽充血持续时间,扁桃体肿大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淋巴结肿大及肝肿大消退上优于对照组,经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在咽痛天数上虽短于对照组,但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③治疗14天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末梢血常规异型淋巴细胞阳性例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统计学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治疗2周后治疗组异常淋巴细胞阳性例数3例,对照组15例,两组比较,x2=10.36023,P<0.05,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提示中药组在消除异常淋巴细胞上优于对照组。④治疗14天后,治疗组AST, ALT及对照组AS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后AST, ALT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但统计学上尚无显着差异。说明两组治疗对本病肝功恢复均有一定作用。但中药组并不优于对照组。⑤治疗组和对照组免疫球蛋白IgA, IgM治疗后较治疗前有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G, IgE治疗后较治疗前亦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CD3+,CD8+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CD4+,CD4+/CD8+,B细胞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但治疗后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组NK细胞治疗后较治疗前亦升高,且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组治疗后免疫功能均有恢复,中药组NK细胞恢复优于对照组。⑥治疗2周后两组EB病毒DNA阳性例数均明显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后EB病毒DNA均转阴,而对照组仍有2例阳性,两组比较尚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组对EB病毒DNA均有抑制作用。但中药组的优势需扩大样本进一步观察。⑦治疗中,中药组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对照组有3例出现白细胞减少症,有1例治疗中肝功异常加重,考虑可能与更昔洛韦有关,停药10天后,肝功恢复正常。提示中药组安全性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通过中药对其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观察,进一步证实了中医治疗EB病毒急性感染的有效性。本组治疗谨守本病外感毒热入里与痰瘀互结,造成气血壅滞,导致痰核症瘕积聚不散,甚至脏腑功能败坏的病因病机,依据陈昭定老师调畅气血的学术思想,以其调和气血的常用方剂青紫汤为基础方,根据本病不同分期的辨证特点,采用宣散解毒,畅气活血,散结通络治疗原则进行加减用药,取得了总有效率97.1%的疗效,进一步证实了陈老师谨守病机,异病同治应用青紫汤的临床经验。本组研究显示中药不仅对于EB病毒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的改善,其还可促进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的消退,对病毒DNA亦有抑制作用,同时还可能提高机体的NK细胞数量,提示本组中药可能是通过抗病毒和调节免疫,促进免疫恢复两方面来控制EB病毒感染所造成的人体损伤,为探讨中医药治疗EB病毒感染的机制提供了依据。但本研究样本例数尚少,缺乏随访,免疫实验观察浅显,未对方剂进行系统的药理毒理观察,故尚须更深入和广泛的观察和研究。

刘涛,汪伟,童凡[6](2004)在《先天性EB病毒感染诊断与治疗:附3例报告》文中指出EB病毒(EBV)是由Epstein、Barr于1964年从Burkitt淋 巴瘤细胞系中分离到的DNA病毒,主要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多症、鼻咽癌等有关,在成人和儿童研究较多。 而有关先天性 EBV感染,国外报道不多,国内未见报道。我院新生儿科自 2001年9月2002年9月收治3例,经治疗取得一定效果,现 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例1 入院日龄为生后15 d,因面色苍白、全 身皮疹15d就诊。患儿出生时全身即可见散在、针尖至米粒 大小的斑疹,不高出皮面,按之不褪色;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 BPC40×109/L,Hb 66 g/L,予输新鲜血、血小板等对症治疗,

郑涵[7](2018)在《川崎病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临床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合并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探讨EBV感染对KD患儿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查找KD患儿住院号调取入院病历及检查资料,统计患儿性别、年龄、发热时间、临床表现、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效果等基本信息,入院时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肝功、心肌酶等血生化指标,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降钙素原(procaicltonin,PCT)等炎性指标,EBV血清学抗体检测、EBV-DNA定量测定,细菌培养及呼吸道病原体抗体检测结果,住院期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据EBV血清学抗体及EB-DNA检测结果将纳入患儿分为EBV急性感染组(19例)、EBV既往感染组(17例),无EBV感染组(21例),分别对各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急性感染组患儿住院天数比既往感染组及非感染组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急性感染组中不完全性KD(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IKD)人数最多,卡方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急性感染组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发生率高于另外两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4.急性感染组炎性指标CRP、ESR最高,大于既往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急性感染组白蛋白(albumin,AL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CK-MB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KD合并急性EBV感染的患儿IKD发生率增高、住院天数延长,易发生CAL;炎性指标CRP、ESR升高,ALB、CK-MB增高,提示合并急性EBV感染患儿炎性反应更强,从而更易导致冠状动脉损伤。

