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iO_2薄膜的制备及对罗丹明B光催化分解过程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白雪[1](2021)在《有机物的染料敏化/活化可见光催化降解特性与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常见的染料敏化光催化技术多着眼于催化剂制备过程简单、传质效率高的分散体系。然而,敏化剂稳定性差、光致空穴-电子对分离效率低、催化剂回收困难易产生二次污染等缺点,限制该技术在实际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为突破应用瓶颈、进一步提高染料敏化光催化技术的效率,本研究构建了高稳定染料敏化纳米晶粒膜可见光催化体系;设计了准全可见光谱共吸收、协同电子传递的染料敏化-过硫酸盐耦合可见光催化体系;系统性地揭示了光敏染料自活化过硫酸盐的有机物降解规律,最终实现了无催化剂添加的印染废水自脱色及共存有机物同降解,为工业生产中复杂有色废水的处理提供“以废治废”新思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以具有较强光电转换能力的高稳定性有机染料D35为敏化剂,制备D35-TiO2染料敏化纳米晶粒膜,构建类太阳能电池工作阳极的三电极催化反应体系,有效提升了TiO2半导体的可见光催化性能。通过典型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的降解过程考察体系的催化效能,D35-TiO2在可见光照下对污染物的最终矿化率相较TiO2提升了15倍。对此,通过UV-Vis、XPS、PL等系列表征手段反映D35-TiO2晶粒膜固有属性与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优化不同反应参数以实现最佳的污染物降解效果;探究生成的活性氧化物质及污染物降解路径,揭示催化反应机理。结果显示,D35-TiO2可高效吸收400-600 nm可见光,由于能带结构匹配,激发态染料能够向TiO2有效传递电子;催化反应过程中生成以·O2-为主导的三种活性氧化物质,引发污染物降解、显着削弱其生物毒性。D35-TiO2经多次循环利用后仍保持较优的催化能力,稳定性高,且负载式薄膜结构有利于催化剂的分离与回收。(2)为进一步提高D35-TiO2的催化性能,设计具有准全可见光谱共吸收、协同电子传输能力的D35-TiO2/g-C3N4催化剂,构建染料敏化-过硫酸盐耦合可见光催化体系。以BPA为模型污染物评价催化效能,D35-TiO2/g-C3N4/过二硫酸盐可见光催化体系的污染物降解速率是TiO2的57倍,且能够无选择性地高效降解多种污染物。为探究复合催化剂各组分间的作用关系,通过多种手段综合表征催化剂的形貌结构、光吸收及电子传输等性能;调整不同组分配比、优化反应参数,以达到最佳的污染物去除效果;经活性氧化物质鉴别、污染物降解路径分析等,明确催化体系的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基于D35与g-C3N4组分的共吸收能力,D35-TiO2/g-C3N4光吸收范围可达400-675 nm,接近全可见光谱(400-760 nm);由于能级结构匹配,激发态D35与g-C3N4均能向TiO2有效注入电子,通过单电子还原过程协同活化过硫酸盐,产生以·OH为主导的多种自由基与非自由基,实现污染物的高效矿化。(3)基于染料敏化光催化原理及上述单电子还原过硫酸盐反应过程,探究可见/太阳光照条件下光敏染料自活化过硫酸盐的有机物降解特性。通过化学条件优化、反应物间电子传递过程表征及活性氧化物质生成分析等,明确过硫酸盐的活化基础及主要作用机理,构建“实际印染废水/过二硫酸盐”光催化预处理工艺置于生物处理过程之前,开发无催化剂添加的污染物自降解新途径。结果表明,在混合染料自活化过二硫酸盐体系中,以太阳光为光源可实现最高100%的色度脱除及共存有机物协同降解,且催化效率不易受废水p H变化及无机组分的干扰。以实际印染废水为研究对象评价预处理工艺效能,废水自脱色率可达54%且UV254显着降低,所含高环芳香蛋白类、色氨酸类等物质有效降解,同时显着削弱印染废水的急性生物毒性。因此,该工艺能够有效减小印染废水中有毒物质对生物处理系统的冲击,保障其稳定运行,降低污水处理系统的维护成本;为印染等行业产生的有色废水提供环境友好的“以废治废”污染物降解新思路。
王雅琦[2](2021)在《TiO2-BiVO4及其改性材料的制备与光电催化降解典型有机污染物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与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排入水体中的污染物总量逐年增加。研究与开发高效实用的污水处理技术,已成为环境领域的科学前沿和热点问题。光电催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高级氧化技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可利用太阳光、适用性广、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光电催化技术的核心是高性能光电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具有较宽可见光响应、高导电性、较大比表面积等特性的催化材料,是实现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关键。本论文在制备Ⅱ型异质结TiO2-BiVO4的基础上,利用聚酰亚胺(PI)、葡萄糖、黑磷/红磷(BP/RP)对其进行改性,构建Z体系,改变电子传递路径,保持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从而提高复合材料(TiO2-BiVO4-PI、TiO2-C-BiVO4、TiO2-BiVO4-BP/RP)的光电催化活性。通过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所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分别以罗丹明B(Rh B)、双酚类化合物(BPs)以及氟唑菌酰胺(FLX)为目标污染物,对复合材料的光电催化性能、光电催化反应机理和污染物降解机理等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溶剂热技术,成功制备了具有蕨菜型形貌的Ⅱ型异质结TiO2-BiVO4复合材料,其仿生结构有效地提高了光吸收性能及对污染物的吸附,同时,外电场通过促使Ⅱ型异质结中光生电子和空穴的传递,有效地抑制载流子的复合。在模拟太阳光协同外加电场(4 V)作用下,TiO2-BiVO4(5%)复合材料的光电催化活性最高,反应300 min后,Rh B(C0=10 mg/L,p H=5.3)的降解效率达到97.2%,比光催化体系提高了17.8%。此外,以费氏弧菌5269作为受试生物对反应体系毒性变化进行评价,光电催化体系几乎可使Rh B溶液完全脱毒。这是由于该体系的主要活性物种·O2-可使Rh B分子中的C=C、C=N和C=O断裂、开环,并进一步矿化。(2)以尿素和均苯四甲酸二酐为原料,通过热聚合法合成了具有优异孔结构特征和光吸收特性的PI材料,并用其对TiO2-BiVO4进行改性,PI的掺杂扩大了复合材料的光响应范围,由于BiVO4和PI之间面-面接触的直接Z体系的存在,导致空穴和电子分别集中在BiVO4的价带和PI的导带,使得复合材料具有更强的氧化还原能力。在模拟太阳光协同外加电场(1 V)作用下,TiO2-BiVO4(1%)-PI(1%)复合材料的光电催化活性最高,反应120 min后,六种BPs(C0=5 mg/L)的降解率分别为:BPA(93.5%)>BPB(92.7%)>BPAP(85.6%)>BPF(75.9%)>BPAF(69.8%)>BPS(39.2%);反应360 min后,BPs的矿化效率范围为31.7%–66.8%,在·O2-和·OH作用下,BPs分子中连接苯酚环的C-C键上取代基脱落或者C-C键断裂,以及苯酚环羟基化或开环等反应生成了较多的中间产物,致使其矿化率较低。通过ECOSAR程序对中间产物毒性变化进行分析,六种BPs降解过程中间产物毒性均呈下降趋势。(3)以葡萄糖为碳源,通过溶胶-凝胶法结合原位水热碳化,制备了TiO2-C-BiVO4复合材料,其中,碳以石墨相存在。与TiO2-BiVO4相比,石墨碳的掺杂增强了复合材料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拓宽了光响应范围,生成了更多的活性自由基,且石墨碳作为电子传导桥,在TiO2和BiVO4之间构建了Z型通道,提高了电子迁移率,调节载流子的转移路径,空穴和电子分别集中在TiO2的价带和BiVO4的导带,使得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在模拟太阳光协同外加电场(1 V)作用下,TiO2-C(1%)-BiVO4(5%)复合材料的光电催化活性最高,反应240 min后,除BPS降解效率为65.2%,其他BPs降解效率均超过95%,这是由于BPS分子是通过O=S=O连接两个羟苯基官能团,分子结构较为稳定;反应360 min后,六种BPs的矿化率均达到90%以上。降解过程中,BPB、BPAP和BPAF反应体系对费氏弧菌5269的毒性增强,但随着BPs矿化度的提高,毒性均明显减弱。(4)采用球磨-水热协同法,在非高温煅烧条件下制备了BP/RP原位结,通过BP/RP与BiVO4二维材料之间构建面-面Z型异质结,成功制备了多异质结TiO2-BiVO4-BP/RP复合材料。在原位结和Z体系协同作用下,空穴和电子分别集中于BiVO4的价带和BP/RP的导带,有效提高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在模拟太阳光协同外加电场(1 V)作用下,反应120 min后,TiO2-BiVO4-BP/RP对FLX(C0=1 mg/L)的光电催化降解效率可达96.5%。十次循环利用后,FLX的降解效率仍然可以达到90.0%以上,并且TiO2-BiVO4-BP/RP的形貌及化学结构未发生明显改变,说明该多异质结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稳定性。此外,TiO2-BiVO4-BP/RP对染料Rh B和内分泌干扰物BPA的光电催化降解效率分别为95.1%和90.2%,同样显示了较高的光电催化降解活性。
