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花柱论文-艾沙江·阿不都沙拉木

二型花柱论文-艾沙江·阿不都沙拉木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型花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雪地报春,花性状分化,生境异质性,居群海拔

二型花柱论文文献综述

艾沙江·阿不都沙拉木[1](2018)在《异质生境对二型花柱植物雪地报春花性状分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生长在新疆北部的二型花柱植物雪地报春(Primula nivalis)为研究材料,对7个低海拔(1 657~2 013m)森林居群和7个高海拔(2 400~2 700m)草原居群的花型比例进行调查,对花部特征进行检测,并对长、短花柱植株在不同海拔居群的花性状分化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揭示该类群植物的演化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高海拔草原居群中长花柱植株比例高于短花柱植株。(2)比较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雪地报春居群,长花柱花形态特征间存在显着差异,但短花柱花形态特征间的差异不显着。(3)高海拔草原居群中长花柱花的花冠筒长度、雄蕊长度、雌雄蕊距离、雌雄异位程度以及雌雄蕊空间位置是导致花性状分化的主要因素。(4)在草原居群中,长花柱花的雄蕊、雌雄异位程度及花冠口至雄蕊距离的变化减少了长短花柱花间的互补式对应性。研究认为,在异质生境中长花柱花性状的变化是导致该物种长短花柱花性状分化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常芳芳[2](2017)在《探索二型花柱的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型花柱植物的种群有2种基因型的个体,其两种花型的柱头和花药呈现互补的雌雄异位,同一花型或花内授粉往往是不亲和的,而不同花型间的授粉是亲和的。自达尔文以来,关于二型花柱的演化,一直是植物性系统多样性及其演化中的未解之谜。前人曾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来推断二型花柱的演化,但缺乏实验证据。CharlesworthandCharlesworth(1979)假设二型花柱起源于柱头和花药高度相等的两性花,在近交衰退的选择下产生自交不亲合性,而后在精确传递亲和花粉的选择下发生不同的雌雄异位,进而演化为二型花柱;Lloyd and Webb(1992a)等认为二型花柱起源于突出式的雌雄异位(柱头位于花药上方的两性花),花内的花柱高度发生变化,在精确传递花粉的选择下,出现互补式的雌雄异位,而后在近交衰退的选择下出现不亲和性和附属多态性,进而演化为二型花柱。两种模型强调不同的原始花型,选择压力及形态和生理特征出现的先后顺序。二型花柱的适应意义在于能促进不同花型间的亲和花粉传递,或者避免同一朵花内柱头和花药之间的干扰,或者降低柱头上不亲和花粉的数量,从而减少花粉浪费。前人提出的两种可能的演化模型都经历了花柱高度变化阶段,为检验二型花柱的可能演化过程,我们利用二型花柱的甜荞(即柱头突出式和柱头缩入式)和同型花柱的苦荞,通过叁种组合方式模拟不同的柱头高度类型,经过整株去雄处理,分析收集的柱头上花粉数量和比例,分析其适合度。结果发现柱高二态时期花型间传粉的精确性比较低,苦荞作为花粉供体时,作为花粉受体的长柱花柱头上落置的苦荞花粉量及苦荞花粉比例均显着高于短柱花;苦荞作为花粉受体,柱头上落置的长柱花的花粉量及长柱花的花粉比例均显着高于短柱花。大多数二型花柱植物的花呈管状或伪管状,荞麦属花被完全展开呈盘状。一般认为管状花或伪管状可以限定访花者种类和访花行为,在访花的过程中,不同花型的花粉接触虫体的不同部位而有效促进不同花型间的亲和授粉。