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前颞下锁孔入路开放颅神经池至上岩斜区:显微解剖与对比分析目的:定量对比分析在前颞下锁孔入路中开放颅神经池前后至上岩斜区的显露面积和操作角度。方法:采用神经导航工具,在20侧尸头标本上,定量测量并对比了开放颅神经池前后鞍背、斜坡显露面积、BA(基底动脉)周围脑干腹外侧显露面积、后岩床襞显露长度、BA干显露长度以及至BA顶端的操作角度。并测量了动眼神经池,滑车神经池长度,动眼神经孔与滑车神经孔距离,三叉神经显露长度和开放颅神经池后至斜坡下、内方最远可及点的操作角度。结果:开放颅神经池后鞍背、斜坡显露面积(136.7±19.8mm~2)、BA周围脑干腹外侧显露面积(222.8±25.8mm~2)、后岩床襞显露长度(11.5±0.6mm)、BA干显露长度(10.3±2.0mm)以及至BA顶端的垂直操作角度(13.7±1.7°)均有显著增加(P<0.05)。至BA顶端的水平操作角度(24.5±1.1°,24.7±0.8°)前后无显著增加(P>0.05)。动眼神经池,滑车神经池长度,动眼神经孔与滑车神经孔距离,三叉神经显露长度和开放颅神经池后至斜坡下、内方最远可及点的操作角度分别为6.7±1.3mm,10.7±2.4mm,9.6±2.3mm,15.8±1.4mm和13.0±1.5°。结论:开放颅神经池后能够增加上岩斜区的显露面积和操作角度。第二部分:后颞下锁孔合并经脉络裂入路至环池周区:显微解剖与定量测量目的:研究后颞下锁孔合并经脉络裂入路至环池周区的显微解剖,并定量测量了两种入路分别对环池周区上部和下部的显露范围。方法:在16侧尸头标本上,根据大体解剖确定了后颞下锁孔合并经脉络裂入路至环池周区的合适骨窗位置,统计了Labbe’s静脉与骨窗的关系。并采用神经导航工具,定量测量了在后颞下锁孔经颞下入路中三叉神经根显露长度,P2a自后交通动脉汇入点至海马旁回下缘显露长度和脑干外侧面的显露范围。定量测定了后颞下锁孔经脉络裂入路中颞下沟切口距天幕的距离,下脉络点距颞角尖距离,以及牵拉和未牵拉海马体时中脑上部的显露长度。还统计了经脉络裂入路时P2p段显露的比例。结果:颧弓上缘、耳廓后缘以及乳突上嵴、颞鳞缝、顶乳缝交点分别是确定合适骨窗位置较好的体表和骨性解剖标志点。在此骨窗中Labbe’s静脉68.75%汇入点在骨窗后缘后方,18.75%恰好平骨窗后缘,12.5%汇入点在骨窗范围内。在后颞下锁孔经颞下入路中三叉神经根显露长度为10.02±0.76mm,P2a显露长度为16.32±2.02mm,A点(中脑脑桥沟和中脑外侧沟交点)上方沿中脑外侧沟沿线中脑显露长度为7.5±0.19mm,A点下方沿中脑外侧沟假想连线脑桥显露长度为11.04±0.27mm,A点前方沿中脑脑桥沟沿线脑干显露长度为15.72±0.52mm,A点后方沿中脑脑桥沟沿线脑干显露长度为10.16±0.38mm。在后颞下锁孔经脉络裂入路中颞下沟切口距天幕为14.6±0.43mm,下脉络点距颞角尖距离为8.62±0.23mm,打开脉络裂颞部未向尾侧牵拉海马时穹窿伞上缘至外侧膝状体垂直距离为5.28±0.46mm,未向尾侧牵拉海马时穹窿伞上缘至P2p的垂直距离为3.8±2.1mm,向尾侧轻拉海马后中脑上部、后丘脑垂直显露长度(自外侧膝状体沿中脑外侧沟方向至穹窿伞上缘)为11.18±0.57mm,向尾侧轻拉海马后P2p及P3显露长度为12.14±1.88mm。在脉络裂入路中93.75%的标本可以较好显露大脑后动脉P2p段。结论:一些体表和骨性标志是确定后颞下锁孔入路合并经脉络裂入路合适骨窗位置的关键。后颞下锁孔经颞下入路结合天幕切开和牵拉小脑方叶适合显露环池下部和小脑脑桥池上部及其内部结构;后颞下锁孔经颞下沟、经脉络裂入路适合显露环池上部及其内部结构,尤其适合显露大多数高位P2p段。MRI冠状位上,海马旁回弧形内缘的中点可以作为两种入路选择的解剖标志点。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解剖研究论文; 颞下锁孔入路论文; 颅神经池论文; 上岩斜区论文; 后颞下锁孔论文; 经脉络裂入路论文; 环池周区论文; 神经导航论文; 定量测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