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隆人向我们走来——人体胚胎克隆研究的新进展(二)(论文文献综述)
潘玉[1](2019)在《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0年以来,转基因议题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共议题,引发广泛关注。转基因技术与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方对转基因的争论从未终止,科学的“不确定性”特征突显。相对于其他公共议题的知识构建,科学议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科学议题造成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媒介场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都可能会传达有效信息之外的信息,造成科学认知的混乱;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由于知识结构与个人经历的局限,很难直接对某一科学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因而,公众对于转基因议题的科学认知与理解往往更容易受到媒介场域的影响,媒体在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中承担重要作用。由此,本研究通过对转基因这一科学争议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而深入的考察,帮助社会各方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内涵,参与科学决策,从而缓解当前日趋矛盾的科学争议。媒体通过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用,为科学的“不确定性”沟通提供知识对话空间与传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与规避转基因所引发的科学风险,从而减缓社会公共危机。同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反映出科学议题的知识表征特征、实践规律与协商机制的转向,研究试图从理论层面完善与扩展科学知识传播内涵与理论框架。本研究较全面地论述了媒介与科学知识建构的关联性研究,搭建了媒介建构科学知识、引导科学理性的阐释框架,体现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现实关切与理论关照,赋予该研究领域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围绕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核心话题,就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语境及其要素研究、“不确定性”呈现内容研究、“不确定性”沟通意义研究、“不确定性”管理研究逻辑,探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知识实践、知识争论与知识共享。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第一,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考察。“不确定”语境有哪些要素?呈现出怎样的语境特征?第二,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变迁与知识实践研究。基于“不确定性”语境特征,从历时性维度,研究选择中美媒体关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为研究文本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探讨不同社会语境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注意周期”与空间互动特征;从共时性维度,研究就议题内容、消息来源、话语立场与知识属性四个方面考察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过程。第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研究。依据反思冲突、化解冲突、超越冲突的研究逻辑,探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如何围绕科学争议的“不确定性”展开知识的协商与对话?媒体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采用哪些话语修辞策略?科学与社会之间如何达成知识对话与共识?第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探究。如何反思风险社会的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怎样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对我们反思科学知识传播的理念与模式有何启示?研究试图通过对上述研究问题的探讨,考察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实践,并基于更宏观地社会语境,思考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影响。研究以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8年期间的媒体报道本文进行话语分析、对比分析与个案探究。通过阐释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建构特征反映科学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各相关利益主体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在科学话语的互动协商中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日常化的、已被社会接受的“公共知识”,进而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与“不确定性”管理过程中。因此,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争议与冲突的释放与调试需要科学的对话与理解,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以加强科学知识理解,搭建基于科学议题的“知识联盟”可实现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传播的知识共享与理解,探索和推动多样化社会讨论与科学对话方式的形成,以消除知识间的差异与不对等,管理争议性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科学“不确定性”,进而助力科学决策的制定与完善。
