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型鸭肝炎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卵黄抗体,血清效价,雏鸭,中和试验
新型鸭肝炎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宋扬,李建华,藏玉婷,孙德君,孙晓峰[1](2016)在《鸭肝炎病毒Ⅰ型、新型二价精制卵黄抗体在SPF雏鸭体内的代谢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验室试制的二价抗体接种5日龄SPF雏鸭,分别在注射抗体后24、48、72、96、120、144和168 h进行采血及分离血清。采用鸭胚中和试验,进行Ⅰ型和新型鸭肝炎病毒抗体效价的测定。结果表明,抗体注射24~72 h,血清中Ⅰ型和新型鸭肝炎病毒抗体效价基本稳定在峰值,从96 h开始缓慢下降但仍在保护效价(1:32)以上,至144 h抗体下降至保护效价以下,即抗体的被动保护期在5 d以内。(本文来源于《广东畜牧兽医科技》期刊2016年03期)
杨洋,宋翠萍,詹媛,仇旭升,孙英杰[2](2016)在《新型鸭肝炎病毒GT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河北省某鸭场发病鸭中分离到一株Ⅲ型鸭肝炎病毒(DHV)GT株,采用组织切片、全基因组测序和动物回归试验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毒株接种1日龄雏鸭,能引起显着的临床症状和肝细胞病变,该毒株的LD50为105.2;全基因组测序显示:该毒株全长7 802 bp,含652 bp的5′非编码区和366 bp的3′非编码区,编码2 516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根据Blast比对发现,该毒株属于DHV-C,与中国分离毒株C-YCW(98.1%)的同源性最高;从进化关系来看,与韩国型毒株的亲缘关系最近。表明该毒株属于我国流行的新型鸭肝炎病毒,命名为DHV-HBGT株。(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6年03期)
陈生雷,李凤艳,郭华,边少国,项伟[3](2016)在《一株新型鸭肝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辽宁省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病料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PCR检测初步鉴定其为鸭肝炎病毒,命名为YK株,应用易感鸭胚和雏鸭进行传代及病毒含量测定,E_1~E_5代鸭胚适应毒病毒含量在10~(6.5)~10~(6.9)ELD_(50)/0.2 m L之间,E2代鸭肝组织毒病毒含量为10~(6.3)LD_(50)/0.1 m L。动物试验结果表明,YK株鸭胚适应毒E_2代对7日龄雏鸭的致死率高达100%。序列测定分析表明,YK株与DHV-A的VP1基因同源性在71.4%~72.3%之间,与DHV-B的VP1基因同源性在71.9%~72.3%之间,与DHV-C的VP1基因同源性在94.3%~98.8%之间。试验表明,YK株与韩国新型鸭肝炎病毒在同一分支上,属于基因C型DHV。(本文来源于《中国兽药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邓碧华,王凯民,卢宇,张金秋,吕芳[4](2014)在《一株江苏新型鸭肝炎病毒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江苏地区分离到的1株疑似鸭肝炎病毒毒株(JS株)进行传代繁殖、雏鸭回归试验和理化性能测定,结果表明,该毒株能在鸭胚上进行传代繁殖,E1~E6代鸭胚毒的ELD50为104.38·0.2 m L-1~106.17·0.2m L-1;攻毒的雏鸭可产生与I型鸭肝炎病毒相同的症状和病变;3,7,14日龄易感雏鸭的LD50分别为105.5·0.2 m L-1,105.17·0.2 m L-1,103.83·0.2 m L-1;病毒对氯仿、乙醚和胰酶不敏感,对酸(p H 3.0)稳定,对热不稳定。进一步进行交叉中和试验、交叉被动保护试验和VP1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的抗原性与经典1型DHV差异显着;VP1序列与多株1型DHV的同源性在69.3%~93.3%;从进化关系来看,与韩国株的亲缘性最近。JS株属于我国流行的新型鸭肝炎病毒(命名为N-DHV-JS株)。(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刘伟,崔国杰,陈少莺[5](2014)在《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和鸭肝炎病毒混合感染的诊断及病原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广东某养鸭场番鸭发生疑似雏鸭肝炎急性死亡病例。为了确诊病因,取病鸭肝脾等组织进行实验室检测和病原分离鉴定,结果显示:病鸭肝脾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检测番鸭源鹅细小病毒(MDGPV)和番鸭细小病毒(MPV)阴性;RT-PCR检测鸭肝炎病毒(DHV)和新型番鸭呼肠孤病毒(NDRV)为阳性。将肝脾匀浆上清接种12日龄番鸭胚后3日死亡,进一步应用RT-PCR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胚液和死胚胚心,结合扩增基因的测序、动物回归试验等,确诊发病鸭为NDRV和DHV的混合感染。(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4年05期)
