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南岳山志是指以湖南南岳衡山为记载对象,记载南岳衡山沿革、形胜、物产、游览、诗文、僧道、风俗等各方面内容的一种山志,是传统史书之一,属于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对它进行研究,不仅能加深史学史、地方志及文化史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同时,南岳山志的研究能为地方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服务于南岳今天的旅游发展,也为今天南岳志书或者说山志的撰修提供借鉴,因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但是,学术界现在多利用方志中的材料进行其它主题的研究,对它及其所属的山志领域本身关注很不够,且研究较为浅显。具体到南岳志书,除了有一些书目提要有著录和介绍及南岳衡山历史文化网上的少数几篇非正式的资料文献外,未见有其他研究成果,而深入系统的研究更属空白。基于此,笔者在认真爬梳历代所修南岳山志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学、文化生态学、统计学、社会学等理论和方法进行文本分析,力图揭示历代南岳山志发展脉络,修撰组织情况以及其影响与价值,为南岳山志或者说山志的深入研究做一尝试。全文共分七大部分。第一部分,明确研究对象南岳山志是传统史书的一种,是史学史研究的范畴,进而分析其研究的理论与学术意义。但通过学术史的回顾与梳理发现,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付之阙如,因而更加明晰了本研究的价值,既填补了南岳志书研究的空白,又加深史学等的研究,还能为其资治价值的更好实现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针对“南岳”在历史上有江南衡、江北衡的地名变迁与分歧,对南岳名称来源与地名变迁进行了文献考证与梳理,确定了本研究所要研究的南岳志书是以湖南南岳衡山为记载对象的系列山志。从对现存的数本南岳山志为代表的版本、名称、内容、体例及作者等方面的初步分析中,发现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并可以据此将之分为发生、发展、成熟、衰退及新生期共五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体来说是越来越完善,科学性、时代性、客观性越来越强。第三部分,在历代南岳山志中披沙沥金,发现其修撰刊刻经费来源多为作志主体通过不同的渠道自筹而来;且在修撰过程中除以前代南岳山志为主要的资料来源外,都会进行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搜集;作志主体由前一阶段的个人渐渐成了后期的群体合作,且成书时间都不长。南岳山志作志群体多元,文化身份不一,他们在作志主旨上也表现出不同,如道家、释家多为张扬其教,儒家则有存史、资治并表达崇岳之心理的作志目的。第四部分,对其内容特色之一帝王崇祀活动的记载进行分析。历代南岳山志中记载了大量帝王崇祀南岳的活动,也正是这种帝王的引领,崇岳之凤在社会各个阶层都有渗透,且愈演愈烈。除了发生期的南岳山志没有专门的记载外,其后各书都有述及。从远古时期直到帝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都曾有崇祀活动。只是在魏文帝前多为帝王巡狩亲祭,其后多派使臣致祭。致祭原因不外乎如登基等帝王个人原因或出兵等国家事由两种。崇祀活动既有提高南岳的名山地位及有助于南岳的开发建设等积极的一面,也有加重当地百姓负担及宣扬了迷信思想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从其影响角度一分为二地客观看待。第五部分,对其内容特色之二儒释道三教共弘记载的分析。南岳很早就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共弘的文化名山,历代南岳山志对此亦有记载。主要记载了三家的文化人物及其事迹,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即建筑。透过这些信息,我们能找寻儒、释、道三家文化在南岳的源头与发展脉络。它们在南岳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共存共荣,同时也与历代政府或上层对它们的扶持与管理分不开。第六部分,对其内容特色之三旅游活动记载的分析。历代南岳山志都有便游的主旨,其间也记载了大量的游人及其游迹,但这些被著录的游人多为有名的人士,普通游客未被计入。以这些游客为代表,发现南岳的游客以湖南省本地近距离的游客为主,同时其游客地理分布也受政治、文化信仰及客源地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影响。除了游客,南岳山志中还记载了大量的旅游资源信息,主要有以七十二峰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及建筑古迹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两大类。从这些信息中能获得一些今天南岳旅游发展,尤其是在资源开发及市场开拓方面的有益启示。第七部分,对南岳山志的价值和影响予以探讨。历代南岳山志修成后,并未尘封,由于有一定的保存和刊刻,因而也获得了流传。在理论界,其对后世南岳山志的影响自不必说,对其它书的影响也是遍布古代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初步统计约有195种书籍对其有征引或著录;对现实社会亦有诸如辅助南岳景观建设、僧道田产归属管理及导游的功能。在今天看来,它从历史中走来,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印痕,但若采取“拿来主义”,其价值也很是明显,于我们今天的史学研究、经济建设及文化传播与保存意义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