我们观察甜荞的访花昆虫及单次访花后花粉的移出与落置量确定该植物的有效传粉者,进而通过荧光涂抹柱头来确定各花型柱头接触虫体的部位,样地里捕捉访花昆虫,测定花粉落置在访花者身上的部位简接验证二型花柱是否促进异交。食蚜蝇是甜荞的主要传粉者,偏向访问短柱花,其他的访花者如蝇类也起到一定的传粉作用。荧光涂抹柱头实验得出长、短柱花柱头分别接触食蚜蝇的吻基和吻尖部,接触隧蜂的部位都是足部。分析虫体携带的花粉,发现食蚜蝇携带的花粉主要集中在足部和吻部,隧蜂主要在足部,每一部位上两种花粉所占的比例没有显着性差异。两种类型的花粉在同一种传粉者上不能实现有效分离,传粉者的传粉效率很低。(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文慧慧,陈明林,张自生[3](2015)在《二型花柱植物红蓼的繁殖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发现了红蓼的异型花柱现象,红蓼野外居群存在长柱型花和短柱型花。研究表明长/短柱花型具有精确的交互式异位特征,其花大小,柱头形态,乳突大小,花粉粒数目、大小都表现出两型性(P<0.01)。与长柱型花相比,短柱型花较大,有短且排列紧密的柱头乳突细胞,花药产生较少且大的花粉。长/短柱型花花瓣长度无显着差异(P>0.01)。扫描电镜显示两型花的花粉均具有散孔,孔近似圆形,边缘形状不规则。野外调查发现蓟马、蚂蚁、食蚜蝇为主要访花者。人工授粉,红蓼长/短柱型花自交、型内异交以及型间异交花粉管均萌发,0.5h花粉管已萌发至子房,只有部分花粉管能萌发至子房且沿花柱壁及子房壁生长,说明其受精方式为合点受精。长/短柱型花型内异交座果率分别为14.00%和13.33%,自交座果率分别为4.62%和2.86%,型间异交的座果率分别为43.33%和44.61%,表明红蓼长/短柱型花自交表现出一定的亲和性,但座果率低,仍以异交为主。(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李海东,任宗昕,吴之坤,许琨,王红[4](2015)在《二型花柱植物海仙花报春花部性状随地理梯度的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的花部性状在异质环境中表现出不均一的适应性进化,其自然变异可能在时空格局上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地理居群进行花部表型变异分析,能揭示花部性状随地理梯度的变异模式。海仙花报春(Primula poissonii)属于典型的二型花柱植物,依赖昆虫传粉实现严格的型间异交。该物种广布于横断山地区亚高山–高山草甸,其分布海拔跨度大且花部性状在种内具有较高变异,但这些变异在不同地理梯度(海拔梯度和经纬度梯度)的特定选择因子作用下的变化规律尚不清楚。本研究选择海仙花报春16个居群,对8个花部关键性状和二型花柱繁殖器官的互补度与海拔和经纬度的关系进行研究,探究花部性状随地理梯度变异的模式及其潜在的选择因素。研究表明,海仙花报春两种花型的花冠管开口大小、花药高度以及短柱花柱头高度与海拔均呈正相关,但两种花型的花冠大小,长柱花的花瓣长度、柱头到花冠管开口的距离,以及短柱花的花冠管长度与海拔高度间均呈负相关,其余性状与海拔无显着相关性。除短柱花中柱头高度以外的性状均随着纬度升高而逐渐减小。长柱花中除花药和柱头间的距离以及柱头到开口的距离外,其余性状均随着经度的增加而减小;短柱花的花瓣长度、花药高度以及花药和柱头间的距离随着经度的增加而变大,其余性状均随着经度的增加而减小。繁殖器官间的互补度并不随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花部性状的地理变异可能受访花昆虫组成的地理变化驱动。繁殖器官间互补程度的高度保守表明非选型交配在居群二态性的维持和稳定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报春花属(Primula)花部性状及其选择压力的地理变异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5年06期)