沈秀芹[2](2010)在《人体基因科技立法规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人类进入生物技术时代。基因科技,尤其是人体基因科技,是生物技术的核心,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随着基因检测、基因治疗、胚胎干细胞研究、基因复制器官以及克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人们可以根据基因偏好选择新的生命;目前被视为绝症的遗传性疾病和癌症有可能被治愈;通过体细胞研究可以复制任何需要的器官,器官移植的来源不再紧缺;长生不老不再是梦想,死去的人也可以“复活”。人体基因科技能够对人的出生直至死亡的全过程进行干预和操控,人类将僭越“上帝”的权力,人人健康长寿,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然而,与此同时,人性尊严、生命权、健康权、平等权、身体完整权、隐私权、知情同意权、专利权等为宪法所保护的基本权利以及基本的宪政秩序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学家们问的是:什么是能够做的?而伦理和法律问的则是:什么是应该做的?允许做的?显然,技术上能做到的并不都是应该做的,需要伦理和法律对行为设定边界,进行规范。只是伦理属于道德范畴,主要靠内心自律,而法律则具有国家强制力,更为有效,属于他律。在人体基因科技研究中,有两大对垒的宪法法益发生了巨大的冲突:一方面是人体基因科技研究的自由;另一方面是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究竟如何进行规制才能够使人体基因科技的良性发展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之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这已经成为当代法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规制,具体可分为立法规制、行政规制以及司法规制,其中立法规制无疑是首要前提,并且决定着其他规制的实施。各个国家和地区在重构符合人体基因科技发展的伦理规范进行约束的同时,纷纷制定相应的人体基因科技法律、法规等进行规制。其路径有二:一是对传统的法律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人体基因科技的发展要求;二是制定专项人体基因科技法,以对某项基因技术的实际研究和应用进行规范和保障。我国也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基因科技立法规制建设。但是,随着人体基因科技的飞速发展,已有法律越来越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并且已有的法律、法规多关注于动物、植物、转基因食品、农业等的安全问题,而很少注重对关涉生命和健康的人体基因科技立法;并且,已有人体基因科技的法律层次比较低,多数是法规或规章,需要提高法律位阶。随着人体基因科技在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应用,又带来很多新的伦理、法律问题,很多领域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存在大量“法律调整的真空”,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尝试着对人体基因科技的立法规制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人体基因科技对法律的挑战及其立法规制的必要性;阐述人体基因科技立法规制的伦理基础与法理基础;在考察国外人体基因科技立法规制和我国人体基因科技立法规制现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我国人体基因科技规制法律体系,拟定其核心内容《人体基因科技基本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本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共分为六章:导论部分,主要叙述基因科技的历史发展及其对人类医疗、素质以及寿命带来的影响,提出研究问题和意义;介绍我国目前研究的现状、本文研究范围与文章整体思路;最后说明研究方法和几个创新点。人体基因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后果,如何进行规范和控制才能促进其良性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造福人类减少负面影响?各国在重构相适应的伦理规范的同时,纷纷立法进行规制。本论文专门对人体基因科技的立法进行水平层面的系统研究。第一章,关于人体基因科技对法律的挑战及其立法规制必要性。首先,人体基因科技由于在分子水平上实现了对人类遗传物质的修饰和操纵,它对法律最根本、最深层次的挑战体现在对人性尊严方面;其次,在人体基因科技研究条件下,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法律主体“自然人”不再是毫无争议,什么是“人”?人的生命始于何时?胚胎是否享有尊严和权利等都需要作出明确界定;再次,生命健康权、平等权、隐私权、知情权、专利权等各项基本权利和法律秩序都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应对新型生命社会关系、促进人体基因科技良性发展、防范人体基因科技的滥用,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立法规制。第二章,关于人体基因科技立法规制的伦理基础。