尹静[3](2021)在《异质结Bi2O3/TiO2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对罗丹明B的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TiO2因其具有化学性质稳定、毒性低、光催化活性高等特点,成为非均相光催化氧化水相介质中有机污染物的最合适的催化剂之一。然而TiO2对光的可吸收波长在387 nm以下,仅为日光能量的3%~5%,限制了其在可见光范围的应用。因此,开发具有可见光响应的TiO2复合材料及提高其在可见光区域的光响应对TiO2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从异质结构筑和结构设计两个方面进行设计,制备了块状结构和球状结构的Bi2O3/TiO2光催化剂,旨在提高TiO2对可见光的响应范围降低电子和空穴的复合速率、增大反应的活性位点。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乙醇为溶剂,钛酸正丁酯为钛源,硝酸铋为铋源,采用水热法制备Bi2O3/TiO2复合材料,在反应中考察硝酸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表征发现,添加硝酸得到的Bi2O3/TiO2材料(A系列)呈细沙状,不添加硝酸得到的Bi2O3/TiO2材料(B系列)呈块状结构;Bi2O3的加入会影响TiO2纳米颗粒的形成,对合成的材料进行罗丹明B的紫外光催化降解发现,铋钛摩尔比4%的A-4%、B-4%样品在紫外光下较纯TiO2催化性能提高了45%,说明Bi2O3的加入提高了纯TiO2的紫外光催化性能,但是实验发现活性提高不明显,有待进一步研究。(2)具有优异形貌结构的催化剂能够为催化反应提供更多的催化反应活性位点,加快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和脱附速率,有效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因此,在前一步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具有中空核壳结构的Bi2O3/TiO2复合材料,通过调控催化剂与反应物之间的接触界面,以提升催化反应活性位点和催化反应的速率,充分发挥催化剂的最大催化降解性能。通过简单的一锅水热法成功制备出具有蛋黄-壳结构的Bi2O3/TiO2催化剂。通过多种表征手段对样品的晶体结构、表面结构,形貌等进行表征,结果如下:Bi2O3/TiO2催化剂呈现蛋黄-壳结构,Bi2O3和TiO2是以复合的形式存在,引入Bi2O3可抑制TiO2由锐钛矿相到金红石相的相变和晶粒的生长;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得到最优反应条件为水热温度为200℃、水热反应时间为24 h、铋钛摩尔比为10%、焙烧温度450℃所制备的10%Bi2O3/TiO2具有最佳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性能,在300 W氙灯(λ>420 nm)照射2.5 h下对罗丹明B的光催化降解效果可达97.4%,比纯TiO2提高了67%,比P25提高了30%;样品10%Bi2O3/TiO2的光催化反应速率是纯TiO2的12.1倍,是商业P25的3.35倍。10%Bi2O3/TiO2样品重复回收利用6次后,仍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说明催化剂具有较强的循环稳定性。
吕苏云[4](2021)在《Co/N-TiO2@C的制备及对水中污染物去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染料废水和抗生素废水对人类和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光催化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处理技术,成为了染料和抗生素去除研究的热点。TiO2由于化学稳定性好、氧化能力强、生物相容性好等因素成为理想的光催化剂。但TiO2存在量子效率低、光利用率低、只能吸收部分太阳光等问题从而限制了其应用。通过离子掺杂减小TiO2带隙,提高TiO2光催化活性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可用于水中抗生素和染料降解的TiO2基复合材料。用多种表征手段对材料的形貌结构、化学组成、能带结构、光吸收性能、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和光催化氧化染料和抗生素的性能和机理做了系统的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Co/N-TiO2@C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大小均一的钴、氮共掺杂二氧化钛(Co/N-TiO2)纳米颗粒,进一步煅烧合成了钴、氮、碳共掺杂二氧化钛(Co/N-TiO2@C)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对Co/N-TiO2@C的光吸收性能、能带结构分析,发现其光催化活性增强的原因归因于金属(Co)和非金属(C、N)共同掺杂。通过对活性自由基检测,发现超氧自由基(·O2)和羟基自由基(·OH)在光催化氧化抗生素和染料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基于上面的分析,提出了Co/N-TiO2@C光催化氧化抗生素和染料的机理。2.Co/N-TiO2@C复合光催化剂对染料和抗生素降解性能研究将Co/N-TiO2@C复合材料用于可见光光催化去除水中污染物研究。选取四环素(TC)和土霉素(OTC)为抗生素研究模型,各影响因素最优时,在可见光的照射下,60min四环素的降解率达97.19%。3次循环后其效率降到了70.19%,说明该催化剂循环稳定性较差,可能是由于离子浸出和催化剂流失等原因导致。同时土霉素在可见光照射60min后降解完全(99.88%)。选取罗丹明B(Rh B)和孔雀石绿(MG)作为有机染料模型,在最优条件下,可见光照射下,10min内,罗丹明B降解率为98.79%,60min后,罗丹明B降解完全(99.99%)。孔雀石绿在可见光照射5min时降解率为97.31%,10min后降解完全(100%)。
路芳[5](2020)在《多级结构静电纺聚酰亚胺杂化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静电纺技术已被公认为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技术,用于制备具有可控的直径、高比表面积和高孔隙率的纳米纤维。基于静电纺纳米纤维可以作为基底材料来设计和构造具有异质结构的杂化纳米纤维,其提供了理想的性能,因而备受瞩目。得益于优异的结构和各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杂化纳米纤维已经被广泛用于纳米级多功能传感元件,这些元件在储能系统、生物技术等方面至关重要,可以作为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场效应晶体管和气体传感器,以及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本论文提出来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在静电纺纳米纤维表面“种植”高质量的TiO2纳米棒,以PI-TiO2复合纤维为基底,分别负载银(Ag)纳米颗粒、ZIF-8纳米颗粒和g-C3N4纳米片,最终得到了具有多级结构的杂化纳米纤维材料,其更够高效降解有机染料,在水体净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采用低温缩聚法合成聚酰胺酸(PAA)前驱体溶液,通过静电纺技术制备了PAA纳米纤维,通过高温酰亚胺化处理,得到PI纳米纤维。然后采用水热法,在PI纳米纤维表面负载TiO2纳米棒,制备PI-TiO2复合纳米纤维。将PI-TiO2样品浸入硝酸银溶液中,用紫外光还法原制备PI-TiO2@Ag。在紫外光照射120 min之后,PI-TiO2@Ag,对罗丹明B(RhB)的降解率约为97%,表明银纳米颗粒可以改善的TiO2的光催化性能。本文采用原位生长法在PI-TiO2上负载ZIF-8纳米颗粒,得到微观结构类似于沙棘状的PI-TiO2@ZIF-8杂化纳米纤维。在紫外光辐射90 min之后,PI和PI-TiO2样品对Rh B的光催化降解属于一级动力学反应,PI-TiO2@ZIF-8光催化降解反应表现出准一级动力学特征,PI-TiO2@ZIF-8对RhB的降解率约为98%,这种优异的光催化活性主要归因于TiO2纳米棒阵列与ZIF-8纳米颗粒之间建立了异质结构和TiO2与ZIF-8之间的协同作用。通过高温热解三聚氰胺,在PI-TiO2基底上负载g-C3N4之后,TiO2纳米棒阵列的结构可以完整地保留。PI-TiO2和PI-TiO2@g-C3N4两种杂化纳米纤维材料对罗丹明B有机染料的光催化降解反应均属于准一级动力学反应。可见光照射120分钟之后,PI-TiO2@g-C3N4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约为93%,其良好的光催化性能主要基于在高温热解过程中,TiO2纳米棒阵列与g-C3N4的界面处形成了稳定的异质结和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