周伟,李德铢,王红[5](2015)在《二型花柱植物滇丁香二态和单态种群间花部形态变异模式(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花部形态特征在植物交配系统的演化与维持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交配方式的转变将可能伴随着相应花部形态的调整。为探寻交配系统与花形态变异之间的联系,本研究对二型花柱植物滇丁香(Luculia pinceana)的二态和单态种群的花部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花部形态在两种不同花型构造的种群间分化程度显着大于花型构造相同的种群间变异。相对于二态种群而言,长花柱的单态种群中雌雄异位距离缩小,且个体间雌雄生殖器官在空间上的非法重迭程度增高,花部形态的调整能够同时促进自交和同型异交。在异型花柱物种内,异交为主的二型花柱种群向单态种群转变过程中自交比率预期上升,本研究表明花部形态的变异模式与交配系统转变相一致。(本文来源于《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文慧慧[6](2015)在《二型花柱植物红蓼的繁殖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 L.)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形态解剖学、繁育系统和传粉生物学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其繁殖生物学特征,为其花柱二型性的进化机制和方向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石蜡切片研究了红蓼的根、茎和叶的解剖结构特征,并探讨了红蓼的解剖形态特征对其生存影响,在其根、茎和叶中均发现大量的晶体,晶体的存在可能与其抗逆性有关。红蓼两种花型植物的的根均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叁部分组成,根内的初生木质部含有大量的晶体,次生木质部发达;两型植物的叶均为典型的异面叶;其茎中都有较大的髓腔,韧皮纤维比较发达,维管组织不多,髓腔随茎的年龄增大而增加,红蓼茎中皮层和髓所占比例超过了70%,因此红蓼的茎对低温的抗性较差,这也说明了红蓼地上部分不能过冬的原因。对雌蕊的石蜡切片观察,长柱型与短柱型柱头乳突细胞的宽度差异不显着(P>0.05),但其乳突细胞的长度差异显着(P<0.001),柱头宽度差异显着(P<0.001),子房呈椭圆形,受精时子房基部形成一条通道供花粉管萌发至胚囊,未受精时则无此通道。红蓼野外居群存在长柱型花和短柱型花,其长/短柱花型具有精确的交互式异位特征,花大小,柱头形态,乳突大小,花粉粒数目、大小都表现出两型性(P<0.01)。与长柱型花相比,短柱型花较大,有短且排列紧密的柱头乳突细胞,花药产生较少且大的花粉。长/短柱型花花冠长度无显着差异(P>0.05)。扫描电镜显示两型花的花粉均具有散孔,孔近似圆形,边缘形状不规则。野外调查发现蓟马、蚂蚁、食蚜蝇为主要访花者。短柱型花单花花期一般为15-16 d,长柱型花单花花期一般为13-14 d。红蓼花粉萌发率较高,长短柱型花粉萌发率无显着差异(P>0.05)。野外调查中,红蓼存在单型居群,绝大多数居群型比符合1:1,但有少数偏离1:1,且当居群比较小(<10 m2)时,往往会出现单型居群长,这表明红蓼的长、短柱花型比可能与居群的大小有关。人工授粉,红蓼长/短柱型花自交、型内异交以及型间异交花粉管均萌发,0.5小时花粉管已萌发至子房,只有部分花粉管能萌发至子房且沿花柱壁及子房壁生长,说明其受精方式为合点受精。长/短柱型花型内异交座果率分别为14.00%和13.33%,自交座果率分别为4.62%和2.86%,型间异交的座果率分别为43.33%和44.61%,表明红蓼长/短柱型花自交表现出一定的亲和性,但座果率低,以异交为主。(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赵梅,张万灵,吴春平,周兵,肖宜安[7](2014)在《二型花柱植株金荞麦繁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开花物候及繁殖分配是植物适应环境的重要因素。对金荞麦开花物候、繁殖分配及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金荞麦的花果期为每年的8—11月,9月集中开花,其集中开花模式有助于吸引昆虫传粉,提高繁殖成功率;金荞麦单花开花持续时间为1—2 d,种群花期均为85d。L型花序花期为15—26d,S型花序花期为14—27d,两者没有显着差异;L型单花序开花数为26—131朵,S型单花序开花数为36—147朵,两者没有显着差异。L型和S型花序开花动态呈现单峰曲线,在花序开花后第11天L型和S型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30%和7.20%,且两种花型具有较高的开花同步性,这有助于其繁殖适应性的提高。同一个花型中,雌蕊长、雄蕊长之间存在极显着负相关,但雌雄总长不存在显着差异,表明雌蕊长、雄蕊长可能存在权衡关系;金荞麦的繁殖器官和营养器官生物量在L型和S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其花生物量与植株生物量表现出极显着正相关关系。金荞麦L型花生物量分配极显着大于S型,而总生物量不存在显着差异,说明金荞麦植株的营养生长与有性繁殖间存在权衡关系。(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18期)

