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意联络问题研究

犯意联络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共同犯罪的问题不但在大陆法系的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实践中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共同故意犯罪中,其核心概念是犯罪人之间的犯意联络。犯意联络是实现单独实行行为向共同实行行为跨越的桥梁。因此,研究犯意联络,对于如何正确认定共同故意犯罪中共同故意的性质和范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犯意联络的界定、犯意联络与共同犯罪、犯意联络的中断、犯意联络的变更四个部分探讨犯意联络在共同犯罪的重要地位,从而对于共同犯罪在理论上有更深刻的认识、并期望于能更好地服务于司法实践。论文第一部分在借鉴大陆法系刑法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对共犯本质问题的讨论,比较在不同共犯成立学说中对成立共犯犯罪所做的犯意联络的要求,在共犯的本质上采取部分犯罪共同说的立场,对犯意联络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明晰了犯意联络的定义特征等基本问题,第二部分重在探讨犯意联络之于共同犯罪的关系,犯意联络是存在于故意共同犯罪中的因素,最初是在共同正犯中对犯意联络进行承认,即共同正犯成立包含犯意联络加上行为分担。在教唆犯与帮助犯中也以犯意联络的存在为成立共同犯罪之要件。随着社会现实和刑法理论的发展,在共同犯罪问题中,过失共同犯罪问题、承继共同正犯、片面共同正犯与共谋共同正犯的承认与否也纳入了刑法学的视线范围。在以上犯罪进行成立认定中犯意联络是否同样具有存在的必要性便需要重新探讨。依据本文所采取的立场,在过失共同犯罪犯罪中不存在犯意联络,但犯意联络本就是故意共同犯罪中的必要因素,因此对于过失共同犯罪仍然具有承认为共同犯罪的可能。承继共同正犯与犯意联络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承继人是否通过后来加入共同犯罪的犯意联络便导致对先行行为人在其加入之前造成的行为负责。共谋共同正犯中由于部分行为人未实行行为同样依正犯论处,因此对共谋共同正犯的承认必须对犯意联络有更为严格的要求。片面共犯与犯意联络部分主要就是否承认单向的意思联络展开具体论述。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对共同犯罪人按照分工分类继而探讨犯意联络的中断问题,即根据不同行为人想要中断犯意联络依其各自身份所需要的外观表现也不相同。最后一部分讨论犯意联络的变更对共同犯罪的成立及变更等问题的影响。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选题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
  • 4、论文结构安排
  • 1 犯意联络的界定
  • 1.1 犯意联络与共犯的本质
  • 1.1.1 完全犯罪共同说
  • 1.1.2 行为共同说
  • 1.1.3 部分犯罪共同说
  • 1.2 犯意联络的涵义
  • 1.3 犯意联络的特征
  • 1.3.1 犯意联络的各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 1.3.2 犯意联络须在事前或事中
  • 1.3.3 犯意联络须与共同犯罪人中的他人进行
  • 1.3.4 犯意联络包括明示和暗示的方式
  • 1.3.5 犯意联络的内容有确定和不确定两种
  • 2 犯意联络与共同犯罪
  • 2.1 故意共同犯罪与犯意联络
  • 2.2 过失共同犯罪与犯意联络
  • 2.2.1 关于过失共同犯罪的理论之争
  • 2.2.2 我国关于过失共同犯罪的立法变迁及现状
  • 2.3 承继共同犯罪与犯意联络
  • 2.4 片面共犯与犯意联络
  • 2.5 共谋共同正犯与犯意联络
  • 3 犯意联络的中断
  • 3.1 犯意联络的中断
  • 3.1.1 共同正犯的犯意联络中断
  • 3.1.2 共同正犯以外的人的犯意联络中断
  • 3.2 共犯关系的脱离
  • 4 犯意联络的变更
  • 4.1 犯意联络在一定情形下转化为单个人的犯罪故意
  • 4.2 行为人在实施犯罪之际共同临时改变犯意联络内容
  • 4.3 实行过限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犯意引诱和数量引诱的识别[J]. 人民司法 2019(17)
    • [2].论犯意转化、另起犯意与转化犯[J].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6(01)
    • [3].论犯意转化与另起犯意、转化犯、吸收犯之关系[J].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01)
    • [4].揭发本人与他人共同盗窃中他人超出犯意致人死亡的行为是否构成自首、立功[J]. 法制博览 2020(12)
    • [5].论犯意分析在司法实践中的困境及应对[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4(10)
    • [6].英美刑法中的犯意转移理论[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3(05)
    • [7].另起犯意及犯意转化在司法实践中的思考[J]. 法制与社会 2019(28)
    • [8].犯意转化情境下司法适用标准的界定[J]. 法学 2012(07)
    • [9].中美刑法主观犯意比较[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03)
    • [10].犯意引诱型侦查的认定与证明:实务观察与理论反思[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6(02)
    • [11].以盗窃的虚假犯意实施杀人行为构成何罪[J]. 中国审判 2014(03)
    • [12].骗取贷款向贷款诈骗的犯意转化认定[J]. 法制博览 2017(35)
    • [13].犯意转化与犯罪转化的区分[J]. 人民司法 2008(16)
    • [14].论犯罪中止的犯意彻底放弃问题[J]. 法制与社会 2014(19)
    • [15].单位犯意的形成形式辩正[J].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6(05)
    • [16].故意犯罪中拒不交代主观犯意不应认定为自首[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2(12)
    • [17].诱使他人产生犯意并创造犯罪条件构成共同犯罪[J]. 人民司法 2010(18)
    • [18].论被教唆者的犯意与教唆犯的成立[J]. 研究生法学 2012(05)
    • [19].论废除“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3(08)
    • [20].诱惑侦查问题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4(12)
    • [21].论诱惑侦查的正当性[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11(03)
    • [22].论诱惑侦查的正当性[J]. 今日南国(中旬刊) 2010(07)
    • [23].产品缺陷隐瞒与法人犯意认定——从丰田“召回门”事件切入[J].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2(05)
    • [24].论犯意个数的认定[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3(05)
    • [25].欠缺犯意联络和协同行为的犯罪,不能认定为共同犯罪[J]. 中国检察官 2012(22)
    • [26].刑事政策视野下的持有犯意解释[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1)
    • [27].特情侦查前已形成贩毒犯意,不认定犯意引诱[J]. 人民司法 2009(12)
    • [28].唆使有犯意者的行为的一致性——基于德日理论对我国问题适用的探讨[J]. 人大法律评论 2017(03)
    • [29].片面共犯成立范围研究[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03)
    • [30].美国刑事立法领域近年来的重要变化及其解读[J]. 国外社会科学 2019(04)

    标签:;  ;  ;  ;  

    犯意联络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