刘宁[6](2020)在《板钛矿TiO2/g-C3N4/BiOBr的制备和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文中认为光催化在处理微污染水方面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矿化率高和无二次污染等优势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板钛矿TiO2的光催化活性高,但缺点是制备困难且无法利用可见光,因而限制了其发展。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单一相板钛矿,对其进行复合改性,拓宽其可见光吸收范围,有效抑制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此外本论文研究了电芬顿法原位生成H2O2对较高浓度罗丹明B的降解。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水热法制备单一相板钛矿TiO2,分析测试了产物的形貌、导带电位与光电流相应曲线,并测试了产物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性能。在此基础上,采用水热法制备出板钛矿TiO2/BiOBr异质结光催化剂,用XRD、XPS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不同复合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板钛矿TiO2/BiOBr(1:0.3)的样品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性能,该催化剂在可见光120 min的条件下,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为99.9%。(2)采用煅烧法和水热法制备了板钛矿TiO2/g-C3N4/BiOBr复合光催化剂,用XRD、SEM、TEM、XPS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复合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板钛矿TiO2/g-C3N4/BiOBr(1:1:0.6)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性能,其光生电流比板钛矿大10倍,该催化剂在可见光120 min的条件下,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为100%。BiOBr在光催化的机理中可能是充当电子空穴桥的作用。(3)制备了PTFE/泡沫镍阴极电芬顿材料,研究了不同条件下H2O2的产率,以及对较高浓度罗丹明B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PTFE/Ni阴极材料的H2O2的产率比泡沫镍电极高44倍,最大浓度为2159μmol·L-1。电解60 min时,PTFE/Ni体系对50 mg·L-1的罗丹明B溶液的降解率可达99.1%。
李灌澍[7](2020)在《水力空化结合高级氧化技术系统的构建及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现代工业技术高速发展,不仅将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的废水排放到环境中,而且水体中难降解的物质也更多更复杂。这给传统水处理方法带来巨大的压力,并且传统处理方法也对这些污染物无能为力。为此,迫切需要探寻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来满足工业的发展和环保的要求。高级氧化技术是通过产生高活性的自由基,氧化分解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对处理复杂的工业废水是一种潜在的优势技术。水力空化是一种新兴的高级氧化技术,具有设备简单、绿色无二次污染以及易于实现和维护等诸多优点,含有其他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并且,其在环境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单独应用水力空化技术时,水力空化处理的效率较低,不能充分彻底的降解有机污染物。因此,水力空化技术与其他高级氧化技术的联用可能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并可以将水力空化应用于更广阔的领域。本文全新构筑实验室内的水力空化降解系统,并研究了水力空化催化、水力空化复合光催化以及水力-超声双空化的实验方法,通过对文丘里管空化器的几何参数研究,包括喉部形状与大小、喉部发散角的大小和喉部的长度等,来优化最佳的空化效应强度。此外,还通过水力空化的操作参数,包括入口压力、操作温度、污染物的初始浓度和pH值等参数,调试出各个系统的最佳降解条件。由于空化的发生可以产生极端条件,能够激发合适带宽的催化剂,进一步地提高水力空化及联合其他高级氧化技术的降解效率。本文还设计并制备了不同的适用于空化系统的催化剂,保证催化剂的稳定性,以此适用于空化所产生的极端条件。此外,具有磁性的催化剂可以使催化剂回收再利用,实现绿色环保的理念。且水力空化产生的冲击波和剪切力可以清洗催化剂的表面,避免污染物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使更多的活性位点应用于污水处理中。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新的水力空化催化方法,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Fe3+-doped TiO2催化剂,并成功使用到水力空化系统中来降解罗丹明B(RhB)。制备的TiO2和不同的Ti/Fe摩尔比的Fe3+-doped TiO2的晶型、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和吸光范围,通过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EM/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光致发光光谱(PL)进行表征。考察了文丘里管的喉部形状和大小以及喉部发散角的大小对水力空化效应的影响。在优化后的水力空化系统中,进行水力空化催化实验,研究不同的Ti/Fe摩尔比的Fe3+-doped TiO2催化剂对罗丹明B(RhB)降解的影响。另外,通过响应曲面实验优化水力空化催化的操作参数,包括入口压力、操作温度和污染物的初始浓度对罗丹明B(RhB)降解的影响。最后,提出了Fe3+-doped TiO2存在下,水力空化催化降解罗丹明B(RhB)的可能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罗丹明B(RhB)的水力空化催化降解率可达91.11%。(2)构筑了新型的水力空化复合光催化系统,制备了磁性包覆结构的Fe3O4@TiO2-Pd催化剂降解结晶紫(CV)。使用多种表征技术考察了不同TiO2壳厚度的Fe3O4@TiO2-Pd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化学组成、外观形态、吸收范围和回收磁性等性质。考察了文丘里管几何参数喉部长度和操作参数入口压力对水力空化降解结晶紫(CV)的影响。以及入口压力、不同的催化剂和不同的联合方法,对水力空化复合光催化降解结晶紫(CV)的影响。通过使用不同的捕获剂鉴定了反应过程中存在的活性氧物种(ROS)。最后,提出了磁性包覆结构的Fe3O4@TiO2-Pd催化剂的存在下,水力空化复合光催化降解结晶紫(CV)的可能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Fe3O4@TiO2-Pd的存在下,结晶紫(CV)的水力空化复合光催化降解率可达82.17%。(3)全新组装了水力-超声复合双空化系统,制备了磁性一体化Zn0.5Co0.5Fe2O4催化剂,通过水力-超声复合双空化降解酸性橙II(AO II)。多种表征技术的使用考察了Zn0.5Co0.5Fe2O4的晶态、外貌形态和化学组成等。考察了单独水力空化的入口压力和单独超声空化的超声功率,分别对水力空化催化和超声空化催化降解酸性橙II(AO II)的影响。此外,研究了不同联合方法并计算复合技术的复合效果。最后,鉴定了酸性橙II(AO II)降解过程中的活性氧物种(ROS),以此提出了在磁性催化剂Zn0.5Co0.5Fe2O4存在下,水力-超声复合双空化降解酸性橙II(AO II)的可能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催化剂Zn0.5Co0.5Fe2O4存在下,水力-超声复合双空化降解酸性橙II(AO II)的降解率可达84.42%。
闫建成[8](2020)在《TiO2光催化薄膜制备及其污水净化系统设计》文中提出半导体光催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高效节能现代化绿色环保技术,对于解决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在众多的光催化剂中,二氧化钛(TiO2)无毒无害,稳定安全,绿色廉价,是一种优异的光催化材料,被广泛地用于环境净化,光催化产氢和太阳能光伏电池等方面。但是由于大的禁带宽度(3.2 eV),很难被可见光激发,限制了 TiO2的实际应用。本文利用简单的化学氧化法,在接近常温常压条件下成功制备出网状TiO2纳米草阵列光催化剂薄膜。通过不同的方法制备了不同条件下的TiO2薄膜,利用多种手段对其表面形貌、成分、吸光度、光电性能、光催化活性等进行表征,主要结果总结如下。第一、利用化学氧化法成功实现氮和硫的掺杂。氮的掺杂量随着化学氧化时间延长而增加,但是可见光催化活性却与氮的掺杂量成反比,其最佳性能与掺杂前相比提高了 8.6倍;硫的掺杂使性能进一步提升1.2倍。氮的掺杂在TiO2的禁带内引入了 N 2p杂质能级,其上的电子更容易受光激发跃迁到导带,可见光吸收增强;进一步的硫掺杂没有增强可见光吸收,而是提升了 TiO2表面化学解离水的能力。第二、在较低温度下利用乙二醇和氟化铵还原TiO2,引入了氧空位缺陷。氧空位浓度随着还原时间延长而增大,但是光催化活性却与氧空位浓度不成正比,其最佳性能与掺杂前相比提高了 9.6倍。氧空位在TiO2中产生了新的施主能级,光生电子更容易通过氧空位转移到导带中,增强了可见光吸收。第三、利用连续离子层吸附与反应技术在TiO2的表面上复合了 BiOI,吸附1 1次的TiO2可见光催化活性达到最佳,是掺杂前的4.4倍。p-n结的形成产生了内电场增强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进一步的吸附反而降低了其光催化活性,这可能与过厚的BiOI薄膜阻碍了 TiO2可见光的吸收及提高了空穴-电子再复合率有关。压电光催化对于光催化活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压电电势的产生可以以较大驱动力分离光生载流子,阻止其复合。本次研究结合光催化技术,压电光催化技术和污水处理技术,创新性的设计了光催化净水系统,提高了净水效率。