刘淑娟[8](2014)在《报春花属植物二型花柱的适应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型花柱是一种植物中存在两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其两性花中雄蕊和雌蕊的高度在不同的个体上为交互排列。作为异型花柱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雌雄交互异位的花结构,其适应意义一直以来就受到植物学家的广泛关注。Darwin曾提出这种雌雄蕊交互的错位,促进了不同柱型之间的传粉(传粉精确性假说),至今已提出了叁种不同但又关系密切的假说,即(1)促进正配传粉;(2)避免同一花中花粉和柱头间的相互干扰;(3)通过减少不亲和花粉在柱头上落置阻止花粉浪费。尽管异型花柱被解释为一种促进异交的机制,但是一些研究通过统计柱头上的花粉落置情况,发现二型花柱结构并没有促进有效的花粉传递,本文通过对报春花科的六种报春物种的研究,以期进一步探究二型花柱的适应意义。报春花属为二型花柱植物的典型代表。为了解二型花柱的适应意义,Darwin曾以报春花属为对象开展了研究。中国西南部的横断山地区是中国报春花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多种报春的广泛分布为我们的野外研究提供了方便。首先,我们通过花部特征的调查及相对应柱头花粉落置情况的定量分析,探讨了二型花柱的进化和适应意义,其对异型授粉的贡献,以及影响传粉精确性的潜在因素,与哪些花部特征有关,有怎样的关系。研究发现,柱头上正配花粉所占比例不管是在长柱中还是短柱中都较低(长柱中平均9.56%,短柱中平均33.6%),特别是在长柱中正配花粉的比例较低。这一结果似乎不支持二型花柱的这种互补异位结构促进了正配花粉精确传递的假说,与前人提出的二型花柱适应意义的叁种假说都不是很一致,它们的适应意义也不是很清楚。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柱头上花粉的落置情况与很多花部特征关系密切,受花部特征的影响,如柱头高、花药高、花药长度、花大小、柱头面积、花粉产量等,如该物种的花粉产量越高,柱头上的错配花粉落置量也越高,而柱头的面积越大,柱头的错配花粉落置量也越高。其次,我们通过人工处理实验,检验了影响二型花柱花粉落置精确性的因素。通过人工去雄实验,确定了错配花粉的来源;不同体型大小访花昆虫的传粉效率不同(花粉一次移出和柱头落置情况),对传粉精确性也有很大影响。对于错配花粉的来源,前人提出了不同假设,有实验表明大部分错配花粉来自于自花干扰,也有一些研究认为柱头上的错配花粉来自同株异花授粉。本文我们通过不同程度的去雄处理解决了柱头上错配花粉的精确来源问题:柱头上错配花粉的来源较广泛,有相当比例(偏花长柱中68.5%,偏花短柱89%;海仙长柱中68%,海仙短柱87%)来自于白花和同株异花,剩余花粉则来自于同型异株,长柱型花粉的输出距离要大于短柱型花粉,这可能是由于传粉昆虫的访花行为造成的。传粉者对植物的生殖成功有显着影响。我们通过设计实验比较了不同体型大小的熊蜂对二型花柱花粉精确传递的影响,及不同传粉者的传粉效率,包括数量的(访花频率)和质量的(一次花粉移出量和柱头花粉落置量)。结果发现不同体型大小的熊蜂对花粉的移出没有显着影响,而且访花一次可以移出相当量的花粉,但是对于柱头花粉落置,一次访花后,体型较小的小瑞熊蜂则表现出了低于其它叁种熊蜂的传粉效率,正配花粉量及正配花粉所占的比例都较低,而错配花粉量与别的熊蜂比则变化趋势不明显。比较柱头上正配花粉所占比例在年际间的变化时发现,变化趋势和主要访花者的访花频率相对应。可以看出不同体型大小的传粉者对二型花柱的异型传粉的效率不同,因而对报春的生殖成功有不同的影响,这种传粉者效率的不同可以反应其对植物繁殖的生态学和进化的重要影响,支持了Darwin假设,即传粉者是二型花柱特征演化的主要推动力。再次,通过人工授粉实验检测其自交不亲和强度,以方便解释柱头上的大量错配花粉存在对二型花柱生殖成功的影响。为检验传粉精确性假说,我们人为改变柱头-花药的相对位置使花内柱头-花药间的距离缩小后观察柱头花粉落置情况。通过改变花的开口方向,使柱头-花药的相对位置(上下性)发生改变,检验柱头上花粉落置情况,以探究柱头上花粉落置情况是否只是受柱头-花药相对位置的影响,是否还受柱头-花药相对位置(上下性)的影响。通过实验发现,在所研究的四个报春物种中,长短柱都有一定程度的自交亲和性,且不同的物种和不同的柱型间不亲和的强度也不一样,一定程度的自交亲和性,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生殖保障机制,特别是在有花粉限制存在的情况下。缩短柱头-花药间相对距离的实验结果表明,虽然在自然状态下报春的长短柱的柱头正配花粉落置比例很低,特别是在长柱中,只有10%左右,但改变后,柱头上正配花粉所占比例减小了,这一结果强有力地证明了二型花柱植物中这种雌雄蕊间的互补异位结构有效提高了花粉传递的精确性。改变开口方向对柱头上花粉落置的影响在两个报春物种中规律基本一致,改变开口方向后柱头上正配花粉所占比例比自然状态下都有显着降低,跟花的开口方向关系不大。这种改变开口方向后传粉适应能力的下降,尤其是向上开口后,花的适合度下降的最大,可能也是受传粉者的访花行为影响,向上开口后增加了传粉者的访花难度,且传粉者在访花过程了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访花模式,习惯了已有花的开口方向,当人为改变后,打乱了它们对该物种花已有的访花思维,就会造成访花行为的慌乱和访花效率的降低,这在昆虫的访花观察中也能看出。综合4年的研究,我们认为自然界中植物与传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复杂多变的,植物的有性生殖成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二型花柱的报春来说,其传粉精确性更是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花自身的特征,花粉产量,传粉者的一系列特征等;我们的人工处理和操作实验结果,支持了二型花柱的适应意义在于促进正配花粉的有效传递,减少了资源浪费(花粉),从而提高了植物的有性生殖成功率。(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4-05-01)