首先,分析人体基因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及论争,主要围绕着基因生殖、基因检测与治疗以及基因克隆技术引起的优生、基因隐私与歧视、技术异化等问题展开。指出对人体基因科技进行伦理调节的必要性和对其问题解决的伦理途径;其次,分析人体基因科技立法规制中的伦理价值冲突及选择;再次,用康德义务论、功利主义后果论等伦理学基础理论,以克隆人为例进行伦理分析,指出对克隆人进行立法的伦理依据;最后,提出了适应人体基因科技发展的伦理原则。第三章,关于人体基因科技立法规制的法理基础。首先,介绍了人体基因科技研究自由的涵义及结构;其次,分析人体基因科技发展引发的法益之间的冲突,主要包括人体基因科技研究自由与人性尊严之间的冲突,人体基因科技研究自由与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等其他基本权利之间的冲突,以及基因本身引起的财产法益与人格法益之间的冲突;再次,分别阐述对人体基因科技研究自由的保障和对其限制的宪法和法律依据及界限,主要包括维护人性尊严的内在限制、遵守法律保留原则、比例原则和目的原则等。第四章,关于人体基因科技立法规制的国外考察。首先,分析国外对基因科技进行立法规制的几种模式,包括单独立法模式、制定管理标准和规则模式、结合立法模式和无单独立法,依其他部门法规范模式;其次,以基因治疗、胚胎干细胞和克隆三种人体基因科技为例对国外的立法规制进行了考察;最后,对国外立法模式和立法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与借鉴。第五章,关于我国人体基因科技立法规制现状及不足。首先,介绍我国人体基因科技的历史发展及其立法概况;其次,介绍我国目前几个核心人体基因科技法律规范的主要内容;最后,分析我国目前人体基因科技立法存在的不足,主要是缺乏核心理念、立法层次低、系统性不强、新型权利保护缺位及存在法律漏洞等五个方面。第六章,关于我国人体基因科技规制法律体系构建。首先,应确立人性尊严为人体基因科技立法规制的核心理念,在宪法中明确人性尊严保护条款,以及保护人体基因科技引起的新型相关权利规定,并以此为指导构建人体基因科技规制法律体系;其次,应当制定专门的《人体基因科技基本法》作为人体基因科技规制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并指导其他人体基因科技专门法律、行政法规以及规章的制定,以刑法为最后底线共同构成我国人体基因科技规制法律体系;最后,规划和设计《人体基因科技基本法》的基本架构和主要内容,拟定《人体基因科技基本法》的主要条款。
凯文·吉尔福伊尔,罗瑛[3](2006)在《投影》文中指出这是一部惊悚心理悬疑小说。一名医生在痛失爱女后进行了一项邪恶的试验,由此引发了科学在伦理、社会和心理层面上面临的困境。芝加哥生殖医生戴维斯·穆尔专门从事生殖克隆研究,这是一项颇具争议且被严格控制的新型实验。有一天,他十七岁的女儿遭人强暴并被残忍地杀害。警方始终破不了案。几个月后,他从警察那里取回女儿的遗物,并在其中发现了一个装有凶手DNA的小瓶子。在痛苦的折磨下,穆尔产生了一个可怕的念头:克隆。他想要克隆的不是自己的女儿,而是杀害他女儿的凶手。为了看到杀害女儿的凶手究竟长成什么样,他将在这条道上走多远?
杨怀中[4](2004)在《人类需要治疗性克隆》文中认为本文认为 ,治疗性克隆符合生命伦理 ,人类需要治疗性克隆。在一定的伦理原则指导下 ,治疗性克隆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和长寿 ,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全社会都应该理解和支持治疗性克隆研究
邹寿长[5](2003)在《优雅的生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思考》文中认为人类生殖技术包括传统的生育控制技术(如避孕、流产、绝育)和现代辅助生殖技术(如人工授精、体外受精、克隆技术);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遗传干预和干细胞技术(如遗传疾病的产前筛查、基因识别与鉴定、性别选择、干细胞培育)。 本文内容主要涉及现代辅助生殖技术和遗传咨询技术的伦理问题和伦理评价。本文的论述包含三个部分:作为全文理论基础的导论,作为主体部分的第二至第七章(对现代生殖技术的伦理分析),以及相关论述(传统生育控制技术的伦理分析)的附录。 导论。对人类生殖技术的探索,基于两个前提:优生学和医学的目的。同时也涉及到我们的生命道德观,即生命神圣论、生命价值论和生命质量论。我认为生命神圣论的实质是对于生命的无所作为,是对医学科学作用的消解;而生命价值论由于肯定价值而否定生命,从而暴露出了它在道德上的虚伪性;生命质量论乃是以生命质量来确定生命存在的必要性,具有真实操作性,是对生命控制技术进行伦理思考的最科学的基础理论。 对现代生殖技术的伦理分析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它又由六个论题构成。 现代生殖技术(reproductive technology)是指用现代生物医学知识、技术及方法代替自然的人类生殖过程的某一步骤或全部步骤的手段。最基本的现代生殖技术有三种:人工授精、体外受精和无性繁殖(克隆技术)。 人工授精(第二章)是用人工技术将精子注入母体,在输卵管受精达到受孕目的的一种方法,它替代了自然生殖过程的性交。这一技术主要用来解决丈夫不育症。人工授精分两类:夫精人工授精、供体人工授精。道德上的争论和异议集中在非配偶的供体人工授精。反对理由主要有:破坏了婚姻与家庭关系、造成了亲属关系的混乱、可能出现无父家庭、对孩子知情权的挑战、后代中的血缘婚姻以及精子的商品化。人工授精最大的伦理价值在于满足了女性的生育权利和家庭拥有血缘孩子的愿望。对人工授精技术施以伦理和法律的规范可以避免其伦理混乱。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人工授精应坚持如下道德原则:严格掌握适应症原则,控制适用范围原则;受术者知情同意原则、保密与互盲原则、确保生殖质量原则。子磷笋擎鑫鼻戳,’’盟溉异翼纂纂慕黔窦…挤犯考引发了诸多伦理与法律问题:(1)保护HGP成果,如DNA序列的可专利化、DNA数据库的保护等;(2)基于基因缺陷而造成的“遗传歧视”(亦称“基因歧视,’);(3)与上述遗传歧视相关,对缺陷基因的遗传普查和相应的基因治疗;(4)基因隐私,对个人遗传信息如何保护和如何合理利用;(5)‘悦基因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论”的冲突;(6)保护一个种族或地区的基因资源即遗传多样性;(7)生物安全性的评价。本文分别对基因隐私、基因歧视、基因组多样性、基因争夺与基因武器等进行了伦理探讨,给出了相应的伦理规范。