张晓佳[9](2020)在《掺杂TiO2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光催化技术在解决能源危机和处理环境污染方面备受关注。TiO2作为一种半导体催化材料,因其化学性质稳定、耐腐蚀、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等特性在光催化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TiO2由于其较宽的带隙宽度(3.0-3.2e V)和较低的太阳光利用率(仅能吸收4%的紫外光)和光生载流子的快速复合等限制了TiO2的应用范围。为了克服TiO2的局限性,TiO2的改性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采用静电纺丝技术与焙烧工艺相结合,通过非金属掺杂、金属掺杂和共掺杂改性手段,制备了不同掺杂改性的TiO2纳米纤维,研究了各种掺杂改性TiO2纳米纤维的光催化性能,并深入探讨了光催化机理。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TiO2纳米纤维,研究了煅烧温度和光源种类对TiO2纳米纤维光催化性能的影响。XRD分析表明,煅烧温度决定了TiO2的晶型结构。DRS分析表明,600℃煅烧制备的TiO2样品带隙宽度窄化,吸收带宽扩展到420nm的可见光区。光催化研究表明,600℃煅烧制备的TiO2纳米纤维具备最佳光催化性能,经150min光照后,汞灯作用下,罗丹明B的降解率为97.5%,金卤灯作用下,罗丹明B的降解率为85%,金卤灯(滤光)作用下,罗丹明B的降解率为56%。(2)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N-TiO2纳米纤维,研究了煅烧温度和光源种类对N-TiO2纳米纤维光催化性能的影响。XRD分析表明,N掺杂提高了TiO2晶型转变温度。DRS分析表明,N掺杂窄化了TiO2吸收带隙,使吸收带宽扩展到435nm的可见光区。光催化研究表明,550℃煅烧制备的N/TiO2纳米纤维样品具备最佳光催化性能,经150min光照后,汞灯作用下,罗丹明B的降解率为99%,金卤灯作用下,罗丹明B的降解率为94%,金卤灯(滤光)作用下,罗丹明B的降解率为77%。(3)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Ag-N-TiO2纳米纤维,研究了煅烧温度、光源种类和Ag掺量对Ag-N-TiO2纳米纤维样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XRD分析表明,Ag掺杂并没有改变TiO2的晶型结构,但是降低了TiO2从锐钛矿向金红石晶型转变的温度。DRS分析表明,煅烧温度为500℃且摩尔比n(Ag:Ti)为3:11的样品具有窄化的带隙宽度,光响应范围为465nm。光催化研究表明,500℃煅烧且摩尔比n(Ag:Ti)为3:11的样品光催化性能表现最佳,经100min光照后,在汞灯作用下,罗丹明B的降解率为100%,在金卤灯作用下,罗丹明B的降解率为92%,在金卤灯(滤光)作用下,罗丹明B的降解率为84%。(4)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Bi-TiO2纳米纤维,研究了煅烧温度、光源种类和Bi掺量对Bi-TiO2纳米纤维样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XRD分析表明,Bi掺杂并没有改变TiO2的晶型结构,但是降低了TiO2晶型转变温度。DRS分析表明,煅烧温度为550℃且摩尔比n(Bi:Ti)为5:11的样品具有窄化的带隙宽度,光响应范围扩展到460nm。光催化研究表明,550℃煅烧且摩尔比n(Bi:Ti)为5:11的样品光催化性能表现最佳,经120min光照后,在汞灯作用下,罗丹明B的降解率为96%,在金卤灯作用下,罗丹明B的降解率为90%,在金卤灯(滤光)作用下,罗丹明B的降解率为88%。
周婵娟[10](2020)在《负载半导体光催化剂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染料在染整过程中的大量使用,由纺织染料排放产生的水污染问题已严重影响地球水资源及人类健康,科学处理有色染料污染物迫在眉睫。光催化法是一种高效且环保的降解染料的途径,其中半导体光催化剂催化活性高、无毒、绿色环保,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降解染料废水。本文采用静电纺丝技术、水热合成法和表面浸渍法,将半导体的光催化特性与纳米纤维膜的纳米效应结合,即以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膜为基底,负载半导体材料二硫化钼(MoS2)和二氧化钛(TiO2),制备具有光催化性能的复合纳米纤维膜,并将其应用于有机染料罗丹明B的降解。完成的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制备了多孔PAN纳米纤维膜。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AN/聚乙二醇(PEG)复合纳米纤维膜,探讨了不同PEG分子量和浓度对纤维形貌的影响。将不同PEG分子量的PAN/PEG纤维膜经去离子水处理除去其中水溶性组分PEG,获得了多孔PAN纤维,当PEG分子量为4000时,PEG/PAN纤维膜处理后得到的孔径效果最好。接着,以孔径效果最好的多孔PAN纤维膜为载体,通过表面浸渍法制备了负载MoS2的复合纳米纤维膜。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MoS2,研究不同水热时间和温度对MoS2形貌与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220℃、24h水热条件下合成的MoS2形貌最均匀、热稳定性也最好,将其负载在多孔PAN纳米纤维膜上,应用于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溶液,降解时长为5h,最终降解率达到了 93.1%。然后,对上述以两步法制备复合纤维膜进行改进,直接将MoS2粉末添加在不同浓度PAN溶液中,经静电纺丝制备PAN/MoS2复合纳米纤维膜,并对其进行SEM、TEM、FTIR和XRD表征,最终证明MoS2成功负载在PAN纤维上。将不同浓度的PAN/MoS2纤维膜对罗丹明B溶液进行光催化降解,发现9%的PAN/MoS2纤维膜的光催化效果最好,降解率达到89.8%。最后,采用水热合成法在PAN/MoS2纤维表面生长TiO2,制备了负载MoS2和TiO2的复合纳米纤维膜。研究不同水热体系对TiO2形貌和结构的影响,并将各复合纤维膜对罗丹明B溶液进行光催化降解。结果表明:120℃、8h、1MHCl的水热体系中制备的复合纤维膜形貌最好,TiO2负载量最多,其光催化效果也最好,降解率为93.2%,重复3次降解罗丹明B,其降解率仍保持在90%以上。
二、TiO_2薄膜的制备及对罗丹明B光催化分解过程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iO_2薄膜的制备及对罗丹明B光催化分解过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有机物的染料敏化/活化可见光催化降解特性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染料敏化半导体光催化技术 |
1.2.1 典型半导体光催化剂应用局限性及调控方法 |
1.2.2 染料敏化光催化技术概述 |
1.2.3 染料敏化剂的特性与分类 |
1.3 染料敏化与过硫酸盐高级氧化耦合技术 |
1.3.1 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概述 |
1.3.2 过硫酸盐活化方法 |
1.3.3 染料敏化与过硫酸盐耦合技术进展 |
1.4 课题研究概述 |
1.4.1 课题来源 |
1.4.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3 课题研究内容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与耗材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2.3.1 D35-TiO_2染料敏化纳米晶粒膜的制备 |
2.3.2 D35-TiO_2/g-C_3N_4染料敏化光催化剂的制备 |
2.3.3 催化剂表征方法 |
2.4 催化性能评价方法 |
2.4.1 D35-TiO_2染料敏化纳米晶粒膜催化反应过程 |
2.4.2 D35-TiO_2/g-C_3N_4/过二硫酸盐体系催化反应过程 |
2.4.3 光敏染料自活化过硫酸盐反应过程 |
2.5 污染物浓度测定 |
2.5.1 药品类污染物浓度的测定 |
2.5.2 染料类污染物浓度的测定 |
2.6 其他指标分析方法 |
2.6.1 活性氧化物质鉴别 |
2.6.2 生物急性毒性测试 |
2.6.3 有机物降解产物分析 |
3 染料敏化纳米晶粒膜的有机物光催化降解特性 |
3.1 引言 |
3.2 D35-TiO_2染料敏化纳米晶粒膜催化剂表征 |
3.2.1 扫描电镜与X射线能谱分析 |
3.2.2 X射线衍射与透射电镜分析 |
3.2.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与价带谱分析 |
3.2.4 光致发光光谱与瞬态光电流响应分析 |
3.3 D35-TiO_2染料敏化光催化有机物降解特性 |
3.3.1 有机物降解性能评价 |
3.3.2 有机物降解的化学条件 |
3.3.3 D35-TiO_2纳米晶粒膜的应用稳定性 |
3.4 D35-TiO_2染料敏化光催化有机物降解机理 |
3.4.1 活性氧化物质鉴别 |
3.4.2 BPA降解产物及毒性分析 |
3.4.3 有机物降解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4 染料敏化-过硫酸盐耦合工艺的有机物光催化降解特性 |
4.1 引言 |
4.2 D35-TiO_2/g-C_3N_4染料敏化光催化剂表征 |
4.2.1 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分析 |
4.2.2 X射线衍射分析 |
4.2.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4.2.4 热重分析 |
4.2.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及价带谱分析 |
4.2.6 光致发光光谱分析 |
4.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4.3 D35-TiO_2/g-C_3N_4/PS染料敏化光催化有机物降解特性 |
4.3.1 有机物降解性能评价 |
4.3.2 有机物降解的化学条件 |
4.3.3 D35-TiO_2/g-C_3N_4催化剂的应用稳定性 |
4.3.4 D35-TiO_2/g-C_3N_4/PS催化体系的反应选择性 |
4.4 D35-TiO_2/g-C_3N_4/PS染料敏化光催化有机物降解机理 |
4.4.1 活性氧化物质鉴别 |
4.4.2 BPA降解产物及路径分析 |
4.4.3 有机物降解机理 |
4.5 本章小结 |
5 污水中光敏染料自活化过硫酸盐的有机物降解特性 |
5.1 引言 |
5.2 污水中单一光敏染料自活化过硫酸盐的自降解特性 |
