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钒锂和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

磷酸钒锂和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

论文摘要

作为聚阴离子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单斜结构Li3V2(PO4)3及橄榄石型LiFePO4因具有结构稳定、循环性能优良及安全性能好等突出优点而日益为人们所关注。但由于两者均存在影响电化学性能的低电导率问题,因此提高电导率已成为研究这两种材料的重点。本文分别采用高温固相氢气还原法、碳热还原法、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纯Li3V2(PO4)3和Li3V2(PO4)3/C复合正极材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Fe2P/LiFePO4/C复合材料。利用XRD、FTIR、SEM、TEM、EDAX、XPS和Raman光谱等技术对产物的微观结构及形貌进行了分析,并采用了恒电流充放电、循环伏安(CV)、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技术测试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重点探讨了合成条件对活性材料的物理性质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分别以V2O5和氢气-氩气混合气体作为钒源和还原剂,采用了高温固相氢气还原法在600-900℃的焙烧温度范围内制备了样品。850℃焙烧16 h合成的样品为纯Li3V2(PO4)3,样品表面光滑,平均粒径约为2μm。在电压范围3.0-4.3 V内,0.1C倍率的可逆容量为107.8 mAh·g-1,但2C倍率的可逆容量仅为62mAh·g-1;在电压范围3.0-4.8 V内,0.1C倍率的可逆容量为140.1 mAh·g-1,而2C倍率的可逆容量仅为84 mAh·g-1.纯Li3V2(PO4)3的低电子电导率可能是造成其较差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的主要原因。分别以乙炔黑、炭黑、活性炭为碳源,通过碳热还原法制备了Li3V2(PO4)3/C复合材料。研究发现,在600-900℃焙烧温度范围内,乙炔黑和活性炭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利用这两种还原剂可以合成纯Li3V2(PO4)3与碳的复合材料,而以碳黑为还原剂,则无法合成纯Li3V2(PO4)3与碳的复合材料。由乙炔黑合成的Li3V2(PO4)3复合材料的表面粗糙,平均粒径约为700 nm,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在电压范围3.0-4.3 V内,0.1C倍率的可逆容量为116 mAh·g-1,2C倍率的可逆容量为86 mAh·g-1;在电压范围3.0-4.8 V内,0.1C倍率的可逆容量为151mAh·g-1,2C倍率的可逆容量为105 mAh·g-1。研究发现,与纯Li3V2(PO4)3相比,包覆于Li3V2(PO4)3表面的碳能提高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同时抑制了Li3V2(PO4)3颗粒的聚集长大,进而改善了活性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采用以柠檬酸为络合剂和碳源,V2O5粉末、H2O2为主要原料的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碳包覆Li3V2(PO4)3。柠檬酸为络合剂,可以使各原料在分子水平上均匀混合,并且柠檬酸络合物在高温裂解时原位生成的碳,可均匀分布于反应混合物中,有利于反应进行,同时抑制晶体聚集长大。H2O2溶解V2O5形成溶液,而不必花费较长的时间制备V2O5凝胶,缩短合成材料的时间,同时H2O2可与柠檬酸协同将高价钒还原为+4价.由+4价V还原为+3价V生成Li3V2(PO4)3,反应所需的温度下降,反应时间缩短。800℃焙烧溶胶凝胶法合成的干凝胶,合成碳包覆的Li3V2(PO4)3。样品的平均粒径约为400 nm,包覆于Li3V2(PO4)3表面的碳层粗糙多孔,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电子电导率,从而提高其电化学性能。复合材料的电子电导率随焙烧温度升高而增加,800℃焙烧8 h合成的样品具有较高的电子电导率并具有最优的电化学性能.在电压范围3.0-4.3 V内,0.1C倍率下,25和55℃时样品的可逆容量分别为128.1和130 mAh·g-1;2C倍率下的相应容量分别为108.9和113.3 mAh·g-1。在电压3.0-4.8 V内,0.1C倍率的可逆容量为177 mAh·g-1。碳包覆样品的电化学性能均优于由高温固相氢气还原法及碳热还原法合成的样品,主要原因可能是由溶胶凝胶法合成样品具有比较高的电子电导率、较小的粒径而造成的。初步探讨了不同合成方法对材料Li3V2(PO4)3和Li3V2(PO4)3/C的动力学性质影响。采用线性极化、电化学阻抗谱和恒电位间歇滴定技术(PITT)分别测定了不同方法合成材料的交换电流密度、法拉第电阻(Rt)值和锂离子扩散系数。发现采用氢气还原法、碳热还原法、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样品的交换电流密度和扩散系数的值依次增加,Rt值则依次减小。动力学测试结果与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变化趋势一致。以柠檬酸、硝酸铁、醋酸锂、磷酸二氢铵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在较低温度(650℃)的条件下合成了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Fe2P/LiFePO4/C复合材料。650℃焙烧8 h合成的Fe2P/LiFePO4/C样品在25℃和0.1C倍率条件下的可逆容量高达158 mAh·g-1,30个循环后,容量的保持率为95.3%;1C倍率的可逆容量为125 mAh·g-1,30个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2.2%。在55℃,0.1C倍率的可逆容量为162 mAh·g-1,为理论容量的95%,30个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6.4%;1C倍率的可逆容量为140 mAh·g-1,30个循环后容量的保持率为93.2%。Fe2P/LiFePO4/C复合材料的锂离子扩散系数DLi+随着测试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由1.71×10-14cm2·s-1(25℃)升高至7.83×10-14cm2·s-1(55℃)。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 1.2.1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及分类
