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国家女子3000米障碍队两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据统计分析法等作为研究方法。以训练手段的练习单位为负荷量统计单位,以训练的实际成绩与其目标成绩的百分比统计强度。运用运动训练学基本理论知识,参照运动员训练期间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其2006年冬训准备期和2007年比赛期实际完成训练负荷数据,探索两名运动员完成训练负荷的特点,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提供现实依据,为探索我国女子3000米障碍这一新兴的运动项目训练规律建立资料库。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运动员训练手段主要分为有氧耐力类、混氧耐力类、无氧耐力类、力量素质训练类、改进技术训练类。有氧耐力训练主要是恢复运动员体能,促进心肺功能;混氧耐力训练主要发展的是运动员的无氧阈速度;无氧耐力训练主要发展的是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速度。2、在冬训准备期,两名运动员的训练以混氧耐力训练为主,通过加大混合代谢的负荷来提高训练的负荷强度;比赛期两名运动员以无氧耐力训练为主,目的是提高运动员适应比赛的能力,促进专项成绩的提高,具有鲜明的特征。3、两名运动员在整个的训练过程中,始终抓力量素质的训练,使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力量素质的训练主要集中在下肢,对某些小肌肉群的训练不够。4、两名运动员的技术训练的比例逐渐增加,跨越障碍和跨越水池的技术明显提高,但两名运动员的技术还存在较大的潜力,有进一步的提高的可能。5、两名运动员的训练节奏明显,负荷强度安排合理,在保持一定负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负荷强度,符合当前先进的障碍跑训练的趋势。6、高原训练的低氧环境可改善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增进肌肉耐受乳酸的能力,提高了肌肉做功的能量利用效率。特别是高住高练低训克服了高原训练无法上强度的弊端,大大的提高了训练强度,使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提高。7、两名运动员都较好的完成了教练员布置的各项训练计划,运动能力提高,运动成绩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