5.2.1 工业生产中常见染料基本属性 |
5.2.2 单一光敏染料自活化过二硫酸盐特性 |
5.2.3 单一光敏染料自活化过一硫酸盐特性 |
5.2.4 光敏染料活化过硫酸盐机理 |
5.3 污水中混合光敏染料自活化过二硫酸盐的有机物降解特性 |
5.3.1 混合光敏染料自活化过二硫酸盐特性 |
5.3.2 混合光敏染料/PS光催化体系共存有机物降解特性 |
5.3.3 混合光敏染料/PS光催化体系共存有机物降解机理 |
5.4 实际印染废水自活化过二硫酸盐效能评价 |
5.4.1 实际印染废水理化性质 |
5.4.2 实际印染废水/PS预处理工艺应用潜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3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及荣誉 |
(2)TiO2-BiVO4及其改性材料的制备与光电催化降解典型有机污染物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光电催化概述 |
1.3 光电催化材料 |
1.3.1 二氧化钛 |
1.3.2 钒酸铋 |
1.3.3 聚酰亚胺 |
1.3.4 碳材料 |
1.3.5 黑磷/红磷 |
1.4 异质结界面调控 |
1.4.1 n-n、p-p、n-p/p-n异质结 |
1.4.2 Ⅰ型、Ⅱ型和Ⅲ型异质结 |
1.4.3 Z体系 |
1.4.4 异相结 |
1.5 光电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
1.5.1 光电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研究 |
1.5.2 光电催化降解双酚类化合物的研究 |
1.5.3 光电催化降解氟唑菌酰胺的研究 |
1.5.4 降解机理及毒性变化研究 |
1.6 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6.1 选题依据 |
1.6.2 研究目标 |
1.6.3 研究内容 |
1.6.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TiO_2-BiVO_4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光电催化降解罗丹明 B 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2 材料制备 |
2.2.3 材料的表征与测试 |
2.2.4 光电催化降解实验 |
2.2.5 急性毒性测试 |
2.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TiO_2-BiVO_4的表征与电化学测试结果 |
2.3.2 TiO_2-BiVO_4光电催化降解罗丹明B影响因素研究 |
2.3.3 不同催化体系降解性能及反应动力学比较 |
2.3.4 TiO_2-BiVO_4光电催化氧化罗丹明B机理研究 |
2.3.5 TiO_2-BiVO_4对罗丹明B光电催化降解路径研究 |
2.3.6 TiO_2-BiVO_4对罗丹明B光电催化降解过程的毒性变化 |
2.3.7 TiO_2-BiVO_4稳定性和循环利用研究 |
2.4 小结 |
第三章 Ti O_2-BiVO_4-PI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光电催化降解双酚类化合物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2 材料制备 |
3.2.3 材料的表征与测试 |
3.2.4 光电催化降解实验 |
3.2.5 毒性预测与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材料的表征与电化学测试结果 |
3.3.2 TiO_2-BiVO_4-PI光电催化降解双酚A的影响因素研究 |
3.3.3 不同催化体系降解性能及反应动力学比较 |
3.3.4 TiO_2-BiVO_4-PI光电催化氧化双酚A机理研究 |
3.3.5 TiO_2-BiVO_4-PI光电催化降解和矿化双酚类化合物的研究 |
3.3.6 TiO_2-BiVO_4-PI对双酚类化合物的光电催化降解路径研究 |
3.3.7 TiO_2-BiVO_4-PI光电催化降解双酚类化合物中间产物毒性分析 |
3.3.8 TiO_2-BiVO_4-PI稳定性和循环利用研究 |
3.4 小结 |
第四章 Ti O_2-C-BiVO_4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光电催化降解双酚类化合物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2 材料制备 |
4.2.3 材料的表征与测试 |
4.2.4 光电催化降解实验 |
4.2.5 急性毒性测试 |
4.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TiO_2-C-BiVO_4的表征与电化学测试结果 |
4.3.2 TiO_2-C-BiVO_4光电催化降解双酚A影响因素研究 |
4.3.3 不同催化体系降解性能及反应动力学比较 |
4.3.4 TiO_2-C-BiVO_4光电催化氧化双酚A机理研究 |
4.3.5 TiO_2-C-BiVO_4光电催化降解和矿化双酚类化合物的研究 |
4.3.6 TiO_2-C-BiVO_4对双酚类化合物的光电催化降解路径研究 |
4.3.7 TiO_2-C-BiVO_4对双酚类化合物光电催化降解过程的毒性变化. |
4.3.8 TiO_2-C-BiVO_4稳定性和循环利用研究 |
4.4 小结 |
第五章 Ti O_2-BiVO_4-BP/RP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光电催化降解氟唑菌酰胺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5.2.2 材料制备 |
5.2.3 材料的表征与测试 |
5.2.4 光电催化降解实验 |
5.2.5 毒性预测与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材料的表征与电化学测试结果 |
5.3.2 TiO_2-BiVO_4-BP/RP对氟唑菌酰胺的光电催化降解研究 |
5.3.3 TiO_2-BiVO_4-BP/RP光电催化氧化氟唑菌酰胺机理研究 |
5.3.4 TiO_2-BiVO_4-BP/RP对氟唑菌酰胺的光电催化降解路径研究 |
5.3.5 TiO_2-BiVO_4-BP/RP光电催化降解氟唑菌酰胺中间产物毒性分析 |
5.3.6 TiO_2-BiVO_4-BP/RP稳定性和循环利用性研究 |
5.3.7 TiO_2-BiVO_4-BP/RP光电催化降解其他污染物的比较研究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异质结Bi2O3/TiO2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对罗丹明B的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染料废水污染现状及处理 |
1.2.1 有机染料的污染和危害 |
1.2.2 常见的有机染料的结构与性质 |
1.2.3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
1.3 光催化 |
1.3.1 TiO_2光催化机理 |
1.3.2 TiO_2的合成方法 |
1.3.3 TiO_2的掺杂改性 |
1.3.4 异质结构型 |
1.4 TiO_2催化剂形貌 |
1.4.1 纳米线/纳米管 |
1.4.2 纳米棒 |
1.4.3 纳米球 |
1.4.4 其他形貌 |
1.5 TiO_2处理印染废水现状 |
1.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1.7 本文构思及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2 催化剂的制备及优化 |
2.2.1 A、B系列Bi_2O_3/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优化 |
2.2.2 Bi_2O_3/TiO_2蛋黄-壳结构材料的制备及优化 |
2.3 光催化实验 |
2.3.1 不同染料模拟废水的配制 |
2.3.2 绘制标准曲线 |
2.3.3 紫外光催化性能研究 |
2.3.4 可见光光催化实验 |
2.4 催化剂表征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4.2 200 kV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系统(TEM) |
2.4.3 X射线衍射(XRD) |
2.4.4 比表面积分析(BET) |
2.4.5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
2.4.6 X射线电子能谱仪(XPS) |
2.4.7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UV-vis DRS) |
2.4.8 光化学反应器 |
3 Bi_2O_3/TiO_2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染料的降解性能 |
3.1 引言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A、B系列Bi_2O_3/TiO_2光催化剂结构形貌分析 |
3.2.2 A、B系列Bi_2O_3/TiO_2光催化剂XRD图谱分析 |
3.2.3 A、B系列Bi_2O_3/TiO_2光催化剂FT-IR图谱分析 |
3.2.4 光催化活性 |
3.3 本章小结 |
4 Bi_2O_3/TiO_2蛋黄-壳结构的合成及其对罗丹明B的可见光降解研究 |
4.1 引言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光催化剂结构SEM分析 |
4.2.2 Bi_2O_3/TiO_2光催化剂结构TEM分析 |
4.2.3 光催化剂结构XRD分析 |
4.2.4 10%Bi_2O_3/TiO_2光催化剂的XPS分析 |
4.2.5 10%Bi_2O_3/TiO_2光催化剂的UV–vis DRS分析 |
4.2.6 10%Bi_2O_3/TiO_2光催化剂的BET分析 |
4.2.7 Bi_2O_3/TiO_2蛋黄-壳结构形成机理 |
4.2.8 对罗丹明B的光催化降解 |
