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五四时期的情爱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五四时期的情爱小说,“革命+恋爱”,小说,自由,压抑,个性,革命
五四时期的情爱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熊权[1](2003)在《自由与压抑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自然情感的日益关注和重视是中国现代文学转型中的一种普遍趋势,至五四情爱小说的创作蔚为大观,深刻地展开了文化批判以及现代人格建构等重大问题的思考。文学对自由的两性关系的想象与追求体现了社会思想革命的时代背景,它以文学的方式释放传统文化中的压抑性因素,激活了生命力和创造力。“革命+恋爱”小说崛起于早期普罗文学运动之中,洋溢着青年一代承担重任、放纵生命的沉醉之情,一方面延续了五四情爱小说中的个性主义的思想脉络,一方面又因救亡的使命感趋向于压抑个人的激情,显示出将个体融入无产阶级革命之历史必然性的冲动。 本文认为,如果说五四情爱小说以个性情爱的书写而体现了对文明压抑的反抗与冲击,“革命+恋爱”小说作为深受意识形态影响的主流文学形成之前的初始状态,则体现了个人情爱、个体自由走向压抑的过程。自由与压抑的选择既是人类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考和衡量,也涉及文学想象的活跃与僵化问题。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引言:提出五四情爱小说与“革命+恋爱”小说之间的联系,并阐释二者被作为一个整体发展过程来分析的意义。 第一章:对五四情爱小说到“革命+恋爱”小说演变的整体讨论:情本体到道德本体的转移;“革命”一词词义的变化;“革命”叙事与“恋爱”叙事在小说中和谐一致到排斥冲突的变化。 第二章:五四情爱小说中的张扬个性的文化启蒙意义及隐含的回归意向:郁达夫情爱小说中感受到生存分裂的悲剧意蕴;冯沅君、庐隐、许地山等人小说中的回归意向;鲁迅以两性关系为突破口,在小说中进行的国民性批判以及试图建构新型人格的努力。 第叁章:“革命+恋爱”小说中生命激情的昂扬与时代责任感束缚的矛盾:以蒋光慈、洪灵菲为代表的“革命+恋爱”小说的辉煌;茅盾的“时代女性”与原始生命力的规范化;《丽莎的哀怨》对历史必然性的致疑,保留了个性主义的思维痕迹。 余论:对文学史中文学个性自由与压抑状态的总结。(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3-04-01)
谭元亨[2](2002)在《重新释读“五四”时期情爱小说——兼论张资平及其情爱小说的历史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运动之际 ,情爱小说占小说的 90 %之多 ,在“五四”这个深刻的背景下 ,对情爱小说的反封建礼教、争取个性自由、婚姻自由的意义当有充分的估计。时至今日 ,我们对情欲与文明关系的复杂表现、对情爱与文明进程的思考 ,在文学上仍远远不够。在大量再版那个时期的情爱小说的今天 ,我们对张资平、张爱玲到当代一批小说家在这方面的“一脉相承” ,当有一个清醒的也是全新的描述 ,这不独在文学创作上有打通“现代”与“当代”的“史”上的意义 ,更有现实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2年09期)
五四时期的情爱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五四”运动之际 ,情爱小说占小说的 90 %之多 ,在“五四”这个深刻的背景下 ,对情爱小说的反封建礼教、争取个性自由、婚姻自由的意义当有充分的估计。时至今日 ,我们对情欲与文明关系的复杂表现、对情爱与文明进程的思考 ,在文学上仍远远不够。在大量再版那个时期的情爱小说的今天 ,我们对张资平、张爱玲到当代一批小说家在这方面的“一脉相承” ,当有一个清醒的也是全新的描述 ,这不独在文学创作上有打通“现代”与“当代”的“史”上的意义 ,更有现实的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五四时期的情爱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熊权.自由与压抑的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2003
[2].谭元亨.重新释读“五四”时期情爱小说——兼论张资平及其情爱小说的历史评价[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