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采用野外观测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内蒙古草原两种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开垦和放牧)对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结果如下:1.内蒙古草甸草原开垦后30年后,与天然草原相比,在休闲年份0~20 cm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没有显著下降,但开垦导致土壤易分解碳下降了24%。土壤易氧化碳受季节性水热因子的驱动,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动态。因此,土壤易分解碳的较土壤碳库的其他组分对开垦更敏感,是表征土壤管理措施引起有机质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草原开垦后,土壤-植物系统氧化大气甲烷的能力明显提高,农田和天然草原CH4平均吸收通量分别是48.9和29.0μg C m-2 h-1,开垦后增加了1.7倍。开垦没有改变CH4吸收通量“夏季高秋季低”的季节变化规律(由降水决定);开垦使N2O的平均释放通量增加了47%,农田和天然草原N2O平均吸收通量分别是56.6和38.6 ugN m-2 h-1;开垦同时也增大了通量的变异幅度;但没有改变N2O季节变化规律,只是出现高峰的时间较天然草原推后约10天左右。2.开垦后的农田土壤在模拟添加厩肥后,刺激了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代谢,使CO2的释放量增加了5-7倍。试验期间总体排放的CO2中,约60%来源于羊粪,40%来源于土壤。两种土壤即羊草顶级草原土壤(高碳高氮)和冷蒿-小禾草退化草原土壤(低碳低氮),在CO2的释放总量和释放比例上都没有显著性差异。添加厩肥均造成两种土壤碳库的净碳损失,并且退化草原土壤(7.0%)的土壤净碳损失要大于羊草草原(2.6%)。说明与开垦后的高C土壤相比,在已经退化草原的低C土壤上施厩肥将趋向于土壤更大的净碳损失。3.自由放牧22年后,羊草草原0~10 cm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易分解碳分别下降了14.1%、27.9%和22.0%;大针茅草原0~5 cm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分别下降了27.6%和38.2%。两类草原土壤碳组分的季节变化受水热因子的驱动,大针茅草原季节波动出现高峰的时间较羊草草原迟。土壤微生物量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风光互补充电桩在内蒙古草原公路的应用分析[J]. 科学技术创新 2020(22)
- [2].内蒙古草原生态现状调查的关键技术[J]. 草原与草业 2020(03)
- [3].内蒙古草原歌曲歌词70年发展流变研究[J]. 职大学报 2018(06)
- [4].内蒙古草原生态修复中草种供给现状及对策初探[J]. 中国草地学报 2019(05)
- [5].扎根内蒙古草原的全国劳模 张丽霞[J]. 中国工运 2018(08)
- [6].内蒙古草原挖潜增效的优先重点和技术[J]. 草原与草业 2015(03)
- [7].“别具一格”的内蒙古草原[J]. 小学生优秀作文 2020(Z1)
- [8].内蒙古草原少年研学营[J]. 新课程导学 2020(18)
- [9].真心真意真美食[J]. 东北之窗 2016(21)
- [10].父亲心有远方,我有对他的牵挂[J]. 中国老年 2016(17)
- [11].蘑菇越贵越好吗?[J]. 健康与营养 2016(Z2)
- [12].内蒙古游记[J]. 第二课堂(A) 2017(02)
- [13].《七彩语文》亲子夏令营[J]. 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 2017(08)
- [14].《在内蒙古草原上》中的长笛技法研究[J]. 芒种 2017(12)
- [15].《七彩语文》亲子夏令营[J]. 七彩语文(习作) 2017(08)
- [16].飘香的内蒙古草原[J]. 广播歌选 2012(04)
- [17].人心需要一点脆弱[J]. 晚报文萃 2009(23)
- [18].人心需要一点脆弱[J]. 中外文摘 2010(03)
- [19].第十七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掠影[J].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20(08)
- [20].内蒙古草原经营认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0(03)
- [21].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2)
- [22].内蒙古草原现状与发展前景[J]. 当代畜牧 2015(15)
- [23].远离喧嚣——内蒙古草原探寻之旅[J]. 地理教学 2020(10)
- [24].内蒙古草原上的恐怖之夜[J]. 奇闻怪事 2010(12)
- [25].惊世之美大草原[J]. 炎黄纵横 2019(11)
- [26].空山上的呼唤[J]. 十几岁 2020(21)
- [27].去年内蒙古草原遭破坏面积3.23万亩 同比减少51.5%[J]. 北方经济 2013(03)
- [28].内蒙古草原旅游区的形象设计[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3(03)
- [29].内蒙古草原我的家[J]. 民族音乐 2013(04)
- [30].论内蒙古草原体育文化的特征与传承[J].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