4.2.9 光催化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Co/N-TiO2@C的制备及对水中污染物去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抗生素废水的研究进展 |
1.1.1 抗生素废水的来源 |
1.1.2 抗生素污染的危害 |
1.1.3 抗生素污染处理技术 |
1.2 染料废水的研究进展 |
1.2.1 染料废水的来源和危害 |
1.2.2 染料废水的处理技术 |
1.3 TiO_2光催化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1 TiO_2的晶体结构 |
1.3.2 TiO_2的光催化基本原理 |
1.3.3 TiO_2的制备方法 |
1.3.4 提高TiO_2光催化活性的方法 |
1.3.5 TiO_2纳米复合材料在水污染处理中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光催化表征测试 |
2.2.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2.3 X射线衍射(XRD) |
2.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2.2.6 紫外可见漫反射(DRS) |
第三章 Co/N-TiO_2@C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
3.1 引言 |
3.2 光催化剂的制备 |
3.2.1 Co/N-TiO_2纳米颗粒的制备 |
3.2.2 Co/N-TiO_2@C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XRD分析 |
3.3.2 FTIR分析 |
3.3.3 SEM分析 |
3.3.4 TEM分析 |
3.3.5 UV-vis DRS分析 |
3.3.6 XPS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o/N-TiO_2@C复合光催化剂降解染料和抗生素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光催化降解实验 |
4.2.2 循环回收实验 |
4.2.3 光催化降解率的计算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Co/N-TiO_2@C光催化降解四环素性能探究 |
4.3.2 Co/N-TiO_2@C光催化降解土霉素性能探究 |
4.3.3 Co/N-TiO_2@C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性能研究 |
4.3.4 Co/N-TiO_2@C光催化降解孔雀石绿性能研究 |
4.4 Co/N-TiO_2@C的光催化机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
(5)多级结构静电纺聚酰亚胺杂化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静电纺丝技术 |
1.2.1 静电纺丝技术的发展 |
1.2.2 静电纺技术的现状 |
1.2.3 静电纺聚酰亚胺纤维 |
1.3 二氧化钛 |
1.3.1 TiO_2的介绍 |
1.3.2 TiO_2的制备方法 |
1.4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
1.4.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简介 |
1.4.2 MOFs材料的应用 |
1.5 g-C_3N_4材料 |
1.6 研究内容 |
第2章 PI生长TiO_2 纳米棒及负载Ag的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样品制备 |
2.3 表征手段 |
2.4 实验结果分析 |
2.4.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2.4.2 热失重分析 |
2.4.3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 |
2.4.4 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 |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2.4.6 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2.4.7 光催化机理的研究 |
2.4.8 TiO_2生长机理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PI生长TiO_2 纳米棒及负载ZIF-8 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样品制备 |
3.3 表征手段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3.4.1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 |
3.4.2 X射线衍射分析 |
3.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3.4.4 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3.4.5 光催化机理的研究 |
3.5 本章总结 |
第4章 PI生长TiO_2 纳米棒和g-C_3N_4 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样品制备 |
4.3 表征手段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4.4.1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 |
4.4.2 复合材料的X射线能量色散能谱分析 |
4.4.3 X射线衍射分析 |
4.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4.4.5 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4.4.6 光催化机理的研究 |
4.5 本章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板钛矿TiO2/g-C3N4/BiOBr的制备和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高级氧化法 |
1.2.1 光催化氧化技术 |
1.2.2 Fenton氧化技术 |
1.2.3 臭氧氧化技术 |
1.3 TiO_2纳米材料 |
1.3.1 贵金属表面沉积 |
1.3.2 半导体表面光敏化 |
1.3.3 离子掺杂 |
1.3.4 半导体复合 |
1.4 电芬顿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板钛矿TiO_2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3 水热法制备板钛矿型TiO_2 |
2.4 光催化性能测试 |
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2.5.1 待测电极材料制备 |
2.5.2 瞬态光电流(i-t)测试 |
2.5.3 Mott-Schottky(M-S)曲线测试 |
2.6 结果与讨论 |
2.6.1 XRD分析 |
2.6.2 SEM分析 |
2.6.3 光催化性能分析 |
2.6.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板钛矿/BiOBr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可见光催化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3.3. 光催化剂的制备 |
3.3.1 板钛矿二氧化钛的制备 |
3.3.2 板钛矿TiO_2/BiOBr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
3.4 光催化性能测试 |
3.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3.6 结果与讨论 |
3.6.1 XRD分析 |
3.6.2 TEM分析 |
3.6.3 XPS分析 |
3.6.4 光催化性能分析 |
3.6.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板钛矿/g-C_3N_4/BiOBr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可见光催化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4.3 光催化剂的制备 |
4.3.1 板钛矿TiO_2的制备 |
4.3.2 层状g-C_3N_4纳米材料的制备 |
4.3.3 板钛矿TiO_2/g-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 |
4.3.4 板钛矿TiO_2/g-C_3N_4/BiOBr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
4.4 光催化性能测试 |
4.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4.6 结果与讨论 |
4.6.1 XRD分析 |
4.6.2 SEM分析 |
4.6.3 TEM分析 |
4.6.4 XPS分析 |
4.6.5 光催化性能分析 |
4.6.6 电化学性能测试 |
4.6.7 光催化机理 |
4.7 结论 |
第五章 电芬顿法处理罗丹明B模拟染料废水 |
5.1 引言 |
5.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5.2.1 药品和试剂 |
5.2.2 实验装置 |
5.3 阴极的制作 |
5.3.1 泡沫镍的预处理 |
5.3.2 阴极材料的负载 |
5.4 电生成H_2O_2的实验步骤 |
5.5 过氧化氢含量测定 |
5.6 结果与分析 |
5.6.1 PTFE负载量对H_2O_2产生量的影响 |
5.6.2 溶液pH对H_2O_2产生量的影响 |
5.6.3 电流对H_2O_2产生量的影响 |
5.6.4 重复性实验 |