崔美辰,吕奉菊,陈明林[9](2013)在《二型花柱植物愉悦蓼的繁殖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愉悦蓼具有典型的二型花柱现象。通过统计安徽部分地区愉悦蓼长、短柱花花型数量、柱头和花药高度差及结实率;观察愉悦蓼的长、短柱花的型比;结合苯胺蓝染色鉴定愉悦蓼长、短柱花的花粉与柱头的亲和性。结果表明,愉悦蓼长、短柱花的型比符合1:1;长柱花的结实率较大;自花授粉组合中的花粉在柱头上也能萌发出花粉管,但不能到达子房。(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张万灵[10](2013)在《两种蓼科二型花柱植物金荞麦和火炭母的繁殖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植物由于固着生长,不能主动的去寻找配偶,为了在不同的环境下实现雌雄配子的最大繁殖适合度,其进化出多种繁育系统,异型花柱即是其中一种。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和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属蓼科(Polygonaceae)植物,互为伴生种,前者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濒危野生植物,后者是一味常用的中草药,且两种植物均为二型花柱植物。目前对这两种植物的研究基本是针对化学成分、药理和临床试验等方面。本文以金荞麦和火炭母为研究材料,分别从繁育系统、开花物候和繁殖分配及策略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揭示其繁殖生态学特征,这为金荞麦、火炭母花柱二型性的进化机制和方向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为珍稀种质资源和中药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及生物之间的系统进化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繁育系统研究通过从金荞麦和火炭母的花部特征、花粉胚珠比、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杂交指数、套袋实验及访花昆虫等方面对其繁殖生态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荞麦和火炭母在同一种群中同时具有长柱型(L型)和短柱型(S型)两种花型,其中火炭母野外存在单型种群,均属典型的二型花柱植物,表现出互补式雌雄异位的花部特征。套袋试验表明金荞麦自花自交不亲和,但具有型内和型间亲和性。金荞麦、火炭母L型和S型花的P/O值分别为810±40.48和526.5±42.24、757±36.61和824.5±39.98,表明两种植物繁育系统均为兼性异交,需要传粉者,但金荞麦L型花更倾向异交,与L型结实率小于S型相符,而火炭母S型花更倾向异交,与S型结实率显着小于L型相符,这种现象是否意味着火炭母朝着同型花发展,还是繁殖系统崩溃而选用克隆进行繁殖,我们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金荞麦和火炭母S型花花粉活力均高于L型的,但金荞麦S型单花花粉量低于L型的,火炭母则相反。金荞麦和火炭母的主要访花昆虫分布在膜翅目(Hymenoptera)、双翅目(Diptera)、鳞翅目(Lepidoptera)、半翅目(Hemiptera)和蜻蜓目(Odonata)5个目。其中金荞麦总共有19个科37种昆虫,其L型花访花昆虫14种,S型有35种,两者间有12种共同访花昆虫,S型花对昆虫具有更强的吸引力;火炭母总共有14个科24种昆虫,L型花访花昆虫17种,S型花访花昆虫18种,二者有11种共同访花昆虫,两种花型的花对昆虫吸引力无显着差异。