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矿集区构造—岩浆—成矿系统模型研究

铜陵矿集区构造—岩浆—成矿系统模型研究

论文题目: 铜陵矿集区构造—岩浆—成矿系统模型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作者: 王庆飞

导师: 邓军,黄定华

关键词: 铜陵,成矿系统,物理实验,模型研究,自相似性

文献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铜陵矿集区构造-岩浆-成矿系统是板内环境下成矿作用的典例,该系统内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均各自呈现出复杂表象,也显示出三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入复杂性系统模型研究的思路,对构造-岩浆-成矿系统进行了逐层解析,力图查明复杂表象下的简单控制机制,并澄清各地质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矿集区盖层复杂形变场是于印支-燕山期在先压后剪的简单机制下形成的。力学分析和物理实验不但验证上述观点,还定性重塑了区域三维变形场,并获得了一些关于区域构造演化和多层结构变形的新认识;结果表明矿集区经历了“挤压-剪切-旋转-拖带”四步变形过程,形成了不规则边界、角顶部的“拖带盆地”和复杂的三维变形场,后者则发育“上褶下断”和“上断下褶”两个基本构造组合。趋势面分析验证区域中部除受纵弯作用外,还受到底部东西向岩浆活动的顶托。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半定量重现了区域地层的三维形态。成矿岩浆具低密度、低粘度、富含挥发份的特征;构造、岩浆、矿点的分形统计结果显示盖层褶皱系是岩浆就位的主要场所;理论分析和地质事实证实,北东向高角度逆断层及基底断裂系是浅层岩浆输运的主要通道;“剩余空间”法研究表明浅层岩浆活动的整体规律为“深部向中间集中,浅部向四周扩散”。据上述事实,本文提出浅层岩浆的输运方式为脉动“岩脉”式,岩浆输运方式决定了岩浆侵入时间的相对集中及各成矿岩体化学组成的整体相似。岩浆输运-定位过程受“上褶-下断”构造组合制约,该构造网络与其内部的流体输运过程组成一“元胞”,该“元胞”在不同尺度均有发育,具体表现形式会因实际地质背景不同而稍有差别。根据“元胞”属性和实际地质背景,推断深部岩浆输运的方式为“中尺度渗流”。借助野外观测、古地理环境分析、成矿时代测定、稳定同位素分析、区域沉积岩成矿元素聚类分析、典型矿床成矿元素主成分分析等多种手段,判定成矿流体活动主要集中于燕山期。流体物理化学参数和矿床地质特征表明成矿热液具有阶段性演化的特点,流体早期活动受浅层岩浆输运方式制约而以不混溶作用为主,晚期则呈现出多种流体混合的特征。“上断-下褶”构造组合是成矿流体输运-定位的网络,该网络具有自相似特征,在该网络内流体运移方式为“顺层侵入,切层上侵”。流体输运过程及其阶段性演化的特点控制着矿床(矿点、矿床类型和矿种)空间分布的自相似性和成矿多样性。通过对铜陵矿集区构造—岩浆—成矿系统的模型研究,本文认为板内复杂成矿系统表现出的复杂表象是整体统一景观下的细节差别,其整体景观由简单机制制约,细节不同由局部差异或“尺度效应”所导致。“模型研究”为板内复杂成矿系统探索的新视点。模型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从公认地质事实出发,借助各种方法逐步推进、相互验证,把握整体特征;(2)引入复杂性科学思想,建立符合地质事实简约物理模型;(3)由于现阶段难以建立研究对象的显式定量方程,逻辑推断和物理实验就成为建立并验证模型、开展模型研究的主要手段。

论文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研究历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1.1 铜陵矿集区概况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研究历史