基因治疗又被称为“分子外科”,其伦理挑战在于:(1)人类基因商品化;(2)基因研究及开发运用中“绕过原则”的现象;(3)基因设计引发生命唯物化;(4)“优生运动”之死灰复燃;(5)基因治疗目的的两难。通过对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基因治疗的分析,本文认为人类基因组与基因治疗中应遵守以下原则:安全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公正原则、保密原则。 人类胚胎干细胞(第七章)是在生命的生长和发育中起主干作用的原始细胞,这些原始细胞有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可供临床细胞治疗之用,还可以使人类组织和器官的修复和替代成为现实。人类干细胞按其来源来分,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组织干细胞二类。前者涉及胚胎实验,伦理争论激烈。后者的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卫生资源的配置上。反对者认为胚胎是人类生命的雏形,理应受到尊重而不该肆意破坏,但大多数科学家支持胚胎干细胞研究,认为胚胎干细胞研究可为治愈那些至今仍属不治之症的疾病提供美好前景从而造福人类。本文认为可以有条件地提倡治疗性克隆研究。同时,我们也指出,有必要为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做好如下伦理准备:提高科研人员的道德素质与技术水平;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全伦理评估和监督机制:制定相关伦理原则。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行善和救人原则;(2)‘尊重和自主原则;(3)无伤和有利原则;(4)知情同意原则;(5)谨慎和保密原则。本文强调,必须要建立和健全生命伦理委员会的审查、监控和评估机制,使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符合国际上有关的章程、宣言或准则,符合我国的有关政策法规,有利于为人类健康服务。 结语。人类生命控制技术由科学实验走向临床应用,成千上万的人工生殖人口来到人世,这不仅涉及到社会伦理关系,更衍生出一系列有关行政法、亲属法等诸领域的边缘性法律问题。对此,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己熬潺辫淤
张芳[6](2001)在《中学物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中学物理教育现状,提出了在中学物理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论文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和理论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并通过教育实践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本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在论文的引言中,简单介绍了对人文精神进行研究的时代背景和研究意义,并阐述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状况。 第二部分从人文精神的内涵和特点出发,从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中学物理学科教育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学物理教育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论文的第三部分探讨了在中学物理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和培养原则。在研究中,人文精神被理解为一种价值观。论文从四个层面,即个体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身的态度分别阐述它们在物理教育中的具体内涵。论文提出四个教育原则: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以人为本、过程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在论文的第四部分探讨了在中学物理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操作要点。基于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对人文精神的理解,论文通过学生调查问卷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又设计了一套教师调查问卷来了解教师的教学习惯、对人文精神的认识及相关教学建议。根据调查情况和前面的理论分析,提出研究方案。 在论文最后,即第五部分主要介绍了培养人文精神的具体教育实践过程。在教育实践中,采用物理教学过程的教育渗透为主要方式,辅之以灵活的专题讲座、发动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写心得体会报告等方法。通过一个学期的教育实践,在分析了学生测验结果以及教师和同学的反馈结果后,本论文认为在中学物理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可行的,但同时也指出人文精神培养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奇云[7](2001)在《克隆人向我们走来——人体胚胎克隆研究的新进展(二)》文中研究说明 澳大利亚科学家宣布他们在世界上第一个完成了在小白鼠身上进行的所谓“治疗性克隆(newshoo)”技术实验。在这项实验中,科学家们运用的技术是“制造”出可以“收割”某种特殊细胞的胚胎,这一技术对治疗如阿耳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症等疾病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澳大利亚卫生部长伍尔德里奇博士说,尽管澳大利亚政府仍将禁止对人类进行克隆,但是治疗性
奇云[8](2000)在《克隆人向我们走来——人体胚胎克隆研究的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明英国政府支持用于医 疗目的的克隆人体胚胎细胞的决定 重新引发了人体胚胎克隆的争议。本文记述了人体胚胎克隆研究的新动态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