金荞麦L型和S型种群的结实率分别为9.22±0.60%和9.77±0.48%,不存在显着差异(F=0.506,P=0.477);火炭母L型和S型种群的结实率分别为20.42±2.342%和12.14±1.51%,两者差异显着(F=9.185,P=0.004)。2.开花物候研究金荞麦和火炭母的花果期为每年的8月-11月,主要集中在9月份,集中性开花有助于吸引昆虫传粉,提高繁殖成功率。开花进程图显示,金荞麦L型和S型自然种群花期均为85天,火炭母分别为79天和73天,差异显着,通过调查还发现,火炭母野外存在单型种群,且单型S型种群开花比L型早。金荞麦L型花序花期为15-26天,均值为20.36±0.53天,S型花序花期为14-27天,均值为21.42±0.53天,两者差异不显着(F=1.974,P=0.164);火炭母L型花序花期为18-33天,均值为23.41±1.02天,S型花序花期为13-29天,均值为20.63±0.79天,L型花序花期显着比S型长(F=4.745,P=0.034)。金荞麦L型单花序开花数为26-131朵,均值为76.53±4.00朵,S型单花序开花数为36-147朵,均值为83.33±4.16朵,两者差异不显着(F=1.388,P=0.243);火炭母L型单花序开花数为38-145朵,均值为85.00±4.96朵,S型单花序开花数为27-109朵,均值为63.27±4.41朵,L型单花序花数比S型大(F=10.793,P=0.002)。金荞麦和火炭母单花的开花持续时间为1-2天,内轮雄蕊先散粉,外轮雄蕊后散粉,两种花型植物这些方面无显着差异,显示了两种花型的自我调控机制。金荞麦L型和S型花序开花数只有一个峰值,在花序开花后第11天L型和S型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30%和7.20%;而火炭母L型和S型花序开花数多达3-4个峰值,L型是在花序开花后第5天达到最大值,为6.01%,S型在花序开花后第8天达到最大值,为6.80%。总之,二型花柱植物L型和S型植株保持较高的开花同步性,这有助于其繁殖适应性的提高。3.繁殖分配及策略研究同一个花型中,金荞麦雌蕊、雄蕊长度差异显着,且表现出极显着负相关(r=-0.852,P=0.000),雌雄总长不存在显着差异,表明雌雄蕊长可能存在权衡关系,火炭母由于雌雄总长存在显着差异,所以雌雄蕊长未表现出权衡关系;金荞麦和火炭母的繁殖器官和营养器官生物量在L型和S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其花生物量与植株生物量表现出极显着正相关关系(y=0.0328x+1.2885, R2=0.6097,P=0.000;y=0.0119x+0.0428, R2=0.6191,P=0.000)。金荞麦L型花生物量配置比(6.34±0.75%)极显着大于S型(3.96±0.39%)(F=7.781,P=0.008);火炭母L型花生物量配置比(1.27±0.11%)极显着小于S型(1.76±0.15%)(F=7.258,P=0.008),两种植物在两种花型间的总生物量不存在显着差异,说明金荞麦和火炭母植株的营养生长与有性繁殖间存在权衡关系。(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二型花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型花柱植物的种群有2种基因型的个体,其两种花型的柱头和花药呈现互补的雌雄异位,同一花型或花内授粉往往是不亲和的,而不同花型间的授粉是亲和的。自达尔文以来,关于二型花柱的演化,一直是植物性系统多样性及其演化中的未解之谜。前人曾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来推断二型花柱的演化,但缺乏实验证据。