1.2.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1.3.1 现状分析

1.3.2 拟解决关键问题、探索途径与目标

第二章 变形过程与三维形变场

2.1 野外构造观测与力学模型假定

2.1.1 构造层次划分与变形特征

2.1.2 区域边界形态与性质

2.1.3 理论分析与力学模型

2.2 浅部地壳变形实验模拟

2.2.1 理论基础与技术要点

2.2.2 物理模拟景观分析

2.2.3 物理实验过程分析

2.3 地层趋势面分析与逼真模拟

2.3.1 地层变形趋势面分析

2.3.2 地层形态逼真模拟

第三章 岩浆运移方式与定位机制

3.1 岩浆化学组成、侵入时间与物理性质

3.1.1 岩浆岩相学与氧化物含量特征

3.1.2 岩体稀土元素分析

3.1.3 岩浆侵入时代

3.1.4 岩浆物理性质

3.2 岩浆空间分布特征

3.2.1 岩浆表层就位空间

3.2.2 岩浆房分布

3.3 浅层岩体三维拓扑形态

3.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3.3.2 浅层岩体三维形态数值模拟

3.3.3 岩体三维形态对岩浆输运过程的启示

3.4 浅层岩浆输运通道及其方式

3.5 深部岩浆输运网络及其过程

3.5.1 多层结构地质体中的输运—定位构造系统

3.5.2 岩浆深部-浅部输运过程

3.6 岩浆运移整体特征

第四章 流体输运规律与成矿模式

4.1 矿床空间分布特征

4.1.1 矿点平面分布

4.1.2 矿床类型剖面分布

4.1.3 矿床空间分布相似性

4.1.4 区域隐伏矿床(体)预测

4.2 传统成矿模式评价

4.2.1 野外观测

4.2.2 岩相古地理

4.2.3 成矿时代

4.2.4 成矿物质来源

4.2.5 典型矿床成矿元素主成分分析

4.2.6 区域沉积岩成矿元素聚类分析

4.2.7 矿石稀土元素分析

4.2.8 小结

4.3 成矿流体演化整体规律

4.3.1 成矿流体演化阶段性

4.3.2 成矿流体多相不混溶

4.3.3 成矿流体混合作用

4.4 成矿流体输运网络

4.5 成矿模式及其普适性

4.5.1 流体输运规律与成矿模式

4.5.2 新桥矿例析

4.5.3 成矿模式的普适性和自相似性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构造变形

5.1.1 盖层形变场变形机制及其实验重塑

5.1.2 “拖带”凹陷与无规边界形成机理

5.1.3 纵弯背景下的横弯作用——趋势面分析的发现

5.2 岩浆作用

5.2.1 浅层岩体三维拓扑形态分析——剩余空间法

5.2.2 岩浆输运-就位网络

5.2.3 岩浆运移机制

5.3 成矿作用

5.4 构造-流体-成矿系统演化框架

5.4.1 构造-流体-成矿相互作用

5.4.2 演化过程

5.5 模型研究——大陆成矿学探索的新视点

5.5.1 板内成矿系统主体特点

5.5.2 模型研究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9

参考文献

  • [1].湘南锡多金属矿集区燕山期岩浆—流体—成矿过程研究[D]. 车勤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2].黄沙坪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机理及其预测研究[D]. 刘悟辉.中南大学2007
  • [3].广东凡口超大型铅锌矿田成矿学研究[D]. 汪礼明.中南大学2006
  • [4].铜陵矿集区矿田构造控矿与成矿化学动力学研究[D]. 李进文.中国地质科学院2004
  • [5].华夏地块幕式岩浆作用与大陆地壳增生和再造[D]. 夏炎.南京大学2015
  • [6].安徽铜陵胡村南复合叠加型铜钼矿特征与成因[D]. 杨赫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 [7].新疆北部晚古生代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因:岩石及流体地球化学制约[D]. 傅飘儿.兰州大学2012
  • [8].河北邯邢地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及成矿意义[D]. 孙熠.中国地质大学2016
  • [9].华北北缘东段早中生代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研究[D]. 叶浩.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
  • [10].云南省马厂箐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岩浆作用及矿床成因[D]. 郭晓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相关论文

  • [1].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岩浆岩成岩和成矿作用研究[D]. 谢建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
  • [2].安徽铜陵凤凰山矽卡岩型铜矿床成矿过程研究[D]. 瞿泓滢.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
  • [3].胶西北金矿区域成矿系统及其构造—流体—矿化研究[D]. 郭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4].山东招远市谢家沟-石城夼构造岩浆带金成矿系统研究[D]. 韦延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5].构造—流体—成矿体系的复杂性及其动力学研究[D]. 谢焱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
  • [6].安徽铜陵中生代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硫化物—金属氧化物包裹体研究[D]. 秦新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 [7].安徽铜陵狮子山铜金矿田岩浆作用与流体成矿[D]. 陆三明.合肥工业大学2007

标签:;  ;  ;  ;  ;  

铜陵矿集区构造—岩浆—成矿系统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