  •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概述
  • 1.3.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选择标准
  • 1.3.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
  • 4的研究进展'>1.3.3 橄榄石型正极材料LiFePO4的研究进展
  • 3V2(PO43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1.3.4 Li3V2(PO43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1.4 选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2.1 材料合成
  • 2.1.1 主要化学试剂
  • 3V2(PO43'>2.1.2 高温固相氢气还原法制备Li3V2(PO43
  • 3V2(PO43/C复合材料'>2.1.3 高温固相碳热还原法制备Li3V2(PO43/C复合材料
  • 3V2(PO43复合材料'>2.1.4 溶胶凝胶法制备碳包覆Li3V2(PO43复合材料
  • 3+为铁源溶胶凝胶法制备Fe2P/LiFePO4/C复合材料'>2.1.5 以Fe3+为铁源溶胶凝胶法制备Fe2P/LiFePO4/C复合材料
  • 2.2 材料物理性能测试
  • 2.2.1 物相分析
  • 2.2.2 表面形貌及元素分布分析
  • 2.2.3 微观结构分析
  • 2.2.4 热重分析
  • 2.2.5 Raman光谱分析
  • 2.2.6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2.7 电子电导率的测定
  • 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2.3.1 电极制备
  • 2.3.2 模拟电池组装
  • 2.3.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2.3.4 样品放电比容量的计算
  • 3V2(PO43及Li3V2(PO43/C'>第三章 固相还原法制备Li3V2(PO43及Li3V2(PO43/C
  • 3.1 引言
  • 3.2 高温固相氢气还原法合成磷酸钒锂
  • 3.2.1 磷酸钒锂的高温固相氢气还原法合成与表征
  • 3V2(PO43的电化学性能'>3.2.2 高温固相氢气还原法合成Li3V2(PO43的电化学性能
  • 3V2(PO43/C复合材料的高温固相碳热还原法合成及性能'>3.3 Li3V2(PO43/C复合材料的高温固相碳热还原法合成及性能
  • 3V2(PO43/C复合材料的高温固相碳热还原法合成与表征'>3.3.1 Li3V2(PO43/C复合材料的高温固相碳热还原法合成与表征
  • 3V2(PO43/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3.3.2 碳热还原法合成Li3V2(PO43/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3V2(PO43复合材料'>第四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碳包覆Li3V2(PO43复合材料
  • 4.1 引言
  • 3V2(PO43的合成与物理性能'>4.2 碳包覆Li3V2(PO43的合成与物理性能
  • 4.2.1 前驱体凝胶的TG-DSC特征
  • 4.2.2 焙烧温度对产物物相的影响
  • 4.2.3 合成产物的FTIR测试
  • 4.2.4 前驱体凝胶及产物的XPS测试
  • 4.2.5 焙烧温度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4.2.6 合成产物的Raman测试
  • 4.2.7 焙烧温度对产物电导率的影响
  • 3V2(PO43的电化学性能'>4.3 碳包覆Li3V2(PO43的电化学性能
  • 4.3.1 焙烧温度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4.3.2 焙烧时间对产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4.3.3 柠檬酸加入量对样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V2(PO43电化学性能的影响'>4.3.4 测试温度对碳包覆Li3V2(PO43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V2(PO43的循环伏安测试'>4.3.5 碳包覆Li3V2(PO43的循环伏安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3V2(PO43嵌脱锂过程动力学的初步研究'>第五章 Li3V2(PO43嵌脱锂过程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 5.1 引言
  • 5.2 测定方法及原理
  • 5.2.1 线性极化法测定电极交换电流密度的原理
  • Li+)的基本原理'>5.2.2 PITT法测定化学扩散系数(DLi+)的基本原理
  • 5.3 动力学参数测定
  • 3V2(PO43电极交换电流密度的测定'>5.3.1 Li3V2(PO43电极交换电流密度的测定
  • 3V2(PO43电极电化学阻抗(EIS)的测定'>5.3.2 Li3V2(PO43电极电化学阻抗(EIS)的测定
  • 3V2(PO43锂离子扩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5.3.3 Li3V2(PO43锂离子扩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2P/LiFePO4/C复合材料'>第六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Fe2P/LiFePO4/C复合材料
  • 6.1 引言
  • 4'>6.2 溶胶凝胶法合成碳包覆LiFePO4
  • 4前驱体凝胶的TG-DSC特征'>6.2.1 LiFePO4前驱体凝胶的TG-DSC特征
  • 6.2.2 焙烧温度对产物物相的影响
  • 6.2.3 焙烧温度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 4的电化学性能'>6.3 碳包覆LiFePO4的电化学性能