张建坡[6](2014)在《新型鸭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危害雏鸭,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临床表现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主要是肝炎和出血。该病呈世界流行,是目前危害养鸭业重要的传染病之一。该病主要病原是是禽甲型肝炎病毒(DHAV)。主要包含传统的DHAV-1型和台湾新型DHAV-2和韩国新型DHAV-3叁型。中国的新型鸭肝炎病毒与韩国新型之间核苷酸同源性最高,氨基酸最为相似。目前新型鸭肝炎病毒的防治是中国养鸭业的当务之急,新型鸭肝炎病毒与传统DHAV-1病毒在血清学上不存在交叉保护作用,用传统的DHAV-1弱毒疫苗或卵黄抗体来防治鸭病毒性肝炎存在很大漏洞,也是目前该病防制上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1.本研究在临床实习中采集病料,从中分离到新型鸭肝炎病毒,并通过RT-PCR检测和动物回归实验等进行了鉴定。2.制备鸭胚肝肾原代细胞培养模型。通过病毒接毒传代实验来检测病毒在细胞上能否稳定增殖并观察是否产生病变,以此对该病毒的细胞适应性等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传统Ⅰ型鸭肝炎病毒能在鸭胚原代肝肾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病变,而新型鸭肝炎病毒不能在鸭胚原代肝肾细胞上稳定增殖和也不能产生病变。通过病毒在鸭胚尿囊腔的增殖和主要结构蛋白VP1的分析,为后期建立快速酶免诊断方法奠定基础。结合其生物学特性分析,为该病的防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陈玉环[7](2013)在《Ⅰ型与新Ⅰ型鸭肝炎病毒分离鉴定及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快速、特异、准确的鉴别诊断Ⅰ型与新Ⅰ型鸭肝炎病毒的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FQ-PCR)方法,为保证诊断的可靠性及对该病的诊断监测提供了重要的试验数据与理论依据。本研究参考GenBank上登录的Ⅰ型与新Ⅰ型鸭肝炎病毒基因组序列在5'UTR区域设计合成两对引物DHVF/DHV1AR和DHVF/DHV1CR(共用一条上游引物),扩增长度分别为214bp与289bp。用这两对引物对Ⅰ型与新Ⅰ型鸭肝炎病毒进行扩增,获得了与设计大小相符的特异条带,并对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用于Ⅰ型与新Ⅰ型鸭肝炎病毒鉴别诊断RT-PCR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只能特异的检测出Ⅰ型与新I型鸭肝炎病毒,不能检出番鸭细小病毒(MDPV)、鹅细小病毒(GPV)、鸭呼肠孤病毒(DRV)和鸭黄病毒(DFV),最低RNA模板检出量约为41.2pg和65.6pg。因此,所建立的RT-PCR检测技术可用于Ⅰ型与新Ⅰ型鸭肝炎病毒的快速鉴别诊断。采取浙江某鸭场发病典型的16日龄鸭及本实验室2010年保存发病鸭的肝脏、脾脏组织,用建立的RT-PCR方法进行检测,PCR反应扩增获得目的条带,克隆测序后,新采集的病料经测序后分析发现,所克隆序列同DHV-IA的SH-1/CHN株基因有98.2%的同源性,2010年保存的毒株所克隆序列同DHV-IC的C-GY株基因同源性为97.8%。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可确定该病原分别为DHV-IA和DHV-IC,并命名为ZJ2011株和SH2010株。采用同建立RT-PCR检测方法相同的引物DHVF/DHV1AR和DHVF/DHV1CR,分别建立快速鉴别Ⅰ型与新Ⅰ型鸭肝炎病毒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通过ZJ2011株和SH2010株的RT-PCR扩增得到目的基因,并克隆到pMD18-T载体,筛选得到阳性标准质粒样品,优化反应条件,以10倍系列稀释的标准样品绘制标准曲线,DHV-IA其扩增相关系数为0.999,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只出现1个特异峰,熔解温度为85.2~85.8℃,它对DHV-IC、MDPV、GPV、DRV和DFV均检测不到荧光信号,且对DHV-IA的最小检出量为29.3病毒基因组拷贝数,表明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DHV-IC其扩增相关系数为0.998,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只出现1个特异峰,熔解温度为81.1-81.9℃,它对DHV-IA、MDPV、GPV、DRV和DFV均检测不到荧光信号,且对DHV-IC的最小检出量为14病毒基因组拷贝数,表明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结果表明,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能为Ⅰ型与新Ⅰ型鸭肝炎病毒早期快速诊断及定量分析提供新的方法。与常规RT-PCR相比实时荧光定量RT-PCR灵敏度更高,具备一定的优越性,不但能鉴别DHV-IA与DHV-IC而且可检测病毒的含量。本文所建立的常规RT-PCR与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均可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为临床样品的检测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马超英[8](2012)在《新型鸭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调查发病鸭场的病原,本试验从发病鸭场中分离到1株鸭肝炎病毒,Reed-Muench法测定该病毒对鸭胚ELD50为10-5.53/0.2 mL,动物回归试验显示攻毒雏鸭复制出原发病鸭场鸭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Ⅰ型阳性血清对分离株病毒无中和作用,RT-PCR鉴定分离株病毒为新型鸭肝炎病毒。(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2年12期)