5.6.5 溶液中铁离子浓度对罗丹明B降解率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水力空化结合高级氧化技术系统的构建及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染料废水的概述及处理现状 |
1.2.1 染料废水的概述及危害 |
1.2.2 印染废水的处理现状 |
1.2.3 高级氧化技术用于处理染料废水 |
1.3 水力空化理论基础 |
1.3.1 水力空化的定义 |
1.3.2 空化效应 |
1.3.3 水力空化定量描述 |
1.4 水力空化技术处理废水的研究进展 |
1.4.1 水力空化发生装置 |
1.4.2 单独水力空化技术处理污水 |
1.4.3 水力空化与其他高级氧化技术结合 |
1.4.4 联合技术的不足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第2章 Fe~(3+)-doped TiO_2的制备及其水力空化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水力空化实验装置的构建 |
2.2.2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2.2.3 单独水力空化及水力空化催化的实验仪器及方法 |
2.2.4 Box-Behnken设计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TiO_2和Fe~(3+)-doped TiO_2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2.3.2 文丘里管的几何参数对水力空化降解RhB的影响实验 |
2.3.3 催化剂种类和溶液pH值对水力空化催化降解RhB的影响 |
2.3.4 响应面法优化水力空化的操作参数对水力空化降解RhB的影响 |
2.3.5 Fe~(3+)-doped TiO_2 水力空化催化降解Rh B的可能机理和过程 |
2.4 第二章小结 |
第3章 磁性催化剂Fe_3O_4@TiO_2-Pd的制备及水力空化结合光催化技术降解结晶紫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水力空化光催化实验装置的构建 |
3.2.2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3.2.3 水力空化结合光催化实验检测仪器及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TiO_2,Fe_3O_4和Fe_3O_4@TiO_2-Pd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3.3.2 文丘里管的几何参数和操作参数对水力空化效应的优化研究 |
3.3.3 不同方法的比较研究及催化剂种类对水力空化光催化降解CV的影响 |
3.3.4 水力空化复合光催化降解结晶紫(CV)溶液的紫外-可见(UV-vis)光谱 |
3.3.5 在水力空化复合光催化降解过程中的结晶紫(CV)液相色谱(LC)-质谱(MS)及中间产物的鉴定 |
3.3.6 捕获剂对水力空化复合光催化降解结晶紫(CV)的影响 |
3.3.7 使用前后催化剂的变化分析 |
3.3.8 Fe_3O_4@TiO_2-Pd存在下的水力空化复合光催化降解结晶紫(CV)的可能机理和过程 |
3.4 第三章小结 |
第4章 磁性催化剂Zn_(0.5)Co_(0.5)Fe_2O_4的制备及水力-超声复合双空化降解酸性橙Ⅱ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水力-超声复合双空化实验装置的构建 |
4.2.2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4.2.3 水力-超声复合双空化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Zn_(0.5)Co_(0.5)Fe_2O_4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4.3.2 入口压力对水力空化催化降解酸性橙Ⅱ(AO Ⅱ)的影响 |
4.3.3 超声功率对超声空化催化降解酸性橙Ⅱ(AO Ⅱ)的影响 |
4.3.4 不同降解方法的比较研究 |
4.3.5 捕获剂对水力空化-超声空化复合双空化降解酸性橙Ⅱ(AO Ⅱ)的影响 |
4.3.6 Zn_(0.5)Co_(0.5)Fe_2O_4水力-超声双空化催化降解酸性橙Ⅱ(AO Ⅱ)的机理探讨 |
4.4 第四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8)TiO2光催化薄膜制备及其污水净化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TiO_2光催化剂 |
1.2.1 TiO_2光催化剂的结构性质 |
1.2.2 TiO_2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机理 |
1.2.3 光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因素 |
1.2.4 TiO_2光催化反应动力学 |
1.3 提高TiO_2光催化剂活性的方法 |
1.3.1 表面贵金属改性 |
1.3.2 半导体异质结 |
1.3.3 有机染料光敏化 |
1.3.4 金属离子掺杂 |
1.3.5 非金属元素掺杂 |
1.3.6 缺陷态的引入 |
1.4 TiO_2光催化剂的应用 |
1.4.1 光催化在空气净化方面应用 |
1.4.2 光催化在水净化方面的应用 |
1.4.3 光催化在抗菌方面的应用 |
1.4.4 光催化水分解制氢 |
1.4.5 二氧化碳的能源应用 |
1.5 有机染料污水处理方法 |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6.1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6.2 技术路线 |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化学试剂及实验仪器 |
2.1.1 化学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化学氧化法 |
2.3 TiO_2光催化剂制备流程 |
2.4 光催化剂表征 |
2.4.1 X射线衍射(XRD) |
2.4.2 拉曼光谱(Raman) |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4.4 电子顺磁共振(EPR) |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2.4.6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 |
2.4.7 光致发光光谱(PL) |
2.4.8 表面瞬态光电流响应 |
2.5 光催化活性检测 |
2.5.1 罗丹明B溶液的配置 |
2.5.2 光催化标准曲线绘制 |
2.5.3 光催化实验 |
2.5.4 RhB降解率的计算方法 |
3 氮和硫掺杂的TiO_2光催化膜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未掺杂的TiO_2薄膜的制备表征及性能评价 |
3.2.1 TiO_2纳米草阵列薄膜的制备 |
3.2.2 TiO_2纳米草阵列薄膜的表征 |
3.2.3 TiO_2纳米草阵列薄膜活性基团检测 |
3.3 N掺杂的TiO_2纳米草阵列薄膜的制备表征及性能评价 |
3.3.1 N掺杂的TiO_2纳米草阵列薄膜的制备 |
3.3.2 N掺杂的TiO_2纳米草阵列薄膜的表征 |
3.3.3 N掺杂TiO_2纳米草阵列薄膜的性能评价 |
3.4 N、S共掺杂TiO_2纳米草阵列薄膜的制备表征及性能评价 |
3.4.1 N、S共掺杂TiO_2纳米草阵列薄膜的制备 |
3.4.2 N、S共掺杂TiO_2纳米草阵列薄膜的表征 |
3.4.3 N、S共掺杂TiO_2纳米草阵列薄膜的性能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4 氧空位自掺杂TiO_2薄膜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V_o自掺杂光催化剂制备 |
4.3 V_o自掺杂光催化剂的表征 |
4.4 V_o自掺杂光催化剂活性检测 |
4.5 本章小结 |
5 BiOI/TiO_2异质结光催化膜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BiOI/TiO_2异质结光催化膜制备 |
5.3 BiOI/TiO_2异质结光催化剂的表征 |
5.4 BiOI/TiO_2异质结光催化剂活性检测 |
5.5 本章小结 |
6 光催化净水系统的设计 |
6.1 前言 |
6.2 工业染料废水 |
6.3 光催化压电效应机理 |
6.4 实验室模拟 |
6.4.1 模拟反应池的构建 |
6.4.2 光催化活性评价 |
6.5 光催化净水系统设计 |
6.5.1 净水系统外观 |
6.5.2 净水系统箱体水压参数计算 |
6.5.3 净水系统进出水口水压参数计算 |
6.5.4 净水系统循环水管水压参数计算 |
6.5.5 净水系统关键部分有限元分析 |
6.5.6 PLC控制 |
6.6 结论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7.4 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 致谢 |
(9)掺杂TiO2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光催化技术 |
1.3 TiO_2的结构和性质 |
1.4 TiO_2光催化机理 |
1.5 TiO_2的改性掺杂 |
1.5.1 非金属掺杂 |
1.5.2 金属元素掺杂 |
1.5.3 共掺杂改性 |
1.6 纳米材料 |
1.7 静电纺丝技术 |
1.8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试剂、仪器和表征方法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表征方法 |
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 X射线衍射仪(XRD) |
3 红外光谱仪(FT-IR) |
4 差热-热重分析(DTA-TAG) |
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DRS) |
2.4 光催化性能检测 |
第3章 TiO_2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TiO_2纺丝前驱体的制备 |