CharlesworthandCharlesworth(1979)假设二型花柱起源于柱头和花药高度相等的两性花,在近交衰退的选择下产生自交不亲合性,而后在精确传递亲和花粉的选择下发生不同的雌雄异位,进而演化为二型花柱;Lloyd and Webb(1992a)等认为二型花柱起源于突出式的雌雄异位(柱头位于花药上方的两性花),花内的花柱高度发生变化,在精确传递花粉的选择下,出现互补式的雌雄异位,而后在近交衰退的选择下出现不亲和性和附属多态性,进而演化为二型花柱。两种模型强调不同的原始花型,选择压力及形态和生理特征出现的先后顺序。二型花柱的适应意义在于能促进不同花型间的亲和花粉传递,或者避免同一朵花内柱头和花药之间的干扰,或者降低柱头上不亲和花粉的数量,从而减少花粉浪费。前人提出的两种可能的演化模型都经历了花柱高度变化阶段,为检验二型花柱的可能演化过程,我们利用二型花柱的甜荞(即柱头突出式和柱头缩入式)和同型花柱的苦荞,通过叁种组合方式模拟不同的柱头高度类型,经过整株去雄处理,分析收集的柱头上花粉数量和比例,分析其适合度。结果发现柱高二态时期花型间传粉的精确性比较低,苦荞作为花粉供体时,作为花粉受体的长柱花柱头上落置的苦荞花粉量及苦荞花粉比例均显着高于短柱花;苦荞作为花粉受体,柱头上落置的长柱花的花粉量及长柱花的花粉比例均显着高于短柱花。大多数二型花柱植物的花呈管状或伪管状,荞麦属花被完全展开呈盘状。一般认为管状花或伪管状可以限定访花者种类和访花行为,在访花的过程中,不同花型的花粉接触虫体的不同部位而有效促进不同花型间的亲和授粉。我们观察甜荞的访花昆虫及单次访花后花粉的移出与落置量确定该植物的有效传粉者,进而通过荧光涂抹柱头来确定各花型柱头接触虫体的部位,样地里捕捉访花昆虫,测定花粉落置在访花者身上的部位简接验证二型花柱是否促进异交。食蚜蝇是甜荞的主要传粉者,偏向访问短柱花,其他的访花者如蝇类也起到一定的传粉作用。荧光涂抹柱头实验得出长、短柱花柱头分别接触食蚜蝇的吻基和吻尖部,接触隧蜂的部位都是足部。分析虫体携带的花粉,发现食蚜蝇携带的花粉主要集中在足部和吻部,隧蜂主要在足部,每一部位上两种花粉所占的比例没有显着性差异。两种类型的花粉在同一种传粉者上不能实现有效分离,传粉者的传粉效率很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型花柱论文参考文献

[1].艾沙江·阿不都沙拉木.异质生境对二型花柱植物雪地报春花性状分化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8

[2].常芳芳.探索二型花柱的演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文慧慧,陈明林,张自生.二型花柱植物红蓼的繁殖生物学研究[J].草业学报.2015

[4].李海东,任宗昕,吴之坤,许琨,王红.二型花柱植物海仙花报春花部性状随地理梯度的变异[J].生物多样性.2015

[5].周伟,李德铢,王红.二型花柱植物滇丁香二态和单态种群间花部形态变异模式(英文)[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5

[6].文慧慧.二型花柱植物红蓼的繁殖生物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5

[7].赵梅,张万灵,吴春平,周兵,肖宜安.二型花柱植株金荞麦繁殖特征[J].生态学报.2014

[8].刘淑娟.报春花属植物二型花柱的适应意义研究[D].武汉大学.2014

[9].崔美辰,吕奉菊,陈明林.二型花柱植物愉悦蓼的繁殖生态学研究[J].植物研究.2013

[10].张万灵.两种蓼科二型花柱植物金荞麦和火炭母的繁殖生态学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

标签:;  ;  ;  ;  

二型花柱论文-艾沙江·阿不都沙拉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