二、克隆人向我们走来——人体胚胎克隆研究的新进展(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克隆人向我们走来——人体胚胎克隆研究的新进展(二)(论文提纲范文)
(1)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转基因议题的发展与影响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作为社会公共议题的科学知识传播 |
一、科学知识传播的演变与实践 |
二、“科学媒体化”:转基因议题的媒体呈现 |
三、转基因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沟通与知识争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转基因议题、沟通“不确定性”与知识传播 |
一、科学知识传播中的转基因议题研究 |
二、媒体与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沟通研究 |
三、媒体与科学家、社会公众的关系探讨 |
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 |
第三节 理论工具:理解科学的知识社会学取向 |
一、作为知识的转基因议题 |
二、科学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
三、语境成为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变量 |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文本选择与说明 |
第二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与“不确定性”语境 |
第一节 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与知识特征 |
一、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 |
二、转基因议题的知识构成要素及特征 |
第二节 转基因议题的多元知识争论 |
一、转基因技术与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
二、转基因的引进与商业化推广问题 |
三、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问题 |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特征 |
一、科学技术自身的“不确定性” |
二、被媒体建构的科学“不确定性” |
三、被各相关利益主体认知的科学“不确定性” |
第三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与“不确定性”呈现 |
第一节 中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趋势变化 |
一、我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
二、美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
三、中美转基因议题的空间互动 |
第二节 我国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 |
一、议题内容与分布:经济与全球化议题占据主导 |
二、消息来源:科学专家成为重要信源 |
三、话语立场:先“挺”后“反”的话语实践 |
四、知识属性: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生产呈现不对等特征 |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呈现 |
第四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与“不确定性”沟通 |
第一节 反思冲突:转基因议题的知识生产困境 |
一、“挺转”、“反转”之争背后的冲突性科学话语 |
二、转基因议题的理性冲突与多元对话 |
三、冲突性科学话语开启“不确定性”沟通的可能性 |
第二节 化解冲突:转基因议题传播的修辞策略 |
一、修辞资源:运用科学理论与论证依据 |
二、修辞工具:引入专业身份与知识背景 |
三、修辞技巧:使用数据/实例 |
四、修辞手段:诉诸于权威声誉 |
第三节 超越冲突:科学与媒体的冲突与合作 |
一、媒体在转基因议题传播中的角色功能 |
二、科学家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
三、科学家与媒体的知识对话与沟通 |
第四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沟通 |
第五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 |
第一节 由“专业知识”到“公共知识”: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 |
一、新的科学概念与转基因议题的勾连关系 |
二、由“科学问题”向“社会公共议题”的构建 |
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协商与共享 |
第二节 由“知晓”到“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完善与提升 |
一、跨越公众与科学之间的知识鸿沟 |
二、打破公众与专家之间的专业壁垒 |
三、建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关系 |
第三节 “知识联盟”: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管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2)人体基因科技立法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范围与思路 |
四、方法与创新 |
第一章 人体基因科技对法律的挑战及立法规制必要性 |
一、人体基因科技对法律的挑战 |
二、人体基因科技立法规制的必要性 |
第二章 人体基因科技立法规制的伦理基础 |