  • 6.3.1 焙烧温度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6.3.2 焙烧温度对循环伏安性能的影响
  • 6.3.3 焙烧时间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6.3.4 柠檬酸加入量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6.3.5 充放电倍率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6.3.6 测试温度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6.3.7 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化学阻抗谱(EIS)
  • 6.3.8 不同温度下扩散系数的测定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附录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Ⅱ.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稻谷壳的多孔生物质碳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19(12)
    • [2].近期热点文章[J]. 电化学 2016(06)
    • [3].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氧化锰/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合成[J]. 工程科学学报 2017(03)
    • [4].我校化学化工学院魏伟博士在材料科学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研究成果[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7(06)
    • [5].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多孔硅/硅铁合金的制备及性能[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7(02)
    • [6].介孔氧化锡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J]. 物理化学学报 2008(04)
    • [7].废弃生物质水葫芦多孔碳用于锂离子和钠离子电池负极的研究[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7(10)
    • [8].锂离子在石墨烯材料中的嵌入脱出机制[J]. 科学通报 2011(18)
    • [9].无烟煤制备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J]. 工程科学学报 2020(07)
    • [10].生物模板法制备MnO/C复合材料及其储锂性能研究[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20(04)
    • [11].锂离子电池新型负极材料的研究[J]. 船电技术 2016(11)
    • [12].基于增大碳层间距和增强电容行为的协同效应提升碳材料储钾性能(英文)[J]. Science Bulletin 2020(23)
    • [13].SnO_2/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多级可控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J]. 化学世界 2016(02)
    • [14].氧化铜/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J]. 新型炭材料 2013(03)
    • [15].锂离子电池SnO_2-Si/C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6)
    • [16].一种二维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储锂性能分析[J].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0(04)
    • [17].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 2011(17)
    • [18].ZnMn_2O_4电极材料的简单制备及储锂性能研究[J]. 功能材料 2020(09)
    • [19].磷酸钒锂/石墨烯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及表征[J]. 应用化学 2017(06)
    • [20].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 2013(S2)
    • [21].赝电容氮掺杂碳包覆Fe_(1-x)S有效促进低温钠存储性能(英文)[J].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2020(04)
    • [22].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材料性能优化中的应用[J]. 石化技术 2019(11)
    • [23].新型锂电池负极复合材料硅/无定形碳/碳纳米管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11(07)
    • [24].锂离子电池锡基合金负极材料研究进展[J]. 化工科技 2013(01)
    • [25].Sn-Ni-Al合金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10(S1)
    • [26].锂离子电池硅基复合物负极材料[J]. 化学进展 2009(10)
    • [27].二硫化锡/膨胀石墨复合材料的低温合成及其储锂性能[J]. 炭素技术 2020(04)
    • [28].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合成及应用研究[J]. 化工学报 2020(10)
    • [29].银的添加方式对LiFePO_4性能的影响[J]. 材料导报 2009(06)
    • [30].碳纳米管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6(24)

    标签:;  ;  ;  ;  ;  

    磷酸钒锂和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