韦天超,兰奉瑜,石梦霞,磨美兰,韦平[9](2012)在《广西新型鸭肝炎病毒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1周~3周内雏鸭发生高度致死性的、传播迅速的病毒性传染病。发病鸭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运动失调,死后呈现角弓反张,并以肝脏肿大及出血为主要病变。近年来,鸭群除了流行Ⅰ型DHV(DHV-1)外,还不断出现新型DHV(N-DHV)感染发病的报道。这些新型DHV被分为台湾新型和韩国新型DHV。Wang等还将DHV分为DHV A、B和C叁种基因型,分别对应于血清Ⅰ型、台湾新型和韩国新型DHV。我们近几年来收集了广西发病鸭群的临床样品进行DHV的分离与鉴定,并对代表性毒株的主要结构蛋(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10-26)
韦天超,石梦霞,兰奉瑜,彭可可,黄海澄[10](2012)在《一株广西新型鸭肝炎病毒的分离与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广西南宁疑似鸭病毒性肝炎(DVH)的发病鸭群中分离到1株鸭肝炎病毒(DHV),命名为GX-NN201201株,其鸭胚半数致死量(ELD50)为10-4.5/0.2mL。对分离毒株GXNN201201进行了DHV RT-PCR诊断、部分片段基因的克隆、序列测定与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病毒的核酸能被韩国新型DHV特异性引物扩增,而不能被DHV-1的特异性引物扩增。GXNN201201分离株与韩国新型DHV及其他类韩国新型DHV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4.0%~98.9%,而与DHV-1疫苗毒株及台湾新型DHV之间的同源性则较低。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该分离株与韩国新型DHV分布在同一分支上,并且与国内类韩国新型DHV GD株的遗传关系最近,属于基因C型DHV。人工感染的病死鸭可见典型的DVH临床特征,与临床发病表现相似。因此,初步确定GX-NN201201为广西新型DHV。(本文来源于《广西畜牧兽医》期刊2012年05期)
新型鸭肝炎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河北省某鸭场发病鸭中分离到一株Ⅲ型鸭肝炎病毒(DHV)GT株,采用组织切片、全基因组测序和动物回归试验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毒株接种1日龄雏鸭,能引起显着的临床症状和肝细胞病变,该毒株的LD50为105.2;全基因组测序显示:该毒株全长7 802 bp,含652 bp的5′非编码区和366 bp的3′非编码区,编码2 516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根据Blast比对发现,该毒株属于DHV-C,与中国分离毒株C-YCW(98.1%)的同源性最高;从进化关系来看,与韩国型毒株的亲缘关系最近。表明该毒株属于我国流行的新型鸭肝炎病毒,命名为DHV-HBGT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型鸭肝炎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宋扬,李建华,藏玉婷,孙德君,孙晓峰.鸭肝炎病毒Ⅰ型、新型二价精制卵黄抗体在SPF雏鸭体内的代谢规律研究[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6
[2].杨洋,宋翠萍,詹媛,仇旭升,孙英杰.新型鸭肝炎病毒GT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J].中国家禽.2016
[3].陈生雷,李凤艳,郭华,边少国,项伟.一株新型鸭肝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兽药杂志.2016
[4].邓碧华,王凯民,卢宇,张金秋,吕芳.一株江苏新型鸭肝炎病毒的鉴定[J].浙江农业学报.2014
[5].刘伟,崔国杰,陈少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和鸭肝炎病毒混合感染的诊断及病原分离[J].畜牧与兽医.2014
[6].张建坡.新型鸭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7].陈玉环.Ⅰ型与新Ⅰ型鸭肝炎病毒分离鉴定及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D].东北农业大学.2013
[8].马超英.新型鸭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J].中国畜牧兽医.2012
[9].韦天超,兰奉瑜,石梦霞,磨美兰,韦平.广西新型鸭肝炎病毒分离鉴定[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10].韦天超,石梦霞,兰奉瑜,彭可可,黄海澄.一株广西新型鸭肝炎病毒的分离与初步鉴定[J].广西畜牧兽医.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