3.2.2 TiO_2纳米纤维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SEM分析 |
3.3.2 XRD分析 |
3.3.3 FT-IR分析 |
3.3.4 TG分析 |
3.3.5 DRS分析 |
3.3.6 光催化性能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N-TiO_2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N-TiO_2纺丝前驱体的制备 |
4.2.2 N-TiO_2纳米纤维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SEM分析 |
4.3.2 XRD分析 |
4.3.3 FT-IR分析 |
4.3.4 TG分析 |
4.3.5 XPS分析 |
4.3.6 DRS分析 |
4.3.7 光催化性能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Ag-N-TiO_2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Ag-N-TiO_2 纺丝前驱体的制备 |
5.2.2 Ag-N-TiO_2 纳米纤维的制备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SEM分析 |
5.3.2 XRD分析 |
5.3.3 FT-IR分析 |
5.3.4 TG分析 |
5.3.5 XPS分析 |
5.3.6 DRS分析 |
5.3.7 光催化性能研究 |
5.3.8 Ag-N-TiO_2 样品重复降解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Bi-TiO_2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Bi-TiO_2纺丝前驱体的制备 |
6.2.2 Bi-TiO_2纳米纤维的制备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SEM分析 |
6.3.2 XRD分析 |
6.3.3 FT-IR分析 |
6.3.4 TG分析 |
6.3.5 XPS分析 |
6.3.6 DRS分析 |
6.3.7 光催化性能研究 |
6.3.8 Bi-TiO_2样品重复降解试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致谢 |
(10)负载半导体光催化剂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染料废水概述 |
1.1.1 染料废水的来源 |
1.1.2 染料废水的特点 |
1.1.3 光催化降解染料废水 |
1.2 无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概述 |
1.2.1 半导体光催化的反应机理 |
1.2.2 常用无机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 |
1.3 复合纳米纤维概述 |
1.3.1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 |
1.3.2 静电纺丝制备复合纳米纤维 |
1.3.3 复合纳米纤维的应用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PAN/PEG纳米纤维膜的制备、表征及其后处理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2 纺丝液配制 |
2.1.3 静电纺丝实验 |
2.1.4 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溶液粘度分析 |
2.2.2 纤维形貌分析 |
2.2.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2.4 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XRD) |
2.2.5 纤维力学性能分析 |
2.3 PAN/PEG复合纳米纤维后处理 |
2.3.1 形貌分析 |
2.3.2 孔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载MoS_2复合纤维膜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1.3 二硫化钼的制备 |
3.1.4 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扫描电镜分析(SEM) |
3.2.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2.3 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XRD) |
3.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3.2.5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Raman) |
3.2.6 热分析(TGA) |
3.3 载MoS_2的复合纤维膜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
3.3.1 复合纤维膜的制备 |
3.3.2 复合纤维膜的光催化性能测试 |
3.3.3 光催化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AN/MoS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1.3 PAN/MoS_2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 |
4.1.4 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纤维形貌分析 |
4.2.2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
4.2.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4.2.4 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XRD) |
4.2.5 PAN/MoS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光催化性能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载MoS_2和Ti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5.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1.3 载MoS_2和TiO_2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 |
5.1.4 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扫描电镜分析 |
5.2.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5.2.3 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XRD) |
5.3 载MoS_2和TiO_2复合纳米纤维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5.3.1 光催化性能测试 |
5.3.2 光催化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与特殊符号标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TiO_2薄膜的制备及对罗丹明B光催化分解过程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机物的染料敏化/活化可见光催化降解特性与机理研究[D]. 白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TiO2-BiVO4及其改性材料的制备与光电催化降解典型有机污染物性能研究[D]. 王雅琦.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异质结Bi2O3/TiO2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对罗丹明B的光催化性能研究[D]. 尹静.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1)
- [4]Co/N-TiO2@C的制备及对水中污染物去除研究[D]. 吕苏云. 青海师范大学, 2021(12)
- [5]多级结构静电纺聚酰亚胺杂化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路芳.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1)
- [6]板钛矿TiO2/g-C3N4/BiOBr的制备和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D]. 刘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7)
- [7]水力空化结合高级氧化技术系统的构建及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 李灌澍. 辽宁大学, 2020(01)
- [8]TiO2光催化薄膜制备及其污水净化系统设计[D]. 闫建成.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9]掺杂TiO2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 张晓佳.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10]负载半导体光催化剂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周婵娟. 苏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