一、人体基因科技引发的伦理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
二、人体基因科技立法规制的伦理价值选择 |
三、人体基因科技立法规制的伦理分析——以克隆人为例 |
四、构建人体基因科技发展的伦理原则 |
第三章 人体基因科技立法规制的法理基础 |
一、科学研究自由的涵义及结构 |
二、人体基因科技引发的法益冲突 |
三、人体基因科技研究自由的保障 |
四、人体基因科技研究自由的限制 |
第四章 国外人体基因科技立法规制模式及内容 |
一、国外基因科技立法规制的几种模式 |
二、国外人体基因科技立法规制内容 |
三、分析与借鉴 |
第五章 我国人体基因科技立法规制现状及不足 |
一、我国人体基因科技立法规制现状 |
二、我国人体基因科技立法规制的不足 |
第六章 我国人体基因科技规制法律体系构建 |
一、人体基因科技立法规制的核心理念 |
二、我国人体基因科技立法规制的模式及原则 |
三、构建我国人体基因科技规制法律体系 |
结语 |
附录一:相关概念简释 |
附件二:《人体基因科技基本法》主要内容草拟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投影(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安娜·凯特的安息 |
安娜·凯特十六岁 |
戴维斯四十一岁 |
贾斯汀一岁 |
贾斯汀三岁 |
贾斯汀五岁 |
喜欢看自己家族的过去吗? |
贾斯汀七岁 |
贾斯汀八岁 |
小狗失踪 |
贾斯汀九岁 |
韦斯案定于秋季开庭 |
贾斯汀十四岁 |
贾斯汀十五岁 |
得门大街死亡事件 |
萨莉: |
贾斯汀 |
萨姆·科恩。 |
贾斯汀十六岁 |
贾斯汀十七岁 |
基督战士/上帝之手野餐社团 |
(4)人类需要治疗性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1 为治疗性克隆正名:把治疗性克隆与生殖性克隆区分开来 |
2 治疗性克隆是人类医疗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性技术 |
3 治疗性克隆提供了人类健康长寿的新思路 |
4 治疗性克隆并不违反国际惯例, 符合生命伦理 |
(5)优雅的生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一、 从伦理学视角分析人类辅助性生殖技术的必要性 |
1 、 优生学及其道德是非 |
2 、 医学目的的历史沿革与伦理澄清 |
二、 三种不同的生命道德观 |
1 、 生命神圣论 |
2 、 生命价值论 |
3 、 生命质量论 |
第二章 人工授精的伦理思考 |
一、 人工授精的发展历程及生物学意义 |
1 、 人工授精技术的发展历程 |
2 、 人工授精技术的生物学意义 |
二、 人工授精的伦理问题 |
1 、 人工授精对婚姻与家庭关系的挑战 |
2 、 人工授精对亲属关系的挑战 |
3 、 人为造成无父家庭问题 |
4 、 对孩子知情权的挑战 |
5 、 后代血缘婚姻问题 |
6 、 精子商品化挑战 |
三、 人工授精技术应用的要求 |
1 、 人工授精术的适应症 |
2 、 冷冻精子库的技术要求 |
3 、 施术过程的程序要求 |
四、 人工授精的伦理原则 |
1 、 有限使用原则 |
2 、 自主原则 |
3 、 保密与互盲原则 |
4 、 质量优先原则 |
第三章 体外受精的伦理思考 |
一、 体外受精技术简介 |
1 、 常规IVF-ET技术 |
2 、 卵子和胚胎捐赠 |
3 、 代孕母亲 |
4 、 胚胎冷冻技术 |
5 、 单精子卵细胞胞桨内注射 |
6 、 卵子体外成熟 |
7 、 体外受精的技术标准 |
二、 代孕母亲的伦理审视 |
1 、 新闻背景 |
2 、 代孕母亲引发的伦理问题 |
3 、 代孕母亲的伦理审视 |
4 、 “代孕母亲”的相关法律问题 |
第四章 克隆技术掀起的伦理风波 |
一、 克隆技术的历史与应用 |
1 、 克隆技术的历史发展 |
2 、 克隆技术的应用 |
二、 克隆技术掀起的伦理风波 |
1 、 国际公约难达共识 |
2 、 赞成克隆人的观点及伦理分析 |
3 、 反对克隆人的理由及伦理分析 |
4 、 反对克隆人观点的价值取向 |
三、 中国学术界对克隆人技术的论争 |
1 、 克隆人会带来麻烦和混乱 |
2 、 “有克隆就会有牺牲” |
四、 克隆人研究及实践的伦理学思考及伦理原则 |
1 、 生殖性克隆人的价值分析 |
2 、 治疗性克隆人的价值分析 |
第五章 产前遗传诊断与性别选择 |
一、 产前遗传诊断的伦理是非 |
1 、 产前遗传诊断及其合伦理性 |
2 、 产前遗传诊断的保密问题 |
二、 性别选择的伦理问题 |
1 、 性别选择 |
2 、 性别选择的利弊 |
3 、 性别选择的伦理限制 |
三、 生殖细胞基因治疗的伦理问题 |
第六章 人类基因组研究与基因治疗的伦理问题 |
一、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发生发展 |
二、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伦理隐患 |
1 、 基因隐私 |
2 、 基因歧视 |
3 、 基因组多样性 |
4 、 基因争夺与基因武器 |
三、 基因治疗的历史沿革与伦理困惑 |
1 、 基因治疗的历史沿革 |
2 、 基因治疗的伦理困惑 |
四、 基因组研究与基因治疗的伦理限制 |
1 、 适用于治疗目的 |
2 、 坚持知情同意或知情选择 |
3 、 保护基因隐私,反对基因歧视 |
4 、 有助于国际公平 |
第七章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重大突破及伦理学难题 |
一、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重大突破 |
1 、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历史沿革 |
2 、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目的 |
3 、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范围 |
二、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难题 |
1 、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目的的合伦理性 |
2 、 组织干细胞的来源合伦理性 |
3 、 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合伦理性 |
4 、 胚胎的伦理地位 |
5 、 胚胎的利益与患者的利益 |
三、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准备 |
