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肿瘤医院,浙江杭州310000)
1关于化疗性静脉炎
肿瘤又称“癌症”,其治疗方主要有三类:手术切除、放疗以及化疗。化疗是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就是使用化学治疗药物,反复、多次进行静脉输注,来达到杀灭癌细胞的目的。化疗是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也是目前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无论采用什么途径给药(口服、静脉和体腔给药等),化疗药物都会随着血液循环遍布全身的绝大部分器官和组织。由于化疗药物属于刺激性药物,而且,静脉输液经外周中小静脉时,血管管径狭窄,长度长,血液流速慢,化疗药物与血管接触时间长,刺激强度大,导致血管痉挛,局部组织供血减少、缺氧,可能会给血管内膜带来很大的损伤。受累的静脉会表现为红或色素沉着、疼痛、血管变硬、呈条索状等炎症表现,临床上称之为化疗药物性静脉炎。据文献报道,化疗患者中不等程度静脉炎的发生率大约占80%。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既给患者造成痛苦,又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
2引起化疗性静脉炎的药物及机制
(1)容易引起化疗性静脉炎的药物
有许多药物会对机体组织产生化学性刺激(刺激剂),引起化学性炎症,有的药物还可使组织形成水疱(发疱剂)。常见的刺激剂有卡莫司汀、依托泊苷、替尼泊苷、达卡巴嗪以及米托胍腙等;常见的发疱剂有长春碱类去甲长春花碱及吡喃阿霉素、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氮芥等药物。
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有:诺维本(盖诺)、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表柔比星、氟尿嘧啶、撕裂美素、顺铂等。
易外渗的药物有:多柔比星、环磷酰胺、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顺比等,都可能会导致变态反应,使血管通透性增强。
其中,外周静脉淡出输注长春瑞滨引起的静脉炎达36.1%-89.5%;氟尿嘧啶引起静脉炎的发生率为70.6%;去甲长春花碱静脉注射后87%的患者,都会发生静脉炎。
(2)化疗药物导致化疗性静脉炎的作用机制
①直接毒性作用。由于化疗药物作用于细胞代谢周围的各阶段,在杀伤或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和组织产生损伤,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滑丝脱落。
②药物导致血浆PH值改变。一般血浆的正常PH值为7.35-7.45,只要超过这个范围,都会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从而导致静脉炎发生。
③与I型变态反应相关的过敏症状。阿霉素、环磷酰胺、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顺铂等,都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药液外渗而导致静脉炎。
④机械刺激和损伤。患者长期输液或静脉注射给药,使静脉内模发生一定损伤,从而形成静脉内膜炎。
⑤药物刺激。化疗药物的浓度高,输入速度快,超过血管缓冲应急的能力限制,或者在血管受损处堆积,都可能使血管内膜受刺激而导致静脉炎。
2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及分级
(1)化疗性静脉炎的分型
化疗性静脉炎一般发生在化疗当日或化疗后3-5天。其临床表现如下:首先,出现穿刺局部不适或轻微疼痛,进而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化疗性静脉炎通常可分为四型:一是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疼;二是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索状感;三是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的肿胀,并形成瘀斑至肌层;四是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渐肌化。
(2)化疗性静脉炎的分级
化疗性静脉炎的分级,目前大多采用的是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2003年版《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将静脉炎分为0-4级:0级-没有症状;1级-穿刺部位有红斑,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穿刺部位疼痛、发红,伴有或不伴有水肿;3级-穿刺部位疼痛、发红,可触,到触摸到条索物;4级-穿刺部位疼痛、发红,静脉条索形成,长度≥2.5cm,可有脓液流出。
3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治对策
(1)合理使用静脉
①在进行静脉输注化疗时,应选择弹性好、粗直的血管,先远端后近端,避开关节、神经和韧带处的血管,不宜选用下肢静脉注射。采用交替注射法,不要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否则会导致血管受损,纤维化而影响循环,使药物滞留血管而形成闭塞性静脉炎。
②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保证输液速度合理,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肿胀、渗出等问题。如果发现出现外渗,应立即关闭输液器,另接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回抽外渗液,并使用0.5%普鲁卡因进行局部封闭,然后,冰敷2小时。
③最好应用静脉输液港、PICC置管、中心静脉置管等深静脉置管以及留置针等,采用脉冲式封管,将化疗药物稀释到合适的浓度,使用静脉冲入法进行输注,以避免反复穿刺,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及损伤,有效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
(2)科学预处理PICC导管
用生理盐水100ml加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万U混合液浸泡并冲洗PICC导管,与传统的生理盐水100ml浸泡相比较,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降低了12.31%,其原因可能是地塞米松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可明显抑制炎症反应,而庆大霉素则能预防感染。
(3)减少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静脉炎是留置针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置管后5-7d内。研究表明,留置时间越长,静脉炎程度越重,发生率也越高。每天拔留置针、更换血管,可以降低化疗药物对血管局部的损伤,从而能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4)有针对性地进行敷贴
①临床常用的普通透明敷贴透气性较差,不能有效地吸收局部渗出液和有毒物质,局部易发生感染。水胶体敷料(安普贴)预防静脉炎的效果明显优于普通敷贴。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方面,水胶体敷料(康惠尔透明贴)的效果显著优于50%硫酸镁湿敷,且水胶体敷料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
②中药外敷
一是用芦荟外敷。芦荟外敷能有效降低侵蚀性葡萄胎患者化疗药物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但部分患者使用芦荟外敷,可出现皮肤红、痒、皮疹等变态反应,使用前应先做皮试。二是采用蜂蜜与其他中药联合外敷,或者利用牛黄解毒片加蜂蜜外敷,可有效预防化疗性静脉炎。三是采用马铃薯片外敷。研究已证实马铃薯片外敷预防和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马铃薯联合肝素湿敷,既可发挥马铃薯的营养及高渗作用,又可发挥肝素的疗伤作用。
③西药外敷
一是采用山莨菪碱进行外敷,将2%的山莨菪碱凝胶沿静脉走向涂擦于静脉穿刺点上方的皮肤上,静脉炎和局部疼痛的发生率会明显降低。二是采用双氯芬酸二乙胺进行外敷,将双氯芬酸二乙胺凝胶涂擦与化疗患者穿刺点周围的皮肤上,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8.8%,表明其有一定的预防静脉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