刘兴楼,舒赛男,周华,方峰[8](2016)在《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19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virus infection,CAEBV)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于2011年2月至2016年8月住院的19例CAEBV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过程及预后。结果 19例CAEBV患儿中,确诊时主要表现包括发热18例、肝大17例、脾大17例、淋巴结大11例及水疱样皮疹5例。血常规和肝功能结果示白细胞减少和贫血各11例,粒细胞减少8例,血小板减少2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1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0例。所有患儿外周血EBV DNA载量增高且病毒衣壳抗原(VCA)-IgG和核抗原(NA)-IgG阳性,早期抗原(EA)-IgG阳性8例。18例行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结果显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明显升高7例,轻度升高1例;T淋巴细胞明显升高4例,轻度升高2例;B淋巴细胞明显升高1例;另有3例淋巴细胞亚群未见明显异常。6例行免疫基因检测者中,3例为阴性,1例有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基因(XIAP基因)纯合突变,2例杂合突变(其中1例突变意义尚不明确)。11例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发现3例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4例行淋巴结活检发现1例淋巴瘤。19例CAEBV患儿均出现并发症,其中肺炎6例,HLH、鹅口疮各3例,淋巴瘤、肠梗阻、肠穿孔、肠出血、胆囊炎、肝内胆管多发结石、自身免疫性肝炎、过敏性紫癜、肛周脓肿、营养不良及低白蛋白血症各1例。19例CAEBV患儿依据病情接受不同治疗方案,失访3例;存活8例(1例为近1年内诊断者;1例成功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有5年余),死亡8例,病死率为50.0%(8/16例)。结论儿童CAEBV以发热、肝脾淋巴结大、皮疹、血常规异常及转氨酶升高为主要表现;易并发肺炎和HLH等多种并发症。外周血细胞EBVDNA载量增高为重要病毒学诊断依据;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对CAEBV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大多数病例可能为NK细胞和T淋巴细胞型;淋巴结活检和骨髓细胞学检查对明确是否并发HLH和淋巴瘤极为重要。应依据病情个体化选择免疫抑制和/或化疗方案,适时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改善预后的最佳选择。

厉婷,沈东辉,吴秀娟,刘亢丁[9](2015)在《后天性双侧面神经麻痹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文中提出面神经是混合性神经,由运动纤维、感觉纤维及副交感神经纤维组成,面神经麻痹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中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疾病,病因主要有Bell麻痹、听神经瘤、头颈部肿瘤等;而双侧面神经麻痹(bilateral simultaneous facial palsy,BSFP)在临床较少见,依其病因通常分为先天性及后天性,本文就后天性非创伤性双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及鉴别诊断作一综述。

二、先天性EB病毒感染诊断与治疗:附3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先天性EB病毒感染诊断与治疗:附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HLA-DPB1和EB病毒gp42蛋白的结合方式与新疆地区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状况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资料的收集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HLA-DPB1与EB病毒gp42 蛋白的结合方式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方法与步骤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新疆地区EB病毒阳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免疫分子检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实验试剂与耗材
        1.3 主要实验方法与步骤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EB病毒与霍奇金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3)21例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入选病例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研究方法
        2.4.1 收集病例
        2.4.2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表现及体征
        3.2.1 发热
        3.2.2 肝脾肿大
        3.2.3 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眼睑浮肿及皮疹的差异性比较
    3.3 主要实验室检查
        3.3.1 血常规
        3.3.2 凝血功能
        3.3.3 酶学改变与铁蛋白
        3.3.4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3.3.5 体液免疫功能
        3.3.6 甘油三酯
        3.3.7 EBV-DNA
        3.3.8 骨髓穿刺、NK细胞活性及可溶性cd25水平检测
    3.4 治疗及转归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致谢

(4)成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3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2讨论

(5)陈昭定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探讨及调畅气血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陈昭定老师的学术渊源
    从儿科临床特点出发,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
    师承名老中医"小儿王"经验
    研究古训,吸收现代,继承创新
    参考文献
陈昭定导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与探讨
    陈昭定导师注重气血学术思想的特点
    临床诊疗经验的整理与体会
调畅气血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
    诊疗标准
    研究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论文参考文献
    附录 (CRF表)
致谢
个人简介

(7)川崎病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诊断标准
    2.5 研究方法
        2.5.1 资料收集
        2.5.2 标本采集
        2.5.3 资料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急性感染组、既往感染组与对照组住院天数、发热时间比较
    3.3 急性感染组、既往感染组与对照组临床表现比较
    3.4 急性感染组、既往感染组与对照组CAL发生情况比较
    3.5 急性感染组、既往感染组与对照组实验室检查比较
        3.5.1 急性感染组、既往感染组与对照组炎性指标比较
        3.5.2 急性感染组、既往感染组与对照组肝功、心肌酶比较
    3.6 EBV-DNA病毒载量与部分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KD合并EBV感染患儿住院天数及发热时间分析
    4.2 KD合并EBV感染患儿临床表现分析
    4.3 KD合并EBV感染患儿CAL情况分析
    4.4 KD合并EBV感染患儿实验室指标分析
        4.4.1 KD合并EBV感染患儿炎性指标分析
        4.4.2 KD合并EBV感染患儿肝功、心肌酶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致谢

(9)后天性双侧面神经麻痹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感染性
2自身免疫性
3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4血管性
5代谢和营养障碍性

四、先天性EB病毒感染诊断与治疗:附3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患者111例的临床特征分析[J]. 李嘉雯,张弛,吴朝,代丽华,赵鸿.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1(09)
  • [2]HLA-DPB1和EB病毒gp42蛋白的结合方式与新疆地区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的相关性研究[D]. 李红玉.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3]21例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分析[D]. 朱凤明. 苏州大学, 2019(02)
  • [4]成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3例并文献复习[J]. 黄璨,吕玮. 中国临床医生, 2014(03)
  • [5]陈昭定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探讨及调畅气血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研究[D]. 甄小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6)
  • [6]先天性EB病毒感染诊断与治疗:附3例报告[J]. 刘涛,汪伟,童凡. 临床儿科杂志, 2004(12)
  • [7]川崎病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临床特征研究[D]. 郑涵. 兰州大学, 2018(10)
  • [8]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19例临床分析[J]. 刘兴楼,舒赛男,周华,方峰.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6(22)
  • [9]后天性双侧面神经麻痹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J]. 厉婷,沈东辉,吴秀娟,刘亢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07)

标签:;  ;  ;  ;  ;  

先天性EB病毒感染诊治附3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