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多发性脂囊瘤(steatocystoma multiplex,SM,OMIM:184500)是一种少见的皮肤附属器良性肿瘤,临床特征为多发性半球形肤色或淡黄色皮肤囊性损害,好发于躯干部和四肢近心端,常在青春期或成人早期发病,皮疹数目和大小可随年龄增长而不同程度增加。本病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尽管也有诸多散发病例的报道。目前认为该病主要是由KRT17基因的突变所致,同时KRT17基因也是先天性厚甲症2型(Pachyonychia congenital-2,PC-2)的一个致病基因。角蛋白K17常表达于甲床、毛囊外根鞘、皮脂腺和其它附属器,角蛋白有一个由31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α-螺旋杆状结构域,该结构域由1A、1B、2A和2B四个片段组成。位于1A螺旋起始和2B螺旋末端的序列是高度保守区,对体内10nm中间丝的装配至关重要。KRT17基因定位于17q12-q21,全长5kb,由8个编码蛋白的外显子组成。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在不同SM家系中共检测到3种不同的突变,目前尚未发现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明确相关性。本研究收集了中国汉族人两个多发性脂囊瘤家系,并通过直接测序的方法对这两个家系的成员进行KRT17基因的突变检测。目的检测中国汉族人两个多发性脂囊瘤家系的KRT17基因的致病性突变。方法调查两个中国汉族人多发性脂囊瘤家系情况,收集整理家系资料并采集家系成员血样。提取家系成员和100名正常对照的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设计覆盖KRT17基因所有外显子编码区的7对引物,采用PCR反应扩增所有外显子编码区及其侧翼序列,通过对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进行序列分析。结果通过对中国汉族人多发性脂囊瘤两家系进行突变检测,检测到一个国外曾经报道过的突变c.281G>A(p.R94H)和一个国内外在多发性脂囊瘤家系中未见报道的突变c.275 A>G(p.N92S)。而这两个家系中表型正常个体及100个无关正常对照均不存在这样的突变。结论本研究证实错义突变c.281G>A(p.R94H)和c.275 A>G(p.N92S)是引起中国汉族人多发性脂囊瘤两家系临床症状的致病性突变,而不是正常多态性,为将来该家系的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及基因治疗打下了基础。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胃癌KRT17表达及其对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7(04)