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魂在《宠儿》中的修辞功能 ——一种布思式解读

鬼魂在《宠儿》中的修辞功能 ——一种布思式解读

论文摘要

莫里森于1987年出版的第五部长篇小说《宠儿》被誉为其最出色的代表作、美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令莫里森如此突出地展现其杰出的、近乎令人震惊的才华的是《宠儿》深刻的主题和丰富新奇的叙事技巧。无论对幸存者还是死者,过去、奴隶制的真相都是痛不可言的。通过运用布思的小说修辞学理论来解读,现代读者可更好地寻求到真相并且确信奴隶制并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个生动的场景。此小说的隐含作者运用死去女婴的鬼魂作为叙事中的关键人物,来叙述自己(死者)的过去和伤痛并驱使其他人物(幸存者)面对和叙述各自的过去和创伤。正是由于鬼魂自己的叙述以及其他幸存者的叙述,使得过去、奴隶制如此令人身临其境并真实可信。鬼魂从出场、在场到退场,一直贯穿整部小说。小说中所有的叙述都源于并最终指向这个死去女婴的鬼魂。笔者认为鬼魂在这部小说的叙事中扮演关键的角色。其重要性在于通过它控制隐含作者到叙述者/人物,最后到受众来进行有效交流以增强小说的说服力,进而控制读者。布思的《小说修辞学》就强调作者对其读者的控制手段。布思把这种手段或技巧看作是获得某种效果的修辞。本文结合对《宠儿》的细读和布思的小说修辞学理论,分析鬼魂在隐含作者、叙述者/人物、以及受众之间建立的有效交流的不同阶段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指出在第一阶段,鬼魂的功能是作为隐含作者的代言人,代替隐含作者说出此篇小说的规范,包括主题,基调和技巧;在第二阶段,鬼魂的功能是作为其他叙事者(也是人物)的向导,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来叙述故事的中心事件及主题,增强故事的可靠性和强化隐含作者即文本的规范;在第三阶段,鬼魂作为受众的朋友,帮助受众了解真相并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接受隐含作者即文本的规范,从而达到有效交流。鬼魂的这些修辞功能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使作者有效地控制了读者。整篇论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莫里森及其小说《宠儿》,以及本文的研究路径。第二章概述了国内外对该小说的相关研究,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及其意义。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方法,概述了布思的小说修辞学理论,侧重阐释与本文相关的关键术语,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理论依据。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笔者通过对此小说的细致分析来阐述鬼魂在隐含作者到受众的交流过程中每一阶段的修辞作用。第五章是结论部分:鬼魂的运用是作者控制读者的手段,是为了获得有效交流的修辞。由于鬼魂在此小说中的这些修辞功能,隐含作者实现了其在文本中的目标——通过一位母亲的杀婴行为来有效地追寻和说出过去即奴隶制的真相;鬼魂在《宠儿》中的运用使得该小说的形式和主题融为一体。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Introduction to Toni Morrison and her works
  • 1.2 Introduction to Beloved
  • 1.3 Rationale of the thesis
  • 1.4 Outlin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International studies
  • 2.1.1 Narrative studies
  • 2.1.2 Thematic studies
  • 2.1.3 Comparative studies
  • 2.1.4 Ethical studies
  • 2.2 Domestic studies
  • 2.3 New research in the present thesis
  • Chapter Three Critical Approach
  • 3.1 Booth's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 3.2 Survey of studies on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 3.3 Definitions of Rhetoric
  • 3.4 Implied author
  • 3.5 Authorial Audience
  • Chapter Four Discussion
  • 4.1 The agent of the implied author
  • 4.1.1 The implied author in Beloved
  • 4.1.2 The omniscient narrations
  • 4.1.3 Beloved/the ghost'narrations
  • 4.2 The guide to other narrators/characters
  • 4.2.1 Sethe's narrations
  • 4.2.2 Denver's narrations
  • 4.2.3 Paul D's narrations
  • 4.3 The friend of the authorial audience
  • 4.3.1 Help to understand the truth
  • 4.3.2 Help to judge the central event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 相关论文文献

    • [1].小说《宠儿》中塞丝的创伤和疗愈[J]. 海外英语 2020(11)
    • [2].《宠儿》[J]. 美苑 2015(S2)
    • [3].《宠儿》中的身份含混现象——以后殖民的视域分析[J]. 北方文学 2018(24)
    • [4].求和·求真·求美:《宠儿》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 长江丛刊 2016(33)
    • [5].种族话语下的他者——《宠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 北方文学 2017(05)
    • [6].从文化碰撞看《宠儿》中意象的含混性[J]. 北方文学 2017(11)
    • [7].论《宠儿》叙事聚焦策略[J]. 北方文学 2017(20)
    • [8].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宠儿》中女权意识的构建[J]. 校园英语 2017(26)
    • [9].语言、空间和自我身份——论《宠儿》的戏剧性[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02)
    • [10].逆境中顽抗,绝境中重生——《宠儿》中丹芙的存在主义解读[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4)
    • [11].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宠儿》的翻译策略[J]. 现代交际 2015(06)
    • [12].祛魅的宫斗——评《宠儿》[J].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19(03)
    • [13].从叙事学角度比较《宠儿》和《恩惠》的母爱主题[J].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0(04)
    • [14].《宠儿》象征主义分析[J]. 英语广场 2019(12)
    • [15].种族操演理论下《宠儿》中塞丝身份建构[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1)
    • [16].谈《宠儿》中保罗·D的男性成长历程[J]. 大学教育 2017(02)
    • [17].浅析小说《宠儿》中塞丝的成长经历[J]. 侨园 2020(08)
    • [18].伟大的母爱——基于《宠儿》和《恩惠》的对比研究[J]. 参花(下) 2019(12)
    • [19].作为悲剧的《宠儿》[J]. 剑南文学(上半月) 2015(04)
    • [20].《宠儿》中象征意蕴的多重解读[J]. 考试周刊 2010(43)
    • [21].关于《宠儿》中色彩的几点思索[J]. 文学界(理论版) 2011(01)
    • [22].从《宠儿》看生命个体的多重可能性[J]. 名作欣赏 2017(20)
    • [23].《宠儿》主题的审美解析[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01)
    • [24].浅析《宠儿》的艺术魅力[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2(21)
    • [25].诗意的栖居——对《宠儿》叙事的解读[J]. 作家 2008(22)
    • [26].电影《宠儿》中的黑人身份解构叙事[J]. 艺术评鉴 2017(24)
    • [27].试论《宠儿》中社群对黑人自我身份追寻的作用[J]. 青年文学家 2018(15)
    • [28].《宠儿》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 长城 2012(04)
    • [29].简析《宠儿》中的鬼魂隐喻[J]. 长城 2010(06)
    • [30].《宠儿》的典型意象分析[J]. 作家 2008(10)

    标签:;  ;  ;  ;  ;  

    鬼魂在《宠儿》中的修辞功能 ——一种布思式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