1 、 提高科研人员的道德素质与技术水平 |
2 、 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
3 、 健全伦理评估和监督机制 |
4 、 制定相关伦理原则 |
结语: 崇尚优雅的生--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健康发展 |
附录一: 人类传统生育控制技术的伦理分析 |
一、 避孕:人类生殖从随意性孕育到谨慎孕育 |
1 、 避孕技术及其历史沿革 |
2 、 避孕技术带来的伦理争论 |
3 、 避孕的道德合理性 |
二、 人工流产:文化语境的产物 |
1 、 反对堕胎的理由及其论证 |
2 、 赞成堕胎的理由及其论证 |
3 、 堕胎为何能在道德上得到辩护 |
4 、 在伦理学论证之外 |
5 、 人工流产必须遵循有利原则 |
三、 绝育技术:一劳永逸的生育控制技术 |
1 、 绝育技术的历史沿革 |
2 、 绝育技术的伦理诘难 |
3 、 绝育的伦理分析 |
4 、 绝育技术施行的原则 |
附录二: 相关法律法规 |
一、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 |
二、 人类精子库管理办法 |
三、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 |
四、 人类精子库基本标准和技术规范 |
五、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伦理原则 |
六、 我国实施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问题与原则 |
七、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原则和管理建议(讨论稿) |
八、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准则(建议稿) |
九、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 |
十、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 |
(6)中学物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引言 |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
二 本问题的研究现状 |
(一) 国外动态 |
(二) 国内状况 |
(三) 我国教育界研究现状 |
三 本论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部分 物理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理论基础 |
一 人文精神的缘起、内涵及特点 |
(一) 人文精神的缘起 |
(二) 人文精神的界定与内涵 |
(三) 人文精神的特征 |
二 中学物理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理论基础 |
(一) 哲学基础 |
(二) 心理学基础 |
(三) 教育学基础 |
三 中学物理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本学科基础 |
(一) 对物理学的人文理解 |
(二) 中学物理教育目的中的人文精神 |
(三)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精神 |
第三部分 物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原则与基本途径 |
一 中学物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目标 |
二 中学物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原则 |
三 培养人文精神的基本途径 |
第四部分 中学物理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
一 调查研究及相关问卷分析 |
(一) 学生问卷分析 |
(二) 教师问卷分析 |
二 物理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操作要点 |
(一) 加强教师自身人文精神的培养 |
(二) 探索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
(三) 关于人文精神教育效果的评价 |
第五部分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践研究 |
一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实验的设计 |
二 人文精神培养的实验过程 |
三 实验的结论及分析 |
结束语 |
致 谢 |
注 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生问卷 |
附录二: 学生问卷结果 |
附录三: 教师问卷 |
附录四: 教师问卷结果 |
附录五: 专题报告 |
附录六: 学生测试题 |
四、克隆人向我们走来——人体胚胎克隆研究的新进展(二)(论文参考文献)
- [1]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D]. 潘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2]人体基因科技立法规制研究[D]. 沈秀芹. 山东大学, 2010(10)
- [3]投影[J]. 凯文·吉尔福伊尔,罗瑛. 译林, 2006(03)
- [4]人类需要治疗性克隆[J]. 杨怀中.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10)
- [5]优雅的生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思考[D]. 邹寿长. 湖南师范大学, 2003(04)
- [6]中学物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D]. 张芳. 首都师范大学, 2001(01)
- [7]克隆人向我们走来——人体胚胎克隆研究的新进展(二)[J]. 奇云. 当代医学, 2001(01)
- [8]克隆人向我们走来——人体胚胎克隆研究的新进展(一)[J]. 奇云. 当代医学, 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